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7日发(作者:班主任日志)(一) 批量生产
批量生产的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最为复杂,主要系其具有以下特点:
1、 规模大,体现为品种多、数量多且不断重复;
2、 从材料至半成品、成品可能改变实体形态和计量单位,甚至可能为多步骤;
3、 影响成本的要素多,包含料工费;
4、 通常无法全部通过统计实现成本要素与完工产品的一一对应,必须经过某种方法或组合方法进行分摊计算。
前两个特点对企业的物流管理提出很高的要求, 要能够实现不同存货类别、不同步骤物流的统计和记录;后两个特点要求
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恰当的成本核算体系,避免方法不当或执行不到位使得成本核算失准。
批量生产的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大致流程和各步骤注意事项:
1、 材料采购。以采购入库单和采购发票为依据入账,按月核对物流系统中的材料采购清单与采购发票明细,对于货到
票未到的暂时性差异需按协议价格或其他方式暂估入账,次月原方向红字冲回。
采购暂估的难度,一方面在于暂时性差异清单的整理,首先物流系统必须对原材料采购入库作明细核算,重视虚拟仓库
的设置及与实体仓库的对应、物料编码与材料名称的设计、入库单的设计与执行等内部措施;其次采购发票必须取得(基于
进项税额企业有全部取得的主观需求),发票明细与实际采购内容相符,且能够实现与物流清单的对应并执行“减法” 。
另一方面在于暂估单价的确定,一般来自于协议约定价格,且应尽可能明细至暂时性差异清单中的口径,不能一刀切。
2、 生产领料。成本归集是成本核算的第一步,以材料成本的归集最为重要。 首先应建立在详细的物流核算的基础上, 对
生产领用的材料种类和数量作详细记录,确定领料清单后按固定的原材料发出计价方法(一般采用月度加权平均法)计算领
料总额,账务上按总额或大类归集计入生产成本借方,同时注明或保存明细; 其次应在成本归集环节就考虑材料成本分配,
以尽可能减少分配方法不当或执行失效带来的误差甚至错误, 主要是指归集环节其实就是原始数据的统计,在最初统计
时应尽可能详细的分类,如不同车间的领用、 不同产品的领用、领用的不同材料等,最理想的状况是统计时即阿波罗与达芙妮
实现材料
耗用与完工产品的准确对应,则省去了材料成本的分配问题,最大限度了减少了计算可能带来的误差。
3、 工费归集。除了材料成本,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也是产品成本的必要组成部分,该两部分成本归集的核心原则是权
责发生制。特别是职工薪酬的计提, 尽可能在结账前计算出当月的工资,即使无法准确计算也应考虑当月实际情况合理
估计,而不能仅按当月发放上月的金额;以及制造费用中来自外部供应商的成本,如外协加工费、采保存的近义词
购运输费(未直接计入
原材料采购成本的)、水电费、机器设备维修费等,应尽可能避免因发票滞后导致的成本跨期。
4、 生产成本总额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即在产品的保留。思路上有两种,一是先确定在产品成本,再根据
生产成本的期初期末余额和本期归集的生产成本总额,倒挤完工产品成本总额;二是先确定完工产品成本总额,再倒挤在
产品金额。实务中以第一种思路为主。常见的在产品保留方法及适用类型:
(1) 不趣味运动会活动
保留在产品。即财务上不计算在产品,当月归集的生产成本总额全部作为完工产品成本。 操作最简单,仅适用于
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生产车间不保留领用未消耗的材料或月末能够全部退回仓库的企业。
(2) 年初固定金额。即年内各月末在产品金额均采用年初确定的固定金额,1至11月保持不变,12月末仔细盘点和计算
一次。也是比较简单的操作方法,适用范围也有限,必须保证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年内生产规模基本稳定,包括机器设
备数量和生产利用率;二是年内无重大工艺改进, 单位产品耗用的料工费数量基本稳定;三是年内料工费单价无明显波动。
以上两种方法操作简单,主要系无需准确统计在产品数量,少了一个环节的成本分配,而以下各种截然相反
方法均建立在相反的
基础上。 在产品数量的统计工作比较繁琐, 通常建立在系统的生产车间日报表及月度汇总表的基础上, 特别是生产过
程中需改变材料形态和计量单位的产品,不能按产成品的口径而是按原材料的口径统计。
(3) 只计算直接材料成本。 即在产品只计算直接材料成本,工费成本全部由完工产品承担。适用于完工产品成本中材料
成本占比较高的企业,大部分制造业企业都是如此,因此该方法最为常见。
(4) 视同完工产品。即将在产品视同完工产品承担并分配生产成本总额, 通常情况下计量单位相同, 可按数量简单分配。
该方法是方法3的特例,一方面材料投入早已完成、在产品在工艺上已接近完工,另一方面工费成本占比很低、后续工
费耗用很少。
(5) 约当产量法。即将在产品按完工程度折算为完工产品数量,连同完工产品一并分配生产成本总额。该方法是方法3和
方法4的折衷处理,前提和难度是如何根据完工程度确定约当比例并保证合理性。
(6) 定额成本法。即在产品单位成本按制定的固定单位成本计算,前提是制定在产品单位成本并定期或不定期根据工艺改
进和材料价格波动情况更新。
(7) 定额比例法。类似于冬天的图画
飘读后感
定额成本法,先确定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定额耗用数量或定额成本的比例,并及时更新。
后两种方法适用于在产品较为重要且具备制定定额的基础的企业。
