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8日发(作者:肩关节外展)海陵监和西溪盐仓考
王红花
【摘 要】海陵监在中国海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梳理海陵监和西溪盐仓史
料,认为海陵监的设立时间应在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59),设立地点即在西溪,并认
为西溪三相中,晏殊并未在西溪任职.
【期刊名称】《盐业史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4
【总页数】6页(P60-64,封3)
【关键词】海陵监;西溪盐仓;西溪三相;考证
【作 茶几的英文
者】王红花
【作者单位】中国海盐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207
据《新唐书食货志》统计,全国共有四场十监,其中嘉兴监名列第一,海陵监屈
居第二。无独有偶,顾况的《嘉兴监记》也记载:“淮海闽骆,其监十焉,嘉兴为
首。”① (唐)顾况.嘉兴监记[G]//文苑英华:卷 808.北京:中华书局,1966:4269. 随着
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元和郡县图志小报图片
》载:“(海陵)盐监,煮盐六十万
石,而楚州盐城,浙西嘉兴、临平两监所出次焉,计每岁天下盐利,当租赋三分之
一。”② (唐)李吉甫,贺次君.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74. 这则材
料说明,至迟到元和年间(806—820)海陵监成功赶超嘉兴监,并稳居第一。有
数据为证,《文献通考》统计:“末盐煮海,则楚州盐城监岁煮四十一万七千馀石,
通州丰利监四十八万九千馀石,泰州海陵监、如皋仓、小海场六十五万六千馀
石。”③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五征榷考二[G]//四库全书:610册.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7.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统计:“淮浙盐额最多者,泰州岁产盐
161万石,嘉兴81万石,通州78万石,庆元39万石。”④ (宋)李心传.建炎以
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6.海陵县于唐会昌四年(844)十
一月升为望县,南唐时升为泰州。 难怪南宋人周煇在《清波杂志》中感叹:“熬
波之利,特盛于淮东,海陵复居其最。”⑤ (明)汪砢玉.古今鹾略[G]//续修四库全
书:83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2. 由此可见海陵监曾经的辉煌。目前,关
于海陵监的研究方兴未艾。笔者不揣浅陋,在对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简单
梳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有补于史志。
(一)关于海陵监设立时间
关于海陵监的起始时间,目前有三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分述如下:
1.“武德说”,以《两淮运司志》为代表。“汉置海陵县,梁置海陵郡,唐武德中
(618—626)建海陵监,宋元设广盈仓,至本朝洪武初罢监,仍建广盈仓。”⑥
(明)郑仲达.两淮运司志:卷五[O].刻本,1501(弘治十四年). 黄曙生先生等在《江苏省
沿海古代草煎盐业遗存整理与保护》一文中持同样观点,而且还点明了具体年份,
“唐武德九年(626),设海陵盐监于西溪镇”⑦ 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文物科研
课题成果汇编(2004—2006)[G].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07-208.。
2.“开元说”,以《太平寰宇记》为代表。“海陵监,煮盐之务也。唐开元元年
(713)置海陵县,(根据上下文,此处海陵县应是海陵监之误——笔者注)伪唐
于海陵县置泰州,以辖其监。皇朝开宝七年(974)移监于如皋县,置从盐场之便
近也。管南四场,北四场。”①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G]//四库全书:470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75.
