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8日发(作者:第三方交易平台)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 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
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 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
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 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
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 使用过“人二”来表
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 《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
以分成为以下几层:
(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
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
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 迈气概,不是着实让
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 是一 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
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情话大全短句
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 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
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 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
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 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雍也》)。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
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 互爱。孔子又强调“为
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 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在
孔子那里,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 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
主。人只有实现在道德 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理由,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也正是在
此 意义上,我们把孔子的道德主张称为“道德个人主义”。由孔子仁学所开出的道德自律,与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
道德自律是存在着根本差异的,因为西方的道德自律是一种上帝绝对 命令的内化,而仁学的道德自律完全由自
己的本心开出,所以仁学对人们道德觉悟的要求 似乎更高。
(3)“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
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为 了实现其政治抱负,他需要培养一批不但能够
理解并拥护他的政治主张,而且愿终生为之 奋斗的“志士仁人”。为此,他“有教无类”,以教为业,以“六艺”
授人,且整理国故,“删正六 经”,开了中国教育与学术民间化的先河。孔子所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够按他的社
会政治 理想去改造社会,匡扶正义,营造社会仁爱精神的济世之才。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 “仁人君子”,即
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 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
斗的“志士”,这些被称之为“君子”的志士们“谋道不谋 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
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 而》);“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4)“仁”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孔子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微子》);仁人君子者“中国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见
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要求君子须以诚信待人, 以恭敬律己。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故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
于是“饭疏食饮水,曲胧而 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贤哉,回也!二革食,
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这种视富贵如浮云,居陋巷而 不改其
乐,视眼前功名利禄如粪土的人生态度,便是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超脱,从而也是对 世俗人生的超脱。只有通过
心志的修炼,才有可能达到这种超脱。这种心志的修炼必须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通过践仁、履仁的工
夫,这种践仁、履仁便是一种人格情操和精神品质的培养过程。
(5)“仁”又是一种人生境界。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其门下弟子,“由也,千乘之国 可使治其赋也,’;“求
