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通用1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
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
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说课稿(通用13篇),希望
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均数》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统计》认识平均数的第二课时,完成课本第43页例2及练习十一3、
4、5题。本例通过求两支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比较这两支球队的身高
情况,使学生理解: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不能反映其总体情况,应
该用一个统计量来描述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和其他组数据进行对
比,平均数就是这样的一个统计量。要比较两支篮球队的身高情况,
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所以要先求出两个球队
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两个平均身高进行比较。通过此例,使学生进
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
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已经认识了简
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初
次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打下基础。本节课
是学平均数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
的意义的理解,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
充分感受到平均数的作用,从而产生学平均数的需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
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
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
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巩固求平均
数的计算方法。
2、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的过程中,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
法,发展统计观念和实践能力。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
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平均数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
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
法、体会平均数可以反四方来合作贡献大一点 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
体情况是教学的重、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由于平均数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
绪,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原理,积极创设真实
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景,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自学、引
导为主,辅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充分提供充
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
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
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猜测、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建构数学知识。通
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人交往,倾听同伴
的意见,解释自己的想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还让学生自我反
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预设:
(一)、情景导入:
1、师:孩子们,今天早上我一进办公室,小组长就拎着各组的
“战利品”来邀功,都说自已小组收集的瓶子最多,为了公平评出优
秀小组,我把
每组收集的瓶子统计一下:大家来看统计表:
2、提问:
(1)、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第四组最多,能说第四组最优秀吗?为什么?你认为该怎
样比?
3、教师小结:
大家说的对,我们用总数来比是不公平的。我们要用平均数来比
每组的实力,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平均数。
(从学生生活入手,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
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引出平均数,
既复习了上节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
的意义,产生了学习的迫切需求。)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例2情境图:我校举行篮球比赛,我们来看些队参加了
比赛?从哪儿可以看出开心队的实力更强一些?
(2)、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
较重要?(场上哪一个队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队员的身高来作
出判断吗?
出示统计表及自学提示:
①根据统计表,了解相关信息。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看到了哪些
信息?
②猜一猜:哪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③想一想: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情况?
④算一算: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
提示:要先算出每支球队的总身高。
自主完成计算过程。
交流计算结果。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的理解程度,做到心
中有数,必要时做以辅导。
3、交流反馈。
找个别学生汇报从统计表中了解到的信息?
猜一猜:哪一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结果,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师点拨:我们在猜想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切合实际,
不能漫无目的的乱猜,要注意猜想的正确性。
想一想: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求出两个球队的各自的平均身高,用两个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算一算: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
找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并向大家做以讲解。
4、教师点拨:
A、讲评算式。
B、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总结出:总身高人数=平均身高。
教师总结:
同学们,我们在求平均数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先求出总数,
再根据人数的不同,求出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
体情况。
(教学时,先出示两支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
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引导学
生利用平均数这一统计量进行比较。学生在例1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
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
己进行计算。通过计算使学生看到: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
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由此体会平均数
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基础练习。
练习十一3、4、5题
第3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
数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4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
较它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
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
后隐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
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
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饼
干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
第5题,要使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
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2、下面是便民超市全年某种饼干的销售情况统计图,请你算出平
均每个季度的销售量是多少。
数量/箱
(2)看到这个统计图,你想对超市的经理说些什么?
3、拓展练习:小红语文、数学的平均分为97分,语文、数学、
英语的平均分为95分。小红英语是多少分?
(四)、课堂总结(1分钟)
同桌相互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检测:(5分钟)
1、填空:
某校学生在希望工程献爱心的活动中,省下零用钱为贫困山区失
学儿童捐款,各班捐款数额如下(单位:元):99、101、103、97、
98、102、96、104、95、105则该校平均每班捐款为()元。
2、小方用计算机打一份稿件,上午3小时打了14405个字,下
午2小时打了9840个字。他平均每小时打多少个字?
3、下面是某地上半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1)、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请你计算一下,上半年平均每月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预计一下7月份的平均气温大约会是多少度?
六、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2、应充分发挥教学用具的作用。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4、应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5、加强有趣的小实验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平均数》说课稿篇2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统计中
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
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
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
教学的。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
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
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
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
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
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
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
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
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
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
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
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
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
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
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
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
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
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引导探索,认知平均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
中,四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如下图(课件出示例1
主题图)所示,环保分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引导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引导观察,思考讨论(课件呈现思考问题)
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
么?