3.“南唐说”。《宋会要》、嘉靖《两淮盐法志》、《古今鹾略》都一致认为,南
唐升元元年(937)置海陵盐监② (清)徐松,叶渭清.宋会要[G]//续修四库全书:785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12;(明)史起蛰,张榘,著.(嘉靖)两淮盐法志[M].荀德
麟,周平,刘功昭,等,点校.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386;(明)汪砢玉.古今鹾略[G]//续修
四库全书:839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
根据本文开篇的叙述,“南唐说”完全可以置之度外。据《新唐书地理五》,武
德三年(620)以海陵县置吴州,更县名为吴陵;七年(624)州废,县复故名。
有盐官③ (宋)欧阳修.新唐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615.。很显然,“武
德说”是把设盐官与海陵监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开元九年(721)右拾遗刘彤上
表论盐铁曰:“煮海为盐,采山铸钱,伐木为室,丰余之辈也……若能收山海厚利,
夺丰余之人,蠲调敛重徭,免穷苦之子,损有余益不足,帝王之道,可不谓然
乎?……臣愿陛下诏盐、铁、木等官各收其利,贸迁于人,则不及数年,府有余储
矣。”④ (明)史起蛰,张榘.两淮盐法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6:313. 他的建议得
到唐玄宗的认可,特派将作大匠姜师度和户部侍郎强循检校海内盐铁之课⑤ 杜来
梭.唐姜师度在安邑设置盐屯和检校海内盐铁之课时间考[J].盐业史研究,2004,(2).。
开元二十二年(734),裴耀卿为江淮转运使,置输场于三门西,置盐仓以受淮盐。
可见自开元开始征收盐课,并非设立盐监,因此“开元说”似也不成立。
笔者认为,设置专门的盐务行政机构海陵监,应是第五琦“初变盐法”之后的产物。
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财政告急,迫切需要大臣出谋划策,共渡难关。第五琦脱颖
而出,民不益赋而国用饶。《新唐书》载:“乾元元年,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
井灶近利之地置监院。”⑥ (宋)欧阳修.新唐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808.
顾况的《嘉兴监记》也指出:“乾元初,上司奏议,宜以盐铁之职,总以社稷之臣,
斡乎山海之利,以富人也。”⑦ (唐)顾况.嘉兴监记[G]//文苑英华:卷 808.北京:中
华书局,1966:4269. 国家为垄断盐利,自上而下设置管理机构势在必行。《盐政志》
也载,“乾元间(758—759)江淮有海陵监,刘晏因旧监置使,复置嘉兴、盐城
等十监”⑧ (明)朱廷立.盐政志[G]//续修四库全书:83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222.。可见海陵监的设立时间应是在乾元年间。曾任通州刺史、对淮南盐
业颇有经验的刘晏盐法改革是在第五琦变法基础上加以完善,使法益精密。
(二)关于海陵监行政级别
海陵监在全国盐行业中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它的行政级别可从监官的级别来推断。
据笔者掌握的有限资料,史载海陵监几任监官如下:
1.《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蜀王房一系中提到李允,“同州参军,知海陵监”⑨
(宋)欧阳修.新唐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394.。
2.《资治通鉴》中记载:“光启三年(887)十月,毕师铎署郑杞知海陵监事”⑩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779.。郑杞不久被
高霸所杀。宋代韩琦在《庆历建帅守厅壁题名记》中评价这段历史道:“高骈失政,
致师铎之变,孙儒、杨行密之徒以盗攻盗,更相据夺,郛邑残烬,遂为战
冲。”⑪ (明)朱怀斡,盛仪.嘉靖惟扬志:卷三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
3.道光《泰州志》中提到褚仁规,“以仁规仕吴,为海陵盐监使兼县事。”① (清)
王有庆,陈世镕.泰州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03.
4.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列举的监官有三位:柴进思,“泰州军事判官兼营田、盐
监”。高防,“显德三年(956),初下泰州,即命权知州事,兼判海陵盐监事”。
张澹,“开宝七年(974),通判泰州,兼海陵盐监副使”② (清)阿克当阿,姚文田,
江藩.(嘉庆)重修扬州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98,598,613.。
5.欧阳修在《司封员外郎许公行状》中记录:“(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
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李氏国除,以族北迁。献其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
冠氏主簿。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是时赵普为相,四方奏疏
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辄出而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为能,曰:
‘其言与我多合。’又二岁,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籴,知海陵监。
三岁,用监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迁太常丞,知鼎州。”③ (宋)欧阳修.欧
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558.
