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更新时间:2023-04-21 11:46:57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1日发(作者:who和whom的区别)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一、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

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

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

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

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

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

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

分。

二、阜平运动

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

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

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

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

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

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

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

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

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

(2500-1800Ma)期间的,在此期间,在今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

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地区

也有比较强烈的,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命名),所以也有不少

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晋南)、兴东运

()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2004)

确定的古元古代(2500-2300Ma)(2300-2050Ma)和(2050-1800Ma)

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

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即原始中朝地

块、扬子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

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

一妈妈的作文 的书法纸的格式 结晶。

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

统一的结晶基底。

五、晋宁运动

晋宁运动(Jinning movementTsinning movement)由米士()

1942年创名,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根据云南省中、东部晋部首相同的词语 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

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着角度不整合确定。这次运动发

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

石建造。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等均与之相当。

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白带水样 其焊接,并进

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晋宁期相当于中元古代到新元古代的时间阶段,1800-680Ma

六、加里东运动

加里东运动是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

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欧洲普遍用于早古

生代变形的名词。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志留系及更早地

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形成从、延伸到

的加里东造山带。

加里东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为加里东褶皱带。1888年由休

斯()创用,主要指西北吴贞妍 部晚至形成北东向山地的褶皱运动。这一时

期的运动,使延伸于、和的北东向格兰扁地槽、西伯利亚的萨彦岭地

槽、中国东南部加里东地槽、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地槽及北阿帕拉

契亚地槽(古)形成褶皱山地。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的结束。

加里东运动在时最主要的地壳变动为升降运动。自早寒武世开始

海侵,中寒武世海侵达到最高峰,海水侵入阿拉伯陆台和印度陆台的

北部;到晚寒武世时,由于有些地方陆地开始上升,故海水面积相对

缩小,特别在西伯利亚陆台。寒武纪时,亚洲各大地槽带都沉积有砂

岩和石灰岩等地层。志留纪时,在陆台区和中央等大地槽区,有大规

模的海侵。整个寒武纪和志留纪末期以前,亚洲陆台基本上是沉降时

代和海水侵入时代,这是加里东运动的前半期。早古生代末古大西洋

关闭,从而使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碰撞对接,形成劳俄大陆。中

国西部柴达木板块与中朝板块拼合,古祁连海褶皱关闭。其他许多古

海洋(如古鸟拉尔海洋、古北亚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

到加里东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

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古老地台更趋向于稳定。

志留纪末泥盆纪初,亚洲在很多地区发生了褶皱运动。在原来的

许多大地槽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水后退,形成众多高山。这一阶段

是加里东运动的后半期,亦即造山时期。沿岸诸山、、叶尼塞山脉、

库兹涅茨阿拉套山、阿尔泰山、唐努乌拉山、以及我国华南的加里东

褶皱带,都是这一阶段形成的。至此,亚洲原有的地槽缩小了,而陆

台却扩大了。

七、海西运动

由德国海西山得名。其所形成的,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海西

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海西

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

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

巨大山系。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运

动的完成,标志着的结束。

海西,包括、和。当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

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因此在上,形成

了许多陷落盆地群,如库兹涅茨盆地、。在这些盆地里,后来都沉积

有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泥盆纪末期,现象又为陆地上升所

代替,但到早石炭世时,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一

直延到中石炭世,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

中石炭世开始,接着在中石炭世和晚石炭世之间,就开始了西褶

皱运动。这个在结束,从末到二叠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运

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

秦岭昆仑褶皱带、、等。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地块连接

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的雏形。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

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

海西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由于

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蚀,地势已大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

以后所隆起的山块。

八、印支运动

印支运动又称印支构造期,简摄影的英文 称印支期,是晚纪至(257-205Ma)

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由

半岛(中南半岛)得名。该时期形成的褶皱带称印支褶皱带。

法国地质学家Gromaget(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层时,首次提出印

支运动的概念。后经的倡导,这一概念在中国也得到广泛使用。最初,

印支运动只是指中南半岛和中国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角

度不整合所表现的构造运动,但如今已经把从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之间

的构造运动都统称为印支运动。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许多地质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作过大

量研究,并分别以象山运动艮口运动淮阳运动等命名。对

这期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晚期,有人认为属于早期。1945年黄汲清

将阿尔卑斯运动划分为印支、3个旋回。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

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包括川西、

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

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

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

区处于陆地环境。

印支期对于中国地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

华夏板块和属于亲冈瓦纳构造域的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保山-中缅马

苏地块均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使中国四分之三的陆地完成了拼合和

统一。

具体过程是: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中三叠世末期率先完成碰

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二者之间则形成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