5、 完工产品成本总额在不同产品之间的分配。仅就会计分录的一级科目而言, 确定完工产品成本总额已然完成了生产
成本的核算,但为了保证下一步营业成本能够按明细结转,以及作为成本分析的基础, 需将总额在不同产品之间进行分
配。 完工产品成本总额分配也有多种方法,常见的包括:
(1) 定额产品成本法。即标准成本法,事先制定不同产品的标准单位成本,确定完工产品成本总额后,先按不同种类产品
的数量和标准单位成本计算一次,得出各类产品的标准成本,合计数与完工产品成本总额的差异再按标准成本比例分配。
(2) 定额材料成本法。 操作方法与标准成本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制定的定额不是完整的产品成本而只是其中的材料成
本,工费可按分配后的材料成本的比例分摊,或单独按工时、产量或其他定额标准分摊。
(3) 计划成本法。常说的计划成本法并不简单只是完工产品成本总额分配的具体方法,而是贯穿整个成本核算的过程,设
置“材料成本差异”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纽带,在归集和第一次分配过程中均按计划成本执行,再将材料成本差
异分配至最终完工产品,还原实际成本。前提是计划成本的制定和更新,其操作比上述标准成本分配方法更为简单,但
是基础条件更高。
(4) 直接按产量简单分摊。简单粗暴,适用范围有限。
6、 收入确认和营业成本结转。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一是为了计算结存的存货余额,二是为了计算与收入匹配的营业
成本。 各月按确认收入的销售清单,各产品销售数量乘以发出单形容学习刻苦的成语
位成本(一般也执行月度加权平均法)得出营业成本。 该
步骤的基础一方面是经分配的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另一方面是销售清单。前已述及不同业务模式下的收入确认方法, 无
论何种方法,结转营业成本的核心是配比原则,对于可能存在的收入确认与实物流转不一致的情形,不能简单按发货数
量结转,相反在发票滞后的情况下也不能仅按发票清单结转。总之,坚持收入成本配比的前提下, 首先保证收入确认时
点的合理, 其次准确恰当的结转营业成本。
7、 收入成本分析。 上述步骤完成后不能就此万事大吉,适合中年女性看的书
必须执行全面而详细的分析复核, 以验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至少包括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及构成、投入产出比、产量及产值月度波动等指标, 必要时执行存货跌价测试。 发现异常务
必返回各步骤查找原因,酌情修正。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成本核算首先建立在物流管理的基础上,但凡有实物流转、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应重视物流管理,
最好是建立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系统,一方面从源头上保证了成本核算准确,另一土豆的
灵芝怎么用效果好
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公司经营的效率和效
果。 其次成本核算的过程包含了大量的估计,采购暂估、在产品保留、完工成本总额分配的操作都是建立在必要的估计
基础上,因此方法是否恰当与执行是否有效直接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前已述及成本核算的两个最终目的,存货余额
与营业成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意味着资产负债表中的 “存货” 有“储存成本和利润”的功能,构成了通过控制成本跨
期而实现盈余管理的途径。对于资产总额、销售总额达数十亿的企业,存货构成中的在产品是保留 1000 万还是 2000 万
似乎并不显眼,但对净利润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因此,成本核算无小事。
(二) 大型产品生产
大型产品相比于一般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1、 材料复杂、工艺复杂,生产步骤多、加工时间长,体积大、质量重;
2、 数量少,通常不会批量生产,仅有少量产品同时生产甚至一段时间内只有一个;
3、 很可能需要安装并发生新的成本,包括材料成本,甚至需要至客户现场安装;
4、 单位价值高.
鉴于此,大型产品的成本核算倾向于“个别认定法”,核心是以各产品为基本单元,必要时建立项目台账。 将上述批量生
产的成本核算中的第2-5步合并进行,生产过程中陆续完成成本归集, 如果同时有多个产品的,材料成本和工费成本都
应尽可能在源头识别归属,实在无法分开的,采用合理方法分摊;至月末尚未完工,全部作为在产品,完工时统一转入库
存商品,销售时统一结转营业成本。
大型产品很可能需要安装并发生新的成本,例如大型环保设施,在企业自己的车间完成主要组件的加工后,分别发货至
客户指定的现场,甚至外购组件或材料不经本公司仓库、直接发货至现场,在现场组织人力完成安装。该种业务模式下,
成本核算分为生产阶段和安装阶段分别执行,一方面应按项目建立台账以避免混淆;另一方面,会计处理上应视现场安装
的重要性灵活处理,现场安装很重要并且新增成本较大的,生产阶段的成本结果不能作为库存商品或发出商品,而应作
为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