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怨诗词鉴赏
春怨诗词鉴赏1
春怨
朝代:唐代
作者:刘方平
原文: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
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写风的古诗 是与人
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
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
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句中的
“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这里,总共只用了
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
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
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
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
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李清照《声声慢》词
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
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
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
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
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
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更从色
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
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
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
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
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
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
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
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
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丘比特简笔画 中人的影
子来写的。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春怨诗词鉴赏2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诗文赏析
下阕抒情,词人欲留住春光。“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一二句写词人与
他的挚友刚相逢,正欲共赏美丽春景,无奈已经到了暮春,花事已残。这当然十分
令人惋惜,于是词人还想作最大努力,把春光留住:“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
去。”作者无法,便把希望寄托东风身上。他端着酒杯,向东风祈祷:东风呀,你
继续地吹吧,不要匆匆而去。他知道,只要东风浩荡,春意便不会阑珊。通过这一
举动,词人的惜春之情、留春之意便跃然纸上了。
春怨诗词鉴赏3
代春怨 刘方平
朝日残莺伴妾啼,
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
杨柳千条尽向西。
刘方平诗鉴赏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诗,要言的是春怨。
诗中无一春字,但从写景可见;至于怨字,则只能从字里行间细加品味,仔细
琢磨了。
朝日,犹日日,时俗口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自然
怨忧满怀,偏偏几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
更令人愁肠百结。愁之无奈,只好拉开窗帘,目之所见,芳草萋萋,碧色天涯。这
无边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人难
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两者皆有,总不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
断魂(李重元《忆王孙》)。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无限伤
怀。她只得再次将视线移开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这两句别具匠心。时有东风入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猎头是什么 吹拂下,杨柳千条
向西摇摆,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
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离魂倩女,玉立亭亭,忧思万缕,终
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尽的艺
术效果。
诗中须有人在。这首诗句句写景, 却句句有人在,人与自然获得了奇妙的对
应。人之所见所闻,既是情的触媒,又是意的流向,人之大胆艺术照片 情动心驰,与物之声色势
态融为一体,是情化的自然,是自然的情化,两者浑然无迹,达到了超妙的艺术酱鸭 境
界。
春怨诗词鉴赏4
古诗原文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译文翻译
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上乱叫。
它清脆的叫声,惊醒了我的梦,害得我在梦中不能赶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
人相见。
注释解释
辽西:古郡名,在今辽宁省辽河以西地方。
妾:女子的自称。
莫:不。
创作背景
《春怨》是唐代诗人金昌绪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运用层层倒叙的手
法,描写一位女子对远征辽西的丈夫的思念。首句写妇女“打起黄莺”的动作,次
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微博英文名 其“惊妾
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全诗意蕴深刻,构思新巧,独具特
色。
诗文赏析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
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
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
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
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网络访问控制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
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
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
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
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
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
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
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
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
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
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
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
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
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
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
了。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
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本文发布于:2023-04-21 01:21: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02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