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3-04-18 19:42:57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18日发(作者:qq个性装扮)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模板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模板篇1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因此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
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著名数学家华罗
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
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
“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
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鸡肉的功效与作用 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
“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
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
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糖蒜的腌制方法 。
三、学情分析
在初步学习了三个运算定律后,当学生碰到“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
算”此类题时,错误就更多了。究其原因,因为这类题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
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
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部分,并合理地进行简便
运算。要想顺利完成这种题,学生必须要透彻理解简算的原理,完全把握简算
的本质,既不能把可以简算的题轻易忽略了简算,也不能把无法简算的题错误
地进行简算。经过整理归类,我发现学生简便运算主要是对运算定律混淆不
清。
如:18101=181001=1800
12548=125(40+8)=12540+8=5008



1 15


12548=125(40+8)=125401258=5000000
10152=(100+1)(50+2)=10050+12=5002
2564125=25(60+4)125=2560+4125=20__
这些错误的发生,说明了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这两条运算定律产
生了混淆。这是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致使一
些学生造成知觉上的错误。
四、我的思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
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
“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
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时出现的各种问
题,很多老师都是从“数”的角度来帮孩子加强理解,这对于孩子是有用处
的。也有很多老师提出要加强练习,这样的做法也是有用处的。“练习不等同
于重复”,练习不等于简单机械的重复操练,而是要敏锐发现学生学习的节
点,分析成因,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设计有价值的课
堂教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在
乘法运算定律中的教学,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模糊
的问题明朗化,孩子们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使他们由最初的迷茫发
展至现在的茅塞顿开,达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结合律、分配律的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借用数学模型(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结合律
是拆数等分成相同的几组,所以连乘,分配律是不等分分成几个不同的块,所
以乘加或者乘减。)



2 15


3.通过回顾错题的练习,让学生自觉用点子图帮助找错误原因,以提高正确
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用数学模型(电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知识的本质
特征,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使用这两种定律。
乃马真后 难点:正确认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
()创设情境,引出点子图
1.光明学校要组织一些学生参加区运动会的入场式表演,同学们要站成这样
的队形(PPT出示人站成的图形1518),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算式
(1518)
2.如果用一个黑点来代表一名学生,站好的队形就成了这样的方阵(PPT出示
点子图1518)。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生活中的方阵计算一共要多少名学生,转化为点子
图求一共有多少个点,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展示算法多样化
1.学生四人一小组,看哪个小组能用尽量多的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巧算,并结
合点子图把算式里的想法在点子图里圈一圈,一种方法用1张图,用彩笔圈点
子图,圈的时候先要想好了再圈。四人一组,讨论操作。
2.汇报
(预设)1518=1592
1518=1563
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5183
1518=(10+5)18=1018+518
1518=(20-5)18=2018-518



3 15


学生分别把7种解法的点子图做个说明。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之后进行的,一
方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展示算法多样化。
()分类,观察分析点子图及算式,找到两种定律的本质区别
1.分类 会议结束语
学生尝试把这些方法分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2.找到结合律的特点:因为等分成几组,所以连乘
观察结合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29
1518=1563
1518=5183
3.找到分配律的特点:因为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观察分配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20-5)18=2018-518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了解学生观察算式的角度,分类一共有两种情况:按
方法分成结合律(点子图的特点“等分”)和分配律(点子图的特点“不等分”);
按拆18和拆15分类。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观察“等分”成几组只能连乘;不等
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从而找到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
区别。
()概括: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要时刻想着点子图
PPT出示:
总结:看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脑子里得想着点子图,是等分成几组,还是
不等分分成几块,如果等分成几组就得连乘,不等分分成几块就得乘加或者乘
减。看来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
点子图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找到了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拆数,让学生掌握在做相关类型题的时候看着拆



4 15


数的不同,头脑中要结合点子图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拆分一定会
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
二、回顾错题,利用点子图分析错误原因
回顾过去的学习出现过的错误利用点子图进行分析
(PPT:错题1)12548=125408
(PPT:错题2)如:12548=125(40+8)=12540+8
设计意图:用探究到的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区别,结合点子图说明错误原
因,使学生加深对本质区别的理解。
三、拓展练习
812+436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总结:今天我们借助图来帮助我们研究数的问题,其实不光是点子图,还有
其它图形也能帮助研究数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下次在碰到有关数的问题的时候
能够想到我们的图形朋友。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
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1840年鸦片战争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5 15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
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6 15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妈妈用英语怎么写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模板篇3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操作试验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知道三角形
边的关系。
2、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自主



7 15


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
含义。
五、教具准备
“几何画板”制作的教学课件,三角形的每条边可以根据学生生成的数据输
入显现,展示围的过程。
六、学具准备
透明彩色喷墨胶片打印线段。
七、教学过程
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再现三角形模型——强化对三角形的认识1、谈话导入,复习三角形概
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2、操作试验,感受三条线段怎样围成三角形,懂得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任意
两条线段的端点两两相接。
(实物投影:三张印有线段的胶片,胶片的边沿相连。)
师:看屏幕,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
教师:谁来围一围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其他同学观察,评价。)
教师:刚才的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
学生操作,评价
学生讨论并回答



