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升力与阻力详解(图文)
飞机升力与阻力详解(图文)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
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飞机升力与阻力详解(图文))
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
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
下为飞机升力与阻力详解(图文)的全部内容。
飞机升力与阻力详解(图文)
飞行基础知识①升力与阻力详解(图文)
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任何航空器都必须产生大于自身重力的升力才能升空飞行,这是航空器飞行的基本原理。
前面我们提到,航空器可分为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和重于空气的航空器两大类,轻于空气的航空
器如气球、飞艇等,其主要部分是一个大大的气囊,中间充以比空气密度小的气体(如热空气、
氢气等),这样就如同我们小时候的玩具氢气球一样,可以依靠空气的静浮力升上空中。远在一
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便发明了孔明灯这种借助热气升空的精巧器具,可以算得上是轻于空
气的航空器的鼻祖了。
然而,对于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如飞机,又是靠什么力量飞上天空的呢?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玩过风筝或是竹蜻蜓,这两种小小的玩意构造十分简单,但却蕴含着深
刻的飞行原理。飞机的机翼包括固定翼和旋翼两种,风筝的升空原理与滑翔机有一些类似,都是
靠迎面气流吹动而产生向上的升力,但与固定翼的飞机有一定的差别;而旋翼机与竹蜻蜓却有
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靠旋翼旋转产生向上的升力。
机翼是怎样产生升力的呢?
飞机升力与阻力详解(图文)
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试验:手持一张白纸的一端,由于重力的作用,白纸的另一端会自然
垂下,现在我们将白纸拿到嘴前,沿着水平方向吹气,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哈,白纸不
但没有被吹开,垂下的一端反而飘了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流
动慢的大气压强较大,而流动快的大气压强较小,白纸上面的空气被吹动,流动较快,压强比
白纸下面不动的空气小,因此将白纸托了起来。这一基本原理在足球运动中也得到了体现。大
家可能都听说过足球比赛中的“香蕉球”,在发角球时,脚法好的队员可以使足球绕过球门框
和守门员,直接飞入球门,由于足球的飞行路线是团队歌曲 弯曲的,形似一只香蕉,因此叫做“香蕉球"。
这股使足球偏转的神秘力量也来自于空气的压力差,由于足球在踢出后向前飞行的同时还绕自
身的轴线旋转,因此在足球的两个侧面相对于空气的运动速度不同检查的近义词 ,所受木的成语 到的空气的压力也不
同,是空气的压力差蒙蔽了守门员入党志愿书范文 。
对于固定翼的飞机,当它在空气中以一定的速度飞行时,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机翼相对
于空气的运动可以看作是机翼不动,而空气气流以一定的速度流过机翼。空气的流动在日常生
