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9日发(作者:失声痛哭的意思)大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论文
大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论文篇一
《探析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
【摘要】心理学指出,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支配并推动的,
而动机来源于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青少年犯罪的现象不断
上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作为建设祖国的接班人,家庭,
社会各方面都必须引起重视,应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
一、青少年犯罪概念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最新资料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
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
犯罪案件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那么何谓“青少年”,顾名思义就是青年和少年,在我国的法律
条文中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只对未成年做了阐释。那么在青少年犯
罪学领域,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满14周岁至未满25周岁
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按照法律规定,
未满18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已满18周岁的人为成年人。故青少
年犯罪既包括未成年人中的少年犯罪(已满14周岁至未满18周岁),
也包括成年人中的犯罪(已满18周岁至未满25周岁)。
二、青少年犯罪特点剖析
根据青少年特定的年龄阶层,叛逆是形容这个时期最贴切的词。
首先,青少年犯罪具有“突发性”,就好比一颗不定时炸弹,我们
并不清楚什么时间或者什么事物引起了某一犯罪者的好奇心继而产
生了潜在犯罪的动机,于是他们采取过激的方式达到他们的目的,
这种感情用事,不顾后果,肆意妄为的行为往往很单纯,并没有预
谋,只是“想”然后就去“做”。他们盲目而冲动,受不了激怒,
往往逞强好胜。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青少年情感易冲动,不善于
控制自己,有的仅仅是为了偷点钱去上网而杀人。
其次,青少年犯罪具有“合伙性”,针对这个年龄段,并不是单
一行动的个体,他们存在着胆小的心理,个人并不成事,因此这些
青少年往往结伴壮大声势,在中小学门口实行恐吓勒索,他们往往
醉翁之意不在于勒索到钱财而是那种气焰,觉得很自我,正因为此
时青少年的心态十分的不稳定,因此很容易讲所谓的“义气”而盲
目跟随。
然后usb接口类型
,青少年犯罪的主体多是辍学在家,游逛在娱乐场所,游戏
厅,台球厅等地,他们接受的教育水平低,不能有一个正确的人生
价值取向,对于大是大非并不能很好地抉择,也因此更容易被社会
上的不良分子带入深渊。所以,青少年犯罪具有普遍“文化水平低”
的特点。
再次,青少年犯罪动机单纯化,很多青少年犯罪往往就是单纯的
受到电视作品的影响,例如:古惑仔系列,他们只片面看到一些场
面,每天打打杀杀的日子以及让人崇拜和受瞩目,他们觉得那样的
日子很“风光”,很“精彩”,在电视作品的影响下,他们在没有
钱打游戏的时候便想到模仿影视去偷去抢去勒索。
最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也多样化。青少年乐于在物质
上的享受,他们的享乐主义在脑海里一旦形成,便总想要不劳而获,
在欲望的唆使下,他们偷窃家里钱财,继而偷盗他人,甚至开始明
目张胆的抢劫。在淫秽物品的影响下,也出现了嫖娼,强奸,卖淫,
赌博,诈骗等多种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剖析
人的发展是由本能的生物人向理智的社会人发展的过程,在相近
似的环境中,青少年之所以比成年人更易于越轨,主要是身心发展
及社会化程度的差异而所致。很多时候,青少年心智发展的不健全,
他们的认知能力比正常孩子差,在很多方面更容易偏激,敏感多疑,
较之更冲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加之不良的客观环境,这些青
少年便极其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首先,我们从主观层面上,就是在犯罪人身上进行剖析。青少年
犯罪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由于青少年文化素质较低,分辨
是非能力较差,其为人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
各方面的诱惑,很容易被别人影响。在生长发育阶段,不论是生理
还是心理他们都是不够成熟的,在辨别是非时,往往是跟着自己的
感觉,而缺少理智。在自我约束力差的同时,外界的诱惑给他们一
种神秘感,想要探索,处于那个阶段的青少年好奇心颇重,想要去
尝试的心理总是战胜一切,容易误入歧途。在道德方面,在家庭和
学校的熏陶下,父母老师的言行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道德对于他
们而言是一种泛泛的理论,在他们心里并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于是,犯罪也是一种必然。
然后,我们再从客观上进行阐释,分三个部分:
第一,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和谐对孩子
的心理发育是非常重要的。家庭结构是否合理、家庭教育的方法是
否恰当、家庭的心理环境是否和谐,都直接作用于一个孩子的心灵
成长。我们说,青少年犯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家庭环境的影响。
三字经里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作为启蒙老师,
