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学习要求】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
2.掌握与课文有关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3.学习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4.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以及孔子的评价标准。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能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义,反复诵读,准确翻译
学习难点: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学时安排】二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主要任务:结合注释读准字音,疏通词义圆弧连接 ,反复诵读,初步理解课文含义。
一、课前尝试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疏通字词,熟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若有疑难之处,可以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或向老师请教。
3.借助注释或网络资源,了解《论语》相关文学常识、孔子生平和思想。
(二)尝试练习
1.借助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曾
.
皙()千乘
.
之国()饥馑
.
()浴乎沂
.
()
.
比
.
及()以俟
.
君子()铿
.
尔()冠
.
者()
喟
.
然()风乎舞雩
.
()论
.
语()毋
.
()
鼓瑟
.
()夫子哂
.
之()冉
.
有()侍
.
坐()
2.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不吾
.
知也()居
.
则曰()
率尔
.
()千乘
.
之国()
夫子哂
.
之()以俟
.
君子()
如会同
..
()舍
.
瑟而作
.
()
因
.
之以饥馑
..
()冠
.
者五六人()
吾与
.
点也()曾皙后
.
()
其言不让
.
()赤也为之小
.
()
3.借助工具书、网络等资源进行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名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是春秋末期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
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伦理、道德修养
和教育思想的___________体的散文集,它是和所辑录的
的言行录,是关于_____________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代朱熹把《论语》和《_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编称为“四书”,并作《四书集注》。
二、课堂探究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比较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加之以师旅
..
古义:今义:
(2)比及
..
三年
.
古义:今义:
(3)且知方
.
也
古义:今义:
(4)如
.
五六十
古义:今义:
(5)如
.
其礼乐
古义:今义:
(6)异乎三子者之撰
古义:今义:
2.指出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以俟君子()
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言:(1)亦各言其志也()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如:(1)如或知尔()
(2)如五六十()
(3)如其礼乐()
.
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与:(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2)唯求则非邦也与()
乎(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摄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为:(1)由也为之()
(2)愿为小相()
(3)赤也为之小()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有什么特殊用法(词类活用)
(1)端章甫
...
:
(2)鼓
.
瑟希:
(3)风
.
乎舞:
(4)赤也为之小
.
,孰能为之大
.
(5)曾皙后
.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2)莫春者,春服既成。
(3)唯求则非邦也与?
5.翻译下列句子,说说他们与现代汉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
(1)毋吾以也。
(2)不吾知也。
(3)则何以哉?
(4)求,尔何如?
(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6)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7)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5.本文是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复朗读课文,用文中原句说说四个弟子
的“志”有何不同?
.
三、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A.喟冰箱积水
.
(ku)然舞雩
.
(y)师旅
.
(l)鼓瑟
.
(s)
B.浴乎沂
.
(y)莫
.
(m)春比
.
(b)及曾皙
.
(x)
C.千乘
.
(chng)率
.
(shui)尔摄
.
(sh)乎饥馑
.
(jn)
D.侍
.
(sh)坐铿
.
(kng)尔小相
.
(xing)哂
.
(shn)笑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A.以俟君子宗庙之事舍瑟而作春服既成
B.风乎舞雩喟然叹曰端章辅鼓瑟稀
C.因之以饥馑恃坐裕乎沂宗庙会同
D.千乘之国冉有无吾以也夫子栖之
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风乎舞雩B.三子者出,曾皙后
C.加之以师旅D.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4.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夹、迫近)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果)
C.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才干)D.何伤乎(妨碍)
5.翻译下列语句:
(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4)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第二学时
主要任务:了解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以及孔子的思想态度,学习利
用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一、学前尝试
(一)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间相互讨论交流,分析文中人物性格特点。
2.仔细阅读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学习本文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学前尝试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
录体的特点是什么?
2.孔子的四个弟子中,你最喜欢的是谁,并说明理由。
.
二、课堂探究
1.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内容鲜活,极富表现力,认真阅读课文,具体分析从子路、冉有、
公西华、曾皙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结合文中对人物言、行、神态的描写,讨论分析对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回答,孔子
是如何评价的?“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是肯定还是否定三个学生的话?
