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8日发(作者:哭泣的森林)第一讲 书法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书法的内涵与外延
教学难点:书法的内涵与外延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课时
具体讲授:
一、什么是书法?
狭义而言,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
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
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
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
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
味很强。
古人所谓“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
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
3、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
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
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
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
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
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
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4、 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笔法
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
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等关系。
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
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其外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意思:
1、 书法是针对汉字书写而言的,不针对其他文
2、 书法是针对毛笔而言的,不针对其他工具。
因此,狭义的来说,书法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文房四宝为工具
通过书写汉字来抒情达意的一门艺术,主要包括笔法、字法、墨法、章法
等内容。
广义而言,书法则不仅指毛笔书法,还包括了钢笔书法、粉笔书法以及少
数民族书法甚至日本的假名书法、韩国的韩文书法等等。
二、为什么要学习书法?
首先,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
与中华民族精神
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
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我们作为一
个中国人有责任继承这一传统,练好中国书法。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
使学生增长很多知识,达到知识与技能共同提高的功效。另外,有重点地
选择一些历代名家作品给学生以直接赏析指导,可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古代
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决心与信心,激发爱
国热情。
其次,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
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书法是
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欣赏和喜爱。汉代的杨雄曾
说过:“字为心画”,即书法是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美的书法能通
过形象而又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
情。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
用手创造美的过程。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
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
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还说:“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
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所以说,学习书法是美育的有效手段。俗话说“爱
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容美丑是先天的,但字写得美却可以靠后天努力
而获得,字是人的另一个仪表。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人们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许多人喜欢在家中挂一幅书画作品以增
加点书香,这不仅是装饰,也体现个人的品味,同时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第二讲 楷书点与提的写法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楷书各种点、提的基本形态,并能正确地书写
教学重点:点、提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
教学难点:点、提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具体讲授:
一、 点的写法(结合学生训练)
“点”是楷书笔画中最小、最不起眼的笔画,但不要小看,它是非常重要
而且变化很多的一个笔画。
1、露 锋 点
“露锋点”顾名思义在点的左上部有一露锋的锐角,这也是点的主要表现
形式。如颜体和柳林“太”字的点,都是露锋点。其写法如下:
①向右下直下起笔;②逐渐按笔;③提笔(笔锋提至中心处);④自右向左
圆转收笔。 露锋点均有尖锋,起笔无须回锋(回锋就是藏锋点了),故应
直下起笔。如果写点仅有起笔、按笔下行而没有③、④两个动作,点的下
方容易出现折木现象,故须提笔让锋尖在折木之处圆转收笔。
2、藏 锋 点
藏锋点是将点的起笔处的笔锋藏起来,故又称圆点。如颜体“令”字的点
和柳体“并”字的右点,不是直下起笔,而是逆锋向左上起笔,然后提笔
圆转,再向右下逐渐按笔,其他步骤与露锋点相同。
3、相 向 点
面对面的两点,称相向点。颜体“孙”(孙)字中“小”的两点和柳体“宗”
字的下部两点是相向点。相向两点的右点写法与露锋点相同;左点写法却
不能一概用露锋点的写法去生搬硬套。这与竖画垂露的收笔方向相同,故
左点的收笔方向应该是从左住右收。 其写法:
①向左下直下起笔;②逐渐接笔;③提笔;④自左向右圆转收笔。
4、出 锋 点
点,有腹有背,圆弧部分为背,近乎直线的部分为腹。出锋点与露锋点的
态势大致相似,只是在露锋点的腹部多出一个锋尖即为出锋点,如柳体
“丘”字中间的一点。写法如下:
①向右下直下起笔;②逐渐按笔;③提笔;④自右往在再向中收笔;⑤顿
笔;⑤逐渐提笔出锋。 点的出锋与撇和悬针竖的出锋一样,要注意笔笔送
到。有的出锋点的出锋处在点的上部而不
在下部。如颜体“充” 字的上点,与一般的出锋点的写法也不相同:
①逆锋向左上起笔;②提笔圆转;③顿笔渐按;④提笔折锋;⑤向红酒配什么
左渐提
出锋。此点没有提笔圆转的收笔动作,毛笔下顿铺毫后笔锋在④处笔腹已
在点的底部,这时提笔,笔尖仍在④处,然后折锋,向左渐提出锋。所谓
折锋,就是将圆锥状态的笔毫,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面,如果下顿的
是“南面”的笔毫,那么提笔后折换成“西面”的笔毫,然后再稍顿渐提
出锋。这时笔毫方向与运行方向仍保持一致,故还是中锋运笔。
5、呼 应 点
呼应点位置态势与相向点基本一致,只是在左点的腹部多一个出锋的锋尖,
右点与露锋点完全一样。柳体“其”字的左右两点就是呼应点。其左出锋
点的写法:
①直下起笔;②逐渐按笔;③提笔;④自左向右再向中圆转;⑤典顿笔;
⑤逐渐提笔向右出锋。
颜体“少’字的出点锋左与柳体“其”字的左出锋点稍异,但与上面颜体