父母的角色是很重要的。孩子在家庭中成长,都在受着父母潜移默
化的影响。家庭环境,对于每一个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从一下
生便处在这个环境中,他所有的生活方式,技能操作,道德规范都
是从这里开始萌芽便逐渐认知形成的。父母作为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成长。如果父母的生活方式不
良,给青少年做了不好的作用,例如,在零用钱方面没有节制,随
着孩子的性子,“要”就“给”,就会养成他们不劳而获,挥霍无
度的坏习惯,忘记中华传统美德。再比方说,玩牌赌钱,虽然在竞
争压力颇大的现实社会,父母因为工作压力在闲暇时间打牌消遣,
但是不论筹码是多大,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久而久之,当
青少年看到赢家轻而易举的就获得收益时,便会产生“钱生钱”的
错误想法。不仅如此,谈吐对孩子的言行也息息相关,有素质文化
的父母必然能教授孩子不讲粗俗的语言。还有一点,不是非常普遍
却足以引起青少年犯罪,那就是家庭结构失调,父母离异的孩子,
心智多少都会有一些弯曲。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离异,对孩子会
产生巨大的影响。单亲家庭教育出来的子女,他们的性格和言行偏
激或自闭,总是走向极端。在孩子的成长过大年初四
程中,尤其是青春期,
由于缺乏父与母一方的关爱,或者是“后爸”、“后学好数学的方法
妈”对自己的
冷眼排斥,使得这一部分的孩子产生严重的“仇恨心理”、“报复
心理”,从而慢慢走上犯罪道路。总之,缺少健全家庭的温暖,孩
子的性格容易变异,心理会扭曲,最终走向犯罪。家庭的环境和类
型不同,对青少年的社会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良
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子女健全的人格,给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一
个必要的良好的条件。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子女的人格
向变防溺水小知识
态的方向发展,往往是造成子女犯罪的主要客观因素。
第二,学校作为孕育国家英才的场所,是最纯洁高尚的地方,可
是,近年来电视媒体却频繁的报道“校园暴力”,暴力的实施者和
承受着都可能是在校学生,前者已经构成了暴力犯罪,殊不知后者
在受到不公的对待后,产生的报复心理,久而久之心生怨恨产生的
状态和行为,则会出现难以预计的惨烈结果。素质教育已经实行多
年,但不乏大多数的学校依旧是应试教育,学校为了抓升学率,为
了名声,文化课的比重占据了思想道德课程和法制课程的时间,致
使他们的法律意识淡漠,铤而走险。在攀比盛行的风气中,一些资
质稍差的学生,因为总是得不到老师的鼓励和家长的理解,便逐渐
对自己失去信心,随之不再热衷学习将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他们
在学习上得不到成就感变自暴自弃,想得到大家的认可目光得到关
注,继而走向极端。
最后一点,便是社会的影响。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组成了我们一
个复杂的环境,社会才是一门真正的大学,在校园里的知识并不足
够在这里挥洒自如。作为社会人,不良的社会因素,也是造成青少
年犯罪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欲望
只增不减,到处都有“金钱至上”的影子。人们受着“拜金主义”
的诱惑,只顾自己,自私自利,青少年的心智尚未纯熟,因此也极
容易变得唯利是图。网我的心猜一字
络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同时这把双刃剑
也给我们带来的隐患,青少年网瘾问题一直层出不穷,网络交友,
网络游戏,使得多少学生泥足深陷,不能自拔,沉迷在虚幻的世界
里,仿佛他们才找得到自我。网络上还到处隐藏着淫秽色情,凶杀
暴力的文化,长期被这些低俗文化熏染,怎么不会发生问题。在学
校附近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娱乐场所,致使家长在孩子放学后经常
去那里找人,里面的乌烟瘴气和不良分子,无业游民很多,经常在
里面教唆恐吓学生,表面上哥们义气,实际上完全是利用他们进行
更多的勒索等犯罪活动。
四、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国家的重任。梁启超说:“少年智
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
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减少青少年犯罪,
刻不容缓。
大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论文篇二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探究》
摘要:青少年犯罪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事关青少年的
健康成长,事关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事关祖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建
设的伟大事业,是长期以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进行研究的一个重
要课题。本文从最本源的解决方法和研究途径——青少年的犯罪心
理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校园环境
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
定义,一般指14—25岁这一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
罚的行为。这个定义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
我国刑法对不满18岁的青少年犯罪做了相应较轻的刑事处罚的规定。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
(一)家庭教育不当
