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武警部队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主任石雄
本刊记者张艳
巍巍奏峙山,茫茫古战场,一场武警部队“处突”行动鏖战正酣。
一支侦鬃小兮队迅速进入现场,将备,\阶段的情况摄入镜头,通过自动化传输系统实时传回指挥中心:
镜 一:一场l同络信息安全战斗正在信息指挥中心进行。操作者应用“渔措者”一号安全系统,对网上信息连行实时监控。突然
发现可疑信尾 一张从国外苌同站发出的普通风七图片露出马脚,网络监控人员立即将该网站锁定,将其发出的所有图片全部截获,利
l甲“渔措者”进行数据分析,提取出隐藏其中的信息,排列组分舌马上送到密码破译部门。很快,破译结果出来了:国外某恐怖组织
策划了一起劫札行动,这组信息是发出的命令与指示……
镜头二:司一时间,一歹徒劫持人质在屋内与武警官兵对峙。这所房屋内部结构复杂,无法掌握犯罪分子的具体位置,前指决定
官用代号由“眼镜蛇”的侦察系统。在烟雾弹掩护下,一条灰色的“眼镜蛇”沿着门缝溜进屋内。很快,劫持者一举一动被“眼镜蛇”
锁定 现场图像信息通过“蛇身”的微波传输系统传入室外监视器上,然后通过局域网传给指挥中心。根据传回的信息,远在百里之
外的指挥中心迅速制订了突袭方案。“眼镜蛇”在指挥中心操作下,突然发“弹”直击歹徒,人员安全获救。
镜头三:“蓝雷 蓝盾1 991、992、993呼叫,我部现在某地受阻,请求支援”……在处置大规模骚乱事件现场,某部向指挥所
发来求援信号。此刻,指挥中心根据受阻部队所处的位置,判断该部三面受到威l协,情况十分危急,若不迅速平息骚乱,后果不堪设
想。“动用预备 ,开展心理攻击,孤立少数头纹身花臂 目,迅速控制事态发展!”
一辆辆宣传车开进现场,“依法维护社会稳定,坚决履行神圣使命”的巨幅标语、空中飘散的传单和一声声“现在播送市人民政
符通告”、“现在播送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 ”的广播……某部两个大队穿过闹事人群抵近增援,并对现场群众进行疏导,很快
平息了骚乱
镜头闷回:啄求,这是武金火什么字 警工程学院毕业学员深入秦岭腹地15昼夜,进行的信息化条最长的海峡 件下的“处突”演练
为提斗“处突”怍战的科技含量,此次综 演练把数码摄像同步传输、智能导航、GPS定位等高新技术装备的运用贯穿始终,重
点提高信息化务,生下的“处突”能力,给信息化条件下“处突”赋予了新内涵。
66科学中国人2008年第8期
维普资讯
进入2O世纪9O年代后,新军事革命
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新的发展,军队信
息化的程度决定了其战斗力的强弱,成
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美、英、法、
德等国已经启动新军事革命,在更多的
军事领域开始进行 跨时代变革 ,如进
行训练革命、后勤革命等。只有顺应世界
新军事变革的历史潮流、加强军队信息
化建设,才能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
战争,保卫国家安全和国土的完整。加快
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成为我国军队一项紧
迫的任务,也成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
的战略选择。
于是,在军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前
进的道路上.始终活跃着一支信息化技
术尖兵。他——
石雄,武警部队计算机网络管理中
心主任,就是这支队伍的一名排头兵,3O
年战斗在军队信息化的战线上。和平岁
月里,我们眼中的他,更多的是科研工作
者的寂静与寂寞,然而在他的骨子里,却
始终是一副中国的铁骨军魂。因为
他从未忘记,自己在科研道路上所取得
的每一点滴的进步,都和人民的幸福安
康、祖国的强大与尊严息息相关!