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双子座的幸运色是什么颜色
宾 客言也”,但均“不知其仁也”(《公
冶长》)。连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只能是“其心三月不 违仁”(《雍也》),甚至对自己也是“若圣与仁,则吾
岂敢?”(《述而》)对于孔子来说,“圣与 仁”乃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值得付出毕生的努力去争取实现
的人生目标,是人 生命航程中的一座灯塔,是能够赋予人的生命以价值,从而烛照其通向生命辉煌的价值之 源、
理想之光。所以只有象“微子去,箕子为奴,比干谏而死”那样,创造了人生辉煌的人, 才有资格享受仁人的
盛誉。而类创客
似管仲那样“不知礼”的人,因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 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
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 枉矣!”那也是一种生命的辉煌,所以孔子仍称赞其“如
其仁,如其仁”(《宪问》)。这里孔子 以外在事功作为评价“圣与仁”的标准,这与“得道”、“成佛”者们以个
人的生命体验为依据 是完全不同的。
二、孔子仁人君子教育的历史意义
(l)变世袭贵族为道德贵族。许悼云《西周史》指出:“周代铜器铭文中,凡册命之辞几 乎一定包括继承祖先的职
位一语,这表明周代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世官制’,即官僚之职位 采取世袭制。大约西周在天下安定以后,王朝
的政府就开始制度化,世袭制度给周人贵族 以充分共享政权的机会。到西周中晚期,由于政府事务日繁,单由
贵族中若干高级人员治 理已经变得不可能,于是便在行政系统外派生出了幕僚组织,寮友人员的使用采取选任
的 办法,这为后来行政官吏的选任制开辟了道路”。“君子”可能最先就是指这些行政官吏, 但孔子释“君子”
却把传统中对君的“德”之要求下移至君子,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学而》);“君子贞而不 谅”(《泰伯》);“君
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 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等。 正如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先生所发现的那样:孔子是
想通过他的“仁人君子”教育而造就一 种新的“贵族官僚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不是由出身好、有财富的贵
族,而是由有德行、有 能力的新贵族去从事管理”
(1)。孔子以德行释君子,就是要通过道德精英的培养,来实现 其由旧的氏族贵族的官僚制度向新的、以道德精
英为主体的官僚体制的转变,从而实现其 “天下归仁”的社会政治理想。
(2)变血而优则仕为学而优则仕。世袭贵族的官僚制度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是血而优则仕。社会以血统的贵
贱,作为是否授予政治权力的最根本条件。这样虽然公 共权力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的分配是不公正的,但是从可
操作意义上看,它是最简单易行 的,从而减少了人们对公共权力争夺的可能性。但是转变成“道德贵族制”后,
人们道德修 养的优劣变成为能否授予公共权力的最根本条件,这样在文化上建立起道德评价机制就 变得十分必
要。道德贵族制使得公共权力对社会所有人开放,提高了社会的公正性,但却 增加了社会管理机制运作的难度。
孔子不仅通过释“君子”为公共权力的授予确立了道德 标准,同时还通过倡导“荐贤举才”来为道德贵族制度
的确立规定政治程序。 孔子的这一思想被其弟子子夏准确地表达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其含义为:只有 那
些在道德品质、智慧学识和办事能力等诸方面都被评价为优的人,才有资格为仕从政; 同时为官行政者也必须以
学习做人和不断获取新知识以提高其行政能力为其要务。顾立 雅指出:“在《论语》中,孔子反复强调了完全以
德行和才干作为基础来挑选和提拔官员的 重要性。因此,尽管在他死后的几个世纪才采用了受人欢迎的科举取
仕的甚至最早形式, 但毋庸置疑,是孔子构想了它的目标,而他在这个问题上的声言肯定有助于它的建立”。
(3)以“王道”理想范导中国政治文化。孔子言:“‘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 诚哉是言也!”(《子路》)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听讼,
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精典老歌
?”(《颜渊》)这些都透射出一种浓重的人道精神。孔子厌恶那种 以实施暴力为手段来
维持其统治的“霸道”政治,而期待的是“善人为邦”,即所谓:“虽有周 亲,不如仁人”(《尧曰》);“如有王者,
必世而后仁”(《子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 乎?”(《阳货》)。孔子向往文王、周公行政时代所营造出
的那种社会和谐,他认为那种社会 和谐是由于“仁人行政”所造成的,孔子的这种社会政治理想后来被孟子表
达为“王道政 治”的政治理念。虽然孔子所倡导的以文人行政和精神贵族行政为主要特点的“王道政 治”的主
张,在当时并不能被当世的统治者们所理解和接受,但他却在观念上对中国后来 的政治文化的演进,起到了范
导的作用。对此,顾立雅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孔子 认为,国家是一项协作事业,其中所有的人,包括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必须参与对其目标 的理解,并享受其福利。因此统治者不必用消极的惩罚,而应该用积
极的典范作用;不需 要以强制的方式禁止人民做什么,而应当以教育的方式告诉人民应该做什么;所以国家不 应该
是以警察为主体的压迫机构,而应当是以协调各种利益为目标的协作组织;统治者和 被统治者之间不应该是不同
利益共同体之间的利益对抗,而应该是在相互调整以达于对 共同利益目标基础上的相互理解和相互适应②。顾
立雅先生的诊释虽已注人太多的西调查表格式
方 人文化背景下的理解,但其观点仍十分具有启发性。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三、孔子“仁”思想的现代意义 经过了近一个半世纪劫难和屈辱之后,在千年更替
的世纪之交,一缕民族伟大复兴的 曙光终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地平线上升起。沉睡雄狮的觉醒和东方巨龙的腾
飞,也许不 再只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美好梦想。民族复兴必须以民富国强为前提,但具有五千年悠久 文明传统的
