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9日发(作者:立定跳远动作要领)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有别于小学生的学习活动。
他们所学课程不仅门类多,而且各门学科的内容也趋于专门化,
并接近于科学的体系。
学习任务要求他们在学习方法上更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主动性。
他们生活实践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经验进一步丰富,成人感、责
任心、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他们在独立地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方面也提出了接近于成人的更高要求。
中学时期出现的这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一个
急剧地发展、变化和成熟的新阶段。
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仅供参考!在中学阶
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在迅速地发展着。
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初级的抽象思维即形式
逻辑思维和一般性形象思维已经处于优势地位;到高中阶段,学生开始
形成辩证逻辑思维,创造性形象思维获得较快发展,二、三年级时他
们的思维趋于基本稳定和成熟。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一抽象思维的发展1.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训练逐步加强。
初一年级主要是结合记叙文的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形象材料
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如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分析人物和事件,
编写提纲,概括中心思想等),从而形成教资时间
抽象的思想。
初二年级说明文的教学在思维抽象性上提高了一步,它不仅在思
维方法上要求学生能够对所要说明的事物进行抽象的分析、综合、比
较、分类、抽象和概括,而且在思维形式上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
概念和阐释概念,并能够初步地运用推理的形式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和因果关系。
到初三,议论文的教学则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说说明文要求学生说明的对象往往指的还是具体的“物,而议
论文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更为抽象的概念,并通过更加严密的推理来
论证自己的论点。
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正是通过这种由低级到高级的训练不断发展
起来的。
下面我们着重谈学生概念的发展和推理的发展。
②概念的重复。
③功用性的定义或具体形象的描述。
④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
⑤本质定义。
通过测试研究,发现中学生掌握字词概念的总体趋势是:初年级
大多是从三级水平向着四级水平转化。
这说明初一年级的学生掌握抽象概念还有一定的困晋升报告怎么写
难,特别是对
于比较复杂的社会概念、哲学概念和科学概念,还抓不住其本质的属
性,他们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还依靠直观的、具体的内容。
初中二、三年级大多处于四级水平,或由这一水平向五级水平转
化。
这说明初二是掌握概念的一个转折点。
从初二以后,学生能够掌握为他们所理解的一般抽象概念的本质
属性,只是对高度抽象而缺乏经验支柱的概念往往还不能正确理解。
到高中阶段,学生达到五级水平的人次要比初中多,掌握字词概
念的数量也比初中生多。
高中生还能较正确地对社会概念、哲学概念和科学概念作出完全
科学性的定义,这说明在正常的教学条件下,高中生能够对他们所理
解的概念作出比较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属性的合乎逻辑的定义。
从语文科学生对成语、典故这一类比较复杂的概念的理解能力发
展来看,中学生也正从对成语、典故的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抽象、
本质的理解。
例如,有实验曾把十个成语典故用白话呈现给被试的学生,让被
试的学生解词并造句,从中发现中学生理解成语典故的水平可以分为
三级:第一级水平是完全停留在了解故事具体情节和对词的表面解释
上(如)“朝三暮四是指猴子吃橡树子,早晨三颗,晚上四颗)。
第二级水平是受具体经验的局限而作接近本质的形象理解(如)“朝
三暮四是指自己欺骗自己,自作聪明)。
第三级水平是摆脱故事具体情节和生活经验,充分领会成语的隐
义或转义(如“朝三暮四原表示一种欺骗手段,后常用来比喻那些反复无
常的人)。
测试结果表明,如果在正常的教学条件下,初一学生以第二级水
平居多,初二为过渡阶段,初三以上各年级大部分被试的学生都达到
第三级水平,即能理解形象材料的复杂字词概念或判断的实质。
上述两项测试都共同说明,初中阶段是学生逐步摆脱具体经验的
支持达到对概念本质理解的重要时期。
到初三以后,他们对一般概念的本质理解已经没有什么困难,这
就使他们完全可以运用概念山药肉丸汤
来思考问题,进行抽象的判断和推理。
通过这次测试研究,可以看出中学生在形式逻辑推理发展上有以
下几个特点:第一,推理的发展是存在着年龄特征的。
初一已开始具备各种推理的能力。
但这只是初步的,特别是假言、选言、复合等演绎推理的能力都
比较差。
初三有质的区别,他们进行假言、选言、复合等演绎推理的得分
已超过50%,而且在运用推理解决问题时能够提出假设,并按照假设
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高二的推理能力己基本成熟,他们对各种演绎推理所得到的分数,
大多已接近划超过70%,其中直言推理的正确率已超过80%。
第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在中学阶段,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的水平略于掌握演绎推理,这是
因为演绎推理要比归纳推理复杂一些。
