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8日发(作者:好诗好句)将进酒千古名句赏析
《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警句,像“黄河之水天上来”、
“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向脍炙人口。但这首诗,有时却被人们看成是表现及时行
乐,宣扬饮酒的作品。下面我们来看看将进酒千古名句赏析,欢迎阅读借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是诗的第一段,由西北高原奔腾而下,仰望上游,如同从云端倾泻,所
以说“天上来”。不过是仅仅是这样依据客观自然景象加以解释,又未免简单而肤
浅。其实,诗中包含着诗人李白特有的感受,是李白雄伟的气概和飞扬的精神,附
丽于黄河形象所产生的神来之笔。而一开头,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
海不复回。”的前面,又用了“君不见”这样提示性的语言,就更显得深情激荡。
有人认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用意在于引起下文,抒
发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但诗人开口便说黄河,想来不是凭空想像,很可能
是眼前所见。试想,如果眼前是长江九派,或者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诗人的脑海
里大概就不会飞出黄河的形象。因此我们不妨想像李白是在黄河边的一座酒楼上,
与朋友酒过数巡,心潮起伏地望着黄河,慨然落笔,写下这气势豪放的诗句。那直
奔大海的黄河,它的非凡的气势和李白浪漫不羁的性格之间,自然产生了一种契
合。使诗人自觉不自觉地在黄河身上感到有自己的影子。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堂前明镜照出的容颜,早
晨还是少壮华年,发如青丝,到晚上,就已经是满头霜雪了。这当然是极度的夸
张,但在瞬息千里的黄河之水面前,一刹那间,对于过得极快的人生,有这种“朝
如青丝暮成雪”的感觉掠过心头,又是很自然的。而且由于黄河形象的衬托,更显
出似水一样华年的可贵。慨叹人生过得快,诗人在“高堂明镜悲白发”的句子中,
用一个“悲”字来概括这种心理感受,很值得注意。“志士惜日短”,有志之士对
于光阴迅速,人生有限,最容易动感情,这种感情又多半是沉重的。自从孔子在河
水面前说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后代许多人,便常常由去而不返的流
水想到人生,想到一生的事业和前程,发出各种感慨。宋代的大词人苏轼在赤壁矶
边面对着大江东去想到三国英雄,慨叹自己早生华发。李白此时也同样是由奔流的
黄河引起感触,发出了“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叹。而对于这,我们如果不加深
思,也许认为仅仅就是感伤岁月易逝。但联系李白一生怀抱壮志而未能如愿的遭遇
去加以理解,就会感到这里的“悲”,已经揭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抒发了由于
种种社会阻力而使光阴虚掷的愤慨。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两句紧接着上面年华易逝的慨
叹。既然光阴易逝,那么人生每逢得意的时候,就应该尽情芹菜
欢乐。这里的“得意”
和上文的“悲”既矛盾又统一,在这种矛盾统一中,显出“得意”只是在对着美酒
和知己时才会有的意兴飞扬。而所谓“悲”,也并没有把诗人的精神压倒,他仍然
胸襟开阔豁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敦煌古筝
杯。”时光虽然像黄河之水一样去而不归,但天生我材却不应默默消逝,必有发挥
作用的时候。因此要烹羊宰牛,痛饮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我”,首先
当然是诗人自己,但又不只限于诗人自己,而应当是大写的,他代表着封建社会中
许多类似李白那样的既有才识有胸怀大志的人。这样,“必有用”的信念就更显出
力量,更显出决心,似乎要一举扫去那“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凄。李白诗中经常
有这种现象,就是从感叹光阴虚掷抒发满怀积郁中突破愁闷,引出对前途的追求和
自信。像在《宣城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那首诗中,一度排开烦恼忧愁,而“欲
上青天揽明月”;像在《行路难》那首诗中,在堪念前程倍觉艰险的时候,他突然
把思路引向辽阔无垠的境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预防校园欺凌
云帆济沧海”,理想的阳光
冲破浓厚的阴霾,这正是现实社会压制人才,但终究不能阻止人们对理想执着追求
的一种反映。而归根结蒂,是由时代条件决定的。天宝年间,唐帝国虽然走了下坡
路,但盛世的余霞残照,仍然没有完全消逝,它还具有相当的魅力,让人们还能够
振奋精神,觉得有信心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第一段由年华易逝的感慨激发起来的对
于“天生我材”的充满信心的歌唱,可以说是,李白不肯动摇自己对于人生信念的
豪语。然而诗人抒发的这种豪情,表达的这种信念,又是针对什么的呢?这便把深
一层的抒写对现实的愤懑,留给了第二段。
“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岑夫子,指岑勋。丹邱生,指元丹邱。两人都是李白的好友。这一节完全是宴席间
频频劝酒的口吻,作为前后两段的过渡,在穿插中使诗显出了层次和变化,同时给
诗增加了深切真挚的气氛,让读者感到,诗人在酒酣之际,激情难以自抑,需面对
知己,把胸中的积郁尽情吐出方才痛快。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是第二段的正文。“钟鼓馔玉”指富贵生活,诗人根本不以为可贵,他
只愿永远沉酣于醉乡。要是从表面去理解,追求长醉,似乎也可认为是颓废。但联
系诗人“天生我材必有用”那种高度自信和远大抱负,联系诗人面临的理想与现实
的冲突,就会感到话中带有愤懑。“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腐朽的统治者就