青少年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当是造成其犯罪的一个重要成因。
家庭环境不利用于青少年的情况:父母忙于工作忽略孩子,很少与
孩子沟通,或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闹,甚至离婚等,这些都是孩
子成长路上的障碍;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溺爱孩子,容易使孩子养
成好逸恶劳skt比赛
、自私自利、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达不到满足就容易
偏激;奉行棍棒政策,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形成以暴力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放任孩子,易使孩子失去家庭温暖和监护,造
成性格孤僻冷漠,经不起诱惑,沾染不良习气,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校园环境
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老师、同学、朋
友,都对青少年的成长、成熟起到重要作用,老师在从教过程中体
罚学生、不高考完父母离了
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很多老师不喜欢、排斥、甚至责骂
成绩不好、调皮的学生,久而久之,会给一些学生心目中蒙上一层
影阴,随着不断积聚这种不被重视,被忽视和被排挤的情绪后,引
发犯罪的导火索。
(三)模仿他人
青少年阶段好奇心理非常强烈,喜欢模仿,但心智不够成熟,对
法律了解不多,对自己行为的合法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在模仿
时并不能选择合适的模仿对象。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激起想尝试的愿
望。一旦受到不良影视作品、网络、暴力行为或犯罪分子的唆使与
诱惑,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青春期叛逆
青少年阶段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沉重的学业和家长的管
制与青少年渴望自由的心理发生矛盾,特别是—些成绩差、被认为
品行不良的青少年,在学校受到老师的训责、遭到同学的排挤,在
家里还要受到父母的责怪,导致他们的强烈不满,在被教唆,或被
指使等情形下容易做出报复家庭和社会的行为。
(五)利己心理
现在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父母的娇惯,集万千
宠爱于一身,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一
切都要以自己的想法为宗旨,占有欲望非常强烈,如果得不到满足,
长期积压自己的不满,一旦有机会就会爆发释放或通过犯罪手段来
达到自己的目的。
(六)互相攀比
在经济大爆发的现代社会,青少年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
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些青少年爱慕虚荣,互相攀比家境,攀比穿
戴,攀比各种物质条件。在认为自己的物质条件不如链路负载均衡
别人时,非常
容易偏激,容易冲动,再加上逞强好胜、头脑简单,分辩是非能力
差等因素,稍被或者教唆就容易实施犯罪行为,走上犯罪道路。
二、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建议
(一)注重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健全的家庭结构、和谐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孩子健康成长是非常
重要的。对青少年不能够只给予物质,而应增加感情沟通和交流,
只有青少年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才能够学会爱别人;青少年的一些
行为和想法应当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关心和有效监督,得不到父母的
重视和接受,父母不加以肯定和疏远会激发青少年的叛逆和自暴自
弃;父母就是青少年的模范和榜样,青少年的很多行为和想法都是父
母的言行的复制或扩大变形后的体现,所以父母一定要承担起自己
作为父母的责任,做一个正面积极的青少年的领路人。
(二)积极友好的校园环境对青少年有着正面的影响
老师在青少年心目中是非常威严和不可取代的,老师的言行和做
法对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老师在从教过程中不可以体罚学
生、公平对待每个学生,这是最基本的。很多老师只喜欢成绩好、
听话的学生,而不喜欢、排斥,甚至责骂成绩不好。调皮的学生,
久而久之,会给一些学生心目中带来影阴。我们必须倡导老师一视
同仁,并且更应该给那些问题青少年更多的关爱,化解他们心中的
不满和极端情绪。
(三)加强心理辅导教育
我们的心理辅导教育系统还并不完善,我们要从父母、老师等抓
起,强化心理辅导和指引的作用,在中小学和高校都应当设立心理
辅导机构,对青少年及其家长开放,并有效的解决青少年的问题,
而不是一个空壳摆设,将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抑制在行为发生之
前,而不是发生了恶性事件之后再进行反思和指责。
三、结语
青少年犯罪问题一定要充分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并积极采取多方行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思考和反思阶段。
参考文献:
[1]刘邦惠.犯罪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景璐石,徐科,冯军,蒋宪君,孟婕.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
个性特征相关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8.
[3]王瑞霞.青少年犯罪心理透视.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