但测试结果又表明,这两种能力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作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是非常密切的,是统一而不可分的,归纳推理或是演绎推理都不可能
离开对方独立存在和发展。
第三,掌握各种推理形式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例如,归纳推理的成绩,初一的正确率已超过60%,而演绎推理
的成绩,要到初三才开始接近60%的正确率。
在演绎推理中,直言推理的成绩,初一的正确率已超过70%,而
选言推理的成绩,到初三才刚刚超过50%的正确率。
又如,在推理运用水平的发展中,最难的是运用推理去解决问题,
高二的正确率也只达32%。
其次是改正错误,初三的得分刚刚达到60%的正确率。
最容易的是排除推理中的干扰,初一的合格率已达69%。
这种推理运用水平发展中的不平衡性,是推理能力发展中年龄特
征的可变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上述测试可以看出中学阶段学生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
初一年级形式逻辑思维即开始占优势,他们在解答需要用抽象思维才
能解答的问题时,已主要能运用抽象思维来解决,而不是主要依靠感
性形象的支持来解答问题。
到高二年级,学生运用形式逻辑思维来解答问题已趋于习惯化,
虽然离完全成熟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已基本成熟。
因此,在中学阶段,是学生形式逻辑思维由开始占优势稳步向基
本成熟过渡的关键时期。
需要补充说明的,一是中学生作文中推理爱戴的意思
的运用更多地还属桥说
理的性质。
这是因为在严格意义上的推理是要由已知的条件推出未知的结论,
它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创造,而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他们作
文中的推理还不在于能够推导出一个具有独创意义的新颖结论,而在
于能够运用推理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
只有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他们才逐步能
够运用推理提出一些创造性的见解,初步表现出运用推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二是在由记叙文的写作向议论文的写作过渡的过程中,在还未学
会运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进行论证之前,类比推理成为学生说理的
一种重要形式。
尤其在初中低年级,他们先是学会用自己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类
比抽象的道理,然后再逐步过渡到运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形式来
说理。
全国青少年心理研究协作组曾对在校中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也进
行了测试。
从测试结果看,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明显地低于形式逻辑思维
的发展水平(初一得分正确率为37.9%,初三为45.3%,高二也刚刚超过
50%)。
但是各年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都在不断发展,总的趋势是:初一
学生已开始掌握辩证思维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为低下,仅仅是个良
好的开始;初三学生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高二学
生得分正确率已超半数,这表明他们的辩证思维已趋于占优势的地位。
在中学阶段,辩证思维相对于形式逻辑思维来说,其发展是快速
的,这个阶段是青少年辩证思维从出现经迅速发展到占优势的关键时
期。
测试还说明,辩证思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辩证概念
和辩证判断的发展似乎是同步的,在每个年级中两者几乎都处于同一
发展水平(概念和判断的正确率,初一分别为46.8和49.1%,初三分别
为55.7%和54.5%,高二分别为65.7%和63.9%)。
而辩证推理的发展则远远落后于前两者(推理的正确率,种辩证思
维形式的发展概况,又说明辩证思维发展中明显地存在着不平衡性。
在辩证概念的掌握和运用上,一般来讲,初一学生由于他们知识
经验的局限和处在形式逻辑思维对概念的抽象本质理解过渡的阶段,
因而他们头脑中的概念基本上属于形式概念,即主要还是从类与类,
种与属的关系上来掌握概念。
到初二、三年级随着议论文教学的逐步加强,学生不仅能够从抽
象本质上来掌握概念,而且开始能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一些概念进行
辩证的理解和初步的阐释。
例如,这一阶段他们已能够写一些类似《说“失败》《谈“荣誉》的
文章。
到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二以后,学生对抽象度较高的和比较复杂
的概念已能进行辩证的阐释,并写出对这类概念的辩证分析的文章。
在辩证判断的掌握和运用上,初一学生一般还处于个别性的、是
与非的抽象判断阶段。
例如他们对作品人物性格的分析,往往会根据某一方面的表现作
出或者“是或者“非的绝对性的判断,还不善于对性格特征的各个方面进
行辩证的综合,从而得出辩证的判断,而且,他们一般是就事论事,
就人论人,还看不到人物性格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多属于个别性的
判断。
到初三,学生能够通过对事物的辩证分析作出初步的辩证判断。
例如,他们能够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各个方面,并对这些方面的内
在联系进行思考,从而得出辩证的判断。
在判断量的表现形式上,他们可以由个别推及到特殊,如对某一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推及到对同类人物性格的认识,作出特殊性判断。
到高二,学生的辩证判断已占优势,并达到普遍性判断的最高形
式。
例如,他们不仅可以对比较复杂的人物性格作出辩证的判断,而
且可以由个别到特殊再到一般,对人物性格的普遍意义作出判断。
辩证推理的思维形式难度大,所以中学生辩证推理运用能力的发
展速度相对要慢一些,即使到了高中,他们作文中的辩证推理也还不
能运用自如。
