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8课
【基础巩固】
1.汉武帝倡导“尊崇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
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的“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知汉宣帝把“周政”等同于“德教”,
“德教”即道德教化,与之相符的是礼乐制度,故选D项。
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
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主流地位动摇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礼与刑相为表里,反映出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主
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材料“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
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主张礼法并用,并不会动摇儒学主流地位,故D项错误。
3.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儒家的经义解释法律,编成
《唐律疏议》。这一变化表明( )
A.尊崇儒术已成定势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答案】B
【解析】《春秋》中的事例和长孙无忌用的经义均体现了儒学理念,而这些事例、经义
又具有和法律等同的效力,反映了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尊崇
儒术”,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仁政思想”,排除D项。
4.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
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 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
1
C.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 D.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唐开元礼》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实行儒家的礼仪,是因
为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大唐开元礼》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
实行儒家的礼仪,与“三教合一”无关,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朝,与材料时间“732年”
(即唐朝)不符,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5.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包括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五部分,礼仪
规范详尽细致。该礼仪很快被士庶接纳并广泛施行,成为宋元以后家庭礼仪的典范。这说明
当时( )
A.理学重规范轻自律 B.理学重礼轻法
C.礼制烦琐严苛 D.礼制趋向世俗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被士庶接纳”可以推断出礼下庶人,士庶皆用一套礼制程序,体现
的是礼制的世俗化趋向,故D项正确;理学注重格物致知,强调的是自律,排除A项;材料
强调礼,但并非轻法,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礼制具体的程序,排除C项。
6.《大明律》中规定,权势家族犯罪,官吏只得奏闻,不得擅自过问;同时又规定权势
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这体现出明代法律( )
A.对平民的保护形同虚设 B.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威
C.权势家族享有种种特权 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对权势家族的各种规定主要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业态是什么意思 ;材料中
主要强调的是对权势家族的法律规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加强君主权威,故B
项错误;材料中规定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
说明权势家族并不享有种种特权,故C项错误。
7.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
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据此可知,清代司法
实践( )
A.缺乏法律体系的支撑 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D.主要是体现君主意志
【答案】B
2
【解析】根据材料“因时所需”“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可知,清代的司法实践不断地调
整,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司法的与时俱进,不能反映出司法实践没
有法律体系的支撑,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程序,排除C项;根据材料“内外条奏均
可定为条例”可知司法实践并不是主要体现君主的意志,排除D项。
8.清朝士大夫董国英的《传经堂家规》,开篇从“古人薄殓,以示内无可欲,厚葬以示
外无可攻,意良善也”说起,要求子孙在丧葬方面禁绝奢靡浪费,在其他方竹笋怎么做 面不应拘泥于古
代礼法的范式,要随时根据时代调整。这可用于说明,清朝( )
A.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变化 B.士人强调礼法的一脉相承
C.士大夫家风建设的进步性 D.厉行节约已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清朝士大夫董国英的家风建设强调节俭,并要求根据时代调整礼法,
不拘泥于古代礼法的范式,具备一定的进步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风建设而不
是传统文化内容的变化,排除A项;B项与材料内教师责任 容不符,排除;仅从材料信息无法说办公室风水 明厉
行节约已成为社会共识,排除D项。
【能力提升】
9.周人认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主张
“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这表明( )
A.周人的天命观中含有理性成分 B.天神崇拜在周代居于统治地位
C.周人对鬼神世界保持排斥态度 D.周人的世界观具有迷信的色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事鬼敬神而远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敬德保民”“以德
配天”等信息可知,周人更加关注人的世界,对待鬼神更加理性,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在周代居于统治地位的不是“天神崇拜”,排除B项;材料中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
远之,并非排斥,排除C项;迷信色彩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10.云梦睡虎地秦简的考古发现中,被当时《秦律十八种》的编者集中使用最早、最长
的部分几乎都是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考核官员的方法等。这说明秦律的制定( )营销助理
A.有利于中央决策传输到地方 B.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监督控制
C.防止了官僚机构的贪污腐败 D.完善了中央机构的运作体系
【答案】B
【解析】材料“使用最早、最长的部分几乎都是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考核官员的方法
3
等”体现了皇帝对官员的监督控制,故选B美体摄影 项。