活中是看不见的,但低速气流的流动却与水流有较大的相似性.日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
水流以一个相对稳定的流量流过河床时,在河面较宽的地方流速慢,在河面较窄的地方流速快。
流过机翼的气流与河床中的流水类似,由于机翼一般是不对称的,上表面比较凸,而下表面比
较平,流过机翼上表面的气流就类似于较窄地方的流水,流速较快,而流过机翼下表面的气流
正好相反,类似于较宽地方的流水,流速较上表面的气流慢。根据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流动
慢的大气压强较大,而流动快的大气压强较小,这样机翼下表面的压强就比上表面的压强高,
换一句话说,就是大气施加与机翼下表面的压力(方向向上)比施加于机下雨的诗 翼上表面的压力(方向
向下)大,二者的压力差便形成了飞机的升力。
当飞机的机翼为对称形状,气流沿着机翼对称轴流动时,由于机翼两个表面的形状一样,
因而气流速度一样,所产生的压力也一样,此时机翼不产生升力。但是当对称机翼以一定的倾
飞机升力与阻力详解(图文)
斜角(称为攻角或迎角)在空气中运动时,就会出现与非对称机翼类似的流动现象,使得上下
表面的压力不一致,从而也会产生升力。
飞机的阻力
凡是懂得物理知识的人都知道,飞机在飞行的过程中,机体上所受的力是平衡的。飞机的
重力与飞机产生的升力平衡,而飞机的发动机的作用则是克服飞机所受的阻力,推动飞机前进,
使得飞机相对于空气运动,从而产生升力。大家肯定要想,飞机发动机的功率那么大,难道飞
机上所受的阻力有那么大吗?的确,飞机在高速飞行的同时,会因为不同原因受到非常大的阻
力.从产生阻力的不同原因来说,飞机所受的阻力可以分为摩擦阻力、压差阻力、诱导阻力、干
扰阻力、激波阻力等。
摩擦阻力
当两个物体相互滑动的时候,在两个物体上就会产生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力,阻止两个物体
的运动,这就是物体之间的摩擦阻力.当飞机在空气中飞行时,飞机也会受到空气的摩擦阻力,
飞机的摩擦阻力是因为空气的粘性造成的。当气流流过物体时,由于粘性,空气微团与物体表
面发生摩擦,阻滞了气流的流动,这就是物体对空气的摩擦阻力,反之,空气对物体也给予了摩
擦阻力。摩擦阻力是在边界层中产生的。所谓边界层就是紧贴物体表面,流速由外部流体的自
由流速逐渐降低到零的那一层薄薄的空气层。边界层中气流的流动情况是不同的。一般机翼大约在最大厚度之前,边界层的气流各层不相混杂而成层地流动,这部分叫做“层流边界层”。
飞机升力与阻力详解(图文)
在这之后,气流的活动转变为杂乱无章,并且出现了漩涡和横向流动,这部分叫做“紊流边界
层”。从“层流边界层”转变为“紊流边界层”的那一点叫做“转捩点”。
边界层中的摩擦阻力大小与流动情况有很大关系,从大量的实践证明,对于层流流动,物
体表面受到的摩擦阻力小,而紊流流动对物面的摩擦阻力大的多.在普通的机翼表面,既有层
流边界层,又有紊流边界层,所以为了减小摩擦阻力,人们就千方百计地使物体表面的流动保
持层流状态,例如通过在机翼表面上钻孔,吸除紊流边界层,这样就可以达到减阻的目的。另外,
提高加工精度,使层流边界层尽量的长,延缓转捩点的出现,甚至抑制它的出现,也可以起到
很好的效果。这些都是飞机设计中的层流机翼的概念.物体表面受到的摩擦阻力还跟物体的表
面积有关系,面积越大,阻力也越大。因此在人们试图减小飞行阻力的时候,减小飞机的尾翼
或者机翼的面积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当然前提条件是保证产生足够的升力和控制力。例如使
用推力矢量技术的飞机,由于有了发动机推力直接用于飞行控制,这样飞机的尾翼就可以减小
或者去除,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减小摩擦阻力。