在作文中,或者在辩证概念的理解上有问题,或者某一判断不够
恰当,或者推理的某一步骤失误,都会导致整个推理的失败。
因而,在高中阶段一般也只能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形式逻辑推理的
方法,尽量赋予辩证的内容。
同时,随着他们观察能力、情感和语言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表
象在性质上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一是随着学生观察理解力的不断增强,表象的形式和内容在对客
观对象的反映上日趋准确。
正确表象的形成,重要的在于对于对象的充分理解。
由于初中低年级学生还缺乏合理、正确的观察方法,因而他们还
未能完全克服观察中的笼统性、表面性和片面性。
到中、高年级,学生通过语文等课程观察能力的训练,观察理解
力得到发展。
他们不仅二年级的画
能比较全面地考察对象的整体及部分,而且能初步理解
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
这就使他们所获得的表象不仅在形式上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对象
的体态特征,而且在内容上能够比较深刻地把握对象内在的因果联系
或依存关系,从而达到对客观对象的准确反映。
二是随着学生情感的不断发展,一般性的表象逐渐升华为审美性
的意象。
从初中到高中,经过语文等课程的审美陶冶,学生的日常性情感
逐渐发展为审美性情感,从而使他们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去感知外物,
由一般性观察学会审美性的观察。
在这一阶段,在审美情感以及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的共同作用下,
他们眼中高山挺拔的青松已成为英雄的象征,傲雪盛开的冬梅则蕴含
着人与艰苦环境的抗争。
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的这种融合,便使内化的表象成为积淀着主
观情感的意中之象。
它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它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中学生审美意象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能够在美学的意义上去理
解作品的艺术形象,也为他们自身的审美性形象思维创造了条件。
三是随着言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表象成为可用语竹鼠养殖技术
言外化的充满
着深刻表现力的形象。
中学阶段,学生的词汇量在继续扩大,表述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这使表象不仅可以用更确切的词来表述,而且可以使其丰富的内
涵和所具有的特质生动形象地得到再现。
从初中到高中,随着学生语言表现力的提高,他们借助语言从简
单的形象描述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形象描述,基本上实现了言语水平上
对形象的再现和创造。
一般来说,初中高年级学生在阅读小说一类记叙性的文学作品时,
他们的再造想象已无多大困难。
他们已经能够按照语言文字微波炉热饭
的示意进行合理的表象组合,形成符
合作品原意的新形象。
这阶段,他们对诗歌、戏剧一类文学作品往往还不能展开充分而
合理的想象。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
如读王磐的《咏喇叭》曲,如果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来补充,学
生的再造想象就会发生困难。
二是内容跳跃性大,有些学生因不善于扩充和推想而影响想象的
效果。
三是忽视作品中隐含的作者形象。
如李白的《秋浦歌》、曹操的《观沧海》、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
等诗,往往会因为忽视了作者的形象而得不到合理的想象。
四是不熟悉戏剧艺术。
如对《白毛女》《龙须沟》等戏剧,除了台词之外,还不能从场景、
人物肖像、动作等方面全面地把握情节。
因此,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力的一个关键时期。
到高中以后,以上几种情况逐步得到克服,他们对各种体裁的作
品一般都能合理地,充分地展开想象。
在中学阶段,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性理解能力也在快速发展着。
在初中低年级,学生对作品所反映的属于道德方面的情感已经能
有较好的理解,但是他们审美性的理解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例如,他们对写景散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如朱自清的《春》能有较
好的理解,而对一些借物抒情的作品所表现的含蓄、深沉的情感(如马
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较难理解。
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下,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化。
到初中高年级,学生可以达到对作品内容的一般性审美理解,但
还缺乏较高的美的鉴别能力,也较少注意作品的艺术评价。
到高中阶段,学生的审美情感渐趋成熟,各种情感生活的模式逐
渐形成。
这就使他们能够对作品所隐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直
觉性的把握。
审美性的理解是情感与理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高中生审美理解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基本上具备了对真、善、美
和假、恶、丑的辨析能力,这就使他们的再造性形象思维逐渐趋于理
性化。
在初中高年级,他们基本上可以运用再现性形象思维写作一般性
的记叙文,到高中则向着扩大思维幅度,写作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方
向发展。
中学生回想活动目的性迅速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主题意识
增强,思想情感成为再现的支配力量。
从初中开始,他们逐步摆脱机械的、模拟式的再现方式,更多考
