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介质

更新时间:2023-04-16 16:24:49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16日发(作者:伸缩节安装规范)

精品文档

13-4磁场中的磁介质

在磁场中的磁介质要和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结果也会使磁介质和磁场

发生相应的改变。

一、磁介质及其磁化机制

1.磁介质

所谓磁介质,是指在考虑房子怎么画好看 物质受磁场的影响或它对磁场的影响时,我

们把它们统称为磁介质(magneticmedium)

一个小圆电流所产生的磁场或它受磁场的作用都可以用它的磁偶极

矩(简称磁矩)来说明。以I表示电流,S表示圆面积,则一个圆电流的

磁矩为

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估算原子内电子轨道运动的磁矩的大

小。假设电子在半径为

r

的圆周上以恒定的速率绕原子核运动。电子轨

道运动的周期就是

个电子的电量e,

。由于每个周期内通过轨道上任一截面的电量为一

在一个分子中有许多电子和若干个核,一个分子的磁矩是其中所有电

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以及核的自旋磁矩的矢量和。有些分子在正常情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况下,其磁矩的矢量和为零,由这些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抗磁质

(diamagneticmedium)。

有虎头双钩 些分子在正常情况下其磁矩的矢量和不为零,而是具有一定的值,

这个值叫做分子的固有磁矩。由这些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顺磁质

(paramagneticmedium)。

2.磁介质磁

化的微观机制

(1)进动与

附加磁矩

将物质放入一外磁场

0

中,

在外磁场作用下,

电子的轨道磁矩

和自旋磁矩以及

原子核的自旋磁

矩都要受到磁力

矩的作用。

可以证明:不

论电子原来的磁

矩与磁场方向之

间的夹角是何值,在磁场

0

中,角动量进动的转向总是和

0

的方向满足

右手螺旋关系。电子的进动也相当于一个圆电流,因为电子带负电,这种等效电流的磁矩的方向永远与

0

的方向相反(图13-16a、b)。因进动而产

表示。对电子及原子核的自旋,

生的等效电流的磁矩称为附加磁矩,用

外磁场也产生相同的效果。

因此,在外磁场的力矩作用下,一个分子内的所有电子和原子核都产

生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的附加磁矩,这些附加磁矩的矢量和称为该分子在外

磁场中所产生的感应磁矩(inducedmagneticmoment)。感应磁矩的方向

总是和外磁场的方向相反的。

[动画—电子进动]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抗磁质的磁化

在抗磁质中,

每个原子或分子

中所有电子的轨

道磁矩和自旋磁

矩以及原子核的

自旋磁矩的矢量

和等于零(图

13-17a、b)。在外磁场

0

中每个

分子都要产生一

个感应磁矩,且

外磁场越强,所产生的感应磁矩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越大。由于感应磁矩要激发一个附加磁场,其方向与外磁场方向相反(这