名队员收集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
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
(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指出:思考讨论交流中,可看图说方法,
也可以动手算一算)
交流汇报,总结方法——移多补少(结合课件展示)
一是结合课件直观展示队员收集的数量,强调指出他们收集的个
数“不一样多”并板书:“不一样多”。
二是学生汇报将多的移给少的时,结合课件展示移动方法,启发
学生说这种方法可简单概括为几个字?(“移多补少”,同时板书)。
三是质疑:移多补少后,他们平均收集的个数一样多吗?是多少?
这个数叫什么数?,学生认识明白后在板书“移多补少”后面板书:
“一样多”,再在“一样多”下面补上“平均数”。
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
质疑: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汇报方法算式与计算过程,说想法,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算式:(14+12+11+15)4=524=13
平均数算法质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么?(队员收集
个数的和——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14+12+11+15)4
表示(把总数量平均分为4份,4表示总份数,结果13就是4名队员
收集瓶子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环保小分队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也
印证了移多补少法的结果。
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强化平均数意义
质疑:13这个平均数是每人收集到的饮料瓶的实际数量吗?同学
们发现了什么?13是怎么得来的?平均数的大小范围怎样?
(不是,每人收集的实际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平均数13是通
过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分得到的四个数据的平均值;平均数大于四
人收集的四个数组中的最小数并小于其中的最大数)
2、教学例2
(1)教师质疑谈话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数,谁能说说平均数的意义?
生: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师:学习了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呢?人们常常通过计算一组数据
的平均数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例2及主题
图)
(2)问题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课件出示)
从主题图和数据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男、女生队人数相等吗?
成绩比较哪个好?怎么判哥哥太爱我了怎么办漫画 定?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结合课件展示思考讨论问题和问题解
答)
教师重点质疑:你是怎么判定的?可否根据两队各自的总人数来
比较判定?为什么?怎样计算各队的平均成绩?
问题解答后质疑强调:如果男、女生两队人数相等,还用计算每
队的平均成绩来比较吗?但在两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来表
示和比较各队的成绩更为公平。
(三)应用拓展,强化巩固新知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教材后“做一做”与习题进行变式拓
展应用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深化理解,巩固新知,
形成技能。
(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
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
获?”回顾、反馈本课所学知识。教师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
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平均数》说课稿篇3
【课前设想】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是一种常用的统
计量。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
事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材例题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了每人套中的个
数,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多次的教学实践表
明:仅按教材例题的设计,力图一步到位地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男、
女生人数不同,比较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是不合理的,要求出男、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进行比较”是非常困难的。学生往往在否定
比较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的方法后,想到的是诸如去掉一名女生或
增加一名男生后再比较,或者是将套中个数最多的学生进行比较等等。
那么,怎样让学生主动想到可以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
数呢?我们设想在例题前加一个情境:男女生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
中的个数不完全相同,这时要比较哪个队套得准一些,可以直接比较
每队套中的总数,当然也可比较他们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接着当出
现人数不同时又该如何来比,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出必
须要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然后再来比较,这样更公平合理。
在解决例题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脑思考先比出结果,让学
生在不自觉中运用平均数,再通过师生对话逐步揭示、理解平均数。
利用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揭示求平均数的两种基本方法,并能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选择某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整堂课的设计以“平均数”的概念引入、理解,求平均数方法的
探索及应用为主线,练习也一改过去单纯运用公式求平均数的做法,
着力让学生年会总结发言 在思辨中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并对书中原有的练习进行
深度挖掘,赋予了习题更深层次的含义,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含
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课后反思】
1.合理运用数学教学情境。
课前,我和学生一起玩了套圈游戏,学生情绪激动、兴趣盎然,
为新课的导入做好了铺垫,同时引出辅助题和例题教学,由于学生有
了刚才的亲身体验,他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然后我抛出一个实质性
的问题: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在
解决好人数相同时的比较方法后,我设计了“增加一位女生”这一新
的情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
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
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
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2.概念认知的有效建构。
本节课的知识能力层次为: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
应用平均数。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通过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
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为学生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
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另一种方法是“先合后分”。
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
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
的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
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我还特意在这一教学环节里渗
透了“多于平均数的数值之和与少于平均数的数值之和相等”这一规
律,为后面知识的解决打好了基础。
3.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
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
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
的几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非常贴
近,如:第一题是装铅笔的笔筒;第二题是学生篮球队,第三题是下
河游泳。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
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
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的
河水中,冬冬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在这个讨论过程中,还让学生受
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有效地整合
其他的相关学科。
4.尊重教材并创造性带一字的四字词语 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例题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人数较多的统计图。为了
能让学生有效理解和运用平均数的意义,我特意在例题教学前加了一
道辅助题:人数相等的男、女生进行比较,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
解决好这道题目。继而再增加一位女生和男生比,这时人数不相同,
刚才比较的方法都不行,从而引出要比较他们平均套中的个数,为理
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设计的习题中,特别注重习题的
二次开发,不仅仅达成书中习题所要求的目标,还赋予了习题的另一
层含义。例如:书桌上的笔筒,不单单只是运用今天所学习的两种求
平均数的方法。我设计时追加了一个问题:冬冬在第三个笔筒里又放
了一些铅笔,这样一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的“敏感性”。最
后一道习题的第二个问题设计,主要是要体现学生在完全理解平均数
意义的基础上对平均数的灵活运用,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这种创
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的练习既面向全体学生,也充分考虑了班级
里的优秀生,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了发展。
