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吸入法操作规范
氧气吸入法是常用的改善呼吸的技术之一,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
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
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目的
1、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一个老头不跑不走 和度,增加动
脉血氧含量。
2、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二、适应症
1、因呼吸系统疾患而影响肺活量患者如哮喘、支气管肺炎或气胸等。
2、心肺功能不全,使肺部充血而致呼吸困难者如心力衰竭时出现的呼吸困
难。
3、各种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使氧不能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而产生缺氧,如巴
比妥类药物中毒、麻醉剂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
4、昏迷患者如脑血管意外或颅脑损伤病人.
5、其他某些外科手术前后病人、大出血休克病人、分娩时产程过长或胎心音
不良等。
三、护理评估
评估患者病情、年龄、意识、缺氧程度、血气分析结果、鼻腔情况、合作程度。
四、操作方法
(一)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服装鞋帽整洁,仪表大方,态度和蔼可亲,语言柔和恰当,洗手,
剪指甲.
2、物品准备:氧气装置一套(流量表、湿化瓶)、一次性吸氧鼻导管、橡皮筋、
安全别针、治疗碗内备湿化液、棉签、弯盘、氧气记录卡。
3、病人准备:向患者解释吸氧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4、环境准备:整洁、安静、安全、无烟、无尘、无火源.
(二)操作程序
1、携用物至床边,核对,解释取得合作。
2、打开中心管道旋钮,上流量表,确认有无漏气,接湿化瓶、吸氧管。
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清洁鼻腔。
4、开流量表开关,调节氧流量,湿润鼻导管,检查氧气是否通畅,有无漏气。
5、将吸氧管插入鼻腔,妥善固定于耳廓,再用安全别针固定氧气管于床单上。
6、在氧气记录卡上记录用氧的日期、时间、流量及签名。
7、交代用氧的注意事项及安全用氧相关知识,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8、给氧期间经常巡视患者,观察病情、用氧效果、有无氧疗副作用、定时观察
氧流量、湿化液量、用氧设备及管道通畅情况。
9、停吸氧:向病人解释,根据病情可停止吸氧,拔下鼻导管,关流量表.
10、在氧气记录卡上记录停止用氧的日期、时间并签名,清洁鼻腔,协助患者取
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11、卸流量表,处理用物,洗手,记录.
(三)效果评价
1、操作正确,动作轻柔,患者缺氧症状改善。
2、关心爱护病人,患者配合治疗。
3、安全用氧,未发生呼吸道损伤及其他意外。
五、注意事项
1、用氧前,检查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是否通畅。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切实做好四防:防震、防火、防热、防
油,氧气表及螺旋口勿上油,也不用带油的手装卸。
3、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后应用.停止氧气时,应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
开关.中途改变流量,先分离鼻导管与湿化瓶连接处,调节好流量再接上。以免一
旦开关出错,大量氧气进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
4、常用湿化液有冷开水、蒸馏水。急性肺水肿用20%~30%乙醇,具有降低肺
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肺泡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
状的作用。
5、用氧过程中,应加强监测.若呼吸变慢,精神抑制或烦躁不安,应注意有无二
氧化碳潴留,缺氧症状无改善,则应检查有无漏气,导管是否松脱,流量是否足
够.对持续吸氧病人还须注意有无恶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进行性呼吸困难
等氧中毒症状,以便及时处理。
6、长期吸氧的病人,每天更换导管1次。进食、饮水时暂时摘下氧气,以免引
起腹胀不适。
7、防止交叉感染,一次性用品一人一套,不可重复使用。
六、并发症及处理
一、无效吸氧
(一)原因
1。中心供氧站气压低,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
2。吸氧管扭曲、堵塞、脱落。
3.吸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4.气管切开病人采用鼻导管(鼻塞)吸氧,氧气从套管溢出,未能有效进入气管
及肺。
5。气管内分泌物过多,而未及时吸出,导致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二)临床表现
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查体:呼吸急促,
胸闷,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口唇及指(趾)甲床紫绀、鼻翼煽动等.
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均发生改变。
(三)预防及处理
1。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吸
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
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病人,采取气管套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分泌物多的病人,宜取平卧位,头偏
向一侧。
6。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病人是否由烦躁不安变为安
静、心率是否变慢、呼吸是否平稳、发绀有无消失等。并定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
和度。
7.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
给。
二、气道粘膜干燥
(一)原因
1。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氧气湿化不充分,尤其是病人发热、呼吸急促或张
口呼吸,导致体内水分蒸发过多,加重气道黏膜干燥。
2.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60%。
(二)临床表现
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黏稠,不易咳出。部分病人有
鼻衄或痰中带血。
(三)预防及处理
1.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对发热病人,及时做好对症处理。对有张口
呼吸习惯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利用鼻前庭黏膜对
空气有加温加湿的功能,减轻气道黏膜干燥的发生。对病情严重者,可用湿纱布
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2。根据病人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轻度缺氧1~2L/min,重度缺氧4~6L/min,
小儿1~2L/min。吸氧浓度控制在45%以下。
3。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能防止气道黏膜干燥。
4。对于气道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器可随时调节雾量的大
小,并能对药液温和加热.