虑的是用这些事实表现怎样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这种主题意识作用于思维过程,表现为或者将思想情感融合于再
现的事物,或者作直接的表露。
这就形成了这一阶段作文中央叙夹议、先叙后议或叙述、议论、
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议论、抒情与记叙之间往往还存在着游离的
倾向;到高中后,学生一般能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中学阶段,联想成为学生再现性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
小学儿童联想的运用还比较少,而且多是一些常见的简单比喻(如
“我们的老师像园丁“祖国的儿童像花朵)。
真正把联想作为土家族
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从初中开始的。
初中生尤其喜欢通过联想作比喻,把它看成是自己语文能力提高
的很重要的标志。
从初一到初二,学生运用比喻明显增多,但好多比喻并不确切。
而且,初二以后,联想逐步进入再现性形象思维的主体过程,使
联想的内容成为主题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文章的内容逐渐丰
富,篇幅加大,主题表现得更加充分。
到高中阶段,他们甚至可以由一事物激起长篇联想,使联想成为
表现主题的主要方式。
高中生除了较熟练地运用相似联想外,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也常
有运用。
联想能力的发展,使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更加开阔,内容也显得
波澜有致,迂回曲折。
在抽象思维的参与下,中学生的再现性形象思维逐步朝着既形象
又理性的方向发展。
再现性形象思维的理性发展是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同步的。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能够比较自觉地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对
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显示出思维的选择性、层次性和逻辑性。
同时,他们已初步具有对立统一的观点,开始注意辩证地思考问
题。
但是,他们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在认识上毕竟还是肤浅的,有
时甚至是错误的。
到高中阶段,学生逐步学会了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这就促使
他们的再现性形象思维达到理性的成熟阶段。
在这一阶段,他们更重视事物内在的意义,例如写入,他们已不
满足于一般性的外貌描写,而更重视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方面的特点,
这也是学生思维趋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使他们对文学写作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和向往,期待着用诗一般
的语言来表现自己诗一般的生活,这就促使他们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得
到迅速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创造想象发展迅速,而且趋于现实化。
中学生和小学生相比,一个质的飞跃便是努力塑造艺术形象来反
映现实生活。
在想象加工的方式上,初中生大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
基础,适当地进行一些想象或虚构,即在再现性形象思维中掺和着创
造性的因素。
到高中阶段,学生则可以通过想象调集头脑中的有关表象按照自
己的意图进行分解和组合,创造新的形象。
一部分学生已能进行散文、诗歌、小说的写作,以文学的形式来
反映生活,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一时期,他们的想象逐步趋于现实化,他们的理想更加符合实
际,为今后的文学写作奠定了基础。
在创造性形象思维中,只有将情感融合于想象之中,才能创造出
感人的形象。
初中生的情感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往往还富于冲动性而缺乏
稳定性和理性。
因而,这一阶段他们创造富有美感特征的文学形象还有一定的困
难,在他们的作文中经常容易出现空洞、游离的抒情段落,情节的发
展也缺乏内在情感的脉络。
到高中阶段,学生的情感趋于稳定和理性,这使他们能够较好地
将情感与想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塑造出倾注着主观情感的文学形象。
这一进步标志着他们的创造性形象思维的质的飞跃,他们中的文
学爱好者,已初步具备了文学创作的思维素质。
三高中生思维结构基本成熟中学阶段,学生思维结构的诸因素及
其相互联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总体上看,经过不断的量变过程,到高中二。
三年级时学生的思维结构基本成熟,形成了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
维为基本形式的完善的思维结构。
这主要表现在:1.能自觉地按照目的思考问题,预计未来无论作文
或回答问题,他们能够按照命题或问题的要求进行思考和自我设计。
更重要的,他们已具有自我确立目的,并通过假设进行思维的能
力,即在复杂的活动之前,他们可以预先提出诸如打算、计划、方案、
策略等主观性的意图或意向,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以实现思维目
的。
思维的目的性是思维结构的核心因素。
思维目的性的形成,使他们脱离了活动的盲目性,能够自觉地、
能动地预见未来,计划未来,这正是他们思维结构成熟最重要的标志。
2.思维材料日益丰富、深刻和系统化中学阶段,是学生的表象和概
念在数量上急骤增长、质量上迅速提高的重要时期。
到高中时,学生所掌握的概念中感性的、具体的成分越来越少,
逐渐质变为抽象的、理性的概念。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相关文章:1.阐述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
2.浅析小学生想象的发展特点及教育实践意义3.小学生发展逻辑思维
的书4.人们的思维特点5.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