11.汉代的《九章律》把封建国家的大政方针分篇编纂形成了较完整的法典体系模式,
其后的封建律典便以它为蓝本,《唐律疏议》《大清律例》就是由典、篇、卷(门)、条(附议
或令、例)这样几个框架支撑的。这表明( )
A.中国古代已进入法治社会 B.中国古代立法保持着共同的规范
C.中华法系具有稳定性特征 D.外来文化影响中国古代法典编修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的《九章律》把封建国家的大政方仿写我爱这土地 针分篇编纂形成了较完
整的法典体系模式,其后的封建律典便以它为蓝本进行编纂,《唐律疏议》《大清律例》按照
典、篇、卷、条等模式编纂,继承了《九章律》的体系模式,说明中华法系具有稳定性特征,
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法律是维护皇权统治的工具,排除A项;中国古代立法在继承的基础
上有所创新,并非保持共同的规范,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外来文化对古代立法的影响,排
除D项。
12.关于化外人(外国人),《永徽律》首篇《名例律》中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
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
A.尊华鄙夷的思想 B.天朝上国的心态
C.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信心 D.农耕文明因包容而发达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规定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这反映了唐朝在尊重各国法律的基础上重视对外国人的管理,这是唐朝强大和开放的表现,
故C项正确;“各依本俗法”反映唐朝对外国人的尊重,“尊华鄙夷”“天朝上国”说法错误,
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主英语格式 旨不符,排除。
13.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
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
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D.儒学丧失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答案】A
【解析】乡约是利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
并把皇帝的“圣谕”作为主要宣讲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
故A项正确;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但据
4
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度解释,排除B项;南宋后期确
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所示变化实际上是儒学士人自发的社会教化逐渐
官方化,儒学成为宣扬国家意志的工具,但儒学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因此儒学并
未丧失社会道德教化功能,排除D项。
14.有史学家指出,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司徒是主教之官,所以儒家也最重教化。
儒家之言教化,养必先于教,认为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无从谈起。这主
要说明儒家思想( )
A.产生于林丹哪里人 古代的某种官职 B.提倡教化以现实为基础
C.认为礼义教化最为重要 D.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
【答案】B
【解析】“儒家也最重教化”说明儒家思想重视教化,“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
字,简直无从谈起”表明儒家思想提倡教化以现实为基础,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
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礼义”,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排
除D项。
15.明朝《大明律》共30卷,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其中
《吏律》主要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
紊乱朝政”判死罪。这表明明朝(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注重协调行政关系
C.政府重视商品经济 D.形成完备法律体系
【答案】B
【解析】材料“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
结朋党、紊乱朝政’判死罪”反映了明朝加强对官吏在行政上的规定,注重协调行政关系,
故B项正确;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
济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相关法律的实施并不能说明明代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排除D项。
16.清政府普遍推行乡约制度,各地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
帝《圣谕广训》,偏重教化和仪式,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反映出清代乡约( )
A.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 B.使基层自治得到加强
C.开启了儒学世俗化进程 D.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
【答案】D
5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各地乡约的宣讲内容变成了皇帝圣谕,偏重教化和仪式,
说明清代乡约主要是为了贯彻统治者的意志,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故D项正确;A项在材
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乡约属于基层教化,并不是基层自治,排除B项;儒学世俗化进程在
清朝之前就已经开始,排除C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
《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
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
《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二 在汉初的几十年,虽然废除了秦王朝个别过于残忍的法律条文,但就司法体系
和司法实践而言,几乎完全因袭秦王朝。当时以贾谊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建议汉王朝
约法省刑,以安定民心。董仲舒认为,要克服汉承秦制的弊病,关键不在于法律制度的小修
小补,而在于改变汉王朝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就是以《春秋》作为汉王朝最高法典,以《春
秋》决狱,以《春秋》作为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
——摘编自马勇《帝国设计师: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西汉时期治国理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治国理政的措施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继承和发展秦制;法制不断完善;儒家思想影响法制建设;儒家思
想和法家思想共同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2)原因:秦朝司法体系比较完备;秦朝法律过于残忍,不利于统治;统治者需要稳定
统治;儒学适应现实需要。
(3)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6
本文发布于:2023-04-21 05:49: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05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