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3-04-20 07:48:47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0日发(作者:ieits)

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

《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

文学》等。

其中只读过朱先生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对于《谈美》

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以下罗列每一章节的

精彩之处,略赋个人拙思主观之感,引以对朱先生之《谈美》的敬

意。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

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

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

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

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

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

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

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

实用的经验。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

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

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

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

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

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

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

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

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

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

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

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

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

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

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

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

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

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庄子。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

的美感经验的道理,即: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

回流。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那么这种

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

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经怀孕吃什么好 验息息相

关的。如同朱先生讲到在欣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

美感还有个人对古松的内心欣赏情趣也会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赏

者的个人认知经验在里面,这也是人们看到某某事物时会说:我认

为如何如何,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其实人们在对事物赋予个人的

某种情趣的定义同时人们也在不经意中模仿着事物本身的一些属性。

也就是说人的美感经验不是单独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观情趣独立

产生,因为事物的物理属性,因为人的移情作用,两种属性的结合

造就了人的美感经验。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其实美感和快感无时无刻都冲斥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但究其出发

点就又产生了前面朱先毛衣英语怎么说 生讲的不同态度的问题。美感不是实用主义,

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而快感是处于实际应用的目的。如

同口渴了喝了水就会产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会产生快感,但这

些都不会有美感。雕像和英国姑娘一个是雕塑艺术品一个是活生生

的人,如果单从实用角度出发那还是英国姑奥运会2021 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

在这里朱先生告诉我们明确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对于美的欣赏要不

带功利和实用的心态去看去理解。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我姑且如此解释朱先生的这段文章。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

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

形孤独深处 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美感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对事物的联想,

而单纯的联想不能算做美感经验。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种直觉。

一瞬间的感受。而联想会带着思考,这种思考会把事物引到其他不

相干的事物中去,无法直接单纯的欣赏一件事物本身,而会产生浮

想联翩的心理活动,所以美感经验同联想是有不同含义的两种概念,

不能混淆。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这段文章可以看出对一部文艺作品所持的不同态度,考证更接近

科学家的方式,批评更接近哲学家或政治家的态度,而欣赏更多的

是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家或一部分人的行为。考证、批评不等同于欣

赏,但欣赏需要了解艺术作品的一些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欣赏。

证多是伴随对作品的年代、背景、作者、版本、野史等等做历史判

断,过于理性,少了对艺术作品欣赏时的直觉感性反映,所以它不

能算是欣赏。而批评就更加抽象的把一些主观的规矩或一成不变的

框子来规范艺术作品。我个人认为批评家如果不客观的评论艺术作

品那他的文章将一无是处。这也是朱先所推崇的:欣赏的批评。不

能把原有的美丑标准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同一而论,要把自己放

到作品当中去,反复品味其中然后有感而发。朱先生最后讲到考证

和批评都不是欣赏,而欣赏需要有考证和批评在其中,欣赏需要有

考证基础和批评的态度,这也是辨证法的观点对待事物。就是事物

是普遍联系的。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美是什么?言论不一。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

人情心理活动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单独有自然物理属性而没有

人的感性心理直觉――美也无从产生。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

工后产生了美感,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美的欣赏是对自

然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俗

话讲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讲是人们经过人

情化、理想化的一种心理活动结果。这种结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观的

审美经验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产生的结果。美和自然也是对立统一

的一种关系,美感没有自然的物理属性就无从产生,而物的物理属

性没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无法衍生出美来。对于美我们应

从两方面来看,美不是凭空产生的。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德拉克洛瓦

这里又可以提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朱先生

在此提到的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虽略有分别但究其观点都是“模仿

自然”。我们常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的美是以自然为内容,以人的情趣及一种形式而表达出来的,

