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9日发(作者:双缝干涉公式)中西医观梦见自己被蛇咬了
点论痹症——痹症
中西医观点论痹症——痹症
1、以病邪性质命名类:风痹、寒痹、湿痹、风湿痹、风寒湿痹、
热痹、湿热痹、燥痹等。
2、以病状特征命名类:行痹、痛痹、着痹、痛风、白虎历节、鹤
膝风、尪痹等。
3、以发病部位命名类:皮痹、肌痹、筋痹、脉痹、血痹、骨痹、
肩痹、历节、周痹等。
4、以病程、病势命名类:暴痹、久痹、痼痹、顽痹等。
5、以相关脏腑命名类: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等。
痹,即痹阻不通。《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
痹。”也就是说,人体机表、经络由于风、苹果手机怎么设置壁纸
寒、湿、热等外邪侵袭,
闭阻经络、肢体、脏腑,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
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等为主要临床
表现的病症均属痹症范畴。痹症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
病机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侵入人体,气血痹阻
不通,筋脉word上下居中
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等,今天的痹症
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
痛风等。
【痹症的分类】
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1、行痹(风痹);2、痛痹(寒
痹);3、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
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4、热痹;病程日久,反复不愈,关
节疼痛,时轻时重,则为5、虚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
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产生痹症。
【痹症的病机病因】
一、正虚:
人体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
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
础。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不足及脏腑
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正气不足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
引起正虚的原因:
1、禀赋不足—禀赋是痹症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现在研究也
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2、劳役过度—劳力过度
致正虚可致痹症;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症;同理,
过逸同样有所
遗害。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
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呼气气
短,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
3、大病久病或产后;
4、饮食失调、外伤亦可以引起正虚;
二、邪侵
外邪有风寒湿邪和风湿热邪两大类。外感风寒湿邪,多因居处潮
湿,涉水冒雨,或睡卧当风,或冒雾露,气候变化,冷热交错等原因,
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所致。感受风湿热邪,可因工作于湿热环
境所致,如农田作业,野外施工,处于天暑地蒸之中,或处于较高湿
度、温度的作坊、车间、实验室里,风湿热之邪乘虚而人。亦可因阳
热之体、阴虚之躯,素有内热,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因风寒
湿郁久化热,而为风湿热之邪。
风、寒、湿、热之邪往往相互为虐,方能成病。风为阳邪开发腠
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此力内犯,风又借寒凝之积,使邪附病位,
而成伤人致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而入
侵筋骨肌肉,风寒又借湿邪之性,粘着、胶固于肢体而不去。风、热
均为阳邪,风胜则化热,热胜则生风,狼狈相因,开泄腠理而让湿人,
又因湿而胶固不解。风、寒、湿、热病邪留注肌肉、筋骨、关节,造
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拘急、失养为本病的基本病机。
但风寒湿热病邪为患,各有侧重,风邪甚者,病邪流窜,病变游走不
定;寒邪甚者,肃杀阳气,疼痛剧烈;湿邪甚者,粘着凝固,病变沉
着不移;热邪甚者,煎灼阴液,热痛而红肿。
痹病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之病变日甚,血脉瘀阻,津液
凝聚,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深入骨骱,出现皮肤瘀斑、关节肿胀畸
形等症,甚至深入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初病属实,久病必耗伤
正气而虚实夹杂,伴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的证候。