几乎与此同时,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也与之碰撞拼合,之间形成金沙

江碰撞带的南段。晚三叠世,保山—中缅马苏地块拼合到华南板块之

上,之间形成澜沧江碰撞带的南段。最后,华南板块与在印支期之前

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中朝板块发生碰撞、拼合,之间形成秦岭

—大别山碰撞带(其东段为南黄海嵌入构造所阻断)。由于印支期的

构造活动相当剧烈,在发生碰撞的各板块内部都发生了广泛的褶皱变

形。据估计,上述四条碰撞带所形成的山脉都不太高,估计海拔不超

3000米;而且由于当时中国大陆的纬度要比今天偏南10度左右,

四条碰撞带均位于热带—亚热带区域,炎热潮湿的天气使这些山脉很

快就被夷平。今天位于金沙江断层带和澜沧江带断层带附近的横断山

脉,以及位于秦岭—大别山断层带上的秦岭,都是在印支期以后的构

造运动中升高的。

印支运动在中国及其邻区大地构造发展中的意义十分重大。印支

运动使亚洲东部三个不同陆块(扬子、中朝、西伯利亚)进一步叠接。

当时,在西伯利亚与中朝之间(中亚—蒙古褶皱系)和中朝与扬子之

(秦岭褶皱系)都曾发生过强烈的褶皱、逆掩,使地壳进一步叠覆、

缩短。在滨太平洋构造域,印支运动标志着西太平洋比尼奥夫带强烈

运动的开始。它不仅使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印支地槽褶皱,而且使中

国东部大陆地壳开始活化,形成自西向东,即由大陆向海洋愈来愈强

烈的基底和盖层的褶皱和逆掩,以及相应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

此以后,中国东部地区转化为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化带。印支运动是

特提斯构造带第一次重要的构造活动。这一褶皱带向南经马来、印尼

与滨太平洋印支褶皱带相连,向西经帕米尔、阿富汗一直延伸到高加

索或更远。

九、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又称老阿尔卑斯阶段)是晚犀牛角鉴定 三叠世到白垩世时期广泛

发生的地壳?。从2亿1千万年左右开始,到6500万年前结束,在地

史上主要属于侏罗纪末到古近纪初时期。在我国许多地区,因为受到

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附近的,是典型的代表。

地质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是以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此后中国地质学家

对燕山运动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燕山运动对中国

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江上游形

成了,也使长江开始逐渐形成。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继续后撤。

由于构造不同,燕山运动的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在、

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所在,如、、等盆地,它们在中生

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

遍发生基底褶皱。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

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并伴以岩浆活动,

别在东南沿海一带侵入和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地带构造活动的加

强。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这一时期,也发生了重大转换,板块向南、向西、向北东同时向

中朝板块汇聚,形成了以陆内俯冲和陆内多向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

构造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晚侏罗世大陆汇聚导致岩石圈急剧增

厚,随之引发早白垩世垮塌和大规模岩浆,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向早

白垩世发生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

运动的基本内涵。

十、喜山运动

喜山运动,泛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发生于第三纪的喜山运

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有三个主要造山幕:第一幕发生在始新世末

期到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有强烈的褶皱、

断裂及中性岩浆岩的侵入;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褶皱、

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的逆冲断裂和推覆构造,

导致地壳大幅度隆起和岩浆侵入;第三幕从更新世至现在,主要表现

为高原的急剧隆起,周围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断裂的继续活动,

部分地区有第四纪火山喷发活动,

喜山运动不仅限于喜山地区,也影响到中国台湾省及地中海、

加索、缅甸西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和堪察加等广大地带。

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脉都是这一期形成的,为地壳上

最新的褶皱山系。直到现在它的活动仍很强烈,喜山运动后,进入了

第四纪。

喜马拉雅运动是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剧烈的构造

运动。在喜马拉雅期间,印度板块在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终于撞上了欧

亚板块,使整个欧亚板块东部再次受到了近南北向的挤压作用,而中

国西部受到的影响最大。

在剧烈的挤压作用下,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被迅速抬升,

之形成了大型滑脱构造,在滑脱面之上发育了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逆

掩断层,其中较大的自南向北依次是喜马租房合同范本简单版 拉雅主前缘断层带、喜马拉

雅山主边界断层带、喜马拉雅山主中央断层带、定日—洛扎断层带、

雅鲁藏布江断层带、噶尔—纳木错断层带、班公错—怒江断层带、空

喀拉—唐古拉温泉断层带和金沙江断层带等。这些逆掩断层之间形成

巨大的褶皱断块山系,自南向北依次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

念青唐古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可可西里山脉等;断层带本身则表现

为山脉间和高原上的低地。

在青藏高原以北,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逆掩断层。与青藏高原不

同的是,这些逆掩断层的倾向并不相同,因此并未形成像青藏高原那

样的叠瓦构造,而是使两条倾向相对的断层之间的地块相对上升,

条倾向相背的断层之间的地块相对下降,从而形成盆岭相间的构造。

如康西瓦—昆仑山断层带和塔里木南缘断层带之间的昆仑山地上升,

塔里木南缘断层带和库尔勒—乌恰断层带之间的塔里木盆地下降,

尔勒—乌恰断层带和伊林哈别尔尕—亚干断层带之间的天山山地上

升,伊林哈别尔尕—亚干断层带和德尔布干—克拉麦里断层带之间的

准噶尔盆地下降,柴达木南缘断层带和宗务隆山—青海湖南缘断层带

之间的柴达木盆地下降,宗务隆山—青海湖南缘断层带和北祁连北缘

断层带之间的祁连山地上升,等等。

在中国大陆中东部,在东西向的张裂作用下,原有的近南北向的

断层如闽粤沿海断层带、郯城—庐江断层带、大兴安岭东侧断层带、

太行山东侧断层带、武陵山—大明山断层带等均转变为张裂性的正断

层,沿其中某些断层还有花岗岩侵入。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张裂

断层,如汾渭断层带、大雪山东缘断层带等。

南海、东海、日本海也均在这一时期受东西向的张裂作用而大幅

张开,成为西太平洋的边缘海。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也是由在这一时期

形成的地堑带积水而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过后,现代的中国地貌基本形成。在中国西部,喜

马拉雅运动导致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迅速抬升,使后者成为

世界屋脊,并导致、、和的抬升(活化,以及塔里木盆地、准

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的相对下降,新疆地区的三山夹两盆地貌就

此形成。

在中国东部,近东西向的张裂作用则使李四光提出的新华夏构造

体系中的三大隆起带和三大沉降带之间的相对高差加大,其中第三隆

起带东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成为中国地貌第二级

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而第三沉降带南段(即四川盆地)以西

的横断山则连同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起成为中国地貌第一级

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这种三级台阶的地貌使黄河水系和长江

水系最终得以全面形成。

珠穆朗玛峰


本文发布于:2023-04-21 11:4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09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构造运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