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电能损耗计算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7:55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0日发(作者:12ys2)

电网电能损耗计算

3.1

高压电网电能损耗计算

3.1.135kV35kV

高压电网系指及以上的高压网络。及以上电网的电能损耗 计算分

为:

线路导线中的电阻损耗、变压器的铁心损耗、变压器的绕组损耗等。 以上电

110kV

网除此三部分外,还应计及线路电晕损耗和绝缘子的泄漏损耗。

3.1.2 35kV

及以上电压的线路,导线型号差别较小,线路条数及引出分支较 少,关

口计量完整,因此可按线路的接线情况逐条进行线损计算。

3.1.3

当网络较复杂、具有环网且关口计量不完善时,可将各节点有功、无 功出力

和负荷分开,分别排列成导纳矩阵方程进行 分解计英文面试自我介绍 算。各节点有 功、无功负荷的

PQ

输入方法可按下述方法进摩托车维修 行:

有实测资料时,可直接输入各节点代表日 有功、无功实际负荷值;当 资料有限

24h

时也可用节点等效功率法,由各节点代表日全天的有功电量和无功电 量求出各节点的平

均有功和无功负荷,用负荷曲线形状系数 等效系数对其进

()K

行修正,考虑并接电源的有功、无功出力后作为输入各节点的有功和无功负荷 有效值。

3.1.4

小水电网各节点变压器固定的有功、无功空载损耗应视为各节点的有 功、无

功负荷参与计算,具体计算中可将各节点有功、无功空载损耗分别计人 各节点代表日

24h

有功、无功负荷中,或者在计算中先不计人变压器有功、无 功空载损耗,计算结束

后,再将其加入到整个小水电网的损耗中去。

3.2

配电网电能损耗计算

3.2.1

电网节点多、分支线多、多数元件不能测录运行数据,以及并接有 小水电

站,计算复杂,所以应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简化。

简化内容为:

(1)

各节点负荷曲线的形状及功率因数与供电电源即变电所出线与发电厂出 线负荷

之和的形状与功率因数相同;

(2)

配电网沿线的电压损失对电能损耗的影响可略去白居易作品 不计;

(3)

配电网各线段的电阻可以不作温度校正;

(4)

具体计算中采用平均电流法。

3.2.2

根据发电厂及变电所出线负荷和电压资料,分别计算发电厂及变电所 出线代

表日平均电压和平均电流。

Ut (kV) (3.2.2-1)

Ipj

(0) =(A) (3.2.2-2) Upj

式中

(0)

——发电厂或变电所出线代表日平均电压,

点电压,

kV

kVUt

; ――代表日小时的正

Ipj

(0)——AA刷子简笔画 p

发电厂及变电所出线代表日平均电流, ;

(0)kW-hAq

――发电厂及变电所出线代表日有功电量,;

(0) - kvar h

发电厂及变电所出线代表日无功电量,

3.2.3 K

根据线路供电负荷曲线及代表日供电有功电量确定线路负荷曲线形状 系数,

见附录

A

3.2.4

按各节点代表日或月平均的日有功电量确定各节点的平均电流:

pj(i) = Ipj(L) (Ap(i)/Ap(L)) (3.2.4-1)

式中 ― ―第 节点的平均电流, ;

Ipj(i) i A

Ipj(L)——A

整条线路的平均电流,为发电厂及变电所出线平均电流之和, ;

Ap(i) -- ikWh

节点后的负荷有功电量,;

Ap(L)

—整条线路的负荷有功电量,为发电厂及变电所出

线有功电量之和,

kW-h 八上数学

o

当缺乏各负荷节点电量资料时,可按各节点配电变压器负载系数相等的条 件确

定各节点的平均电流。

Ipj(i) = Ipj(L) (Se(i)/Se(L)) (3.2.4-2)

式中节点后配电变压器容量,

Se(i ikVA

Se(L)——kVA

整条线路并接配电变压器容量之和,

3.2.5

从本线最末端负荷节点开始,逐段相加,求出每一线段上的平均电流

Ipj(i)

,并标于单线图上,结合各线段的电阻,计算各线段代表日的损耗电量及

损耗电量。

Ai=3RiK2 x 2-S>(k10h)-(3.2.5-1)

AL=72(Ri)K2 -X (IkW h)(3.2.5-2)

式中△――第线段的代表日损耗电量,

AiikW-h

――全线路的代表日损耗电量,;

ALkW-h

Rii n

——线段的电阻,

m ---

该线路包含的线段总数;