求索之路
——树鸿鹄之志,怀报国之心
1 977年高考的恢复,不知改变了多
少人的命运。
那是1 979年,在明媚的春风里,解
放军工程技术学院(现解放军信息工程
大学)橄榄绿的校园迎来了恢复高考后
的又一批幸运儿。这批学生中,有位个头
中等、长得温文儒雅的小伙子,如愿戴上
了红领章,怀着一腔激情,走进了学校的
计算机系教学楼……他就是石雄。
他的母校有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多
年来一直致力于我国数字城控交换机的
研制,2000年以后,我国第一台数字城
控交换机便从这里诞生。对于石雄来说,
将新兴的计算机 乃至网络信息技术应
用于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人生道路,无疑
就是从这时开始迈出第一步的。
他和那一代所有的热血青年一样,
从此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希冀,同
时也充满了诸多思考,多灾多难的祖国
所经历的巨大文化浩劫与文化断层方面
的思考.对宽泛的专业领域多视角的观
察和多元化的思考……这一切,让他产
生了一种神圣的历史使命感。
他来了——
1 983年,石雄在解放军工程技术学
院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福建
东山岛海防前线。他带着自己人生的梦
想、带着大学丰富的知识,来到了南海
边,基层的部队生活锻造了他也锤炼了
他,奠定了他前进的基础。
是千里马,他总会有被发现的时候。
是人才,他总会有发挥才能的地方。
两年后,国家开始重视科技强军,
1 985年开始首次从地方招收军事指挥本
科生。石雄虽然身处基层,然而他的业务
水平,他默默努力的性格,以及宽泛的知
识面、宽阔的视野、开放创新的思维能
力,受到部队领导们的赞赏。于是,他被
调往南昌陆军指挥学院当科技教员,独
立开设三门教学课程,主讲算法语言、微
机原理以及汉字处理与数据库原理,而
这也是我国曰后信息化建设的雏形。
南昌陆军指挥学院,是国防现代化
建设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指挥人才的摇
篮,是国家和军队进行科学研究、知识创
新、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制的重要基地。石
雄带着基层工作的经验,带着活跃的思
维、旺盛的激情、蓬勃的朝气,走进了这
一片更能施展他才华的领地。
三尺讲台,寂寞为师,这一教就是十
几个春秋。
十多年的军校执教生涯,给石雄增
添了更浓的学者风范、更深的气质。
攻关不怕难攀登无止境
机遇总是留给准备充分的人。 核桃怎么种
在南昌陆军指挥学院任教期间,石
雄于1 987—1 990年赴国防科技大学攻读
硕士研究生。他知道这些都是自己选择
的道路所必经的,也是任何一个学者都
要具备的,他只要求自己完成的要好、要
优秀、要对得起身上的军装。
在读硕士期间,石雄师从我军著名
信息技术专家李思昆、王凤学,并参与到
“银河二号”计算机的研制过程中,参与
了课题”数字CAD定时验证系统 的研
究,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始
在我军的信息化建设战线上暂露头角。
2008年第8期科学中国人67
维普资讯
全家福
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后.石雄以更加饱满的姿态
再次站到了军校的讲台上。
探索者的脚步必定会选择继
续。石雄以名坚定的脚
步一步一步踏实地去完成。
1992年.当Internet还没有进入我们视野的时候.当信息
技术这个词还不曾为我们所知的时候.石雄便开始和战友们一
起.着手研究自动化的信息系统
了。
当时,最先进的联系方式便
是电话了.而部队的信息传达
要求绝对的及时、准确.因此电
话旁永远不能离人,偶尔的差
错就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于是.石雄开始思索.能不能
研
制
套能够自动传输信息的设备呢7既能够解放大量的人力.又
可以避免人为的损失。
一项新的科研
成
果
的成功研制.人才固
然是第一位的,却
也离不开物力.财力的保障。而九十年代初的祖国,经济的发
展才刚起步,根本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石雄的研究,艰苦的条
件可想而知。
或许.个人生命的力量,往往在艰
难之中才更能显露;
一个人生命的激情,在挤压
之后才得以进发。
”迎着挑战上吧.用实力证明我们的能力!”石雄暗自与自
己较着劲。
在项目组全体战友的齐心合力下.他承担起
了“计算机无
人值守通信系统“项目的研制,在全无经验可借鉴的道路上摸
索前行。最终.他利用电话脉;中点讲话 对点的传输特点.自行设计
了自动启动程序,成功实现了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信息的自动
传输。为我国自动化通信系统的
研制开了先河!获全军科技进
步二等奖,并获中国发明专利、北京军转民产品展示会金牌等
奖项。
68科学中国人2008年第8期
正所谓,天道酬勤.厚积薄发1
199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首次
百万大裁军。作为部队
的技术骨干,石深亚麻色头发图片 雄被调到江西武警总队,任指挥自动化室主任.
组织筹建总队指
挥自动化网络系统及作战室建设,正式走入了
武警信息化建设的新征程中。
当石雄调入武警部队后,部队提出了“科技强警”的口号,
大力加强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天高任乌飞
!自此.石雄在我
国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上开始了程创新之路。
1997年,石雄所在的江西武警总队在全国率先打造三级网
建设.成功实现了
总部总队支队中队问的远程传
接数据和图像监控。
1999年.经武警总部首长亲点.石雄调入武警部队司令部
通信部.历任网管中心主任、自动化处处长。后调入总部,组
织筹建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参与武警部队综合通信网络建设,
国外学习
主要负责了((2010年前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规划》、《武警部队
指挥自动化工作暂行规定》、《武警信息系统一体化技术体系结
构》、《武警部队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武警部队网络信息安
全法规》等规划、规定、标准制定工作.确保信息数据的互联
互通,完成了
全军310网、军训网等业务网首次接入武警部队
的任务。
2003年起,国家提出“建设信息化武警,实现跨越式发展”
的方针。在完成了
网络值勤管理信息系统后.石雄便着手武警
部队的“四化”建设工作,努力打造一支指挥控制实时化、勤
务管理
可视化、教育训『练网络化、机关办公自动化的全新的武
警部队。
在采访
过程中,当被问及如何在三十年的信息化建设战线
上长期保持一股自主创新的热情时,石雄说.部队科研
建设的
自主创新首要的便是重视实战.