种现象称为抗磁质的磁化),它对外磁场起着抵消的作用,所以抗磁质磁

化后使磁介质中的磁场稍小于

(3)顺磁质

的磁化

顺磁质分子

具有固有磁矩,

在通常情况下,

由于分子热运动,各个分子固有磁

矩的方向无规则排列(图13-18a、b),其磁作用相互抵消,所以整个顺

磁质物体不显示磁性。当顺磁质放入磁场中时,其分子固有磁矩就要受到

磁场的力矩的作用。这力矩力图使分子的磁矩的方向转向陈列师 与外磁场方向一

致,当然分子的热运动会使各个分子的磁矩的这种取向不可能完全整齐。

外磁场越强,温度越低,分子磁矩的排列也越整齐,这些排列较整齐的分

子磁矩要产生一个与外磁场同方向的附加磁场,这种现象称为顺磁质的磁

化。所以顺磁质对外磁场起着增强的作用。也就是说顺磁质磁化后使磁介

质中的磁场大

二、磁介质的磁

化规律

1.磁化电流

根据上面的

讨论,一块均匀

顺磁质放到外磁

场中时,它的分

子的固有磁矩要

沿着磁场方向取向。一块均匀抗

磁质放到外磁场中时,它的分子要产生感应磁矩。考虑和这些磁矩相对应

的小圆电流,可以发现在磁介质内部各处总是有相反的电流流过,它们的

磁作用相互抵消了。但在磁介质表面上,这些小圆电流的外面部分未被抵

消,它们都沿着相同的方向流动,这些表面上的小圆电流的总效果相当于

精品文档

0

0

精品文档

在磁介质表面上有一层电流流过。这种电流叫磁化电流(magnetization

current),也叫束缚电流(doundcurrent)。其面电流密度用j表怎样钓翘嘴鱼 示。磁

化电流是分子内的电荷运动一段段接合而成的,不同于导体中自由电荷定

向移动而形成的传导电流,相比之下,导体中的传导电流可称作自由电流

(freecurrent)。

一块非均匀的磁介质放入磁场中时,除了在其表面要形成面磁化电流

之外,在其内部还可以产生体磁化电流。由于顺磁质分子的固有磁矩在磁

场中的定向排列或抗磁质分子在磁场中在上午英语 产生了感应磁矩,因而在磁介质的

内部或表面上出现磁化电流的现象叫做磁介质的磁化。顺磁质的磁化电流

的方向与磁介质中外磁场的方向满足右手螺旋关系,它产生的磁场要加强

磁介质中的磁(图13-19a),抗磁质的磁化电流的方向与磁介质中外磁场

的方向满足左手螺旋关系,它产生的磁场要减弱磁介质中的磁场(图13-19

b)。这就是两种磁介质对磁场影响不同的原因。

[动画—磁化电流的形成]

2.磁介质中磁场

将磁介质放到磁场中时,由于磁场的作用,在磁介质中要出现磁化电

流,而磁化电流产生的附加磁场反过来又影响磁场的分布。这样,磁介质

中的磁场就可以写成

式中

质,与

0

是真空中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它可当作是某一自由电流所激

方向相反,B

发的;是磁化了的磁介质所激发的附加磁感应强度。对于各向同性顺磁

0

方向相同,B>B

0

;对于各向同性抗磁质,与

0

<B

0

;而对于铁磁质来讲,B>>B

0

3.磁化强度

磁介质磁化后,在一个小体积元V内的各个分子的磁矩的矢量和都将

不等于零。顺磁质分子的固有磁矩排列得越整齐,它们的矢量和就越大。

抗磁质分子所产生的感应磁矩越大,它们的矢量和也越大。因此可以用单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位体积内分子磁矩的矢量和来表示磁介质磁化的程度。单位体积内分子磁

矩的矢量和就叫做磁介质的磁化强度(magnetizationintensity)。以

表示小体积元V内磁介质的所有分子的磁矩的矢量和,以

磁化强度,则有

表示

式中表示小体积

元V内磁介质的某个分子的磁矩,对于顺磁质,是指分子的固有磁矩;对

于抗磁质,是指分子的感应磁矩。

实验证明在一般的实验条件下,各向同性的顺磁质或抗磁质(以及铁

磁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磁化强度都和磁感应强度成正比,其关系可表示为

由于磁介质的磁化电流是磁介质磁化的结果,所以磁化电流与磁化强

度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定量关系。

考虑磁介质内部一长度元

,它和磁场的方向之间的夹角为。由

于磁化,分子磁矩要沿的方向排列,因而等效分子电流的平面将转到与

垂直的方向。设每个分子的分子电流为i,它所环绕的圆周半径为r,则与

铰链的(即套住

的)分子糯米莲藕的做法 电流的中心都将位赵州桥的特点 于以

为轴线、以r

2

为底面积的斜柱体内。以n表示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则与

子电流为

铰链的总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如果dI是磁介质表面上沿表面的一个长度元,则dI将表现为面磁化

电流。dI

/

dl称做面磁化电流密度,以j表示面磁化电流密度,则由(13.4.4)

可得

即面磁化电流密度等于该表面处磁介质的磁化强度沿表面的分量。进行的拼音 当

=0,即磁化强度

与表面平行时,j

=M,磁化电流与

垂直。

在磁介质内与任意闭合路径L铰链的(闭合路径L包围的)总磁化电

流,它应等于与L上各长度元铰链的磁化电流的和,即

三、有磁介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磁场强度

1.有磁介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

磁介质放入磁场中时,由于磁化在磁介质中要出现磁化电流,而空间

中的磁场分布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系统平衡后(磁介质磁化后),空

间中的磁场还是稳恒磁场,所以第十一章所述的真空中稳恒磁场的基本规

律可以推广到有磁介质时的情况中来。首先磁场的高斯榛子怎么炒熟 定理的形式与前相

同,即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高斯定理表明:不管是在真空中,还是在磁介质中,磁感应强度通过

任意闭合曲面的通量恒等于零。也就是说磁场是无源场。下面再来推导安

培环路定理的推广形式。

为了能形象地表示出磁场中磁场强度的分布,类似于用孕妇梦见雪 磁感应线描

述磁感应强度分布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引入线来描述磁场。线与矢

量的关系规定如下: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方向和该点

矢量的方向相同,

线的密度(即在与矢量垂直的单位面积上通过的线数目)和该点的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矢量的大小相等。从(13.4.10)式可见,在各向同性的均匀磁介质中,

通过任何截面的磁感应线的数目是通过同一截面线的倍。

精品文档


本文发布于:2023-04-16 16:24: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30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无限集
标签:磁介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