《平均数》说课稿篇4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
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
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平均数是统
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
“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
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
公民必备的常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
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
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
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
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
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激励、演示、迁移为辅
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
学生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
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
(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
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
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你们有信心吗?本环节学生谈的过程,就
是整理原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参与
学习活动做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的准备。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分二步进行)
第一步、动手实践,感知均等。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桌上4个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匀,
鼓励学生用最少的次数,最快的速度完成。
学生充分活动后,小组汇报实验过程时,请完成最快的一组到前面边演示边谈谈怎样快又准的分均,从而渗透移多补少、巧合均分的
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估计预测,探究解疑。
让学生估计一下现在水面的高度,并把这个数记下来。那准确的
高度是多少呢?让学生探究解决。预计学生会用尺子量,或先求总高
度,再求每杯水的平均高度。学生得出结论后,最好选择有差异的两
个小组汇报并板书,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肯定学生的方法后,让学
生看板书说想的过程。教师再让学生说4厘米怎样得来的?通过这样
的强化,学生明确4厘米就是把4杯水的总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
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我们可以叫它什么数呢?(板书:平均)让学
生再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由此揭示课题,突破重点。
本环节让学生在实践、猜测、探究中亲历亲为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能力。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
是降低个人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学生讨论时,老师参与其中,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使课堂教学
在着眼发展,凸显主体中进行。
第三环节:应用扩展(分四个层次进行)
1)、列举实例:生活中什么地方你遇到过平均数?学生谈完,教
师出示一组平均数的资料。此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数与生
活的联系。老师出示的资料,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紧张的学
习情绪起到缓解的作用。也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1、未来100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将达180岁。
2、一年里,有1032万顷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森林正已平均每
分钟20公顷的速度减少着。
3、一天平均笑15次。
4、通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的身高明显上升。7~12岁男
生平均身高增长2.1厘米,女生增长1.7厘米;13~15岁男生平均身
高增长1.9厘米,女生增长0.8厘米。
2)、尝试练习:出示例3,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我检
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和自己的身高对比,以及猜测全县四年级学生的身高为一组,推广对全省以至于全国四年级学生的平均
身高。
3)、明辨真伪:深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
提升。通过课前了解自己家每月平均电费的支出,对学生进行节约能
源教育。
《平均数》说课稿篇5
一、教材分析:
《平均数》苏教版第六册第十单元的内容。在传统教材中侧重于
从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数,这容易将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
技能学习,忽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也就是只会算,不理解。而新
教材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上明显加重分量,其实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
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
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
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
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到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习
稍复杂的平均数,六年级还要学习众数、中位数并进行比较。因此,
我觉得这节课的重点不仅仅是会求简单的平均数,还要体会平均数的
含义和意义。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感受平均的
应用价值。
基于我对教材这样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拟定如下的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能结合实
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
信息,会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建立学习数
学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条
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的基础上教学平均数,这
些都对本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设计理念
由于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意义比较抽象。因此根据新课程
的理念,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
多学”的教学理念。在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
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同时,力求体现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并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为了实现
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入探
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出示
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分别说说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为
下面的两队比赛做好铺垫。
(二)接着就利用游戏的进程,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这里我设计三个比赛环节: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产生,是解决实
际问题的需要。
第一次比赛,人数相同,男女各3个人,比较两组水平可以直接
比“总数”,但这个时候还显示不出计算平均数的的迫切性。
第二次比赛,人数不同,男生3人,女生4人,男生3人每人套
中4个,女生4人每人套中3个,让学生交流哪个对赢,从图上看,
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准一些,所以男生对赢了。明确
人数不同时,比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时讨论为什么比总个数就不公平
了。
第三次比赛,先交流看哪队赢,比什么,明确人数不同比每人套中的个数;接着和第二次比赛进行比较,第二次比赛每人套中多少个
一下子可以看出来,而现在每人套中的有多有少,让学生探索有什么
方法可以从图上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探索并总结出移多
补少的方法,并初步认识平均数。
我成功引入了平均数,并介绍了移多补少的方法后,接着完成两
道用移多补少方法求平均数的练习,巩固求解方法。
刚才只有三盘苹果,学生一下子就看出怎么移了,接下来还有几
盘苹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吗,有信心吗?出示之后学生惊讶了,
苹果多了,盘子也多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有点困难了。这时马上追
问:那么现在该怎么办?探究先合后分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后,让学生口答几组数据的平
均数,并探究平均数的范围。这里鼓励学生大胆的说,用自己的语言
说,让模糊的概念越说越清晰,可能学生会说的不科学,但在表述中,
逐渐走进抽象的理解,逐渐理解概念。
(三)练习设计:
新授离不开联系实际,拓展应用。所以练习的设计我始终遵循科
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来进行,而且素材全部取材于学
生的生活,主要突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我设计了
1、三(3)班第二小组的身高情况统计表,要求学生不计算,直
接估计他们的平均身高,让学生再次领悟平均数应该在最大值和最小
值之间。
2、一条河的平均水深为110厘米,小明的身高是135厘米,小
明会出现危险吗?这一生活的现实情境,为孩子们思维碰撞搭建了新
的平台,争论中,通过对“平均水深”的深刻理解,得出结论“可能
会有危险”,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平均数代表是一个整体水平,而不
是每个地方都是110厘米。
3、辩一辩,说一说。
目的:通过学生辨析,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平均数的认识。
4、想一想,选一选。
目的:巩固新知,不仅要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更是对平均数
