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三)
一、人:
a.人是独立的、自主的、是自己的主人—也就是有人权—“我西游记的精彩片段 命在我,不属天地”。
b.人不是孤立的,是身心一体、与社会一体、与自然一体的—也就是要和谐共处—“与
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
二、人的健康:
a.您是主人—要把健康当作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事情—“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b.您要尊重自己的身体,它是一种自然物,不是您随意想怎样就怎样的,要在生活中调
整身心,在社会中调整身心,在时令、地域环境的变化中调整身心。
c.您应当尊重您的身心—它具有很好的调整机制,使您自身健康最大、最有效、也最恰
当的“药物”—“人身自有一大药,只是世人不肯吃”。
1、四季养生:
自然的万物,最重要的规律就是时间节律,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一日之中,早起、午忙、暮收、夜卧。只有符合规律,人体才能健康。
同样的,不健康也可以通过遵循时令节律来加以改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专门讲述如何遵循节气养生,认为“夫四时阴
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讲究在时令的变化中 “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疾病也讲
究“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
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
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
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
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
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
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
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
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
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
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胀论三十五》“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
2、饮食调补:
1)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讲究没事少吃药,养生的根本之一是饮食调养。
中医把人可以食用的东西按照对人健康的长久好处和损害帆船逆风行驶原理 分层次,只好无害的是最
基本的五谷,
“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从“食”到“充”,是从对人体必须,到可有可无的次序,所以,五谷杂粮对人最
好。
2)中医还认为,万物按照五行阴阳分类,食物也一样,不同性质的食物对人体有不同的
调节作用,应按照人体质玉米汁的功效与作用 阴阳不同,选择相应的食物调整人体健康。
“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脾病者,宜食糠米饭,牛肉枣葵;
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
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
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
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
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劳动保障规章制度 所宜也。”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主长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
之。
肺主秋,…肺苦气好句二年级 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
之。
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欲坚,急食苦以坚
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糠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
韭皆酸。脾黄色,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肺白色,宜食苦,麦、羊肉、
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
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
病在心,…禁温食。
病在脾,…禁温食饱食。
病在肺,…禁寒饮食。
病在肾,…禁犯焠(火矣)热食。
3)中国人多调护脾胃:
按传统文化,中国人属土,故肤色黄,脾胃弱,易患脾胃疾,饮食当调摄善护脾
胃,应少或不食过寒物,多食藿香、茴香等。
而西方人属金,故肤色白,肺气弱,患感冒等卫、气分病易加重,金得火方活,故金中
蕴火,喜食冰。
四方人配四方色:东辣、西酸、南甜、北咸。东为木,金克木疏以解郁,故东方喜
辛辣;西为金,食酸以防肝太伤,故西方人喜蒋姓的来源 食酸。
3、风水养生:
所谓的风水养生,实际上是讲的人的行住坐卧的地理方位对人健康的影响。
中国文化,讲究外圆内方,住所既要活,又要稳,既要通,又要存,故传统建筑讲
究位要正,正房坐北朝南,在整个建筑群中最高,西房次之,东房再次,南面无房或最
低,院门名言名句励志 开在南面或东南,这样整个院落形成自西北向东南的错落层次,以迎东南阳
气;各房之间留有一定空间,房皆起脊,院门测开或正开而置影壁,于是既清通明亮,
又使阳气至而得留驻,且拒暴邪之气。是谓明地文,调养身心也。
中国文化讲究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有:行、住、坐、卧,皆当得其宜,久行伤
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之说。又且人生天地间,与万物相感,故“夫上古
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
来”。
衣着上,中国传统服饰,从来都是胸腹间双层,夏天再热,国人也要戴兜肚;而西方人则
不同,典型的西服是背后双层,胸前敞领系一、二扣或不系扣;这与体质有关,按传统
文化,中国人属土,故肤色黄,脾胃弱,易患脾胃疾,饮食上应少或不食过寒物,生活
起居上当调摄善护脾胃;而西方人属金,故肤色白,肺气弱,患感冒等卫、气分病易加
重,故衣着自然善护肺卫(衣背双层),而金得火方活,故金中蕴火,喜食冰。
国人言:寒从下焦起。故我们常见三九天里农民下田干活,上身光膀子而下身着棉
裤, 旧时还要打腿带。旧时国人常喜盘腿而坐,以双腿相叠,经络相感交,不唯血气以
活,更且内外相温护,寒无得入也。
病在肝…禁当风。
病在心,…禁热衣。
病在脾,愈…禁温湿地濡衣。
病在肺,…禁寒衣。
病在肾,…禁温炙衣。
4、心病还要心药医:
子曰:礼者理也,义者宜也。就是说,礼者循理而为,义者所当宜也。这既是我们
面对人际关系,更是我们与自然共处所太原到洛阳 当遵循的法则。现代医学将人的健康状态定义
为:身体、心理、人际关系均处于良好的状态。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这个问题。
中国文化中的这个理字,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就是自然万物的规律。身体上,我们
必须遵循人体的规律,这是毋庸置疑的。心理上呢,我们知道,一个人若是生了气,或
是总是处于紧张状态,脸色就会很难看,做起事情来就不如平时漂亮,外表已经如此,
内里的变化当然更不容忽视,许多重大疾病都是从这里肇始的。
如果说,心理保健人们还易于接受的话,改善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健康,人们
就更少关注了。但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们办事效率提高,人际关系紧张的人会感到
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一种人心身舒泰,另一种人则会疲惫憔悴,则尽人皆知。
但是这却有一个分寸把握的问题,其一,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不是一个可以用硬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
指标度量的问题;其二,这还是一个必须将之放到社会及宇宙大环境中考察的问题,即
我们必须站在人是与环境(人文和自然)的相互依存的立场上来考虑人的心、身、交往
健康。所以我们的祖先才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所以,循理而为之谓礼,为适其宜即成义。是必责之于心,乃可以依证,故谓良
心。所谓良心,求于内心而得诸其所应通于天地万物之本心,且必然可证之于天地人间
而为正道者也。 就是说,良心者,求诸内心而证之于行止。
5、您是主人医是客:
中医治病,讲求的是医生辅助病人自身的恢复,所以最关键是病人的身心调整、思
想、生活方式改善、人际关系改善、健康改善。
本文发布于:2023-04-21 00:40: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02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