诱导阻力
机翼同一般物体相似,也有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对于机翼而言,这二者合称“翼型阻
力”。机翼上除翼型阻力外,还有“诱导阻力”(又叫“感应阻力”)。这是机翼所独有的一
种阻力。因为这种阻力是伴随着机翼上举力的产生而产生的。也许可以说它是为了产生举力而
付出的一种代价。
如果有一架飞机以某一正迎角a作水平飞行,它的机翼上面的压强将降低,而下面的压强将
增高,加上空气摩擦力,于是产生了举力Y。这是气流作用到机翼上的力,根据作用和反作用定
律,必然有一个反作用力即负举刀力(—Y),由机翼作用到气流上,它的方向向下,所以使气
飞机升力与阻力详解(图文)
流向下转折一个角度a,这一角度叫“下洗角”。随着下洗角的出现,同时出现了气流向下的速
度.这一速度叫做“下洗速(w)”。下洗的存在还可由风洞实验观察出来。
由实验可知:
当飞机飞行时,下翼面压强大、上翼面压强小。由于翼展的长度是有限的,所以上下翼面
的压强差使得气流从下翼面绕过两端翼尖,向上翼面流动.当气流绕流过翼尖时,在翼尖那儿不
断形成旋涡。旋涡就是旋转的空气团。随着飞机向前方飞行,旋涡就从翼尖向后方流动,并产生
了向下的下洗速(w)。下洗速在两个翼尖处最大,向中心逐渐减小,在中心处减到最小.这是因
为旋涡可以诱导四周的空气随之旋转,而这又是由于空气粘性所起的作用.空气在旋转时,越
靠内圈,旋转得越快,越靠外圈,旋转得越慢。因此,离翼尖越远,气流垂直向下的下洗速就越
小。
图示的就是某一个翼剖面上的下洗速度。它与原来相对速度v组成了合速度u。u与v
的夹角就是下洗角a1。下洗角使得原来的冲角a减小了。根据举力Y原来的函义,它应与相对
速度v垂直,可是气流流过机翼以后,由于下洗速w的作用,使v的方向改变,向下转折一个下洗
角a1,而成为u。因此,举力Y也应当偏转一角度a1,而与u垂直成为y1.此处下洗角很小,
因而y与y1一般可看成相等。回这时飞机仍沿原来v的方向前进。y1既不同原来的速度v垂
直,必然在其上有一投影为Q;.它的方向与飞机飞行方向相反,所起的作用是阻拦飞机的前进.
实际上是一种阻力.这种阻力是由举力的诱导而产生的,因此叫做“诱导阻力”。它是由于气流
下洗使原来的举力偏转而引起的附加阻力,并不包含在翼型阻力之内.
飞机升力与阻力详解(图文)
图中机翼前面的一排小箭头表示原来的流速,后面的一排小箭头则表示流过机翼后偏转一
个角度的流速。诱导阻力同机翼的平面形状,翼剖面形状,展弦比,特别是同举力有关。
压差阻力
“压差阻力”的产生是由于运动着的物体前后所形成的压强差所形成的.压强差所产生的
阻力、就是“压差阻力”.压差阻力同物体的迎风面积、形状和在气流中的位置都有很大的关
系.
用刀把一个物体从当中剖开,正对着迎风吹来的气流的那块面积就叫做“迎风面积”。如
果这块面积是从物体最粗的地方剖开的,这就是最大迎风面积。从经验和实验都不难证明:形
状相同的物体的最大迎风面积越大,压差阻力也就越大。
物体形状对压差阻力也有很大的作用。把一块圆形的平板,垂直地放在气流中.它的前后会
形成很大的压差阻力。平板后面会产生大量的涡流,而造成气流分离现象。如果在圆形平板的
前面加上一个圆锥体,它的迎风面积并没有改变,但形状却变了。平板前面的高压区,这时被
圆锥体填满了。气流可以平滑地流过,压强不会急剧升高,显然这时平板后面仍有气流分离,
低压区仍然存在,但是前后的压强差却大为减少,因而压差阻力降低到原来平板压差阻力的大
约五分之一。
飞机升力与阻力详解(图文)
如果在平板后面再加上一个细长的圆锥体,把充满旋涡的低压区也填满,使得物体后面只
出现很少的旋涡,那么实验证明压差阻力将会进一步降低到原来平板的大约二十到二十五分之
象这样前端圆纯、后面尖细,象水滴或雨点似的物体,叫做“流线形物体”,简称“流线体”。
在迎风面积相同的条件下,它的压差阻力最小。这时阻力的大部分是摩擦阻力。除了物体的迎
风面积和形状外,物体在气流中的位置也影响到压差阻力的大小.