的深入练习。
5、最后还介绍了演唱比赛中,选手的平均得分是怎样产生的。让
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四)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中,我设计下面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
获?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
让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又可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发展以及兴趣的培养。
《平均数》说课稿篇6
我是xx县城关第二小学周玲,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
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一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当之处,恳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解读。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
趋势的统计量。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
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
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数据组的比较,从而
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
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基础
上教学的。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
统计意义。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矛盾,
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
要性。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实际,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
实际意义。
2.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明确的要求: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学重
点确立为: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得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
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不表示每一个数据本身就
是完全相同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这样一个虚拟的数能够反映
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
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
有困难的,因此教学难点确立为: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恰当的学法、教法,需要一定的教学手
段。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
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
将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交流展示等。
学法确定,教法必须与学法对应。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
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以在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通过分苹果的情境,学生解决分一样多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启发学生的
思维,增强学生学习地内在动机,进一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理解和巩固知识。
3.观察比较法。通过图表演示,出示男女生两个队人数不同,不
能用总数比较,制造这样一个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进而发现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突破重难点。
教学方法要依托教学资源支撑,通过教学活动去实现,教学活动又
需要一定的程序来推进。接下来我向评委老师介绍我的教学流程。课
标指出: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面
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充分提供给学生
从是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基本的数学
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我把本节课设计成以
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通过创设猴妈妈分苹果的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的
联系的区别,掌握移多补少、先和后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感知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个层次的教学,第一个层
次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即教学重点;第二层次是通过两个组比赛
成绩的比较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即教学难点。
第一个层次的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学,在前面的导入部分已经初步
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正好是个练习巩固的过程。
第二层次的教学是本节课难点所在,处理时分两步走:人数相同
和人数不同成绩比较的方法。
1.人数相同。先出示一个情景,男生和女生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比
较哪个队的成绩更好,引导学生可以用比总数方法,也可以用平均数
的方法,为下个一个环节男生和女生人数不同的情况做一个铺垫。这
个过程,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的方法,向他人展示自己想法,为下
个环节制造一个认知冲突,同时了解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性。
2.人数不同。在此基础上,出示男女生两个队人数不同,不能用
总数比较,制造这样一个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
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突破难点。
三、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教师采用不同层次的
练习的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巩固复习所
学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体验,拓展提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觉得数学充满趣味性,同时能够学有所用,体验获得成功
的乐趣。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知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个性是客观存在的,课堂活动的收益是各不
相同的,课堂小结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有发散到聚合,知识点由点穿成
线,由线织成网。通过学生的自我总结、互动交流,使本节课的重难
点得到进一步的深华和提升,构建更加完整的数学模型。学生在这个
过程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的设计,由于时间短暂,不当之处在所
难免,我将根据课堂实际地生成,适时调控。最后来说说我的板书设
计,好的板书设计是微型教案,便于学生纪录和思考,我本节课板书
力求重点突出,简单明了。
《平均数》说课稿篇7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42——P43《平均数》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
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并非编者任意而为,它是
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
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
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
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
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
用更显重要。
三、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制定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
生策略意识、观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运用已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通过小组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促进学
生个性和谐发展。
四、教学的重、难点:
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
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
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
的理解和认识。
五、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探
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
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力求体现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
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使他们在合
作中,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情境,以学生喜欢的问题引发
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营造学习新知识的氛围,
引入平均数。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进行投篮比赛,每人投中的个数表
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由
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
理。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绩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
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在学生处于认知冲突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自己提出应该求出男生与女生每人平均套中的个数才能比较。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导