从上可知,除了唐末藩镇割据时,海陵监管理失控外,其余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国
家的掌控之下,为官择人。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海陵监官,通常由州官兼领,这一
方面说明海陵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似乎说明它的行政级别应该比县的级别略高,
即介于州与县之间。这可以从许逖的履历表中一目了然,从知县事,到知海陵监,
再到知鼎州。褚仁规则是以“海陵盐监使兼县事”,说明监比县级别高。这也印证
了唐代顾况在《嘉兴盐监记》中所言,“大监小州不相若”。
(三)关于海陵监设立地点
关于海陵监的设置地点,史书也留下一些蛛丝马迹。
1.《宋朝事实类苑》直接说明,“西溪盐仓即海陵监也”④ (清)尹会一,程梦星.(雍
正)扬州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421.。
2.《读史方舆纪要》也载:“海陵监本泰州盐场。宋置监于此,亦曰西溪盐仓。在
今泰州东北百里。”同书还载:“海陵监,州东北百二十里,宋为西溪盐仓,州产
盐,因置监于此,以司其利。”⑤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G]//续修四库全
书:5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56;(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G]//续修四库
全书: 60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1.
3.《文献通考》所述“泰州海陵监、如皋仓、小海场六十五万六千馀石”。在这里,
统计数据时不提西溪盐仓,似乎也暗示海陵监与西溪盐仓乃一处。《泰州志》云:
“开宝七年(974),以海陵监移治如皋,置西溪盐仓。孝宗乾道七年(1171)
罢盐仓,置官盐场。”⑥ (清)王有庆,陈世镕.泰州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
社,1991:9. 则说明海陵监已经与西溪盐仓一分为二。
4.《宋会要》记载,天圣元年(1023)三司盐铁司与制置茶盐司共同规划淮南盐
场事宜时,其中第六条提到:“盐仓今后年满班行,乞举侍禁已上文臣。泰州如皋、
楚州盐城各知县事,即举京朝官;通州、泰州西溪盐仓文臣,即依淮南山阳监官例
举。”⑦ (清)徐松,叶渭清.宋会要[G]//续修四库全书:78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327. 从这段记载看出,把西溪盐仓与山阳监官相提并论,西溪盐仓文臣
享受监官的升迁待遇,似乎也能从侧面说明西溪盐仓与海陵监的渊源。
5.据张方平《文靖吕公神道碑铭》记载:“咸平三年(1000),章圣始御,便座
阅郡国贡士。以进士及第,解褐绛州推官,再调盐城监判官,将漕以干局闻,就迁
大理丞,榷定盐策,度署西溪,大储放利。”⑧ 李成学.吕夷简任西溪盐官小考[J].
黑龙江史志,2009,(9). 吕夷简因工作出色,从盐城监调到西溪“榷定盐策”米格41
,也可
证明西溪至少是与监平级、甚至略高的行政机构所在地,而海陵监正好符合这一条
件。
综上所述,西溪盐仓曾是海陵监所在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东台西溪现有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春轩塔,唐代李承曾赋诗云:“东设点将台,西有溪通淮。海轩
春潮旺,皆由此塔来。”① 李伟.走进西溪[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172. 似
乎也能证明西溪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西溪盐仓管辖的盐场
关于海陵监管辖的盐场,戴裔煊在《宋代钞盐制度研究》中曾有专门讨论。本文着
力探讨西溪盐仓管辖的盐场。
《两淮运司志》记载,西溪盐仓管辖梁垛、何垛、小海、丁溪、刘庄五场。追本溯
源,这则史料应来自《宋会要》:绍兴二十八年(1158),淮东提盐吴巘列举了
淮南的十九个催煎场,其中泰州占十二个,分别为角斜、栟茶、虎墩、古窑、掘港
东陈场、丰利东西场、马塘、丁溪、何家垛、梁家垛、小淘、刘庄;并说,其中何
家垛、尊重学生
小淘、古窑、刘庄、马塘五场为新创建盐场② (清)徐松,叶渭清.宋会要[G]//