3.熟读课文,说说曾皙答话时的动作为什么写得比较详细?曾皙的答话与子路等三人有什
么不同?
4.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复述曾皙的一段话,说说这种生活理想的魅力在哪里?孔子为什么
说“吾与点也”?
.
5.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后代尊为“圣人”。读
《论语》这一章,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位老师?结合子路等人的回答,分别说说孔子和他的
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摄(夹)乎大国之间比(比较)及三年
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何伤(妨害)乎
C.吾与(赞成)点也宗庙会(诸候相见)同
D.其言不让(谦让)孰(谁)能为之大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下列四组句子,全是反问句的一组是()
.
A.如或知尔,则何如哉?/求,尔何如?B.赤,尔何如?/点,尔何如?
C.何伤乎?/夫子何哂也?D.宗庙会同,非诸候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
大?
4.下列语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在一起。
B.以吾一日长乎尔,吾以也。
译: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但)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敢讲了。
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治理国家要用礼仪,(可是)他得理不让人,因此笑他。
D.安见方六七十如一六十而非邦也与?
译: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就是国家大事呢?
5.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一本语录体议论文集。
C.对四位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关于“志”的言论,孔子耐心的当面逐一点评,
展现了孔子的平易近人与循循善诱。
D.《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6.阅读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塑造了一个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形象的孔子,循循善诱是指他的教育态度和
方法,和蔼可亲是指他的性格特征。
B.子路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他不假思索,抢先回
.
答,“率尔而对”,反映出子路爽快、坦率但急躁、自负的性格,所以孔子对子路“哂之”以
此来否定他的志向。
C.冉有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
的治理让给君子,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
D.公西华年少而怀有大志,把自己的宏大理想说得极其婉转、谦让,说自己没有才能,只
能学着治理国家,态度谦恭。
四、课堂小结
1.写作内容:
2.艺术特色:
五、课后巩固
1.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成人。
B.小相是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
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C.《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文集,它是孔子编写的儒家思想重要著作。
D.莫春,指阴历三月。
.
2.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住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
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B.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不枝不蔓,文章清晰,表现力强。
C.全文成功地运用了对话和人物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
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D.孔子四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分别如下: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比较鲁莽;曾皙,谦虚
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
令。
3.阅读理解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
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句中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点也(与:赞同;点:观点)B.是故哂之(是故:因此;哂:笑)
C.安见方六七十(安:怎么;方:道)D.唯赤则非邦也与(唯:只;与:通“欤”)
.
(2)下列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A.因之以饥馑B.加之以师旅
C.以吾一日长乎尔D.毋吾以也
(3)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浴乎沂,风乎舞雩B.加之以师旅
C.异乎三子者之撰D.求!而何如?
(4)曾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明显不同,对此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写曾皙,淡泊名利,突出他与子路等三人的相异之处。
B.写曾皙的动作,为写曾皙的特殊志向,引起孔子的感叹和赞赏作铺垫。
C.子路等三人虽然讲法不同,但都讲为政,而曾皙讲的则与为政无关。
D.曾皙所说的时间、地点、同游的人物,描写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人们潇洒
自得,乐趣天然,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
(5)子路谈了自己的志向后,孔子当时哂之,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假思索就匆忙作答,孔子见到子路不谦让,所以孔子微微一笑。
B.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C.看来孔子是不太满意这种答复了,可见孔子是一位很高明的老师。
D.孔子的笑,是一种轻蔑的笑,是一种否定的笑,是一种嘲讽的笑。
(6)下列对于孔子和曾皙的对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承志趣时,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
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
B.孔子提问曾皙时,曾皙鼓瑟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这些似乎
.
很平常的动作描写,生动地显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C.曾皙的答辞不同于一般,他用非常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表现出他高于其他几位弟
子的地方。
D.曾皙的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居的出世的心态,
深深地打动了他,因而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
曾皙构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7)翻译句子
①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
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②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4.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如
.
其礼乐:
.
(2)吾与
.
点也:
②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③结合曾晳的言行举止,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其性格特点。
5.结合文章,说说夫子为什么喟然而叹“吾与点也”?从全文看,文中表现星海音乐学院分数线 了孔子什么思
想?
.