地位,老师的引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得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
知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在学生产生了对平均数的需求之后,
就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该如何求两个队的平均得分,可以在纸上写
一写、算一算,也可以用学具移一移。这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出
了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层次低的学生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可以移
动方片的学具,层次高的学生可以用列算式的办法,从得出两个班的
平均得分。在反馈移动方片方法时,老师适时引出把多的分给少的,
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在反馈列算式的方法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
投中的总个数,再平均分给每一个人,介绍这种方法称为“先合后
分”。
以上过程我觉得应该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相结合,清晰地
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的比较
功能。在求平均数的活动中,探索算法,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里
有两种方法,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让学生体会求平均数一
般用先求和在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说课稿篇8
一、说教材
“统计和平均数”是国标本第六册的内容。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
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常要用到,
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等等。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量的一
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
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而新教材与传统教材
相比,新教材明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
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具体问题情境的呈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
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实际
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
单数据的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
程专用,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合作学
习的效率。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
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重难点和教学策略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策: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
通过观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①出示男女生人数相同,进行套圈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出
比哪个队赢,只要比总个数就可以了。
②出示第二次比赛,人数不同,男生三人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
四人,每人都套中3个。让学生交流看哪个队赢,比什么?从图上看,
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准一些,所以男生赢了。明确人
数不同时,应该比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时讨论为什么比总个数就不公
平了。
③出示第三次比赛图,先交流看哪队赢,比什么,明确人数不同
比每人套中的个数;接着对比第二次比赛的统计图,发现第二次每人
套中的相同一下子就可以比出来,而现在每人套中有多有少,让学生
探索有什么办法可以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探索并总结出
移多补少的方法,并初步认识平均数。
④完成两道简单的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练习,巩固求解方法
⑤接下来也会有几盘苹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吗?有信心吗?
追问:那么现在该怎么办?
探究先合后分的方法。
⑥在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后,让学生口答5组数据的
平均数,并探究平均数的范围。
⑦最后安排了几道练习题。
分散难点,逐层深入
对书本原教材改动的设想
我们每个班中,学生的差异很大,智力、基础、习惯的不同都是
都摆在我们眼前,而有效教学肯定需要面对全体学生,我觉得我们要
让学生面对一个问题一个台阶,优等生轻松一跃过去了,中等生稍加
努力翻过去了,后进生咬咬牙也能爬过去,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都能享受到通过努力后取得成功的喜悦。
所以结合本班学困生比较多的实际情况,我并没有一下子就出示
书本所提供的例题,就是两组同学人数也不同,每一个同学套中的个
数也不同,有多有少。我个人觉得对于我们很大一部分同学来说,直
接在这个例题中比哪个队赢,可能会无从下手,比人数不对、比总个
数不对、比男生套中最多的和女生套中最多的也不对。可以说找准应
该比较哪个量,既是认识平均数的切入点,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
所以我把这一例题中找合适的比较量分散在三个比赛情境中,让
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分清在什么情况下该比较哪个量,然后再去认识
平均数。
第一次,人数相同,只要比总个数。
第二次,人数不同,但男生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每人都套中3
个,很明显每个男生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赢了。明确当人数不
同时,要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人数相同时只要比总个数(当人比每人
套中的个数也行)
第三次,出示书本例题,人数不同,应该要找每人套中的个数
(当然这里所说的每人套中的个数在没认识平均数前还不够规范)但
目的就是让学生去找一下子就可以比的那个每人套中个数,也就是我
们所说的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当然,本来是希望通过第一第二次比赛的探索,让学生在第三次
比赛中顺利找准比较量,但在实际过程中,那个学生还是去找了总个
数去比输赢,这说明教学设计或者教学实施还有很多不合理不有效的
地方,希望大家能提出来探讨。
《平均数》说课稿篇9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部分内容
《平均数》。
一、教材分析
《平均数》这个内容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它是在学生
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
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
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
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
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
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
作用更显重要。
二、学情分析:
我班90%的学生能看懂统计图表,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进行简单计算。80%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
条理的思考,并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平均数对于学生
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课件等直观的演示帮助学
生理解平均数。
三、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
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为此,教学
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
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
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
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
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制定了以下三条学习目标:
1、通过喜羊羊等钓鱼的例子,85%的学生能够解释平均数不是每
只羊实际钓的数量而是所有羊钓到同样多的数量。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90%的学生能够用一组数据的和除
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3、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85%的学生会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
题,能与同伴交流自己对平均数的认识与理解。
四、学习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是: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
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五、教学策略
由于“平均数”的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
难情绪,因此,我将根据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创设丰
富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
方法,并恰当的运用课件优化教学,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
作交流的目的。
六、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星期天,喜羊羊三个
好伙伴一起去钓鱼。他们分别钓了6条、11条、4条。请你想个办法,
使他们的鱼同样多。”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
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
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摆出结果,然后让
学生闭上眼睛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再
用多媒体继续演示“又来了一个伙伴,他钓了11条”,让学生在头脑
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我们知道“平均数”与“平均分”是不
同的概念。因为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却只
