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范文

更新时间:2023-04-20 08:37:58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0日发(作者:老虎拜师傅)

关于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

世界历史研究所

历史认识不是体验性的感性认识,而是与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的理性认识。就历史学的

本质来说,它是一门立足于现实的、关于价值判断的科学。汉司马迁明确表述了他著史的目

的:“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①这里的“一家之言”,不言而喻是价值

判断的产物,“求真”和“经世致用”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理论联系实际是发展

社会科学的根本方针,也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优良学风”,在历史研究中也是如此。“以为研

究过去对现实没有意义,是不对的。科学地认识昨天和前天,就能对正在运动着的今天的现

实有更深的了解,并能对未来作出科学的预测……在研究历史时,要有现实的时代感”

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自然也不能离开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

英国克拉克爵士主编14卷本《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时说:“一部历史书与仅仅是一堆

有关过去的报导之间的区别之一,就是历史学家经常运用判断力”“历史不是人类生活的延

续,而是思想意识的延续”“就历史学而言,我们可以断定,如果说它是一门科学的话,它

是一门从事评价的科学”③显然,评价离不开判断,没有判断,所谓评价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因为判断是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是由历史认识的主体完成的。“主体是

人”,而“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④总之,历史认识主体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

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这就决定了历史认识的社会属性,而这种属性,更多的是在历史万圣节音乐 认识

的价值判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当前在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上,存在着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首先需要明确在历

史认识中是否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其二,承认价值判断,并不等于由此进行的所有价值判断

都是正确的。那么,应该如何遵循科学的路径,求得历史认识正确的价值判断?今天讨论这

两个问题,对于提高历史认识的科学水平,更充分地实现史学的科学认识功能和社会功能,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认识是和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价值判断的历史认识是不完整的历史认识,

因为它失去了历史认识基本的或最重要的功能。在历史认识中,只有通过价值判断才能够使

历史认识主体和客体发生密切的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主动性、创造

《汉书》卷62《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

《胡绳全书》第3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58页、472473页。

克拉克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张文华等译)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22431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1页。

性。在历史认识过程中,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不是、或不可能是通过对“过去”的描述去说

明历史,而是通过认识、分析这样或那样的“过去婚纱设计图 ”的意义,来阐释历史的真谛。前者的描

述是一种考实性的认识,在通过描述来回答“是什么”;而后者的阐释,则是在此基础上的价

值认识和价值判断,在回答“为什么”。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任何孤立的、单独的文本如果脱

离历史认识过程,“并没有自身的价值。它们就像所有过去时代遗留下来的。缄默无言的残渣

瓦砾一样,只是作为认识历史关系的源泉,即中介材料”。① 这些中介材料只有纳入历史认

识的价值判断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科学价值。否则,中介材料将永远是中介材料。价值判

断是历史认识不可或缺的阶段,脱离这个阶段,中介材料不会自发地成为可以阐释历史认识

本质内容的科学的历史文献。

因此,在历史认识诸多的判断形式中,价值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或

影响到历史认识成果的质量。价值判断虽然往往以理论描述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不是抽象

的,而是有着具体的内容。一般说来,价值判断既不是单纯的历史判断或单纯的现实判断,

也不是单纯的理论判断或单纯的实践判断,而是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判断。历史认识

中的价值判断虽然是对已经逝去的历史内容的判断,但这种判断中应渗透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作为价值判断结果的理论描述,来自社会历史发展实践和社会现实发展实践,是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而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精神”的产物。

历史认识中的价值认识和价值判断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同时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明确两

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是十分有必要的。一般说来,价值认识应是价值判断的基础和前提,价

值判断则是价值认识的深化、升华和结果。如果历史认识仅仅停留在价值认识的阶段,那就

只是认识,却没有结果,就等于历史认识放弃了自己重要的和基本的功能。同样,价值认识

在历史认识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离开了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就失去了基础、前提和内容,

也就无从谈起。

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判断,但它应该是体现认识主体所生活的时代的

社会精神的判断,即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判断,不仅有历史感,而且还有时代感。在

历史认识中,认识主体正是通过价值判断回答海参羹 当代社会发展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把历史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一般的社会认识论还是

现实的社会认识论。“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怎样认识社会的哲学学说,它以人们认识社会的

认识活动为对象,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从另一角度看,

人们认识社会,实质上又是人类社会总体进行自我认识的实现形式,因此,社会认识论又是

对于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索”。②历史认识和社会认识有许多共同之处,特别应看

到历史认识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在历史认识的过程中,通过价值判断可以将历史与现实、

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割裂它们之间原本就存在的内在的联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外史学理论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有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问世,

对当代中国史学的复兴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史学理论研

究中也存在着较突出的问题,首先是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不仅是史学理论研究脱离历史学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255页。

欧阳康:《社会认识论》(欧阳是中国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页。

2

研究的实践,而且历史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脱离社会发展的实践,忽视乃至回避现实社会