六、知识链接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晚年整理“六经”(《诗》
《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
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
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代儒
学家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本篇选自《论语•先进》,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全文结构谨严,
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答案
【学习要求】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
2.掌握与课文有关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3.学习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4.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以及孔子的评价标准。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能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义,反复诵读,准确翻译
学习难点: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
【学时安排】二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主要任务:结合注释读准字音,疏通词义,反复诵读,初步理解课文含义。
一、课前尝试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疏通字词,熟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若有疑难之处,可以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或向老师请教。
3.借助注释或网络资源,了解《论语》相关文学常识、孔子生平和思想。
(二)尝试练习
1.借助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曾
.
皙()千乘
.
之国()饥馑
.
()浴乎沂
.
()
比
.
及()以俟
.
君子()铿
.
尔()冠
.
者()
喟
.
然()风乎舞雩
.
()论
.
语()毋
.
()
鼓瑟
.
()夫子哂
.
之()冉
.
有()侍
.
坐()
2.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不吾
.
知也(了解)居
.
则曰(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率尔
.
(……的样子)千乘
.
之国(车辆)
夫子哂
.
之(笑)以俟
.
君子(等待)
如会同
..
(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舍
.
瑟而作
.
(放下,起)
因
.
之以饥馑
..
(接着,荒年)冠
.
者五六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成人)
吾与
.
点也(赞成)曾皙后
.
(落在后面)
.
其言不让
.
(谦让)赤也为之小
.
(小事,指做小相)
3.借助工具书、网络等资源进行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名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是春秋末期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
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伦理、道德修养
和教育思想的___________体的散文集,它是和所辑录的
的言行录,是关于_____________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代朱熹把《论语》和《_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编称为“四书”,并作《四书集注》。
二、课堂探究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比较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加之以师旅
..
古义:泛指军队今义: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2)比及
..
三年
古义:等到今义:比较、紧靠、依附等
(3)且知方
.
也
古义:正道、正理今义:方向、对方、方法等
(4)如
.
五六十
古义:或者今义:如果
(5)如
.
其礼乐
古义:至于今义:如果
(6)异乎三子者之撰
古义:才能今义:写作
2.指出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
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
(2)子路率烧烤料配方 尔而对曰(……的样子,词尾)
言:(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如:(1)如或知尔(假如)
(2)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礼乐(至于)
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动词)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道,指是非准则)
与:(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赞成,动词)
(2)唯求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
乎(1)以吾一日长乎尔(“于”,比,介词)
(2)摄乎大国之间(于,在,介词)
(3)异乎三子者之撰(和,介词)
(4)浴乎沂,风乎舞雩(在,介词)
为:(1)由也为之(治理,动词)
(2)愿为小相(做,动词)
.
(3)赤也为之小(做,动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有什么特殊用法(词类活用)
(1)端章甫
...
: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鼓
.
瑟希:名词作动词弹奏
(3)风
.
乎舞: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
(4)赤也为之小
.
,孰能为之大
.
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
(5)曾皙后
.
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晚春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5.翻译下列句子,说说他们与现代汉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1)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不吾知也。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省略句
(3)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4)求,尔何如?
省略句宾语前置
(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介宾短语后置
.
(6)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省略句
(7)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定语后置
5.本文是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复朗读课文,用文中原句说说四个弟子
的“志”有何不同?
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
小国,“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
小相”。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三、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C)
A.喟
.
(ku)然舞雩
.
(y)师旅
.
(l)鼓瑟
.
(s)
B.浴乎沂
.
(y)莫
.
(m)春比
.
(b)及曾皙
.
(x)
C.千乘
.
(chng)率
.
(shui)尔摄
.
(sh)乎饥馑
.
(jn)
D.侍
.
(sh)坐铿
.
(kng)尔小相
.
(xing)哂
.
(shn)笑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A)
A.以俟君子宗庙之事舍瑟而作春服既成
B.风乎舞雩喟然叹曰端章辅鼓瑟女人手臂各种痣图解 稀
C.因之以饥馑恃坐裕乎沂宗庙会同
D.千乘之国冉有无吾以也夫子栖之
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C)
A.风乎舞雩B.三子者出,曾皙后
.