“充”的折锋出锋点相似,只是方向相反而已。
呼应点除了左右书写线路不同外,还有一个出锋的方向问题。如“少”字
左出锋点的锋向所指,必然是右出锋点的起笔之所在,而右出锋点的锋向
所指又恰恰是下一笔画的起笔之所在。这就是互为呼应。呼应点的左点为
呼点,右点为应点;同时,右点对下一笔画来讲也是呼点,呼出下一笔画
来。这就叫前呼后应,笔断意连。写时左点出锋后,笔虽离纸,笔画断升,
但笔在空中仍然按呼应方向“飞渡笔意”,笔意是连的。这种“飞渡”即
点画间的呼应贯气。
6、相 背 点
八字形分开的两点,为相背点。如颜体“舆”(与)字与柳体“其”字下
的两点就是相背点。其右点与露锋点同,不再赘述。其左点实际上是短撇,
其写法可参照短撇的写法。左点撇出虽与右点相背,但撇出后笔锋在空中
有个反方向弧度轨迹,然后落到右点起笔处。这就像打篮球的扣篮动作一
样,可以正面扣篮也可以反过来扣篮。但相背的两个点在书写时一定要连
续完成,使其笔断意连,切不可写完左点放下来蘸墨、掭笔或看字帖,然
后再写右点。
7、 水 三 点
三点水边旁就是“水三点”。如颜体“江”字、柳体“海”字的三点水,
形态基本相似,第一、二点均为露锋点,第三点为左出锋点,露锋点和在
出锋点的写法上文已述过。要注意的是每一点的向背、角度及位置的变化,
第一、二点均面向左下,第三点面向右上且有出锋。这三点的位置一般呈
弧线排列,而非直线。其角度第一点比第二点略大,相应来说,柳体比颜
体的角度大。第三点的出锋部位柳体点比颜体略高些,但它们出锋所向,
均与下一笔画的起笔处相近。
8、火 四 点
“火四点’即 “四点儿”。如柳体“然”字下的四点古代篆书写成
“火”,这也许就是“火四点”之名的来历。。火四点一般情况下左边第一
点和右边的第四点面向里背朝外,形成向内合抱的态势。这就符合组字八
面拱心的基本规律。书写时,火四点要讲变化,不可机械照搬,颜体和柳
体就不尽相同。总之,在书写时要注意点的向背之势及呼应关系。
9、点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a、画圆
“画圆”是指用画圆的方法来写点。形成原因:按错误行笔线路书写,且
没有按笔铺毫,而是画圆圈,甚至中间还留了白,然后再填实。 纠正方法:
不逆锋起笔,而是直下起笔,特别要注意将笔下按铺毫后96年什么命
再提笔圆转收笔。
b、凹腹
“凹腹”指点状如腰子,腹部凹陷。形成原因:其一,与画圆写点错误的
行笔原因相同。其二,注意了点的背部的弧线,忽视了点的腹部的平满,
整个行笔按点的背部的弧线画。其三,亦是最关键的原因,缺少“逐渐按
笔”的动作。纠正方法:不按画弧的错误方法写,而是直下起笔,在向右
下行笔时逐渐接笔铺毫。
c、折木
“折本”指点的尾部犬牙交错,状如折木。形成原因:只有直下渐接这两
个动作,而缺少提笔圆转收笔的动作。纠正方法:按正确方法书写,注意
提笔圆转的动作,将折木补圆满。
d、图钉
点的尾部肥大如图钉,称为图钉。形成原因:按笔以后缺少提笔动作就作
圆转,圆轻处必成墨团。纠正方法:按笔铺毫后要将笔锋提起,然后再作
自右向左圆转动作。
f、散锋
“散锋”指左出锋点或右出锋点在出锋处虚散不实。形成原因:写出锋点
时按笔铺毫然后就向右方横向扫出为左出锋点病笔,向左方横向扫出为右
出锋点病笔。因为笔毫扫出时呈偏锋状态,缺乏中锋的锋尖。纠正方法:
在直下渐按铺毫以后必须增加提笔圆转的动作,使笔尖回到近中处,然后
再顿笔渐提出锋,这时才是中锋运笔。可见点的出锋也有中锋偏锋之别。
g、麦芒
点的前部尖细如麦芒,称为‘麦芒”。形成原因:起笔动作过长,按笔动
作过迟。纠正方法:起笔的同时即逐渐接笔铺毫。
h、违势
点的态势变化多端,不同字的不同位置,其点的态势也各不相同,它有向
背的变化,有角度的变化,稍不留意即会出现违势现象。违势大致有以下
几种情况: (l)向背错误,点有腹背之分,若不辨腹背就会出现错误。
如 “心”的左点应该自左向右圆转收笔后接写心钩,其腹应向字内、背朝
外,中心的点也应背左腹右与右边的点互为相向;(2)呼应错误,呼应错
误常常出现在左右有对应点的宇中。写时要注意左点出锋方向所指应为右
点的起笔处,右点的出锋方向指向下一笔画的起笔处,一气呵成,不可写
一笔蘸蘸墨或看看字帖后再写下一笔;(3)位置有误,位置有误指的是点
在字的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处理不当;(4)角度有误,角度有误是指点的态
势与水平线的夹角角度不合常理,缺乏顾盼。
二、 提的写法(结合学生训练)
提画又称挑画,与撇画的形状相似、方向相反,写法与撇相近。
1、 方 挑
挑画的起笔处为方笔的称方挑。如柳体“捷”率提手旁的挑画,写法为: ①
向右下切笔直下起笔;②提笔;③稍顿折锋;④向右上渐提出锋。
2、 圆 挑
挑画的起笔处为圆笔的称圆挑。如颜体“挍”字提手的挑画,写法为:①
逆锋向左下起笔;②自左向右上圆转;③顿笔;④向右上逐渐提笔出锋。 挑
画的出锋一般也存在呼应问题,其锋向所指大致为下一笔画的起笔所在。
