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的分类

更新时间:2023-04-19 03:53:28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19日发(作者:回流比)
第三章 幼儿游戏的分类及发展



目的要求了解游戏在不同维度下划分的不同;理解幼儿游戏的发展;掌握认知角度
和社会性角度游戏的分法及我国对游戏的一般分类方法。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游戏的不同分类,教学难点是幼儿游戏的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游戏的分类


由于人们所采用的研究角度不同,以游戏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所依据的分类标准各异,
因而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游戏分类方法。在诸多的游戏分类中,典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从认识发展的角度分类:
从儿童认识发展的角度对游戏进行分类,皮亚杰是主要的首创者。游戏理论是皮亚杰认
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儿童在不同的认识发展水平上,便会出现实不同水平不同类
型游戏。
1、感觉运动游戏
即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实践性游戏,这类游戏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运动组成。
例如:摇铃、拍水、滚球、滑滑梯等。这种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
所获得的快感。
机能性游戏在2岁前最多,以后比例逐步下降,到6岁时,只占全部游戏的14%左右,
2、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
学前游戏最典型的形式,占的时间也最长,从2岁开始,直到入小学,高峰期在3岁。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主义象
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
幼儿可以摆脱当时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支柱,进行想象,并会用语
言符号进行思维。象征性游戏也可以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要求,因此一
般认为它具有了解儿童内心状态的诊断和治疗上的意义。
3、结构性游戏
儿童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积木、积塑、泥、最新党章内容 沙、雪等)来建构物体的游戏,如搭积
木、插积塑、泥工、折纸、堆雪人、玩沙、玩泥。
4、规则游戏
这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参加的,按游戏规则判胜负的竞赛性游戏,包括智力性质的竞赛(如
下棋)、运动技巧方面的游戏。
规则性游戏多在45岁以后发展起来。由于规则本身具有不同复杂程度,动作技能的



要求不同,这种游戏从幼儿一直延续到成人。
对规则的认识理解和遵守可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分类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帕登(Parten,1932)根据儿童
2-6岁)在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水平,划分为六类行为:
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
儿童无所事事,独自发呆,或玩弄的衣服,东游西荡,偶尔会注意看看他人,或碰到什
么东西会随手玩弄两下。
2、袖手旁观的行为
儿童在近处观看同伴的活动,但不主动参与游戏。
3、单独的游戏
专心地独自玩自己的玩具,不注意也不关心别人的存在。
4、平行的游戏
儿童相互之间可能会玩相同的玩具,相似的游戏,也会有相互模仿的现象,也会有少量
的交谈,但他们仍是在独自游戏,相互间没有合作。
5、联合游戏
儿童相互之间一起游戏,名人名言警句 谈论共同的活动,时常会有借还玩具的行为,但儿童关注的仍
是自己的兴趣。例如大家一起玩雪片。
6、合作游戏
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组织、有分工。例如:大家一起玩雪花片,插一个小公园,
甲插小桥,乙插小花、丙插树……大家组合一起就成为一个小公园。
实际上这种行为中,真正属于游戏行为的只有后四种。
三、我国游戏分类
在我国幼儿园,通常采用下面的游戏分类方法

角色游戏
创造性游戏 结构游戏
游戏 表演游戏

智力游戏
规则性游戏 来大姨妈不能吃什么 体育游戏
音乐游戏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前苏联游戏理论的影响,建立在长期幼儿教育实践
和经验之上的一种习惯性模式,着眼于教育活动中游戏的形式、内容及其与发展功能的一致



性,便于教师的识别和组织。
这种习惯性的分类方法,其依据有两个维度(两个层次)
首先,根据功能游戏规则的内隐或外显,把游戏分为创造性和规则游戏两大类。创造性
游戏的规则是内隐的,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制约是内隐式的,儿童在游戏中自由度较大,自由
创造的“余地”也很大。规则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制约是公开式的,儿
童必须严格按游戏规则开展游戏活动,自由度较小,自由创造的“余地”也较小。但这并不
排除创造性的存在,只是创造性的表现方式发生变化。前者强调儿童游戏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鼓励自发的创造性游戏,而后者强调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主张在教师组织指导下,
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游戏活动。
其次,根据游戏形式和内容的差异,两类游戏又分别可划分为三种:
以上两大类,六种游戏类型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其一,各种游戏之间存在不
同程度的重合现象或交叉关系,只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游戏类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并列关系。
其二、这些游戏类型中,角色游戏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几乎可以渗透入任何一种游戏中,构
成一种辅合性游戏。其三,智力游戏具有较强的扩散性,几乎任何一种游戏都在不同程度上
包括了智力的因素或成份。智力游戏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游戏类型,更多地是从教育活动的
组织上考虑,把它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因而,有人把它与教学游戏对应起来,智
力游戏与教学游戏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从儿童角度来看是智力活动,从教师角度看则是
教学活动。
对游戏的分类可以基于不同的标准或维度。如果从游戏与分教年会结束语 育教学的关系这一角度进
行分类,可以将之分为本体性游戏和工具性游戏。所谓本体性游戏,是指幼儿自主、自发表
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即是目的,强调的是游戏本
身的内在价值。所谓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
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这种游戏强调的是游戏的工具价值。