C.加之以师旅D.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4.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夹、迫近)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果)
C.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才干)D.何伤乎(妨碍)
5.翻译下列语句:
(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礼乐教化的事情,就只好等待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去做了。
(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诸侯会盟、共同朝见天子的大典,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
一个小司仪。
(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结束,放下瑟站起来。
(4)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春天的夹衣都穿上了,约五六个成年(行过冠礼)人,六七个少年人,一起到
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第二学时
主要任务:了解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以及孔子的思想态度,学习利
用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一、学前尝试
(一)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间相互讨论交流,分析文中人物性格特点。
.
2.仔细阅读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学习本文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学前尝试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
录体的特点是什么?
2.孔子的四个弟子中,你最喜欢的是谁,并说明理由。
二、课堂探究
1.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内容鲜活,极富表现力,认真阅读课文,具体分析从子路、冉有、
公西华、曾皙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
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
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
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
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2)冉有:谦虚谨慎,说
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
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
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
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3)公西华:
.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
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
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
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
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
特点。(4)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
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
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
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
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
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2.结合文中对人物言、行、神态的描写,讨论分析对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回答,孔子
是如何评价的?“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是肯定还是否定三个学生的话?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
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
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应该说孔子肯定了三个学生的“志”。从语言的内容看,“亦各言其志”,
明言他们谈的是志向,“也巳矣”三个助词连用,加强了肯定语气。
3.熟读课文,说说曾皙答话时的动作为什么写得比较详细?曾皙的答话与子路等三人有什
么不同?
.
文中写曾皙的动作比较详细,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曾点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
高洁,淡泊于功名;突出他与子路三人相异之处。为写曾点的特殊志趣,从而引起孔子的感
叹和赞赏做准备。子路等三人虽然讲法不同,但都讲为政;而曾点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
道,因此要沽身自好。
4.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复述曾皙的一段话,说说这种生活理想的魅力在哪里?孔子为什么
说“吾与点也”?
(1)暮春时节,微风习习,吹动我轻薄的衣裳。我要邀约五六位情投意合的好友,带上六
七个童子,去一路领略春天的气息,我们将去沂水中洗去尘土,到舞雩上临风起舞,兴尽时
放歌而归。曾皙勾画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淳朴,民德归厚,天下太平,它与儒
家以“礼乐”治理天下的社会理想相吻合。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超脱现实、逍遥闲适、回
归自然的人生图景——它远离尘嚣,与自然冥合为一,追求一种精神的净洁和灵魂的自由。
(2)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则反问;针
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
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因而得到
了孔子的赞许。
5.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后代尊为“圣人”。读
《论语》这一章,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位老师?结合子路等人的回答,分别说说孔子和他的
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
(1)从“侍坐”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关系十分融洽。
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谈话中,也引导学生立
志,关心国家政事。他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四个学生各言其志后,他能够高屋建瓴地将他、他们的认识引导到“礼治”上,从而具有
很强的指导意义。(2)子路自信而率真,这可以从“率尔而对”的神态中窥见其人。还可
以从他给自己选择的十分困难的处境及“大治”的社会理想中把握他的性格。冉有是个谦虚
的人,他坦言自己能力不足,用礼乐教化人民的事情只有等到修养更高的君子来完成。公西
华也是谦虚谨慎的人,可以说他比较知道内敛,这可以从他“非曰能之,愿学焉”的做事态
度表现出来。至于曾皙则相当地从容有礼,且颇有头脑,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暮春郊游的图景,这既是他的人生理想,也可以说是儒家所向
往的“礼治”的社会理想,只是他用了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
三、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摄(夹)乎大国之间比(比较)及三年
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何伤(妨害)乎
C.吾与(赞成)点也宗庙会(诸候相见)同
D.其言不让(谦让)孰(谁)能为之大室内设计实习周记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下列四组句子,全是反问句的一组是(D)
A.如或知尔,则何如哉?/求,尔何如?
B.赤,尔何如?/点,尔何如?
C.何伤乎?/夫子何哂也?
D.宗庙会同,非诸候而何?/赤也风声鹤唳的故事 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4.下列语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句是(B)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在一起。
B.以吾一日长乎尔,吾以也。
译: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但)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敢讲了。
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治理国家要用礼仪,(可是)他得理不让人,因此笑他。
D.安见方六七十如一六十而非邦也与?