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因而在教学时,我并未让学生进行
操作,而是通过让学生在交流与想象中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为随后的深化作好预设。
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我又用多媒体巧妙设置冲突:“又来
了四个伙伴,分别钓了10条、7条、9条、8条”,仍旧让学生在头
脑中想象,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了,该怎么办呢?
[迫使他们自觉突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
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合并再平分”,并要求列式计算,这个
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
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平
均数”及其含义。(目标1在此完成)
(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
“买半票”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随意抽取
几位作比较。接着,我请第1组和第5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较,学
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
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他们的平均身
高来比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
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
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明确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后,我便组织学生开
展讨论:“要求每一小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让学生懂得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身高才能计算。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
数学问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合作,
以取得小组竞赛的胜利。
在音乐声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活动。允许学生离开座位,
独立收集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入统计表中,计算出平均身高,然后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统一结果,由组长填入汇总表中。这儿,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我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活动中,和他
们平等相处,热心帮助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在
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励简便算法,并
总结基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紧接着激发学生思考:“第1小
组的平均身高为138厘米,所以他们组每个同学的身高一定是138厘
米。对吗?”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看
问题的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组更高,使
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
掘表格中隐藏的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同学的平均身
高是多少?”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我又顺势出示中国儿童平均身高统计表,
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比较,教育学生要积极锻炼,并且珍惜幸福
的生活!(目标2在此完成,同时突破难点)
(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第一层运用:学生用所学知识直接解决数学问题。
1、请计算14、12、11、1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2、三年级四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18棵,第二天植树
20天,第三天植树22棵。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第二层运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
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
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
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
厘米。对吗?
2、小明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上同学的平均身
高是137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
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
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
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
力。
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用途广泛,我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
见到过的平均数,再通过报刊新闻开扩学生的视野,体会平均数在各
行各业中的广泛用途。(目标3在此完成,突破难点)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课末,我让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打分,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
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
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给教师打分”及平均分
的计算,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
应用,又使我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
妙的预设。
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打算如何运用。让学生自我评
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
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平均数》说课稿篇10
一、说教材
在前七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
方法,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一些简
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册教材的“统计”内容是教学一个常用的
统计量—平均数。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
中,特别是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
产量、平均速度等等。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
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
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学生
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趣的、富的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根
据这一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呈现现实的并与学生已有知识体
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景中学习求平
均数,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密切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能力,发展统计
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求平均数的作用以及求平均数在生
活中的应用;体验运用已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
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来看,
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统计含
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基
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
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
重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平均数,充分引导学
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
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
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四、说教法学法
1、努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把学习的自主权
交给学生,教师在学生尝试中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到用各自的平均数去
比较才合理。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已有的解决平均分问
题的经验基础上,结合“移多补少”的实际操作,自己发现求平均数
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学生身高”导入,自
然的引出“平均数”概念,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
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小组合作按要求叠棋子,每个小组通过合作、探究,在尝试中促
使学生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解决平均分问
题的知识基础,结合叠棋子,会发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操作求出
平均数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算法。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学习思考。“移多补少”
的方法与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初步运用,内化拓展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知
识迁移与应运。
第1个练习: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求平均数,并说说你是怎样
想的?
