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四合院
文化是是活着的历史,是生活的产物,而又通过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点
点滴滴的日常行为来表现和发展。北京是一座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在中
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在历经五朝古都后,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
留下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提到北京的文化,就不能不说起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
这已经成为北京生活文化的特色代表,四合院的生活变迁也同样映衬着社会的发
展,文化的变迁。
所谓四合院,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的,以正房、东西厢
房围绕中间庭院布局的内院式住宅。这种民居形式可以说是代表汉民族特色的建
筑,以不同形式遍布中国很多地区。在古籍记载一本摄影书 中,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这种正
房、厢房包围庭院的建筑模式,但由于城市规模不大,并不明显;汉唐以来,城
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城市的规划也更趋完善,形成以街、坊、里、巷逐步分
割的方框化区域分割,带动了四合形式的民居;自金代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
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北京的四合院就形成现在的模式,大到宫殿、衙署,小到
杂院,都是围绕街区和胡同构建的四合形式的放大或缩小,北京地区的四合院建
筑也因古都皇城特色而与其他地区的院落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北京的城区中也有些人对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做出了更加“完整”的解释,
其标准是:大门开在整个院落的东南角(王公贵族的府、宅开在中轴线上);进
大门是照壁,向左转是第一进院;中轴线向右转过垂花门,可到达宽敞的正院;
正院的北面有正房,正房两端有耳房,正院东西两边有比正房低矮的厢房;垂花
门以南应当有倒座房。如果规格再高一些的四合院,甚至还要有“抄手回廊”。
还有些人认为,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应当是由一个家族共同居住、设有公共厨卫设
施、可供多代人一起生活,且对外界相对封闭的居住空间。典型的四合院内应有
海棠树、石榴树、金鱼缸等特定的植物、摆设,室内外的家什、装修应具有北京
传统文化特色。
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以一户一宅形式形成连片的居
住区,一宅有一个或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
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标准的四合院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
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5年级上册 不算大门是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
间。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
三间。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
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
而成。四合院大门都在巽位上,即路北的住宅,大门开在东南角,路南的住宅,
大门开在西北角。房屋多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
院还要从外边另外做外墙包围。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
家人在合院里十分安适,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在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和平面布局中,暗暗体现着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
这种生活与文化合一的独特风格就是老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
的载体。
从四合院的布局上,体现出传统的“礼”和“孝”的概念。传统上,居住房
屋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的是北面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
太太居住。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或书房。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
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东西厢
房则由晚辈居住,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双鱼座和天蝎座配吗 厨
房或餐厅,南屋是客室或者书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分前后院,后院建后罩房或
后罩楼,佣人住倒房,单身女眷住后院。大型的宅院还设有内、外院的区分,内
室无故不得外出,外人无故不得入内,礼法森严。四合院无论规模大小,四面房
屋各自独立,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而在看似严肃的四合格
局之中,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又通过庭院和中轴甬道沟通,形成一个圆融
的和睦环境,一家人和美相亲英社 ,其乐融融,同时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
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由“合”而“和”,体现着传统
的中国风味。
四合院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体现。首先四合院囊毒豹 房屋的设计与施工比较容
易,所用材料十分简单,都是青砖灰瓦黄松木架,砖木结合,符合建筑力学,如
遇地震,墙倒屋不塌,结构完好,传承着古老的建筑传统。在木架制造上,也充
分体现和传承着传统的木构造艺术,包括各种构件、不同规格方式的榫卯结构等,
都是传统建筑工艺的体现。院落的整体建筑色调多为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
屋里是方砖地,窗明几净,屋外绿植满眼,也是建筑美学的体现。四合院的营建
极讲究风水和禁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
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大门都在巽位上,就是“坎宅巽门”风水学说的实际
运用。同时,在房屋的布置、装饰上,在庭院树木的栽植上,有很多禁忌风俗也
体现着这个概念。比如院内不植槐树、桑树、松柏和杨树,与对“鬼神”和死亡
的禁忌有关。有的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也
是民间风水文化的一种体现。影壁一般都有“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
麟送子”等等吉祥的图案,或“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除去
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也起到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四合院的建筑设计,也体现出等级森严的礼法,是封建等级制度和礼法的体