一切有利于实战。他说:
”作为
一个搞军事应用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拥有雄厚扎实的基础
维普资讯
理论知人模 识.随时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跟随技术的新发展趋势,去解决部队后
勤 管理、实战中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实际的应用可能会有一个截止状态.但
是科研则需要不断寻求技术的新突破、
新发展,而不是只停留在一个点上。”
正如石雄自己的回忆:”从内心讲.
每次去做新的课题,从事新的科研方向.
不是没有艰辛和困难.也不是没有考虑
过失败。但是、科研人员的双重责任
感和使命感、勇于挑战困难 征服困难的
精神,驱使我去做一些有挑战性、开拓性
的工作。不能觉得这个研究方向从来没
涉及过就产生强烈的畏难心理,就不去
做了。这样的话,就永远不会有科研的-g0
新了。我们应当从主观上寻求技术的新
思路和新突破。”
他的话很平实,也很耐人寻味。
“千里眼”和“顺风耳”
——信息化时代的新武警
武警部队在国外被称为”内卫部
队”,担负的是警卫 守卫 守护 看守、
看押和巡逻等执勤任务。从一个小小的
哨位 一次次平常的执勤实践,都可以看
到这支部队和着国家与军队建设的节拍,
阔步前进的崭新风貌:现代化的设施,正
在打造官兵执勤信息化的全新模式:特
殊情况下的各种专业化训练,让官兵在
各项勤务中练就火眼金睛 长期的处置
突发事件实践.锻造出官兵们克敌制胜、
一往无前的英雄虎胆。
1 983年,武警部队重新组建的时候.
谁也不会想到执勤哨楼里能装上电子眼、
监控器。就在前几年.官兵们在执勤中还
常常遇到一些尴尬事。
武警某总队官兵至今忘不了那次
”猎鲨行动 :一批不法分子在长江沿岸
疯狂采沙、盗沙.官兵闻讯出动。殊不知.
犯罪分子早已通过信息化可视手段.逃
之天天。”看不见”、”追不上”的教训,给
各级领导如何加强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
思考。
武警部队正是着眼完成现代条件下
的执勤 处突 反恐等中心任务的需要,
着手进行了一场执勤领域的变革 那就
是”建设信息化武警,实现跨越式发展”。
石雄带领军队科研人员打造的三级网建
设,现在已建成覆盖全国的执勤查控体
系,大面积实现了”指挥控制实时化 勤
务管理可视化、教育训练网络化 机关办
公自动化”建设目标。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写规范字手抄报 如今各单位
纷纷采用数模方式组网,在执勤目标安
装摄像机和视频矩阵,实现”声 光、电”
防范手段并用,组成了部队值勤 ”处
突” 反恐的”眼睛”和”耳朵”,确保在
押犯脱逃时能自动报警 自动跟踪录像.
让犯罪分子”插翅难逃”。
如今.武警部队首
长机关在办公室里就可
以通过电视 网络系统,
观察到任何一个执勤点。
今年”两会 期间,一位
与会的总队领导在会议
间隙,打开携带的笔记本
电脑,总队所有执勤哨位
执勤情况尽收眼底,受到
媒体的格外关注。
现在,总队各级指挥
员已能熟练操作电脑,应
用多种专门程序.在信息作战平台上实施
执勤、”处突”、反恐作战的组织指挥。今
年6月,总队组织了一次网上大规模的实
兵演习。以监区和野外劳作区犯人强行
逃跑及大规模群体闹事等为背景.各级指
挥员在情报若明若暗、犯情纷繁复杂、情
况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在网上充分发挥平
时练就的本领,涌现出了一批”活地图”、
千里眼”、 神枪手”,形成了一整套集
”练、防、围、捕”为一体的有效战法,做
到了一有情况就能快速反应.准确到位,及
时围堵,科学搜索,依法捕歼。这次演习再
次印证了以信息为主导,突出改革创新
有利于生成战斗力。
采访后记
哪里有不安定因素就在哪里战斗,
哪里的人民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在各种
突发事件的处置中,武警官兵动若风发,
所向披靡,武警部队官兵用青春和热血
赢得了 2-诚卫士的赞誉,换来了社会的
和谐与安宁。
2008年,是中国人民饱尝苦难的一
年,从年初南方罕见的大冰雪、到藏区的
不稳定、再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
大灾面前,生灵涂炭,悲兮,惨兮,哀兮,
痛兮!生命,值得我们合生忘死去维护。
在抢险救灾的第一时问,武警部队的信
息传输系统为我们传回了灾区第一帧宝
贵的现10画的字 场画面,让我们的救灾工作得以
有序地进行
看到由自己参与开发的信扈、系统在
挽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过程中,发挥
了如此关键性的作用,石雄的眼里闪动
着的泪。而外人从不知晓,这泪花
中,还包含了作为一名父亲的泪,因为从
大地震突发,一直到接受我们的采访,石
雄唯一的儿子一一作为一名人民子弟兵
一直战斗在四川映秀的抢险一线。
提到儿子,石雄只有淡淡的一句:“这是
穿军装的责任。”
这就是和平年代的!
身上依然是的神、的魂。日
2008年第8期科学中国人69
维普资讯
本文发布于:2023-04-19 09:07: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67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