三、氧中毒
(一)原因
氧治疗中发生氧中毒临床极为少见。一般认为在安全的“压力-时程”阈限
内是不会发生氧中毒的,但患者在疲劳、健康水平下降、精神紧张等情况下对氧
过敏或耐力下降时可发生。
吸氧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氧浓度高于60%,高浓度氧进入人体后产生的
过氧化氢、过氧化物基、羟基和单一态激发氧,能导致细胞酶失活和核酸损害,
从而使细胞死亡.这种损伤最常作用于肺血管细胞,早期毛细血管内膜受损,血
浆渗入间质和肺泡中引起肺水肿,最后导致肺实质的改变.
(二)临床表现
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氧中毒的特点是肺实
质改变,如肺泡壁增厚、出血。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后,病人即可有胸
骨后灼热感、咳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胸痛;吸氧24小时后,
肺活量可减少;吸纯氧1~4天后可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有时可出现视力或精神
障碍。
(三)预防与处理
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选择恰当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angelababy图片 超过45%。根据氧疗情况,及时调整吸
氧流量、浓度、和时间,避免长时间高流量吸氧。
3。对氧疗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告诫病人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
4.吸氧过程中,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效果.一旦发现病人出现氧中毒,
立即降低吸氧流量,并告诉医生,对症处理。
四、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仅见于新生儿,以早产儿多见。是一种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其特征为视网膜新生
血管形成、纤维增殖以及由此产生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最终导致视力严重受损
甚至失明。
(一)原因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长时间高浓度氧气吸入会引起此并发症.
(二)临床表现
视网膜血管收缩,视网膜纤维化,临床上可造成视网膜变性、脱离、继发性白内
障、继发性青光眼、斜视、弱视,最后出现不可逆的失明。
(三)预防及处理
1.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勿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吸氧浓度小于40%。
2.对于曾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者应定期行眼底检查.
3.已发生晶体后组织增生者,应早日行手术治疗。
五、腹胀
(一)原因
1。多见于新生儿,鼻导管插入过深,因新生儿上呼吸道相对较短,易误入食道。
2。全麻术后患者咽腔收缩、会厌活动度、食道入口括约肌松弛,舌体后移,咽
腔因插管而水肿,使气体排出不畅,咽部成为一个气体正压区。此时氧气的吸入
流量大,正压更加明显,迫使气体进入消化道。
(二)临床表现
缺氧症状加重.病人烦躁、腹胀明显,腹壁张力大,呼吸急促表浅,胸式呼吸减弱,
口唇青紫,脉搏细速,呈急性表现,严重者危及生命.
(三)预防及处理
1。正确掌握鼻导管的使用方法。插管不宜过深,成人在使用单鼻孔吸氧时鼻导管
插入的深度以2厘米为宜.新生儿鼻导管吸氧时,必须准确测量长度,注意插入方
法、插入鼻导管时可将患儿头部稍向后仰,避免导管进入食道,插入不可过深。
2。用鼻塞吸氧法,鼻前庭或面罩吸氧法能有效地避免此并发症的发生。
3.如发生急性腹胀,及时进行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
六、感染
(一)原因
1.吸氧终端装置污染:吸氧管道、氧气湿化瓶、湿化瓶内湿化液等容易发生细菌
生长。
2。插管动作粗暴导致鼻腔黏膜破损,而病人机体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易发生
感染.
(二)临床表现
病人出现局部或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寒、发热、咳嗽、咳痰、败血症等.
(三)预防及处理
1.每日更换吸氧管、氧气湿化瓶及湿化瓶内湿化液,湿化瓶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每日消毒。
2.湿化瓶内液体为灭菌处理的冷开水、蒸馏水.
3。每日口腔护理二次。
4。插管动作易轻柔;以保护鼻腔黏膜的完整性,避免发生破损。
5.如有感染者,去除引起感染的原纪委工作总结 因,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七、鼻衄
(一)原因
1.插鼻导管动作过猛或反复操作所致:部分患者鼻中隔畸形,而操作者按常规方
法插管,使鼻粘膜损伤,引起鼻衄.
2。鼻导管过粗或质地差.
3.长时间吸氧者,鼻导管与鼻咽部分泌物粘连、干涸,在更换鼻导管时,鼻咽部
的黏膜被外力扯破导致出血.
4.长时间较高浓度吸氧,且湿化不足,导致鼻粘膜过度干燥、破裂.