现。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仅
从院门就分屋宇式门和随墙式门,屋宇式大门又分成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如意
门等,随墙门有小门楼、车门等等多种区别。在《大清会典》中规定,中轴线上
有几重院、主要建筑如门殿寝楼的规模、建筑物上的装饰如梁架彩绘、门钉数目、
屋顶用瓦的类别和颜色、屋脊兽吻的数目等随着宅院主人的地位而不能相混同,
体现着等级尊卑,亲王府制、公侯以下至三品官以外等各有约束。在封建时代常
有因“违制”而使屋主人革职甚至丧命的记载,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建筑
上的体现。
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
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
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
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充满浓郁的文化气
息。即便是普通的四合院,我们也经常在院门上看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之类宣扬传统文化礼仪的门联,使老北京人从小就受到道德传统的教育,有如一
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的四合院传承了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难以言尽,直至今天也仍有很多
尚未发掘,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可是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已经越来越难以找
回老北京的踪影,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一座又一座老北京的院落消失在我们的
视野里,留下的空地上建起了新一代的高楼大厦,没有了实物的见证,让我们和
我们的后人难以读懂曾经的历史和文明。愿我们珍惜老一般的英文 北京剩余的风景,珍惜那
些即将消失的遗迹,保护好前辈的文化传承,让我们的文明历史代代相传,直到
永远。
从前,北京人住房讲究很多,俗话说: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夏不凉。
都乐意住路北的房子,四角整齐的院子,不喜欢倒下台阶,说那是进门跳坑。北
京人有四句话:宁住庙前,不住庙后,宁住庙左,不住庙右。
北京人把活人住的院子称为阳宅,寓意代表活力和生命力。管已去逝的人存
放地点——坟地,称为阴宅。阴宅一般都种有松树、柏树,象征着死人的意念永
存。此外,种上松常见树木 柏树还有水土保持、保护坟冢的作用。当然,人们为了便于找
到自己亲人的坟墓而在其旁边种上树木,一待长大,数里之外便可看到自己要祭
扫的地方。
与坟地阴宅相反,老北京人从不将松柏树种进四合院,同样,即使是结最好
吃的桑椹,其树也不会受到主人的青睐,至于清口爽心的梨,其树也会拒之于前
院、后院。为什么呢,大概是“桑”与“丧”,“梨”与“离”谐音罢了。北京
人有句俗语:“桑松柏梨槐,不进府王宅”,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北京的宅院里多种西府海棠、临潼石榴、春桃枣树等,真可谓:春可
赏花,夏能纳凉,秋尝鲜果,用“春华秋实”来概括北京民宅中的树木是最恰当
不过了。
北京人还忌讳院子里的地面比胡同、大街的地面低,原因是一进门就得跳蛤
蟆坑,而出门从低向高,如似登山,明显不吉利。此外,数目字中,单数不吉利,
一般人都不能接受。买箱子要买一对,买椅子要买两把,帽筒要买一对等等。但
也有要单数的,那就是北房要单数,或三间,或五间,如果就有四间的地方也要
盖三大间,每边再盖半间,美名其曰:“四破五”。
至于东西厢房,也多以三间为准,目的是在院中建筑组合里产生一条中轴线,
这条线如似人身上的脊梁,是院落中最重要风水源头。 正因如此,双数在北京
住宅建筑方面是不吃香的,所以,北京出现了这么一句俗语,“四六不成材”1983
年北京市大学生规划书 规划部门编制《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时,曾对城区旧平房的建
筑质量进行过一些分析,其结论是:按建筑面积计算,质量较好的四合院只占当
时所有平房的15.4%。
上述观点自然各有其道理,但在笔者看来,这些定义有些太宽泛、太模式化了。
如果按第一种说法,那么四合院就不只是北京有了。由四座房屋围合的四合
院我国的许多地区都有,甚至国外也有。如山西的某些大院就是一些围合得十分
严密的四合院;南方的客家土楼也有方型的。显然,这样定义北京的四合院是不
合适的。
如果按第二种和第三种说法所阐述的标准,那么北京的四合院恐怕就为数不
多了。且不说从历史资料考证北京的四合院从来就不止一种类型,仅从北京近
30年来进行的住宅调查资料分析,就可以看出符合这种标准的四合院实在不多。
据1988年规划部门利用遥感手段调查统计的资料,城区当时共有较好的四
合院805个,其用地约为115公顷,占旧城总用地的1.8%。如果除去旧城总用
地中文物保护单位的用地,好四合院的用地只占旧城总用地的2.1%。[3]
1996年,规划部门按照用地面积对南锣鼓巷、西四北、东四北这三个四合
院保护区进行了一次统计。其中,应保护的四合院面积(包括规则的、不规则的
及需要抢修复建的四合院)约占三个保护区总面积的30%;而好四合院(规则四
合院)的面积只占三个保护区总面积12.6%。如果四合院保护区的情况尚且如此,
其它地区的好四合院就更少了。
合院的形成是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据有关专家分析、推论,最早的四合院可能是
在单栋建筑的基础上,逐步增建栅栏、围墙形成院落,尔后又在院落的东西两侧
增建仓房、马厩、厕所等,继而又将这些附属建筑迁至外院,正院两侧渐渐形成
厢房[4]。这大概就是“规则四合院”的形成历史。
当然,在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所从事的行业
不同,他们所需要的住宅形式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四合院的发展演变中也就形
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既有王公大臣们住的王府官邸,也有贫苦百姓住的破烂杂
院;既有富商巨贾们的大宅门,也有小商贩、手艺人的小铺面、小门脸。不同阶
层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文化修养、生活方式与兴趣爱好,他们所
住、所用的房间、院落、家什、摆设也必然不相同。因此,任何时代都会有豪华
的、典型的四合院与破烂的、寒酸的三合院、双合院、排房院共存,而不同阶层
的人则分别在这些规则的、不规则的四合院中演绎着不同色彩的人生。
在我看来,逐步形成、演变的北京四合院,实际上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
及其政治制度的产物,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阶层人婚宴祝酒词 群的文化与生活。在以
前的各个历史时期,以王公大臣和富商巨贾们为主体的富人阶层始终是少数人
群,而贫苦百姓和那些仅仅解决了温饱的小康之家,才是北京人口中的大多数。
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可以推论,在历史上那种前后几进院落,有着海棠、鱼缸、
石榴树、天棚、肥狗、胖丫头的规则四合院也一定不会是太多;而那些相对简单
甚至简陋的、属于不规则四合院的民居,至少在数量上应是北京四合院的主体。
事实上,有关专家据清乾隆图等史料分析推断,无论哪个朝代、哪个时期,各种
规模的规则四合院,从来也没有达到过北京四合院总量的50%。
综上所述,要想给北京传统四合院归纳一个精辟的概念的确很难,但我们是
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及其政治制度的产物,规则
的和各种不规则的四合院,都有着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都是北京传统四合院的
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发布于:2023-04-20 16:51: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96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