发展中提出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史学学科自身发展来看,人为地

将历史认识与社会认识割裂开来,忽视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或将价值认识与价值判断相混

淆,或使价值判断脱离现实生活,应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这样,史学理论研究和与之联系在

一起的历史认识、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等等,在一些人的著述中出现了脱离学科发展实践或

社会发展实践的抽象化、概念化倾向。总之,是在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面前止步不前,从而

使历史认识半途而废。这种抽象化、概念化的结果,使原本活泼生动、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

系的历史学和历史学理论,成为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玄学。显然,这些研究无法发挥史学的

学术或社会功能。

历史学的生命力在于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它的需求,以及它如何回应时代和社会的呼唤。

历史学的意义不在于对历史过程、现象和事实简单直观地描述,而是基于历史矛盾运动的一

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不断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进行理论的阐述和概括,因此不能没有价

值判断。

在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是联结历史认识与现实的社会认识的纽带,这是因为人类的历

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过程的社会性与社会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此不应也不能

视而不见。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不仅体现出历史价值观,同时也体现出社会价值观。此外,

历史与现实内在的联系也是客观存在,如果人为地割裂这种联系,就会使历史认识的价值判

断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变成没有社会实践内容的抽象的概念判断。正如史学思潮和社会思

潮密不可分一样,历史认识和社会认识同样密不可分。这就决定了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的特

点,是历史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正确的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过程,也是逐渐接近客观的历史真理的过程。但是,“我们的

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①这表明,在进行历史认识的

价值判断时,历史认识主体不仅受主观的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而且也受客观的社会历史条

件的限制,无法逾越时代的局限。就像真理具有相对性一样,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也有相对

性。同样,就如同不存在终极的绝对真理一样,也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的历史价值判断。恩

格斯说:“如果在人类发展的某一时期,这种包括世界各种联系——无论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

的和历史的——的最终完成的体系建立起来了,那么,人的认识的领域就从此完结,而且从

社会按照那个体系来安排的时候起,未来的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就中断了——这是荒唐的想法,

是纯粹的胡说”。②这里恩格斯虽是对杜林的批判,但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价值判断的绝对

性和相对性,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每一时代的历史学家,都是从他所生活的具体时代和具体历史环境中去观察、思考、认

识历史,而观察、思考、认识的目的,不在于休闲农庄规划 使自己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重演历史,而是通过

《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6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76页。

3

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更清醒地观察、思考、认识今天和未来。包括历史学家在内,任何人

都是历史的产物,他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都属于一定社会历史范畴,印上鲜明的历史

烙印。人是历史的人,既不可能超越历史,也不可能回避历史。

20世纪初,梁启超作为中国新史学思潮的旗手,以进化论、进化史观为理论基础,发起

了“为史界辟一新天地”的“史界革命”。他认为“史界革命”是时代的需要,中国史学的陈

腐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不能立于世界之林。①在《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以及后来撰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

其补编等著作中,梁启超尖锐地批判封建史学,明确提出以进化史观为理论基础的“新史学”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进化史观不仅是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当时历史认

识中进行价值判断的理论武器。

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和19世纪末以来中国维新和民主的社会思潮

的产生和发芦荟的作文 展有着直接的联系。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

图强御侮,成为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欧洲启蒙思想家的

先进思想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严复曾夹叙夹议评介了

英国学者斯宾塞的名著《社会学原理》(中译名为《群学肄言》,系统阐释了斯宾塞的普遍进

化论原理。与此同时,严复还发表了《天演进化论》,大力宣扬赫胥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原则,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存在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问题。中国只有

奋起成为强者、智者,才能改变“亡国亡种”,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现实危险。正如当时进

化论和进化史观联系在一起一样,同样是以进化理论为基础的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也联系在

一起,在它们直接影响下的社会的价值判断,和史学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可割裂的。进行历史

的价值判断时,不可避免地会与社会的价值判断发生联系。

现代著名史家陈垣在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以及目录学、年代学、校勘学、史源

学、史讳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成绩卓著。陈垣虽致力于古史

研究,但他始终强调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自觉地和社会认识的价值判

断结合在一起,因此他“提倡有意义之史学”,使其研究客体虽然是遥远的古代历史,却依然

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抗日战争期间,陈垣选择抗清思想家顾炎武和其他抗清民族英雄为研究对象不是偶然的,

他的研究不是发怀古之幽情,而是在历史研究中将“社会的价值判断”与“历史认识的价值

判断”结合起来,通过历史研究同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进行斗争。在此期间,他先后完成《南

宋河北新兴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和《中国佛教典籍概论》等著作,

通过歌颂抗击侵略的仁人志士,揭露异族的残暴统治,以明抗日爱国的心迹。完成于1943

1945年的《通鉴胡注表微》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部史著既是陈垣史学研究的总结,也

是他在敌占区不甘心受压迫的心理表现,如在《臣节篇》中,通过南宋胡三省论臣节,表达

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外国史学中,历史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的价值判断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因历史