续修四库全书:78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91.。当时为了解决海盐的周期
性过剩问题,急需对现有盐场进行废并,裁减场官。盐场废并后,西溪买纳场管辖
丁溪刘庄、梁垛何垛、小淘催煎场。因此上述西溪所管辖的盐场中“小海”应是
“小淘”之误。
《太平寰宇记》载:“盐城监,古之盐亭也,历代海岸煎盐之所,原管九场,伪唐
以为盐城监,……盐场九所,在县南北50里至30里,俱临海岸,即五祐、紫庄、
南八游、北八游、丁溪、竹子、新兴、七惠、四海。”③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
[G]//四库全书:4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33. 由此可见,丁溪场本来属
盐城监管辖,后来却演变成西溪盐仓管辖。这其中应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1.大中祥符二年(1009),盐城监废为仓④ (清)徐松,叶渭清.宋会要[G]//续修四库
全书:78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12.。
2.余靖在宝元元年(1038)写道:“景祐(1034—1037)初,太史吴公遵路漕淮
南粟,兼制置使公事,乃奏言,楚之盐城造盐之场七,皆this的复数
售县仓,亭灶棋列,相去
亘百里,掌出纳者以仓为主,而不出郛廓。故私煮盗贩,散漫不能禁。请分南五场
傅海七十里,命一官督察之,俾火伏可见,私煮可禁。天子是其议,可其奏。公因
举殿直曹元素莅焉。其收果益旧数。”⑤ 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0:192. 看来,原位于盐城县南的盐城监废弃,改由县仓管理盐场后,出
现了“私煮盗贩”等问题,影响恶劣,致使南五场另派员专门管理。另外需指出的
是,有的史书在引用这段记载时,往往把吴遵路张冠李戴成吴中甫。
3.划归西溪盐仓管理。这可由上述《宋会要》中的记载得知。
(五)西溪三相辩
谈及西溪,就不能不提及西溪三相。目前西溪三相说早已深入人心。嘉靖《两淮盐
法志》、雍正《扬州府志》、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等俱在相关章节予以介绍。但
笔者以为,西溪三相中,范仲淹在正史和地方志中都有明确记载,在此不赘述。吕
夷简,除张方平在《文靖吕公神道碑铭》有明确记载外,他和范仲淹在西溪还有关
于牡丹的诗歌唱和。另外,范仲淹还在西溪为吕夷简建了三槐堂。综上所述,吕夷
简任职西溪应该也是真实可信的。唯独晏殊任职西溪,似乎有点牵强附会。
理由一:在古代,人们通常通过建祠堂来纪念和缅怀先贤。嘉靖《两淮盐法志》:
“景贤堂,在来熏南,桷绘文靖吕公、文忠富公、文正范公、内翰王公、忠肃陈公、
发运张公、安定胡公先生于内。垓增绘清献赵公、运使施公,以系州人之思。”①
(明)史起蛰,张榘,著.(嘉靖)两淮盐法志[M].荀德麟,周平,刘功昭,等,点校.北京:方志出
版社,2010:387. 戴桷是南宋宝庆间(1225—1227)常平使,他在纪念客籍先贤的
景贤堂中,没有绘及晏殊;南宋宝庆二年(1226)起,曾三次任职泰州的陈垓在
增绘时,也没有绘及晏殊。明弘治《两淮运司志》在提及西溪时,也只说“吕文靖
公、范文正公相继监盐仓”② (明)郑仲达.两淮运司志:卷五[O].刻本,1501(弘治十
四年).。直到明嘉靖中建泰州名宦祠时,才把晏殊包括在内。“泰州名宦祠,即旧
景贤堂,嘉靖元年(1522)知州金延瑞等重建。祀宋丞相晏殊、监西溪场盐税吕
夷简、范仲淹等。”③ (明)朱怀斡,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书
店,1963.这里提到晏殊,但也未提晏殊监西溪盐仓。
理由二:《舆地纪胜》、《方舆胜览》都无晏殊任职西溪的相关记载。后人研究成
果《唐宋词人年谱》也无相关描述。在西溪也没有留下任何关于范仲淹和晏殊互动
的记载。
理由三:“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中来。”(为叙述简便,
下文引用此诗一律简称为“谁道西溪小”,笔者注)这首被地方志津津乐道并作为
重要证据的诗作者再解读。
明代《西溪镇志》记载:“晏殊,抚州人。晏溪志载,本镇有书院,有南风亭,皆
晏丞相建,因此溪以晏名。有诗云,谁道西溪小。盖由晏公曾官此地,故云。”④
西溪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33.