【痹症的临床症状】
1、行痹(风邪偏胜):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
有时兼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患者
往往感觉“疼痛位置不定,时而此处,时而彼处,仿佛展望2035
会走”。
疼痛部位多有麻、胀、密集的气感。
2、痛痹(寒邪偏胜):遍身或局部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痛减,
遇冷更剧,昼轻夜重,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
红,触之不热,苔白滑,脉弦紧。疼痛关节处多有寒凉、密集、
阻滞的气感。
3、着痹(湿邪偏胜):肌肤肿胀麻木,肢体关节重着酸痛,痛有
定处,下肢为甚,易受阴雨气候的影响而发
作,脉濡缓,苔白腻。疼痛关节处多有寒凉,阻滞,密集,胀麻
的气感。
4、热痹(热邪偏胜):起病急骤,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
不可触,屈伸不利,得冷稍舒。多有发热恶
风,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5、虚痹(气血两虚):四肢乏力,关节酸沉,绵绵而痛,麻木尤
甚,汗出畏寒,时见心悸,纳呆,颜面微青而
白,形体虚弱,舌质淡,苔薄白,脉多沉虚而缓。
【痹症的基本治疗方法】
本病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祛邪活络、缓急止
痛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因邪气杂至,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祛痰、化瘀通络等治法
应相互兼顾,因邪气有偏胜,祛邪通络又各有重点。正气不足是本病
的重要病因,久病耗伤正气而虚实夹杂者,应扶正祛邪,且扶正有助
祛邪。风邪胜者或久病人络者,应佐养血之品,正所谓“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也;寒邪胜者,应佐助阳之品,使其阳气旺盛,则寒散
络通;湿邪胜者,佐以健脾益气之品,使其脾旺能胜湿;热邪胜者,
佐以凉血养阴之晶,以防热灼营阴而病深难解。益气养血、滋补肝肾
是虚证、顽痹的重要治法。
一、行痹——由风邪所至。治疗原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可
选用防风汤。
日常保健: 1.避风、避湿;
2.可经常用桂枝8克,防风12克,当归10克,川芎6克加瘦肉
或骨适量煎汤作为药膳辅助治疗。
如果在疼痛缓解的时候,可多食养血的食物,如:首乌、黄精、
熟地、当归、川芎、白芍,
其道理取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二、痛痹——由寒邪所至。是中医古方“乌头汤”的适应证。
日常保健: 1.避寒、避湿;
2.多食羊肉、鹿肉等温补之品,药材可选鹿茸、巴戟、续断、淫
羊藿等。如可以的话,适量饮
酒,最好是药材泡酒或蛇酒。
三、着痹——由湿邪(多为寒湿)所至。可选用“薏苡仁汤”进
行治疗。
日常保健: 1.避湿、避寒;
2.煲汤可用:薏苡仁、茯苓,川木瓜等。
四、热痹——由热邪所致。此证型可选用白虎桂枝汤。
日常保健: 1.避热、避湿;
2.忌辛辣刺激之品;
3.可选用络石藤30克、桑枝30克、臭梧桐30在煎水外洗。
热痹症者忌吃辣椒、花椒、胡椒、肉桂、生姜、葱白、白酒等温
热助火食物。
五、气血亏虚证——治法:益气养血,舒筋活络。方药:气血并
补荣筋汤。
六、其它治疗方法—根据病情选用针灸、推拿、拔罐、理疗、药
物外敷、电针法、穴位注射、牵拉手法、药酒疗
法等措施,以提高内服中药的疗效。
【中医治痹症举例】
一、清热散痹法
即用除热燥湿、清热利湿、清热凉血方药来治疗热邪为主所致痹
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热痹,当其它诸痹在邪郁化热时也可配合使
用。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烦痛,局部红肿灼热为特点。痛处游走,痛
不可及,尤如刀割,不能屈伸,得冷则舒。脉多滑数,舌质或红,舌
苔黄或黄厚腻。
常用方剂有白虎加桂枝汤,二妙散,三妙丸,宣痹汤。常用中药
如生石膏、知母、苍术、黄柏、防已、薏苡仁、金银藤、生地、亦芍、
丹皮。
二、补肾壮骨法
即用具有温补肾阳,滋养肾阴,强壮筋骨作用的药来治疗痹证的
一种方法。主要治疗素体肾虚,罹患痹证,缠绵不愈者,或久病伤肾,
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临床表现为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
疼痛、变形、伴有肾阳虚或肾阴虚见证。肾阳虚者,舌淡苔白,脉沉
细无力,两尺尤弱。肾阴虚者,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
常用方剂有肾气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知柏地黄丸。
常用中药如地黄、山萸、补肾脂、骨碎补、淫羊藿、肉苁蓉、狗脊、
川断、桑寄生。
三、散风宣痹法
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
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行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
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
常用方剂有防风汤,独活寄生汤。常用中药如虎骨、白花蛇、独
活、羌活、防风。
四、活血祛淤法
即用活血祛淤药来以治定痹证兼有血淤痰的结的方法。病人素有
淤证,又罹患痹证,现久痹缠绵,气滞血
淤,或痹证痰结,痰淤互阻者,皆可配合此法治疗。亦可用于淤
血征象不明显,但痛较剧者。临床多见于病久不愈,关节肢体有明显
疼痛,状若针刺,且部位固定,夜间痛甚。或夜间定时痛者。脉象沉
涩,舌质暗、有淤斑或淤点,苔薄。