是这样践踏人才,甚至就连古代圣贤孔子和孟子都凄惶奔走,生前也没有找到知
音,实在悲凉寂寞。相反的,那些煊赫于世的钟鼓馔玉者,却往往是一些庸才或奸
邪之徒。对于这种时世,倒是像阮籍、嵇康那样的佯狂傲世的酒徒,能够引起震
动,容易成名。“一醉累月轻王侯”,诗人要用长醉对权贵表示蔑视。这段话,非
常愤激,它反映那个社会不容人们去效法圣贤,反而被逼得发狂,去做放诞的酒
徒。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
酌。”成王指曹植,这里李白把曹植划出钟鼓馔玉的范围之外,而引为同调,并以
他在平乐观与宾客尽情豪饮作为效法对象,要主人莫管少钱,只管沽酒。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有人认为,对
于五花马、千金裘不必拘泥,因为这毕竟是写诗。然而此处也并不排斥五花马、千
金裘有实际存在的可能。它虽然未必是李白的,但在盛唐社会风气之下,一向重义
轻财的李白,也想必会视之如同自己的一样,觉得朋友自会赞成他的主意的。尤其
是当李白醉酒的时候,更有可能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酒意越浓,语言也就越能
传达心声。诗人不再用“得意须尽欢”等理由来劝酒了,而是强调此番痛饮要消除
压在心头的“万古愁”。这就显得胸中的积郁无限深广,不喝酒不成,喝少了也不
成,非得把宝马轻裘押上不可。诗的最后一段“愁”字,几乎可以调转全篇,它呼
应了开头的“悲”字,使那“悲”的内涵显得更深,同时也使得前面的“得意”、
“尽欢”,分明只是在想到才能仍能值得自豪时的一种自我庆慰,而不是樽前月下
的寻欢作乐。这种深广的“愁”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犹如波浪汹涌的黄
河与擎天的砥柱,砥柱因黄河的冲击而愈显其雄伟。在失意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自
信,自信心在考验中就获得更有力的表现。
如果说诗的前一段是豪迈之言,那么后一段就是愤慨之语了。豪言正是从
愤慨中激发出来的,而深沉的愤慨又衬托出豪语并非空说大话。
诗由眼前的黄河起兴,由于感情发展也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不易把
握,而通篇都讲饮酒,如果只拘泥于字面,似乎也可以说,诗人是在宣扬纵酒行
乐,而且诗中用欣赏肯定的态度,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也确
实有某种消极作用,这如同他在另一些诗中宣扬求仙一样,都不免是以一种夸张的
庸俗气来代替平凡的庸俗气,要借助酒力来销“万古愁”,不过反映了诗人当时找
不到对抗黑暗势力的有效武器。酒是他个人反抗的兴奋药,有了酒,像是有了千军
万马的力量造成的英文
,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剂,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这些
都表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今天即使是对于像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没有必要
曲意加以维护。不过在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些毕竟不是诗的主要方面,诗
人在强调要饮酒的言辞下,有着内在的、很深刻的思想感情,或是悲年华易逝、岁
月蹉跎;或是慨叹圣贤寂寞而夸耀酒徒,都暗示着才能不为世用,而豪迈地呼喊
“天生我材必有用”,并且要“烹羊宰牛且为乐”,又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
放纵不羁的精神。无边的愁并没有淹没诗人的自信,他不能忍受压抑,不甘于才能
的毁灭。他的这首诗歌,就是一曲努力排遣愁闷,渴望伸展才智,在悲感中交织着
自信的乐章。
读这首诗,我们会感到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怀才不遇的矛盾,在诗中激
起了像黄河之水那样汹涌澎湃的情感波涛。诗让人听到一位天才因被压抑而发出的
强烈的抗议、愤怒的吼声,它击动着人们的心弦,使人感到似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
冲向封建黑暗势力,冲向黑暗势力加在人才头上的像磐石一样的重压。这不禁又使
我们想到苏轼,他和李白同样具有浪漫的气质。苏轼对着大江东去,虽然向往着古
人轰轰烈烈的业绩,但在回念自己的时候,只有黯然神伤,无何奈何地认为要被古
人嘲笑。而李白在黄河边,尽管高声喊着销愁,却仍然使人感到他有一种“力拔山
兮气盖世”破窑记
的气概而没有丝毫示弱。苏李之间的这蚂蚱的简笔画
种差别,自然也只有到他们各自
所处的时代里去寻找根源。
这首诗和《蜀道难》可以代表李白乐府歌行的主要艺术风格,就是豪迈、
奔放,但也各有特色。《蜀道难》主要刻画了蜀道山川峥嵘不凡的形象,格在豪迈
奔放中偏于奇险。而《将进酒》则着重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风格在豪迈奔放中显
得自然。读这首诗,仿佛嗜酒昶气、热血沸腾的李白,仿佛这位傲岸倔强,要用酒
去冲销“万古愁”的诗人就在眼前。产生这种艺术效果,与诗人抓住酒酣时的精神
状态加以表现很有关系。因为此时,便于深入揭示内心的激荡和矛盾,展开精神世
界的各个侧面。
严羽说:“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李白但用
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这评论是很精到的。因此如果认为《将进酒》这个乐
府旧题应要求处处言不离酒,对表现理想与现实冲突这一主题或许有不便的一面。
那么李白正是抓住列士对酒的契机,突出表现当时的百感交集、心潮激荡,而这对
诗人塑造自我形象构成豪放而自然的艺术风格则极为有利。这里体现了一种辨证关
系,和一切艺术传统一样,乐府古题对于后人既可能形成束缚,同时由于它们经过
前人的探索和开拓,又往往积存着某些对创作的有利因素,指示着某种途径或方
向。李白这首诗,正是在运用乐府古题时善于因势利导,借酒作为引发诗情的触媒
剂,从而使《将进酒》这一诗题得到最好的开拓,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并获得
完美的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