中华民族,只有继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明,才足以使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获 得应有的尊严和地位。因此我们
必须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孔子“仁”思想对我 们今天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范导意义,大致当有以
下几个方面:
(l)可以范导我们建设一种新型经济伦理。现代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经济人”假
设为前提,承认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自利”的,经常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为行为 动机的“理性”的
人。市场经济就是利用人人都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背后的那只“看不见 的手”,来自动调节生产、交换、分配、
消费全过程的一种“自动均衡”型经济。但“经济人” 的社会,必须由富有“同情心”的伦理人所组成,所以
马克斯韦伯才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 义精神》为题,论证新教伦理在以“经济人”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社会中
的决定性作用。而我 们现在要建立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经济秩序,既然是市场经济就必然承认“经
济 人”关系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但要想在我们的社会中建立起一种西方人那样 “新教伦理”,让她在
人们社会经济关系中扮演调节角色似乎是不可能的,因而用以强调 “仁爱”为主要特色的传统儒家伦理来替代
西方社会的“新教伦理”,可能是我们今天文化 和道德建设的不二选择。虽然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的道德建设,必须全方 位吸收各种可能的精神资源,但传统儒家的“仁爱”思想将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我们主要
的 精神资源。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孔子“仁”思想是否具有调节“经济人”伦理的功能?不容否 认,孔子所
主张的人际伦理以“互爱”为特征,从而否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计较,这当然与 “惟利是图”不相容。但西方
的“经济人”事实上也是新教伦理调节下的“经济人”,尊重他 人小型狗狗品种
利益,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来为自己谋
取利益,是西方人际伦理的基本教义。而 孔子在强调人际互爱的同时,又强调“义”在调节人际关系初中读后感
中的作用。
在中择天记莫雨
国传统的话语 中,“义”的主要含义是“宜”,可以诊释为恰当、合适。孔子尤其强调人们在利益面前要“取 之
有道”,即所谓“见得思义”(《子张》)、“见利思义”(《宪问》)。孔子并不要求人们只讲奉 献而不讲索取,而
是教导人们要以“义”为准绳,合于第十二“义”者可以毫不犹豫地取,因 为“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也”(《宪
问》)。而不合于“义”之取,乃是巧取豪夺之取,贪占无 道之取,这是万万使不得的。故孔子说“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这种强调 “取之有道”,反对任何不义所得,尤其反对通过权力寻租的方式来获
取“不义之财”,这对 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建我们的道德秩序和人心秩序,应当是具有十分重大的
现实意义。
(2)可以范导我们建立一种新型政治伦理。由孔子“仁人行政”理想所范导出的中国 传统政治文化,实际上是一
种倡导精英统治的文化,这种文化在人文精神上与柏拉图《理 想国》中的政治理想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事实
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 希腊先哲,都是精英政治理想的倡导者。柏拉图在他的晚年著作《政
治家》中更指出:“不 会有为数众多的人—不论他们可能是谁—能够获得政治统治的技艺并能以智慧管理一个国
家,而我们唯一正确的政府形式必须到少数人或一个人那里去找”①。亚里士多德 也认为,那种能够依赖于美
德而存在,从而能够为城邦里所有公民提供一种“合于美德的 生活”的政体,是最好的政体,他称这种政体为
“贵族政体”,而这种“贵族”同样也是指“道 德贵族”,因而也是一种精英政体。精英政体与现代流行的民主
政体的根本区别在于:精 英政体强调社会统治阶层的道德榜样作用,中国传统儒家十分重视士人、君子的“化民
成 俗”作用,其意义也在于此。柏拉图《理想国》中也指出:当国家的统治权成为人们争夺的 对象时,那么这种
自相残杀的对统治权的争夺,既会毁掉参与的争夺者,也会毁掉这个国 家。统治者如果真是有用的统治者,那
么他去要求被统治者接受他的统治是极不自然的。 事实上,在凡是被定为统治者的人最不热心权力的城邦里必
定有最善最稳定的管理,凡有 与此相反的统治者的城邦里其管理必定是最恶的②。 现代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制,
事实上是把“马基雅维里主义”奉为圭桌,因此它只会制造 出一批又一批的政客,而不能培养出那种以“崇高”
为生命导向的政治精英。现代西方以 “运作民意”为天职的政客们,为了赢得标志民意支持的选票,往往以牺
牲自己的人格尊严 为代价,不择手段地献媚取悦选民,同时打击对手以抬高自己。由于对政治权力的追逐和 滥
用所造成的社会风气毒化,可以说是现代西方政治文明躯体上的一颗毒瘤。我们现在 正面踢足球的作文
临建立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政治体制的改革难题,忽视我们自己的传统 政治文明资源,不加区别地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
肯定是不可取的。从孔子的“仁人行政” 的理想中提取精神资源,摒弃西方人的政治领域无道德论,强化对公
众政治人物以诚信和 道德自律为主要内容政治监督,并有效从制度建设的源头堵住由于对政治权力的争夺而 导
致的道德堕落,这都是我们当下进行制度创新所必须面对重大课题。笔者相信:孔子仁 学思想的精神资源,可以
范导我们建设一种与西方政治文明有所区别的新型政治文明,她 调节政治伦理的主要杠杆不是现代西方社会的
政治利益,而是政治家的人格魅力,是由孔 子所倡导的“仁”的力量所导引的做人的艺术,进而将现代西方社
会政治生活的“审丑”样 式转变成一种新的“审美”的样式。
(3)可以范导我们重建传统的亲情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