(二)临床表现
鼻腔黏膜干燥、出血、血液自鼻腔流出。
(三)预防及处理
1。正确掌握插管技术,插管时动作轻柔.如有阻力,要排除鼻中隔畸形的可能,切
勿强行插管。必要时改用鼻塞法吸氧或面罩法吸氧。
2。选择质地柔软、粗细合适的吸氧管。
3。长时间吸氧者,注意保持室内湿度,做好鼻腔湿化工作,防止鼻腔黏膜干燥。
拔除鼻导管前如发现鼻导管与鼻粘膜粘连,应用湿棉签或液体石蜡湿润,再轻摇
鼻导管,等结痂物松脱后才拔管。
4。如发生鼻衄出血量多,上述处理无效者,请耳鼻喉科医生行后鼻孔填塞。
八、肺组织损伤
(一)原因
给病人进行氧疗时,在没有调节氧流速的情况下,直接与鼻导管连接进行吸氧,
导致大量高压、高流量氧气在短时间内冲入肺组织所致。
(二)临床表现
呛咳、咳嗽、严重者产生气胸.
(三)预防及处理
1。调节氧流量后,供氧管再与鼻导管连接。
2.原面罩吸氧病人在改用鼻导管吸氧时,要及时将氧流速减低。
九、烧伤
(一)原因
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导致氧气外漏,室内使用明火,如使用艾灸、拔火罐等操作,
或病人用腈纶质地的衣物摩擦易产生静电,导致火灾发生。
(二)临床表现
根据烧伤严重程度,分为不同的临床表现.一度:达角质层,轻度红、肿、热、痛,
感觉过敏,不起水泡,表面干燥。浅二度:达真皮层,剧痛。感觉过敏,温度增高,
有水疱,基底潮红,均匀发红,水肿明显。深二度:达真皮深层,有附件残留,
可有或无水疱,基底湿润苍白,有出血小点,水肿明显,痛觉迟钝,拔毛时痛.三
度:损伤至皮肤全层,甚或包括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皮革样,蜡白或焦黄,
炭化,感觉消失,无水泡,干燥,干后可见栓塞静脉呈树枝状,痂下水肿,拔毛
不痛。
(三)预防及处理
1.注意安全用氧,严禁烟火。
2。为病人吸氧时要妥善固定吸氧装置,防止氧气外漏。
3。病人吸氧时要穿着棉质外衣。勿穿着用腈纶材料做的枕巾和衣服,避免由衣服
或头发与枕巾摩擦产生静电火花而引起火灾。
4.一旦发生火灾,要保持冷静,及时关闭氧气来源。并用床单保护病人,将火扑
灭。
5.如病人烧伤,按烧伤处理.
十、过敏反应
(一)原因
1。并发急性肺水肿时,使用20%~30%酒精夸赞老师的句子 进行氧气湿化,而患者对酒精过敏.
2.对吸氧管材料或胶布过敏.
(二)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加重,病人球结膜充血,皮肤瘙痒。或接触吸氧管的鼻腔肿胀、疼痛。
面部粘胶布的皮肤发红、起水泡,甚至皮肤溃烂。
(三)预防及处理
1.详细询问病人过敏史,包括药物、用物等。
2。酒精过敏者,湿化液禁用酒精。
3.发生过敏反应者,及时去除过敏源,给予抗过敏及对症治疗。
十一、二氧化碳麻醉
(一)原因
1。慢性缺氧病人高浓度給氧。因慢性缺氧病人长期二氧化碳分压高,其呼吸主要
靠缺氧刺激颈动喜剧大师卓别林 脉体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沿神经上传至呼吸中枢,反射性地
引起呼吸。高浓度給氧,则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消失,导致呼吸抑制,二
氧化碳滞留更严重.
2。吸氧过程中,病人或家属擅自调节吸氧装置,加大氧气流量.
(二)临床表现
神志模糊,嗜睡,脸色潮红,呼吸浅、慢、弱,皮肤湿润,情绪不稳,行为异常。
(三)预防及处理
1.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者,应以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給氧为宜。
2.对慢性呼衰病人采用限制性給氧,常用低流量持续鼻导管吸氧。氧浓度
24%~33%,氧流量控制在1~3L/min.
3.加强对病人及家属说明低流量吸氧的特点和重要性。避免病人及家属擅自调大
吸氧流量。
4。加强病情观察,将慢性呼衰病人用氧情况列为床边交班内容。
5.在血气分析动态监测下调整用氧浓度,以纠正低氧血症,不升高PaCO2为原则,
一般用氧浓度以24%为宜,若在连续用呼吸兴奋剂时,給氧浓度适当增大,但不
超过29%.
6.一旦发生高浓度吸氧后病情变化,不能立即停止吸氧,应调整氧流量为1~
2L/min后继续給氧,同时应用呼吸兴奋剂。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7。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应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
本文发布于:2023-04-15 18:57: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21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