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活络妙灵丹。常用中药如红花、桃仁、
乳香、没药、地龙、牛膝、赤芍、穿山甲。
五、健脾益气法
即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药物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证
的一种方法。凡病痹证,脾虚气亏、肢体麻木者,即应辅此法;蓍痹患
者,也应适当配合此法以治其本。久痹肌肉萎缩废用,伴脾虚气弱症
状。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舌苔薄、白、白腻或水滑。
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常用中药如黄芪、党参、白
术、甘草、茯苓。
六、养肝补血法
即用具一手包
有养肝补血作用的药物来养血濡筋,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
法,用于平素血虚,复又感邪而患痹证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气虚血
亏而肝血不足者,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经脉挛急,伴肝血虚症状。
脉细,舌质淡。
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常用中药如熟地、当归、白芍、
川芎、何首乌。
七、通经活络法
即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不论何种
痹证,除针对病因施治外,均应辅以通经活络法。临床表现以肢体关
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为特点。
常用中药:风湿热痹用秦艽、稀签草、络石藤、金银藤;风寒湿痹
用松节。另外,根据疼痛、麻木部位可选
用适宜引经药。上肢用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下肢用
牛膝、木瓜、防已、木通;颈项用葛根;腰脊用寄生、狗脊、杜仲;全身用
鸡血藤、金银藤。
八、祛寒通痹法
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
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痛痹。临床表现
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剧痛,痛处固定为特点,自觉局部发凉或触之
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
白或白润。
常用方剂有乌头汤,麻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常用中药如桂
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
九、化痰散结法
即用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方药来治疗痹证病人因痰湿流注经络、
关节、四肢而出现的结节、囊肿及瘰块的方法,是一种辅助疗法。凡
痹证病人出现皮下结节、事前肿及瘰块时均可配合应用此法。临床表
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关节周围或肢体伸侧出现皮下结节,或见关节周
围囊肿或关节肿大畸形而成瘰块。脉象多滑,舌质或暗,舌苔白、白
腻、水滑或黄。
常用方剂有二陈汤。常用中药如半夏、茯苓、陈皮、南星、白芥
子、白附子、贝母、僵蚕。
十、除湿蠲痹法
即用具有除湿作用的方药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方法。
主要用来治疗著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痛有
定处为特点。脉象濡缓或滑,舌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或水滑。
常用方剂有薏苡仁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常用中药如薏苡仁、
防已、苍术、威灵仙、萆解、蚕砂。
【预防与调摄】
本病是因正气不足,感受外在的风寒湿热之邪而成。因此,平时
注意调摄,增强体质和加强病后调摄护理,便显得格外重要。预防方
面,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御邪能力;创造条件,改善阴冷潮湿等不良
的工作、生活环境,避免外邪入侵;一旦受寒、冒雨等应及时治疗,
如服用姜汤、午时茶等以祛邪等措施都有助于预防痹病的发生。病后
调摄护理方面,更需做好防寒保暖等预防工作;应保护病变肢体,提
防跌扑等以免受伤;视病情适当对患处进行热熨、冷敷等,可配合针
灸、推拿等进行治疗;鼓励和帮助患word制作目录
者对病变肢体进行功能锻炼,有
助痹病康复。
【结语】
痹病是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外邪,阻滞经络,痹阻气血,引
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麻木、重着、肿胀、届伸不利或关
节肿大、变形为临床表现的病证,随着病程的发展,可形成痰瘀痹阻,
气血耗伤,甚至内传脏腑。辨证应分清虚实及病邪的偏胜。其病机是
邪气阻滞,故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治疗大法,但祛风、散寒、除湿、
清热应互相配合,又有主次,并视病情佐以养血祛风、温阳散寒、健
脾化湿及凉血清热之法,以增强祛邪活络之力;病程日久应辅以补益
气血、补养肝肾、祛痰、化瘀等治法,虚实兼顾,标本并治。痹病的
预防与调摄,应从加强锻炼、避免受邪等着手,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和促进痹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