3、挑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a、锯 齿
挑画“锯齿”指左上一面光洁右下一面毛涩的现象。形成原因:写方笔挑
画切笔直下以后,缺少提笔动作就往右上挑出。纠正方法:增加提笔动作,
使笔锋变正即呈中锋状态,然后再渐提出锋。
b、烟 斗
“烟斗”指挑画的头部出现如烟斗状突出部分。形成原因:在写圆笔挑回
时从左上往右下圆转以后没有回到中心,而是在右下方即顿笔渐提出锋。
纠正方法:起笔圆转至近中处再顿笔,要便挑画的两边整齐对称。
c、鼠 尾
挑画“鼠尾”指锋尖呈尖虚状。形成原因:渐提出锋时速度过快,笔锋没
有送到位。纠正方法: 在写挑画渐提出锋时,行笔速度放慢些,将笔锋一
直送到尖锋处才收笔。
d、角度有深
“角度有误”指挑画写得过于平,缺少自左下向右上挑出的力度。例如
“括”字的提手,如果挑回角度有误,整个字笔画间极不和谐。形成原因:
挑画的出锋也存在呼应问题,如果呈水平状,态势与下画不合,下贯气。
纠正方法:写挑画时,注意挑笔的态势,出锋方向基本朝向下一笔画的起
笔。
第三讲 楷书折和钩的写法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楷书各种折、钩的基本形态,并能正确地书写
教学重点:折、钩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
教学难点:折、钩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具体讲授:
一、折的写法(结合学生训练)
1、横折竖
横与坚画的连接叫横折竖,其连接处称“折”。如柳体“口”字及颜体
“言”字下“口”的“折’即上横与右竖的相连处。柳体“口”和颜体
“言”字都是方折,其写法为:
①中锋右行;②向右上提笔;③顿笔;④提笔换锋;⑤顿笔;⑤中锋下行。
实际上第②步至第⑤步就是边锋方笔竖面的写法,横折竖画就是横画结束、
坚画另起重写的结果。为了使横画中锋变成竖画仍处于中锋状态,必须有
一个提笔换锋的动作。我们在前面一再强调提笔的重要性,它是中锋运笔
的前提,在写折回时尤为重要。古人把这种转换笔锋的动作称之为“暗
过”,即暗中过笔,也就是用提笔的方法令其换锋。古人将横画结束、竖
画另起再写的方法又称“笔笔断而后起”。但不能误解为横折竖一分为二,
将“口’字变成四笔。
有人将字帖上的断笔误解为书家的风格而学,是要不得的。方折还可以用
笔毫毫面翻折的方法来完成。即:在横画结束后,提笔使毫面改变一个方
向再顿笔,然后写中锋竖画,同样能达到方折目的。此法在行草书中大量
运用,楷书中用得不多,因为不易写得干净完美。横折竖中的圆折写法与
方折写法稍有不同,实际上它是横画与圆笔竖画的连写。
2、竖折横
竖与横画连接称为竖折横。竖与横的连接形式不同,写法也不同。
①中锋下行;②提笔自左向右收笔;③顿笔折锋;④向右中锋行笔。
3、折的其他形式
折画的形式较多。如“玄’字既有撇折点,又有撇折挑;“子”字是挑折
撇;“女”字是撇折长点;‘郎”字左边是横折竖与竖折挑,布部是横折
撇。折画的写法虽略有不同,但原理是一样的,前一笔画结束,后一笔画
必须换锋再写,使其笔笔中锋。
4、折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a、扁 笔 。折的扁笔是常见病笔。如图75所示横折竖的扁笔,竖折横的
扁笔,撇折挑、挑折撇的扁笔,其质感粗而扁。形成原因:书写折时没有
转换笔锋的方向,由原来的中锋硬折成扁笔偏锋,故下一笔画粗而扁。纠
正方法:前一笔画完成后即提笔转换笔锋方向,或用翻折的方法改变毫面
方向,然后再写下一笔画,使其仍然保持中锋运行。
b、鹤 膝 。折是两个笔梦见参加别人婚礼
画交接点,在折处形成如鹤膝一般的肿胀为“鹤
膝”。形成原因:有两种可能。其一,在写折时笔没有提起来,而是将处
于下按状态的笔锋直接硬扭过来,这时锋向是转换了,但在转换锋向的同
时必然在笔画外形成以笔腹为圆心、以笔腹到笔尖为半径的圆弧形的鼓出
部分——鹤膝。其二,运笔方法正确,但由于书写速度过慢,在换锋时的
提笔、按笔、再提笔的过程中,墨不断地往外涨出,形成鹤膝。纠正方法 :
其一,参照折的正确书写法,用提笔或翻笔来转换笔锋方向;其二,加快
书写速度。古人将这种适当加快转换处运笔速度称为“留处行”。“留处”
是笔停留之处,如转折、挑剔之处。“留处行”就是写到转折挑剔(钩)
处,行笔速度要比平直之处要快,因为折处钩处笔锋要来回提按重复,若
按平直处速度写,必有墨涨出。
c、塌 肩 。横折竖画之方折处坍塌如“美人肩”,称为“塌肩”。形成原
因:书写时缺少向右上提笔的动作,而是直接向右下顿笔写竖画。纠正方
法:按正确书写法加人向右上提笔的动作。
d 、抬 肩。在横直面的交接处,竖画高出许多,称为“抬肩”。形成原因:
横结束写竖时向右上提笔幅度过大。纠正方法:减小提笔幅度。向右上稍
提即可。
三、 钩的写法 (结合学生训练)