第2个练习2道题:一是求班上徐风同学上学期的平均数成绩,
二是求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
这样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
学习情境,有利于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解决
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4、实际应用。一是小组活动:求小组成员的平均体重,家里1到
3月份的用水,一周的气温变化等,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
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
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
预测。二是求唱歌比赛中某位学生的得分情况。结合实际问题,引导
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
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三是一道选择题,通过练习,深化了学生对
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
学交流的能力。
在课的结尾部分,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
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 际,和开头相互呼应,设计了现在你对老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能解决吗?这样一
个问题。
六、课后反思:
与过去教学“求平均数”的思路相比较,这节课体现出了不同以
往的特点。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
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节课“教
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
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按教材的要求,平均数不再归入应用题的范畴,
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
教学平均数。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我想到了平均数的比较功
能,由此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学生身高”导入,较自然地引
出“平均数”概念。然后以叠棋子为教学素材,为学生探究新知建立
了操作平台。当然,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非一带而过。由于学生在对平
均数意义的理解上花费了较以往更多的功夫,理解更加深刻,所以学
生尝试解题、归纳方法不但费时少而且效果佳。至于“移多补少”、
“汇总均分”、“假设调整”中的一些技巧,我想可以放在稍后的练
习课中加以培养。上完课后,虽然教学效果还可以,但我总觉得课上
得还不充分、不踏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平均数”概念的引
入似乎过早,时机不够成熟。如能先组织两个小组进行口算等比较,
在学生体会到比总数与比平均数产生矛盾的时候再引入“平均数”,
这样设计可能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会更深刻。
《平均数》说课稿篇11
一、教学内容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
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
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二、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能和数学自己的生长,统计学已经成为当代数学要领
的一个紧张部门和应用数学的紧张范畴。新课标中也将“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摆设为一个紧张的学习范畴,夸大概造就学生从统计的角
度思索题目标意识,紧张途径便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遍及应
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
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
计知识的基础,这节课通过夹糖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算出“哪个队
获胜”的问题,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
本单元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
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
数据的状况特征。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
均数。
3、使学生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反映
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和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
合作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五.说学情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
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
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
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
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
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六、说教法
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
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
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使学生乐于探究,并从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
法。教师应即时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在合
作与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七、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
通过进行夹糖比赛的激烈场面,男生队和女生队比夹糖的总数,
有的同学说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不公平,通过学生激烈的争论,
适时引出在总数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什么数据来比较两人的总体水平。
从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入手,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也能达到引出平均数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更有意义。在了解学习内容之后,我便提出两个
问题:
1、什么是平均数?
2、怎样求平均数?
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通过动手移一移,让学生观察平均数
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对于数据较小时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
均数,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的理解,后面制造困难
加大数据量,让学生产生数据大时不能采取移多补少的方法而改用计
算的方法,自主讨论探究方法,引出总数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探究和计算,得出男生队和女生队的平数,进而引导理解平均数
的现实意义——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同时,探索出平均数比一组
数据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要大,方作文200字 便学生理解和实际应用平均
数解决问题。
(三)、课堂练习
在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和理解平均数意义之后,使学生通过
解决问题,更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四)、总结回顾
回顾整理一节课知识,充分让学生说一说,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教师可以在学生表述后将知识梳理好,统一展示。
(五)、作业:练习二十二1、2题。
《平均数》说课稿篇12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本节课是《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
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
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
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
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
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
透诚实、进取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
法。
教学难点:平均爱牙护牙手抄报 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算。
二、学生分析
1、学生与教材
(1)小学已学过平均数。
(2)生活接触过平均数。
2、学生的特点(心理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1)他们一方面好奇心强,爱说爱动、争强好胜、学习的动力多
来自兴趣激情,收获多来自“无意注意”。
(2)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绪起伏较大,
动力和效果都不稳定。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能达
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
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
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同时,注重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
“探究思考~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采用了探究式
的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
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
体。
四、学法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仅有利
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
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6个成次
的学法:
①引入概念
②形成概念
③例—深化概念
④巩固新知
⑤总结反思
⑥自主探究,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引入概念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
