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赏析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宫官
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七下历史 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译文】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
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像秋风过客匆匆而逝。
夜里曾听到他的神磺胺过敏 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
画栏旁边棵棵桂树,依然散发着深秋的香气。
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是一片苔藓碧绿。
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
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
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
怀念起往日的君主,铜人流下如铅水的泪滴。
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
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独出长安的盘儿,在荒凉的徐组词语 月色下孤独影渺。
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注释】
⑴魏明帝:名曹叡,曹操之孙。青龙元年:旧本又作九年,然魏青龙无九年,
显误。元年亦与史不符,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公元237年(魏青龙五年)
旧历三月改元为景初元年,徙长安铜人承露盘即在这一年。
⑵宫官:指宦官。牵车:一作“舝车”。舝,同“辖”,车轴头。这里是驾驶的
意思。捧露盘仙人:王琦注引《三辅黄图》:“神明台,武帝造,上有承露盘含蓄的英文 ,有铜
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
⑶潸然泪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注引《汉晋春秋》:“帝徙盘,盘拆,
声闻数十里,金狄(铜人)或泣,因留于霸城。”
⑷唐诸王孙:李贺是唐宗室之后,故称“唐诸王孙”。
⑸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刘郎:指汉武帝。秋风
客:犹言悲秋之人。汉武帝曾作《秋风辞》,有句云:“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
兮奈老何?”
⑹“夜闻”句:传说汉武帝的魂魄出入汉宫,有人曾在夜中听到他坐骑的嘶鸣。
⑺桂树悬秋香:八月景象。秋香:指桂花的芳香。
⑻三十六宫:张衡《西京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土花:苔藓。
⑼舝:一作“牵”。千里:言长安汉宫到洛阳魏宫路途之远。
⑽东关:车出长安东门,故云东关。酸风:令人心酸落泪之风。
⑾将:与,伴随。汉月:汉朝时的明月。
⑿君:指汉家君主,特指汉武帝刘彻。铅水:比喻铜人所落的眼泪,含有心情
沉重的意思。
⒀衰兰送客:秋兰已老,故称衰兰。客指铜人。咸阳:秦都城名,汉改为渭城
县,离长安不远。咸阳道:此指长安城外的道路。
⒁“天若”句:意谓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天若有情,也会因常常伤感而
衰老。
⒂独出:一说应作“独去”。
⒃渭城:秦都咸阳,汉改为渭城县,此代指长安。波声:指渭水的波涛声。渭
城在渭水北岸。
【创作背景】
据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测,这首诗大约是公元813年(唐元和八年),李贺因
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
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
此诗写作时间距公元907年唐王朝的覆灭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产生兴亡之感的
原因,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自从天宝(唐玄宗年
号,742—756)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唐宪宗虽号称“中兴之
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
痍满目,民不聊生。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
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
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服务器cpu 后不得不含愤
离去。此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
《金铜仙人辞汉歌》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
恸。此诗所抒发的是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诗共十二句,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前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汉武帝
当日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像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
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尽管他在世时威风无比,称得上是一代天骄,可是,“夜闻
马嘶晓天迹”,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诗中直呼
汉武帝为“刘郎”,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四句是第一个层次,借金铜仙人的“观感”慨叹韶华
易逝,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为“客”,表现了李贺不羁
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精神。中四句为第二个层次,用拟人化手法写金
铜仙人初离汉宫的酸苦惨凄情态,亡国之痛和移徙之悲跃然纸上。特别是“酸”、“射”
两字,把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完全揉和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末四句为第三个层
次,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因愁苦而“衰”);
“天若”一语,设想奇伟,意境辽远,感情深沉,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双”;末联进
一步描述了金铜仙人恨别伤离,不忍离去,而又不能不离去的情怀,感人至深。
“夜闻”句承上启下,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它是上句的补
充,使“秋风客”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也为下句展示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
必要的铺垫。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车马喧阗。此时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
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飘逸,三十六宫却早空空如也,惨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
荒凉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以上所写人为什么会梦游 是金铜约起来 仙人的“观感”。金铜仙人是汉武帝建造的,矗立在神明台上,
“高二十丈,大十围”(《三辅故事》),异常雄伟。公元233年(魏明帝景初元年),
它被拆离汉宫,运往洛阳,后因“重不可致”,而被留在霸城。习凿齿《汉晋春秋》
说:“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即铜人)或泣,因留霸城。”李贺故意去
掉史书上“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三国志》注引《魏略》)的情节,而将“金
狄或泣”的神奇传说加以发挥,并在金铜仙人身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物
和人、历史和现实便融为一体,从而幻化出美丽动人的艺术境界来。
中间四句用拟人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金铜仙人是刘汉王朝由