钩是一种常见的笔画。钩有竖钩、横钩之分。在书写方法上,无论是竖钩
还是横钩,都是竖
画或横画与点的出锋相结合。因此,钩的书写亦是竖画、横画与出锋点的
连写。
1、 竖 钩
颜、柳坚构的写法基本相同。但在提笔到出锋的运笔方法上,又有提转竖
构与翻折坚钩两种。以颜体“明”字与柳体“利”字为例,其竖钩为提转
竖钩。其写法为:
①中锋下行;②提笔;③自右向左圆转;④顿笔;⑤逐渐提笔向左上平出
锋。 因竖钩是竖画结束再写点的出锋,所以注意事项可参照点的出锋。
2、 横 钩
横钩,最典型的就是秃宝盖头的第二画。如柳体“常”字与颜体“军”(军)
字的横钩。写法为:
①中锋行笔;②向上提笔;③逐渐按笔;④提笔;⑤自右向左圆转至近中
处;⑥顿笔;⑦逐渐提笔出锋。其③-⑦即右出锋点的写法。其注意事项
可参照出锋点。颜。柳横钩大同小异,只是颜体第③步按笔的角度比柳体
略小、略陡而已。 横钩还有另一种写法,即用折锋的方法运笔出锋。如柳
体的“额”字与颜体的“富”字的横钩,其写法为:
①中锋右行;②提笔右上 ③顿笔;④略提折锋;⑤渐提出锋。这种写法与
竖钩的折锋写法相似,由顿笔右下时直接折换毫面,翻折后的笔毫方向与
运行方向是一致的,故仍是中锋运笔。这种方法在行草书写中普遍使用,
它可加快书写速度,但笔画不如提转的方法写得干净,有时会有“贼毫”
(笔画外有笔毛的痕迹)露出,故书写时仍须略微提笔再折锋,确保笔画
的干净利索。
3、戈 钩
戈钩的书写难度相应来说比竖钩大一些,主要是戈钩的弧度变化及下行的
位置不易掌握。颜体“武”字与柳体“成”字的戈钩写法大望梅止渴什么意思
致相同,只是
出锋方向略有不同,其写法为:
①中锋向右下行笔;②提笔;③自下往右上方圆转;④顿笔;⑤逐渐向右
上方提笔出锋。戈钩也可以用折锋的方法完成,书写方法霞浦必去的景点
与横钩翻折出锋
相类似,出锋的方向与横钩的翻折出锋方向相反。
4、心 钩
心钩写法与戈钩相近,只是弧度略大,接近于平写。颜体“愍”字、柳体
“悉”字均有心钩。心钩有两种写法,基本程序是一致的:
①中锋向右行笔;②提笔;③向右上再自右向左圆转或自下往右上转;④
顿笔;⑤逐渐提笔向上略偏左出锋。心钩 的出锋也可以用竖钩、横钩折锋
的方法以及向相反方向出锋,这里不赘述。钩有出锋,其锋向所指也就有
个呼应问题。如颜体“愍”和柳体“悉”字,心钩出锋后接写中间的点,
故往左上出锋。“呼应”,使笔画之间产生了承接、传神之韵,是写毛笔
字不可缺少的活力所在。
再如柳体“必”字,心钩的出锋引出长撇,然后空中乘势而上写上点,上
点又引出左点,最后左点遥呼右点,使整个字凝神聚气。其功夫便在于“呼
应”。追求呼应效果,就必须了解:毛笔字的笔画出锋所向必声东击西造句
然是下一个
笔画的起笔所在处。这也是我们临习古帖时追寻书者笔顺先后秩序的重要
线索。我们如果掌握了这一规律,对临帖的笔顺秩序将大有好处。
“钩”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以外,还有“风”字的撇钩与横折竖弯钩,但
撇钩近于竖钩,风钩近于心钩,故不细述。
5、钩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钩的病笔主要是散锋、坠锋、长颔、尖颔、悬囊等几种,虽然不同的钩病
笔所处方向。位置不同,但原因相同,故以竖钩为例介绍其形成原因及纠
正方法。
a、 散 锋。钩的“散锋”指出锋处虚散平扁,没有形成钩尖。形成原因:
写竖构中锋下行到钩出处没有提笔转换笔锋方向,而是顿笔往左推出。因
自上而下运笔时笔尖在上、笔腹在下,突然改向往左,变中锋运笔为偏锋
运笔,所以出现扁平散锋。这与点的出锋的病症如出一辙,可见钩与点一
样,也同样存在中锋运行问题。纠正方法:在出锋前要增加“提笔”动作,
提笔是中锋运笔的前奏,然后再顿笔渐提出锋。
b、 坠 锋 。坚钩“坠锋”指出锋是圆弧形下坠状。形成原因:书写时手
腕枕于桌上,到出锋处很容易形成以手腕为圆心,以手指所执持的毛笔为
半径的圆弧,故锋尖呈下坠圆弧状。纠正方法:悬腕,最好是悬肘书写,
使竖钩平出。注意出锋的速度不要过快。
c、 长 颔。 “长颔”指竖构的垂露部分加长长的下巴。形成原因:坚画
结束在提笔圆转以后多了一个往上行笔的动作。纠正方法:提笔圆转后即
顿笔,渐提出锋,无须再向上回锋。
d、 尖 颔 。竖构的“尖颔”指垂露部分往左下延伸如向前翘起的尖尖的
下巴。形成原因:竖画结束提笔向在圆转时幅度过大;或用折锋法书写时
提笔向左下行走过头,超过了竖画的左边线。纠正方法:提笔由右向左圆
转时笔锋不要超过竖画的左边沿线。
e、 悬 囊。竖钩“悬囊”指委露处肿胀加水囊。形成原因:其一,竖画结
束后缺少提笔动作,直接圆转,由于笔毫处于下按状态,圆转运笔使垂露
肿胀。其二,竖画结束时虽然提笔了,但圆转了几次或圆转范围太大、圆
转速度太慢形成肿胀。纠正方法:首先必须提笔,然后圆转速度稍快些,
回转幅度不能超出竖画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