清雍正《扬州府志》记载:“晏殊,字同叔,抚州人,尝官泰州西溪,故溪亦以晏
名。本镇有书院,有南风亭,皆晏所建。相传范仲淹居政府时有诗云,谁道西溪小。
仲淹与殊俱尝官此,故云。”⑤ (清)尹会一,程梦星.(雍正)扬州府志[M].台北:成文
出版社,1974:421.
清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记载:“西溪镇,在县西南五里,宋初置西溪盐仓。晏殊、
吕夷简、范仲淹先后官此。仲淹诗云,谁道西溪小,盖指晏、吕二公也。”⑥ (清)
阿克当阿,姚文田,江藩.(嘉庆)重修扬州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91.
从以上三条记载可清楚看出,这首诗从明代到清雍正,再到清嘉庆演变为范仲淹所
写的轨迹。第一条,用“有诗云”,只字未提跟范仲淹的关系。第二条,用“相传
范仲淹居政府有诗云”,表明不是确实有据,只是辗转传说,还比较客观。第三条,
用“仲淹诗云”,则完全认定,没有出处,没有理由和解释,最终实现以讹传讹。
笔者以为“谁道西溪小”,不是范仲淹所写。首先,这首诗不是出自《范文正公文
集》⑦ 陈钧.北宋三相与东台西溪[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其次,他作为一名从西溪走出去的有深厚儒家修养的政府官员,直白的写出“西溪
出大才”,有自我标榜之嫌。再次,《宋朝事实类苑》在引用吕夷简、范仲淹牡丹
诗歌唱和后,曾提出,“因二公诗笔,续和尤多”。笔者以为此诗乃后人和诗,更
合情理。若上述判断成立,则这首诗恰恰证明西溪历史上总共出现了两位丞相,为
吕夷简和范仲淹,晏殊则是后人附会之说。
理由四:范仲淹、晏殊、富弼三人特殊关系。
欧阳修在《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中写道:
“公(指晏殊,笔者注)为人刚简,遇人必以诚,虽处富贵如寒士,尊酒相对,欢
如也。得一善,称之如己出,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等,皆出其门;及为
相,益务形容速度快
进贤材。当公居相府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
之贤。”⑧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350.
《范仲淹评传》中点明,“天圣五年(1027)正月,晏殊罢枢密副使,出守应天
府,辟丁忧南都的范仲淹掌府学教席。晏殊荐举他参加学士院试。天圣六年
(1028)十二月,守丧期满的仲淹,被召为秘阁校理,跻身馆职清流,开始了他
的立朝生涯。”① 方健.范仲淹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5.
《宋史富弼传》,“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
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② (元)脱脱.宋史:卷
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富弼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7268.
清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中记载:“郑公(富弼)父富言乾兴、天圣中尝监泰州税
务,州学有石刻,蒋颖叔书,云,郑公尝侍其父征商于海陵。又嘉靖志云,郑公于
治平二年(1065)任泰州通判。”③ (清)阿克当阿,姚文田,江藩.(嘉庆)重修扬州府
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754.
从上可清楚看出,晏殊是范仲淹、富弼的伯乐,范仲淹又是富弼的伯乐。监西溪盐
仓的范仲淹,对当时年仅18岁的富弼十分赏识,日后推荐他应制举,又向恩师晏
殊极力推荐,遂被晏招纳为婿。庆历新政中,范、富成为亲密的政治伙伴④ 方健.
范仲淹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2.。三人同朝为官,并先后成为丞相,
成就了北宋政坛的一段佳话。后人在西溪建书院和南风亭,怀念范仲淹和晏殊,也
就变得顺理成章;甚至把西溪改名晏溪,也是出于不忘本的考虑,并非作为晏殊任
职西溪的证据,而是对晏殊这一伯乐念念不兔子和什么属相相冲
忘,必有回响。正如盐城曾改名“叶挺
城”,并非因为叶挺曾经任职盐城,而是因为盐城作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所在地,
不忘叶挺军长的卓越贡献一样。
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这已成大势所趋。所谓古为今用,这本无
可非议。笔者认为,任何对历史文化的开发,应建立在对相关史料的充分研究和正
确揭示上,千万不可似是而非;且史实应该是越辩越明。这也是本文写作的目的所
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