昌盛到衰亡的“见证人”,眼前发生的沧桑巨变早已使他感慨万端,神惨色凄。而自
己又被魏官强行拆离汉宫,此时此刻,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一齐涌上心头。“魏
官”二句,从客观上烘托金铜人依依不忍离去的心情。“指千里”言道路遥远。从长
安迁往洛阳,千里迢迢,远行之苦加上远离之悲,实在教人不堪忍受。“东关”句言
气候恶劣。此时关东霜风凄紧,直射眸子,不仅眼为之“酸”,亦且心为之“酸”。
它含有“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的意味,表现出对汉宫、对长安的深
切依恋之情。句中“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浑厚凝重。特别是“酸”字,
通过金铜仙人的主观感受,把彼时彼地风的尖利、寒冷、惨烈等情形,生动地显现
出来。这里,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已完全揉合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
诗人时而正面摹写铜人的神态,时而又从侧面落笔,描绘铜人四周的景物,给
它们涂上一层忧伤的色调。两种手法交互运用,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幻多姿,而又
始终围绕着一个“愁”字,于参差中见整饬,色调统一,题旨鲜明。“魏官”二句,
侧重描写客体,“空将”二句则改写主体,用第一人称,直接抒发金铜仙人当时的思
想感情:在魏官的驱使下离别汉宫,作千里之行。伴随着“我”的唯有天上旧时的
明月而已。事情发生在三国时期而称月为“汉月”,它抒发的是一种怀旧的感情,正
如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所诠释的:“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
仍似旧时,故称‘汉月’。”金铜仙人亲身感受过武帝的爱抚,亲眼看到过当日繁荣
昌盛的景象。对于故主,他十分怀念,对于故宫,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此刻坐在
魏官牵引的车子上,渐行渐远,眼前熟悉而又荒凉的宫殿即将隐匿不见,抚今忆昔,
不禁潸然泪下。“忆君”句中“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金铜
仙人当时悲痛的形容——泪水涔涔,落地有声。这种感怀旧事、恨别伤离的神情与
人无异,是“人性”的表现,而“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应,婉曲地显示
了他的“物性”。这些巧妙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物而人、物
而神,独一无二,奇特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末四句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此番离去,正值月冷风凄,城外的“咸阳道”和
城内的“三十六宫”一样,呈现出一派萧瑟悲凉的景象。这时送客的唯有路边的“衰
兰”,而同行的旧时相识也只有手中的承露盘而已。“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
写情为主。兰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为秋风肃杀,对它无情摧残,更是愁苦的情怀
直接造成。这里用衰兰的愁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它比《开愁歌》
中的“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更加婉曲,也更为新奇。
兰花的衰枯是情使之然。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
景常新,终古不变。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设
想奇伟,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它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实即作者自己)艰难
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真是千古名句。
尾联进一步描述金铜仙人恨别伤离的情绪。他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而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开故都越来越远。这时,望着天空中荒凉的月色,听着那越
来越小的渭水流淌声,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渭城”句从对面落笔,用“波声
小”反衬出铜人渐渐远去的身影。一方面波声渺远,另一方面,道阻且长。它借助
于事物的声音和形态,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离别情
怀,而这正是当日诗人在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
幻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遣词造句奇峭而
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这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
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在李贺的集子里,也找不出几首类似的作品来。
【李贺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世人称他为“诗鬼”。福昌昌谷(今河南
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此称他为李昌谷。有“诗仙”之称。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其父晋肃官
位很低,家境也不富裕。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
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力透纸背 据一窍不通造句 说,
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李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
“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
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
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旋即因病辞官,回归昌谷。
后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他一生体弱多病,二十七岁去世。因仕
途失意,李贺终生郁郁不得志,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诗歌创作充满了深沉的
苦闷。
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
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有得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
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
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
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
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
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李贺曾自编其集。
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
《幽闲鼓吹》、《摭言》。诗词《雁门太守行》列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
诵读与欣赏,7年级下语文版25课古诗5首之一。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
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
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
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
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
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
才。”
本文发布于:2023-04-20 15:57: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95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