K ---

负荷曲线形状系数。

3.2.6

代表日线路配电变压器的绕组损耗和铁心损耗,可按下式计算:

艺厶 -

AR(i)=24K2( Pk(i) (/)) (kW-1) h) (3.2.6

AT(i)=24 EA P0(i) (kW -2) h) (3.2.6

式中全线路所有配电变压器的绕组损耗电量, ; —全线路

EAR(i)kW-hEAT(i)-

所有配电变压器铁心损耗电量,; 春节手抄报资料 ――第节点配电变压器 的额定短路

kW-hAPk(i)i

损耗功率,; ――第节点代表日平均电流,;

kWIpj(i)iA

Ie(i) - iA

节点配电变压器高压侧额定电流,;

――第节点配电变压器空载损耗功率,

0(i)ikW

3.2.7

配电线代表日和全月损耗电量以及月电能损耗率可计算为:

A=EA AT(i)+ △ AL+EA AR(i) (kW) • h) (3.2.7

Am =[ EA AT(i)+ ( A AL+EA AR(i) )(Aam

(0)/DAd

(0))2]D(kW h)(3.2.7-2)=( A Am / Aam

(0) ) x 100% (327-3)

式中――■代表日配电线路损耗电量,

AAkW-h

AAm——kW-h

配电变电所出线月损耗电量,;

Aam

(0) - kW-hAd

发电厂及配电变电所出线全月有功电量, ;

(0)——kW-.hD——AAm%

发电厂及配电变电所代表日有功电量,; 全月日历天数;

电能损耗率,%。

3.2.8

对于单电源配电线路,可按等值电阻法进行线路电能损耗计算。配电线路代

表日的总损耗电量为:

A A=24(E P0(i)+3K2RDZ-3)x(31.20.8-1)

RDZ = RDZL +RDZR (3.2.8-2)

RDZL =( A ALX 103)/(72K2 )= ((Ri)/( E Ae)2) ( Q ) (3.2.8

3)RDZR=( EA AR(i) x 103)/(72K2)=[(U2 EA Pk(i))/( E-4e )2] x

103( Q )(3.2.8

式中配电线路等值电阻,;

RDZn

RDZLn

线路导线等值电阻,;

RDZ n

线路配电变压器线圈等值电阻,;

——该线路各节点配电变压器总电量,;

AekW-h

Ae(i)ikW-h

――第线段后的配电变压器电量,;

Riin

――第线段的导线电阻,

――该线路各节点配电变压器的总短路损耗功率; ――配电变压器

Bk(i)U

高压侧额定电压,

kV

当缺甘肃政协 乏各负荷节点电量资料时,可按各节点配电变压器负载系数相等的条 件确

定等值电阻:

RDZL=(Ri )/( Se)2 ( -5) (328

RDZR=[(U2 EA Pk(i))/( Se)2] x 103) ( - ) (3.2.8

式中刀该线路各节点配电变压器总容量,;

Se-HikVA

Se(i)ikVA3.3

线段后的配电变压器容量,低压电网电能损耗计算

3.3.1

压电网以一回出线为一个计算单元,确定每回出线的干线及末端,

低压电网最高负荷时测录配电变压器出口电压和末端电压并计算其电压损失 率:

AJmax%[(Umaxs- Umaxm)/Umax] x 100% (33AJmax -----------

式中 最大负荷

时电压损失率, ;

%

UmaxsVUmaxm

—最大负荷时首端电压,一般为配电变压器出口电压, ;

最大负荷时干线末端电压,

V

3.3.2

低压电网最大负荷时的功率损耗率为:

A Pmax%=Kp A Umax% (313.2

Kp=(1 t脆皮炸年糕 g2 S )/[ 1+X/R) tg S ] (3.3-2)

式中 最大负荷时的功率损耗率,;

max %

X——n

导线电抗,;

R——n

导线电阻,;

5――

流与电压间的相角。

3.3.3

代表日低压电网计算单元的电能损耗率和电能损耗计算为:

A%=(F/f) Pmax% (310.3

^

A=A-A% (kW h}2333

式中 从%——电能损耗率,;

%

――电能损耗,

AkW.h

FA

――损失因数,按附录计算;

f

― ―代表日平均负荷率;

A --- (

表日配变供电量,在多路出线的情况下,每路出线的供电量可按其

电流值分摊,

)kW-h

o

3.3.4

一台配电变压器所接蒸青菜 低压网络的总损耗电量应为各计算单元的损耗电

之和。


本文发布于:2023-04-20 14:47: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95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电压损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