译: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就是国家大事呢?
5.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
A.孔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一本语录体议论文集。
C.对四位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关于“志”的言论,孔子耐心的当面逐一点评,
展现了孔子的平易近人与循循善诱。
D.《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6.阅读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本文塑造了一个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形象的孔子,循循善诱是指他的教育态度和
方法,和蔼可亲是指他的性格特征。
B.子路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他不假思索,抢先回
答,“率尔而对”,反映出子路爽快、坦率但急躁、自负的性格,所以孔子对子路“哂之”以
此来否定他的志向。
C.冉有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
的治理让给君子,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
D.公西华年少而怀有大志,把自己的宏大理想说得极其婉转、谦让,说自己没有才能,只
能学着治理国家,态度谦恭。
四、课堂小结
1.写作内容:
文章记述了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在一起各言其志的融洽而生动的场面,
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艺术特色:
一是个性化的人物描写,二是充满诗意的场景描写。
五、课后巩固
1.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成人。
B.小相是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
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
C.《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文集,它是孔子编写的儒家思想重要著作。
D.莫春,指阴历三月。
2.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D)
A.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住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
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B.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不枝不蔓,文章清晰,表现力强。
C.全文成功地运用了对话和人物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
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D.孔子四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分别如下: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比较鲁莽;曾皙,谦虚
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
令。
3.阅读理解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
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句中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
A.吾与点也(与:赞同;点:观点)B.是故哂之(是故:因此;哂:笑)
C.安见方六七十(安:怎么;方:道)D.唯赤则非邦也与(唯:只;与:通“欤”)
(2)下列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
例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A.因之以饥馑B.加之以师旅
C.以吾一日长乎尔D.毋吾以也
(3)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D)
A.浴乎沂,风乎舞雩B.加之以师旅
C.异乎三子者之撰D.求!而何如?
(4)曾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明显不同,对此分析错误的一项是(C)
A.写曾皙,淡泊名利,突出他与子路等三人的相异之处。
B.写曾皙的动作,为写曾皙的特殊志向,引起孔子的感叹和赞赏作铺垫。
C.子路等三人虽然讲法不同,但都讲为政,而曾皙讲的则与为政无关。
D.曾皙所说的时间、地点、同游的人物,描写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人们潇洒
自得,乐趣天然,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
(5)子路谈了自己的志向后,孔子当时哂之,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不假思索就匆忙作答,孔子见到子路不谦让,所以孔子微微一笑。
B.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C.看来孔子是不太满意这种答复了,可见孔子是一位很高明的老师。
D.孔子的笑,是一种轻蔑的笑,是一种否定的笑,是一种嘲讽的笑。
(6)下列对于孔子和曾皙的对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C)
A.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承志趣时,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
.
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
B.孔子提问曾皙时,曾皙鼓瑟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这些似乎
很平常的动作描写,生动地显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C.曾皙的答辞不同于一般,他用非常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表现出他高于其他几位弟
子的地方。
D.曾皙的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居的出世的心态,
深深地打动了他,因而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
曾皙构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7)翻译句子
①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
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
就不是国家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所讲的就不是国
家吗?有自己的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不是诸侯国家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为诸侯
做小事,那谁能为诸侯做大事呢?
②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上身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
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4.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1)如
.
其礼乐:至于
(2)吾与
.
点也:赞成
②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突出关键字两个“以”“一日”“乎”
“尔”的翻译)
(2)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知道为人的道理。(突出“由”
“为”“比及”“勇”“方”的翻译)
③结合曾晳的言行举止,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其性格特点。
性格平和,志在太平盛世之寻常日用,懂理爱乐,洒脱高雅,从容谦恭。(至少答出两个特
点)
5.结合文章,说说夫子为什么喟然而叹“吾与点也”?从全文看,文中表现了孔子什么思
想?
(书后练习。“礼乐治国”的思想。)
六、知识链接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晚年整理“六经”(《诗》
《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
响深远,以至于今。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
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代儒
学家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本篇选自《论语•先进》,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全文结构谨严,
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
本文发布于:2023-04-19 09:15: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68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