8 15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调出学生的原有认知,通过实物投影上三条线
段围的变化,一方面帮助学生重现三角形的模型,强化对“每两条线段的端点
相连”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围的方法。为后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拆解三角形模型——制造冲突,引发思考1、拆解
师:如果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剩下的可能是哪两条
(板书:1161111)
2、讨论
师:用这两条线段能直接围成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变成三条线段吗
师:变成三条线段了,就能围成三角形吗
(板书:能不能)
学生动手,观察并总结回答在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认识中,想象得到的都是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头脑中也有大量这样的生活原型和抽象的三角形模
型。教师通过“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两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想办法变成
三条→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吗”四个小步骤的巧妙设计,打破了学生头脑
中存有的三角形模型,引发学生的思考: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给学生
提供了一个质疑自己和他人已有知识经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审视、思考、疑惑
中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研讨。
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操作试验,明确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1)明确要求。
师:实际情况是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呢请你动手试试。
要求在动手前,小组内先一起说说打算剪哪一条,怎么剪。组内4个人每人
剪的尽量不一样,剪完围围看,然后填在记录单上。
记录单:两条线段11cm6cm(11cm11cm)
剪后的三条线段是()cm()cm()cm
围成三角形了吗(√或)
(2)小组合作试验。
教师监控:收集试验数据



9 15


能围成不能围成
386296
4761511
5662411
…………
(3)展示交流试验情况,提取数据。
师:谁愿意把你试验的情况给大家看看(学生说教师板书。)
追问:谁和他的不同
还有补充吗
谁用的是1111,说说你们试验的结果
师:这两条线段在哪儿相连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师:到底连没连上,最后边的同学看得清楚吗看来这儿用学具不容易看清
楚,咱们用课件清楚地看看。
师:有没有同学认为这个能围成到底能不能围成,说说理由。我们通过课件
演示来看一下。
(播放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围的课件。)
(4)小结过渡。
师:通过亲自试验,大家知道三条线段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
角形。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展示结果
情况一:
全是能(或全是不能)的情形。
情况二:
有的能有的不能的情形。
学生将一条线段剪成两条,从理论上分析能够得到无数种不同的剪法,但围
三角形的结果只会出现两种:能围成和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试验结



10 15


果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在生生交流中提取典型数据。通过实物投影变焦放大的
功能,有助于学生清晰地看到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情况。几何画板课件随学生
生成输入数据和动态演示过程,弥补了学具操作的不足,有助于学生达成统一
认识。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不是就内容说内容,而是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试验基
础上,补充完善个人和小组的认识,达成共识。学生在剪、围中思考,初步感
受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不是在比较每一条线段,而是需要看两条线段与第三条
线段的关系,为后续教学做了铺垫。
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2、数形结合,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试验前我们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如果继续研究,你想研究什么
师:你觉得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系
(2)研讨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师: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小组同学研究研究。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课件:输人数据生成三角形演示围的情
况。)
(3)研讨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师:同学们知道了两条短的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的时候一定不能
围成三角形。
那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就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来看这些能围成的情况,一
起来分析分析。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小组讨论
学生说想法
课件重现了数据对应的图形,学生借助黑板上的数据、屏幕上的图形和数据
进行分析,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模板篇4



11 页大班篮球教案 15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辩认其余三个
方向。
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并且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3.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
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
路线图。
教具:小黑板 字条(打印)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老师第一次来到石良完小,谁能给帮老师一个忙。介绍一下
校园的情况,分别找一找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建筑我有一些了解了,感谢
同学们的介绍。
一、 课前小游戏,导入新课(复习东南西北,起立,指说)
现在,上课(师生起立问好) 咱们来个小竞赛,看哪个小队的同学反应快,回
答流利、干脆。准备好了吗想一想,你现在是面对什么方向,(三个小队分别
)再一个问题:你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为什么老师提同样的问题,而你们
的回答却不一样 这节课咱们来研究方向与位置。(板书)
二、联系实际,自主探究
1.刚才,同学们给我介绍了校园的情况,我也找了几个建筑物,你们知道它
在校园的哪个方向吗(厕所 操场 科技楼 食堂)( 西 )从你现在的位置
来观察,它在你的哪个方向从你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来找一找
2.为了让我更清楚地认识校园,请同学们再帮我一个忙。把校园这四个建筑
物填在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图上,制成一个平面图。利用你们已有的经验,开始
独立完成。(生独立完成平面图,师巡视指导)
3.3个学生把不同结果板演到小黑板上,并让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12 15


讲明白是面对哪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什么建筑后面左面右面 (转身,分3个方
向演示小黑板,并标上方向。演示完成后再把小黑板集中摆放。)
4.同学的平面图都有道理,但为什么不一样同一个校园,平面图却不一样。
怎么办所以必须统一规则。在国际上人们绘图或者平面图时,规定按上北,下
面就应该是(学生说,师板书到中间)以后再绘图的时侯就必须按这个方位。
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按到方位图上。哪个平面图是符合这个标准为了看的更明
白,再加上方向标。
5.这两个图怎么变一变让它也符合标准(旋转,也标上方向标。)
三、实践应用
1. 实小的平面图
通过这个图,你说一说知道学校的哪些情况
2 做一个学校周边环境平面图
师: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制作一个平面图。调查一下学校周边的情况(板书东
西埠 下河头 石良集 )把它们写到另一张纸上,做成一个平面图。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模板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
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1.填空。



13 15


101010( )位数,最高位是( );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
( )
2.0里填上 =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
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
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23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
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
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2301100000454800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
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响晴的意思 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
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
板书:720230 1100000454800 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
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
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
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
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14 15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15 15



本文发布于:2023-04-18 19:42: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60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相对分子质量
下一篇:蒸发冷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