文化背景不同,在认识的内容和形式上会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例如,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页。

4

姆提出“双元革命”dualrevolution)的概念,指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的是

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

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

发口”。①霍布斯鲍姆认为,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的范围内,具有广泛的

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他的这种价值判断,不仅仅是纯粹的历史学的价值判断,同时

还是社会的价值判断,即没有脱离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实际

的社会发展。这再次使人们认识到,后人对已经逝去的历史事件进行历史的价值判断时,不

可能脱离他所生活的现实社会具体的内容。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②这是1917年意大利遥远的村庄 学者克罗齐提出的著名命题。在他看

来,每一个历史判断的基础都是实践的需要,它赋予一切历史以当代史的性质。因为无论与

实践需要有关的那些事实如何年深日久,历史实际上总面向时代的需要和实际。对历史事件

进行价值判断,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到这个历史事件所产生影响,直至在今天直接的或间接的

影响,从而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进行比较。因此,人们有时也会采取“历史追溯”的方法,对

发生在今天值得记忆、思考的事件,从历史上寻找答案。例如,在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期间曾出现波旁王朝的复辟,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封建主义最终为资本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

势。这对于科学认识苏共亡党、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无疑是有益的。

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撰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人类的历史约有

300万年左右,但人类文字产生以来的历史却不过五六千年。只是在产生文字以后,人类才有

可能用文字记述自己的历史。英语中的 History”语文手抄报怎么画 ,法语中的“Histoire,都源于希腊文

的“Histria,其本意是“征问”,强调历史要问询和探究,回答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它

们之间的联系。史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征问”,所得出的结果往往以历史著述的形

式表现出来,而有生命力的历史著述总离不开历史的价值判断,因为对历史的任何问询和探

究都需要进行价值的判断。

李大钊认为,历史过程与历史著述有联系,但却是两种意义、性质不同的东西:“历史这

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

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

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种种

历史的记录,都是很丰富,很重要的材料,必须要广搜,要精选,要确考,要整理。但是他

们无论怎样重要,只能说是历史的记录,是研究历史必要的材料;不能说他们就是历史。这

些卷帙,册案,图表,典籍,全是这活的历史一部分的缩影,而不是这活的历史的本体”。③

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历史要“活”起来,明确历史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必须通过历史认

脂蛋白a偏高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页。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田时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6页。

李大钊:《史学要论》(已经核实,将删节号去掉,改成两断引文,内容无误《李大钊史学论集》,石家

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7独自的意思 198页。

5

识的价值判断而使历史获得生命,只是在这时,历史学才具备了作为一门科学的基本属性。

历史著述与历史有差异,但并不否认历史著述的科学价值。恰恰相反,优秀的历史著述

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具体反映了社会的呼唤和需求,它以客观历史自身为基础,是在先进世

界观和历史观的指导下,对客观历史进程理性认识——价值判断的产物。价值判断是一种理

论描述,而这种“理论描述”究竟正确与否,取决于理论自身的科学水平,以及对被描述对

象的认知程度。列宁说:“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搜集了片断的和未加分

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①如果说那些“片断的和未加分析的事实”,以及

“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也是一种历史的价值判断的话,那么只能说这种历史的价值判断是

肤浅的、被扭曲的,至少是不完整的,对于了解历史的客观真理没有丝毫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发现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不是

人们的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由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构成的经济结构是一定社会的现实基础,而政治和法的制度以及各种意识形态都是建立在经

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社会的基础并非在于社会的精神生活之中。这样,古老的历史学研

究就被安放在一个全新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因此,当我们进行历史

的价值判断时,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唯物史观既是历史认识的指导

思想,也是历史认识的方法论基础。

进行历史价值判断,首先要深入研究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唯物史观与时俱进

的理论品质,要分清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

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唯物史观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附加在

唯物史观名下的错误观点。历史认识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否则,指导思

想“多元化”,任各种唯心史观的思想恣意泛滥,我们就失去了正确的历史价值判断的基础,

在历史认识中就会出现许多混乱的历史价值观念。为了保证用发展着的唯物史观指导新的历

史认识实践,进一步明确“唯物史观的真理性”颇有必要。所谓真理性,系指主客观的统一,

系指人的意识反映了客体的本质与规律。唯物史观的真理性在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理

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而不是离开实践的抽象的思辨、玄想和臆说,它

是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为实践所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就历史认识复

杂的过程而言,由“唯物史观的真理性”所决定,历史的价值判断将不可避免地会贯穿始终。

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是以理论描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地说,这种“理论描述”是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理论描述,是建立在对历史认识客体系统、翔实、深入地理论分析的基

础上。因此,这种理论的描述不是从现成的概念或公式出发。在历史认识中,要坚决摒弃那

种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的所谓价值判断。历史的价值判断应建立在历史认识和社会

认识实践的基础上,历史认识的主体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否则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将会成为

无源之水。

①《列宁全集》,第21卷,第38页。

6


本文发布于:2023-04-20 08:37: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90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历史认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