单纯的自然是无法定义其美还是丑,因为有了人的感受或说移情作

用,才有了自然美这个概念。理想主义虽说自然中有美有丑,但它

要的是经过理想化后的一种固有的共性模式化的东西。也是在用另

一种方式模仿自然。艺术的美是要高于自然的,自然不过是借境抒

情、借物俞人的元素,人是主体,自然融入了人的感受、人的情趣

才变得美,这种美也是人的一种再创造,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推崇

的模仿自然的美和我们讲的艺术美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形象丑陋的

元素经过艺术家的重新排列组织它就会变得和谐,变得有美感,简

单的说人以自然为元素,不同的情趣会创造出不同的形态,就形成

了不同方式的艺术美,而只模仿自然是无法感受到真正的艺术美的。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多是有感而发,这里的感也可以释为感受欣赏,

然后有了感觉便把他表现一番,或诗或画或唱或书等等。创造不是

凭空出来的,好的作品一定是有感而作。朱先生在本章中提到“艺

术的雏形就是游戏”。其实可以这样理解,游戏的过程包含着纯粹

的自由状态,既是游戏便可天马行空般的来去自由,包含着大量的

人的想象、情绪、感觉,就是再创造一种状态,它以自然生活为载

体,是玩家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方式,这游戏的行为是没有社会性的、

不具备传达创作人的情感的,它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艺术要有社

会性因为作品的评定有一半儿还要社会中的大众来参与才算完整。

那么如果一个艺术家既有奔放自在的艺术表达方式,又不失其一颗

童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那么他的作品一定是打动人的。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既是创造就会有生活中的元素和作者想象的因素融合再一起。作

者在创作时有些时平时观察的印象再现,但这种单纯的自然还是杂

乱无章的,需要从中进行提炼,不足的或是原素材不足以表达其情

感时,想象就是作者的另一次创造,敢于创造的想象,能够用平时

所看所得经过重新组合,把不存在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就是创造的

想象,当然这些需要积累和对生活的沉淀。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朱先生讲:艺术的任物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

感饱和的。这里谈到的情感就是有感而发的状态,创造需有饱满的

情绪才能做到有感而发,一挥而促。艺术是具有社会性的,作者在

表现的同时也在传达其特有的情绪,引发观者的共鸣,作者的喜怒

哀乐都会通过其作品隐隐或直接表露出来,或让人痛心或让人高兴

等等。情感可以说是创造的原动力,因为有情感才有了表达的欲望,

创作也由科普小知识 此而生。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我理解朱先生说的格律就是不同艺术表现的某种特有的形式。艺

术要创造、又要有格律岂不是有些矛盾?其实这句“从心所欲,不逾

矩”真真切切表达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能随心所欲的表现有不

会跳出一种表达的方式。即――格律。这种境界是经历无数困惑及

磨砺,历练而成的,它可以在有限的规范内表达无限的内容。因为

艺术是有一定规范的具有社会性的一种情感表达,规范在真正的艺

术家哪里不是束缚而是一种事物共性的展示,而其中的才气或是天

才或是迂腐将表露无疑。格律不能成就庸人,也不会牵绊才子,合

理的利用它为我们服务才是根本。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

与模仿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齐白石老人教育学生时的话。同朱

先生其说不谋而和。其实创造与模仿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创造中

有模仿,而模仿中也带有创造的成分,艺术创作应该有作者自己真

实的情感流露,有感而发必能有所成就,这里的“感”是别人无法

模仿得来的。创造与模仿只要把我好一个“度”才好。大多艺术家

都从模仿开始逐渐磨砺技巧,进而进行随心所欲的创造境界。模仿

应该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阶段,创造才是艺术家的目的。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下功夫

才会思如泉涌,才有灵感。朱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话:“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就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足功夫,笔下才有神韵。

心中才有灵感,灵感可以映射出一个天才,但天才的背后却是下苦

功服磨练心境、意志、技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

的也是这个道腊鸡肉怎么做好吃 理。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文章结束,对于朱先生说的人生的艺术化在本节中已经分析的及

其透彻了。不需多言,读完此书,更见朱先生对美、对艺术理解的

功力。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蚝油的正确用法 一个大舞台,生活是可以艺术化的,谁