第二节 儿童游戏的发展


游戏的发展与儿童身心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儿童的发展要求游戏不断地深化;
另一方面,游戏的深化又促进了儿童身心发展。游戏的发展即表现为儿童参与游戏的心理因
素(如认识社会性等)的发展和身体因素(如运动能力等)的发展,也可表现为游戏本身随
儿童年龄增长在内容上的不断扩展和形式上的不断升级。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生动写照。
一、汕头龙泉岩 认识为主线的儿童游戏的发展
1、学前儿童游戏的最初发展——感觉运动水平
感觉游戏:23个月开始,1岁前最多
感觉游戏随适宜刺激的出现和消失而产生和停止,一般持续时间短。孩子从这种游戏中



得到的快感是生理性的,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机能性需要得到满足的结果。
婴儿的感觉运动游戏在感知觉器官和运动系统的发展、成熟过程中不断发展,同时也不
断地促进着感知和运动机能的成熟和完善,促进着以感知觉和实际动作为基础的感知行动性
思维即婴儿认识的发展,继而促进身心的整体的发展。
2、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
2岁以后游戏开始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象征性游戏以及结构游戏成为幼儿游戏的
主要形式,也就是进入学前儿童游戏的象征性阶段,象征性游戏是婴儿典型的游戏形式。2-4
岁左右是象征性游戏的多发期即发展高峰期。
1)象征性游戏的发展
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要素。
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如把眼前的情景假
想为邮局,医院、汽车、商店、战争场面等。
一般地讲,情景转变可作为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实际上情景转变也是以物代物、
人代人得以进行的前提,1-1.5岁的婴儿最早出现。在幼儿期,随着动作和语言能力以及形
象思维能力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象征性游戏逐渐丰富起来,情况转变的发生更加频繁,
间的持续更长,以家庭延伸到社会。
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事物,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
前的物体。1.5~2岁婴儿开始出现以动作为中心的似是而非的以物代物阶段。2-3岁真正的
以物代物开始出现。34岁以后以物代物水平越来越高,一种材料可代替的东西越来越多。 手术室护士
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
一非属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物征,即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心理结构较复杂,
主要包括角色行为、扮演意识、角色认识等。从角色扮演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它是循着
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识的途径发展的。但到幼儿中期以后,行为与意识的关系
就发生了逆转,然后根据角色去选择玩具材料,围绕角色组织动作,实现一系列的角色行为
和角色关系。
象征性游戏在4岁后呈衰减趋势,这表明孩子越使自己适应自然和社会世界,就越少迷
恋于象征的歪曲和转换,因为儿童逐渐使古代发髻 自我服从于现实,而不是使外部世界服从于自我。
2)结构游戏的发展
是我国幼儿园、托儿所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游戏占3-5岁儿童全部活动的40%4-6
岁儿童的51%
3岁左右的往往是同积木嬉戏,这个年龄的幼儿的结构性游戏,其乐趣更在于对材料的
动作过程,这是感觉运动性的延伸。其建构的目的不明确,随时会改变主意。在45岁幼
儿身上,开始出现模拟物体的努力。目的性也越来明确。5-6岁的幼儿逐渐能选择恰当的建
构材料,建构形式逼真的物体,而且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幼儿后期,可以联合起来开展游



戏。
象征性游戏与结构游戏在实际学前儿童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既交叉又融合,游戏发展
由感觉运动水平向象征性水平的转化和升华,使象征性成为在幼儿阶段游戏的典型特征。
3、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
规则游戏反映了儿童在幼儿末期开始摆脱自我化的象征,而2002年是什么年 趋于顺从现实原则,服从客
观规律的认识发展特点。在规则游戏中,儿童比以往参与的游戏更加关注行为的结果。
规则游戏的大量出现发生在学前末期,当然,带有感知运动特点的简单的规则游戏在幼
儿初期就出雪的图片 现了,如捉迷藏,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儿童在规则游戏的发展中在对规则理
解的认知水平和规则遵守的行为水平上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表现出由低到高的增长趋势。
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
以社会性行为表现的不同而进行,儿童游戏的分类即游戏的社会性分类,呈现了以社会
性为主线的游戏发展的不同阶段或水平。
1、独自游戏阶段
学步期及前后的婴儿通常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游戏。该阶段儿童的游戏还没有表现出明显
的社会性特征。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
2、平行游戏阶段
3岁左右的幼儿会在一起玩,各玩各的,彼此之间没有交流,他们会察觉到其他幼儿的
存在,幼儿之间会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
3、联合游戏阶段
4岁以后,幼儿会留心别人的游戏,会互借玩具,有时会加入对方的游戏中,并且相互
交谈,但没有建立大家一致的共同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儿童在联合游戏中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社交行为,但每个儿童在游戏中仍以自己的兴趣为
中心。
4、合作游戏阶段
5岁以后开始出现较多的合作游戏,合作游戏是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
5岁以后的幼儿已有较丰富的社会交往经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可以一起商讨,
确定游戏的主题,角色的分配,材料的选择等,有了集体活动的共同目标。
作业:
对幼儿园半日活动观察记录分析游戏的类型。



本文发布于:2023-04-19 03:53: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65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