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事实上,数学学
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
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首先由学生的平均成绩、平均年龄引入,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求法,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形成概念
在学生计算出以上问题的平均数后,小组讨论研究,看谁做的对,
学生得出自己的见解后,老师提问,然后引导对比分析以上两个问题
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讨论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三)深化概念
接着以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一个很贴近实际的应聘问题,
第一问设计很简单,用算术平均数易求,接着出示第二问,给每个数
赋上“权”,让学生探讨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学生都有一种跃跃
欲试的感觉,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四)巩固新知
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
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讨论研究,真正掌握算术平均
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
和提高。
(五)总结反思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⑴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⑵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和确定方法。
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
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
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六)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加
权平均数的计算和确定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
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其中包括了必做题和选做题,
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
的学生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这样也充分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
就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教学的设计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从已有
的生活经验出发,把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能加以解
释和应用它,真正体会数学的实际作用。
《平均数》说课稿篇13
一、说教材分析
首先我从教材分析说起,“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
念从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它是在学生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
的方法,会用条形统计图(一个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
结果,以及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是借助先总后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平均数的概念与学过
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
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
的一个统计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仅让学生达成求平均数的方
法,那么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在生活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备要求,一是统
计的初步知识,二是平均分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原来的知识中学
过。
(2)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通过统计图表和统计初步知识的学习,
学生已初步具有调查、统计的意识;而且,学生已初步具有“移多补
少”使两数相等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通过“移多补少”,使学
生经历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数据从不相等到相等的过程,掌握平均
数的计算方法。
2、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求平均数的作用以及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在练习题中点题达成目标。
教学重点:
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以及在生活中(比较用)的意义,
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是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平均数。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新理念,我充分用老师引导—学生自出探究—形成知
识巩固与提高的教学主线,为学生的知识生产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
的指导。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
力求体现教师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
际的情境,并采用课件和说教同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直观明了的理
解什么是平均数和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巩固与练习,加深知识的理解
和运用,同时借机渗透法制教育。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与学生对话,引出一项同学们喜欢的比赛活动,并用多
媒体简要介绍此项活动,然后提出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怎样比较男生
和女生套的,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营造学习新知识的氛围,
引入平均数。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投中的个数表
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由
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投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
理,比较最大数和最小数也不合理,因为一个人的水平不代表总体水
平。在学生处于认知冲突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自己提出应该求
出男生与女生每人平均投中的个数才能比较。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导
地位,老师的引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得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在学生产生了对平均数的需求之后,
就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该如何求两个队的平均套中的个数,在学生
讨论后课件展示用“移多补少”方法。这里要先让学生多想,让后多
动手,老师在最后在采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这种方法,来求平均
数。接下来在移苹题目中,由于数据多,移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要
采用一种简洁的办法—引出平均数的算术算法。这时倒回去算原来的
男生和女生套圈比赛,结果和原来“移多补少”是一样的,让学生明
白平均数的实质和算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并反复强调求平均数可以
先总后分,就是先算总数后平均分(这里强调为平均分成几份,用除
法),最终使学生学会怎么求平均数。
第三步:谈话交流明晰平均数的概念。老师启发学生平均每人套
中7个数是每个人都实际套中7个吗?在这里通过用平均数与最大数
和最小数比较,了解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集中
程度的量,从而使学生一次感悟到平均数所代表的涵义。在此基础上,
教师顺时引出这个平均数就是这几个同学套中的平均个数,即平均数
的概念。在小结了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之后,让同学对两个队的平均
数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其中一个班级的总体水平高一些,使学生意识
到平均数可以比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第四步: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目的还是为了
应用于生活。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觉平均数和我们的生
活是密切相关的,并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练习题中,我由浅
入深的设计了几道练习题,巩固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并在练习题中
巧妙设置练习题引入我国森林的现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
法》,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森林的意识;此外设计的水深这个题
目,是生活与理论的一次运用,既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又是学
生通过知识了解生活,增强安全意识的一次运用。
平均数并不只是一个数学问题,应用于生活之后,它还能反映很
多社会问题,向我们传递很多信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有
关平均数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
趣。
第五步:全课总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次强调平均数
的意义和求法。
作业设计:
自已归纳进几次的测验成绩,算出平均成绩。
这个作业的设计,意在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且简单容易操作,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
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文发布于:2023-04-16 14:19: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29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