物体上的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合起来叫做“迎面阻力”。一个物体,究竟哪一种阻力占主
要部分,这要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如果是流线体,那么它的迎面阻力中主要部分是摩擦阻
力。如果形状远离流线体的式样,那么压差阻力占主要部分,摩擦阻力则居次要位置,而且总
的迎面阻力也较大。
干扰阻力
飞机上除了摩擦阻力,压差阻力和诱导阻力以外,还有一种“干扰阻力"值得我们注意,实
践表明,飞机的各个部件,如机翼、机身、尾翼等,单独放在气流中所产生的阻力的总和并不
等于、而是往往小于把它们组成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阻力。所谓“干扰阻力”就是飞机各部分
之间由于气流相互干扰而产生的一种额外阻力。
如图所示,气流流过机翼和机身的连接处,由于机翼和机身二者形状的关系,在这里形成
飞机升力与阻力详解(图文)
了一个气流的通道。在A处气流通道的截面积比较大,到C点翼面最圆拱的地方,气流通道收
缩到最小,随后到B处又逐渐扩大。根据流体的连续性定理和伯努利定理,C处的速度大而压
强小,B处的速度小而压强大,所以在CB一段通道中,气流有从高压区B回流到低压区C的
趋势。这就形成了一股逆流。但飞机前进不断有气流沿通道向后流,遇到了后面的这股逆流就
形成了气流的阻塞现象,使得气流开始分离,而产生了很多旋涡。这些旋涡表明气流的动能有
了消耗,因而产生了一种额外的阻力,这一阻力是气流互相干扰而产生的,所以叫做“干扰阻
力”。不但在机翼和机身之间可能产生干扰阻力,而且在机身和尾翼连接处,机翼和发动机短
舱连接处,也都可能产生.
从干扰阻力产生的原因来看,它显然和飞机不同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如果在设计飞
机时,仔细考虑它们的相对位置,使得它们压强的增加不大也不急剧,干扰阻力就可减小。另外,
还可以采取在不同部件的连接处加装流线型的“整流片”的办法,使连接处圆滑过渡,尽可能
减少漩涡的产生,也可减少“干扰阻力”.
激波阻力
飞机在空气中飞行时,前端对空气产生扰动,这个扰动以扰动波的形式以音速传播,当飞
机的速度小于音速时,扰动波的传播速度大于飞机前进速度,因此它的传播方式为四面八方;而
当物体以音速或超音速运动时,扰动波的传播速度等于或小于飞机前进速度,这样,后续时间
的扰动就会同已有的扰动波叠加在一起,形成较强的波,空气遭到强烈的压缩、而形成了激波。
飞机升力与阻力详解(图文)
空气在通过激波时,受到薄薄一层稠密空气的阻滞,使得气流速度急骤降低,由阻滞产生
的热量来不及散布,于是加热了空气。加热所需的能量由消耗的动能而来。在这里,能量发生
了转化-—由动能变为热能。动能的消耗表示产生了一种特别的阻力。这一阻力由于随激波的
形成而来,所以就叫做"波阻".从能量的观点来看,波阻就是这样产生的。
从机翼上压强分布的观点来看,
波阻产生的情况大致如下;根据对机翼所作的实验,在超音速飞行时,机翼上的压强分布如图
所示.在亚音速飞行情况下,机翼上只有摩擦狗和龙属相合不合 阻力、压差阻力和诱导阻力。它的压力分布如图
中虚线所示。对图中两种不同的飞行情况压强分布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在亚音速飞行情况下,
最大稀薄度靠前,压强分布沿着与飞行相反的方向上的合力,不是很大,即阻力不是很大,其
中包括翼型阻力和诱导阻力。
可是在超音速飞行情况下,压强分布变化非常大,最大稀薄度向后远远地移动到尾部,而
且向后倾斜得很厉害,同时它的绝对值也有增加。因此,如果不考虑机翼头部压强的升高,那
么压强分布沿与飞行相反方向的合力,急剧增大,使得整个机翼的总阻力相应有很大的增加。
这附加部分的阻力就是波阻。由于它来自机翼前后的压力差,所以波阻实际上是一种压差阻力。
当然,如果飞机或机翼的任何一点上的气流速度不接过音速,是不会产生激波和波阻的。
飞机升力与阻力详解(图文)
阻力对于飞机的飞行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高速飞行时,激波和波阻的产生,对飞
机的飞行性能的影响更大.这是因为波阻的数值很大,能够消耗发动机一大部分动力。例如当
飞行速度在音速附近时,根据计算,波阻可能消耗发动机大约全部动力的四分之三。这时阻力
系数Cx急骤地增长好几倍。这就是由于飞机上出现了激波和波阻的缘故.