知道如何把握一种“度”,谁懂得“和谐”的规律谁就能艺术的生

活,有情趣的生活,那是一种驾驭生活的本领,要辛苦要勤奋,有

所得有所失,得失来去全赖一种心境,心多宽路就多宽,豁达乐观

的心境就是艺术,因为那是一种精神境界,是积极生活的态度,多

留意生活,留意不经意的一个灵感,细细体味心境、宇宙、斗转星

移,日月流转的变化,有情趣的生活、带一颗感激的心珍惜生活。

“慢慢走,欣赏啊!”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

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再次向朱先生致意,精神再次被梳理了一番,深感收获颇多。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泰斗,是中国美学研究的拓荒者,并为

中国美学的发展穷尽毕生精力。《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

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从美的产生谈起,到美感的条

件及心灵净化作用,最后上升至美和人生的艺术化高度,层层递进;

文字简易精炼却引人入胜,本书还一直被誉为“科学性、普及性的

经典之作”。

汉字“美”由“羊”和“大”组成,在中国古代,羊是十分贵重

的商品,肥大的羊大概就是原始人民对美最淡出最直白的理解。在

甲骨文中,“美”写作戴羽毛头饰的妇女,表示好看、漂亮的意思。

《庄子齐物论》中记载:“毛嫱丽姬,人谓美也;鱼见之深入,鸟

见之高飞。”,即形容漂亮的女子沉鱼落雁。伏尔泰曾有一句话这

样解释“美”:“何谓美?询之雄蛤蟆,必答曰‘雌蛤蟆’是也。”

纵观诸多大家对“美”的解释,言语各不相同却无一例外表达了美

的核心:心灵的感受。简言之,美,就是具体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

感的属性。

朱光潜也指出美是一种自然属性,既是自然属性,那就是客观存

在。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一事物,一个人

觉得美,另一个人却不予赞同。在一般人看来,美是物所固有的,

正如有些生物生来就美,有的则生来就丑。比如我们喜欢用娇颜的

花朵,明耀的星星来称赞一个人的美丽,也惯用癞蛤蟆来说一个人

的丑。因而,有哲学家认为:美是心的产品。但是美丑本没有固有

的标准,《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矣。”,就是说我们都认为一个事物美,是因为有不美

的对比,然而美与不美,你有什么固有的尺量可以说服我么?

朱光潜认为,美不全在于外物,也不全在内心,我们之所以有美

丑的不同感觉,是心和物结合的产物——美感。美感起于形象的直

觉。形象属物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不可见出形象;直觉属我

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失去了活动的载体。美之中有

人情也要含物理,两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作者的见地有些绕,但

仔细领会,确是这个道理。他总结了前人对美的研究,又弥补了其

不足,严谨地道出了“美感”这个新意。

“美感”不是客观存在的,作者提出它的产生有三个必要的条件:

态度、距离和移情。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事物总会有自己独

特的反应。这一点并不难懂,态度是主观意识层面的一部分,它是

心灵主体精神的传达,或满足或不满都基于主体的特点。如面对一

个苹果,画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构图美感,科学家首先想到的是万

有引力,普通人则想到它吃起来的口感。用朱光潜的话来说,我们

面度食物往往有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能不能产生美

感要看我快递停了吗 们更偏向于哪一种态度。

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感”,就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

者告诉我们,审美的恶过程中不能怀一种实用的态度,因为美的差

别是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这个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不及,只

有“平衡”才能引起美感。

至于移情,俗话说“心中有佛,所见皆佛”,移情让我们产生审

美的情愫,同时通过“推己及物,以物化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

在心里建立美的意象,欣赏美的自我价值观。移情和美感经验相互

影响和相辅相成,所以每个人有自我不同的审美标准,对同一事物

会出现美丑截然不同的感受。

《谈美》最深刻之初是作者将美上升至人生的层面,朱光潜强烈

呼吁:“慢慢走,欣赏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关于美的艺术之

旅,一篇生命史就是一部一个人关于美的作品,有善恶美丑之别。

人生犹如一块顽石,懂的生命之美的艺术家把它雕成美丽的艺术雕

像,不懂欣赏之人却任其成为一块荒石。每个人都应当学会欣赏人

生的艺术之美,也应当学会用艺术的美来装点人生。

[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


本文发布于:2023-04-20 07:48: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90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谈美朱光潜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