由上面所说的看来,
波阻的大小显然同激波的形状有关,而激波的形状在飞行M数不变的情况下;又主要决定于物
体或飞机的形状,特别是头部的形状。按相对于飞行速度(或气流速度)成垂直或成偏斜的状
态,有正激波和斜激波两种不同的形状.成垂直的是正激波,成偏斜的是斜激波。
在飞行M数超过1时(例如M等于2),如果物体的头部尖削,象矛头或刀刃似的,形成
的是斜激波;如果物体的头部是方楞的或圆钝的,在物体的前面形成的则是正激波。正激波沿
着上下两端逐渐倾斜,而在远处成为斜激波,最后逐渐减弱成为弱扰动的边界波。斜激波的情
况也是一样的,到末端也逐渐减弱而转化为边界波。在正激波之后的一小块空间,气流穿过正
激波,消耗的动能很大,总是由超音速降低到亚音速,在这里形成一个亚音速区.
M数的大小也对激波的形状有影响。当M数等于1或稍大于1(例如M=1.042)时,
在尖头(如炮弹)物鸡蛋花花语 体前面形成的是正激波。如果M数超过1相当多(例如M=2。479),形成
的则是斜激波.
正激波的波阻要比斜激波大,因为在正激波下,空气被压缩得很厉害,激波后的空气压强
飞机升力与阻力详解(图文)
和密度上升的最高,激波的强度最大,当超音速气流通过时,空气微团受到的阻滞最强烈,速
度大大降低,动能消耗很大,这表明产生的波阻很大;相反的,斜激波对气流的阻滞较小,气
流速度降低不多,动能的消耗也较小,因而波阻也较小。斜激波倾斜的越厉害,波阻就越小。
【加强图】仔细看啊
从机翼截面观察气体流场状态!
下图所示为:
飞机在转弯时的受力情况。假定飞机的飞行方向是由外飞进屏幕里,即飞机是在做左转弯。此
时飞行员向左侧压杆,使左侧副翼上翻、右侧副翼下翻,在左翼上产生向下的力Fa、右翼上
产生向上的力Fb,此二力以机身重心为中心形成一滚动力矩,使飞机向左翻滚。而从整架飞
机来考虑,机翼左翻也使总升力F向左翻.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将其分解,其竖直分
力F1与飞机重力G维持平衡,保持飞机的飞行高度;水平分力F2提供做圆周运动
所需的向心力,使飞机转弯.
飞机升力与阻力详解(图文)
同理可得,飞机在俯冲时,飞行员向前推杆使平尾上的升降舵下翻,产生向上的力抬起机尾,
机头向下形成俯冲姿态;爬升时向后拉杆,升降舵上翻,产生压力压下机尾,使机头向上形成
爬升姿态;蹬右踏板使方向舵右翻,产生水平向左的推力推动机尾向左,使机头向右,同理,
蹬左踏板使飞机向左。
综上所述,如果把操纵杆向左推再向后拉,会使飞机左侧翻时做一个爬升动作,即一个左
急转。其实,再复杂的机动动作也是由这么几块操纵面完成的,也就是操纵杆前后左右推拉以
及不同高度、速度的排列组合,看起来开飞机好象不那么复杂吧,不过这只是在游戏里,要换
成真的,光身体素质这一项就没几个人过得了关了。
小常识
在电子传动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航空领域之前,飞机的操控一直是依靠机械传动的,即所有
操纵面的转动都要靠飞行员的体力来完成,在完成一个高过载机动时,机翼承受的加速度往往
是七八个重力加速度,甚至更高,飞行员要付出的体力的巨大是可想而知的(有力回馈摇杆的
玩家都能体会到)。而电子传动技术则彻底把飞行员从“力气活”里解放了出来,飞行变得更
轻松了,也更注重技巧了,各种高难度的机动动作也诞生了,其难度也更多地反映出飞机的机
动性能,而不是飞行员的身体素质。
本文发布于:2023-04-16 09:4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28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