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3869—83标准)
前言
本标准是GB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修订版。GB3869—83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在我国已执行多年,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
展,受劳动部委托对原《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进行修订。本修改标准比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更加科学,更加实用。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比
有如下几方面的优点。
(1)把作业时间和单项动作能量消耗比较客观地合理地统一协调起来,能比
较如实地反映工时较长、单项作业动作耗能较少的行业工种的全日体力劳动强
度,同时亦兼顾到工时较短、单项作业动作耗能较多的行业工种的劳动强度,因
而基本上克服了以往长期存在的“轻工业不轻,重工业不重”的行业工种之间分
级定额不合理现象的问题。
(2)体现了体力劳动的体态、姿势和方式,提出了体力作业方式系数,这比
笼统地提所谓体力劳动进了一大步。
(3)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是本标准的重要特色之一。
与旧的体力劳动分级标准相比较,修改后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在深度和
广度方面都有所发展和深化,但任何一个标准都决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标准法规需要不断完善,适时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
本标准踪迹的意思 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尊永、金书香、李天麟。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别。
本标准适用于体力劳动作业,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能量代谢率energymetabolicrate(M)
某工种劳动日内各类活动和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均值,单位为kJ/minm2。
2.2劳动时间率workingtimerate(T)
工作日内纯劳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2.3体力劳动性别系数xcoefficientofphysicalwork(S)
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为反映相同体力强度引起男女性别不同所致的
不同生理反应,使用了性别系数。男性系数为1,女性系数为1.3。
2.4体力劳动方式系数waycoefficientofphysicalwork(W)
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为反映相同体力强度由于劳动方式的不同引起
人体不同的生理反应,使用了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方式系数为1、扛方式系数
为0.40、推/拉方式系数为0.05。
2.5体力劳动强度指数intensityindexofphysicalwork(I)
用于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指数大,反映体力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
体力劳动强度小。
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级(表1)。
表1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A1平均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
根据工时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按表
A1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单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
累计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劳动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
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时间,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2)。
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测定表(表A1)。
表A1能量代谢率测定表
每分钟肺通气量3.0~7.3L时采用式(A2)计算。
lgM=0.0945x-0.53794„„„„„„„(A2)
式中:M——能量代谢率,kJ/minm2;
x——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minm2。
每分钟肺通气量8.0~30.9L时采用式(A3)计算。
lg(13.26-M)=1.1648-0.0125x„„„„„„„„(A3)
式中:M——能量代谢率,kJ/minm2;
x——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minm2。
每分钟肺通气量7.3~8.0L时采用式(A2)和(A3)的平均值。
A2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3名,按表A2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
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应
连续记录3天(如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录,应另选正常生产日,
重新测定记录),取平均值,求出劳动时间率(T)。
表A2工时记录表
A3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方法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见式(A5):
I=TMSW10„„„„„„„„„„„„(A5)
式中:I——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T——劳动时间率,%;
M——8h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2;
S——性别系数:男性=1,女性=1.3;
W——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1,扛=0.40,推/拉=0.05;
10——计算常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高处作业分级》GB3608—83标准
(国家标准局1983年4月15日发布1984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为高处作业的基础标准,是高处作业时,采取劳动安全防护措施和加
强劳动安全科学管理的根据。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高处作业。
1.基本定义
1.1高处作业
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以上(含2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均
称为高处作业。
1.2坠落高度基准面
通过最低坠落着落点的水平面,称为坠落高度基准面。
1.3最低坠落着落点
在作业位置可能坠落到的最低点,称为该作业位置的最低坠落着落点。※※
其可能坠落范围半径R,根据高度h不同分别是:
当高度h为2米至5米时,半径R为2米;
当高度h为5米以上至15米时,半径R为3米;
当高度h为15米以上至30米时,半径R为4米;
当高度h为30米以上时,半径R为5米。
高度h为作业位置至其底部的垂直距离。
1.4高处作业高度
作业区各作业位置至相应坠落高度基准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中的最大值,称为
该作业区的高处作业高度。
2.高处作业的级别
2.1高处作业高度在2米至5米时,称为一级高处作业。
2.2高处作业高度在5米以上至15米时,称为二级高处作业。
2.3高处作业高度在15米以上至30米时,称为三级高处作业。
2.4高处作业高度在30米以上时,称为特级高处作业。
3.高处作业的种类和特殊高处作业的类别
3.1高处作业的种类分为一般高处作业和特殊高处作业两种。
3.2特殊高处作业包括以下几个类别:
3.2.1在阵风风力六级(风速10.8米/秒)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的高处作
业,称为强风高处作业。
3.2.2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异温高处作业。
3.2.3降雪时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雪天高处作业。
3.2.4降雨时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雨天高处作业。
3.2.5室外完全采用人工照明时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夜间高处作业。
3.2.6在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条件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统称为带电高处作业。
3.2.7在无立足点或无牢靠立足点的条件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统称为悬
空高处作业。
3.2.8对突然发生的各种灾害事故,进行抢救的高处作业,称为抢救高处
作业。
3.3一般高处作业系指除特殊高处作业以外的高处作业。
4.标记
高处作业的分级以级别、类别和种类标记。一般高处作业标记时,写明级别
和种类;特殊高处作业标记时,写明级别和类别,种类可省略不写。
例1:三级,一般高处作业
例2:一级,心率不齐怎么调养 强风高处作业
例3:二级,异温、悬空高处作业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局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起草。
高温作业分级(GB4200标准)
前言
《高温作业分级》标准是我国特有的劳动安全卫生分级管理标准,适用于评
价与划分高温作业环境热强度及其等级。本标准在重新修订时采用了国际通用的
WBGT指数方法代替了我国GB4200-84标准中曾使用温差评价热环境的方法。
同时新修订标准增加了定向辐射热的修正系数。
本标准从1997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GB4200—84。
本标准的附录A、B、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海潮、魏一大、符红、甘永祥、戴自祝、李天麟。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温作业环境热强度大小的分级。
本标准适用于对高温作业实施劳动安全卫生分级管理。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生产性热源productivehotsource
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和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或工件等。
2.2工作地点work-place
作业人员进行生产操作或为了观察生产情况需要经常或定期停留的地点。若
因生产劳动需要,作业人员在车间内不同地点进行操作,则整个车间可称为工作
地点。
2.3WBGT指数WBGT-index
WBGT指数亦称为湿球黑球温度(C),是表示人体接触生产环境热强度的一个
经验指数。它采用了自然湿球温度(tnw)、黑球温度(tg)和干球温度(ta)三种参
数,并由下列公式计算而获得。
室内作业:
WBGT=0.7tnw+0.3t„„„„„„„„„„„„„(1)
室外作业:
WBGT=0.7tnw+0.2tg+0.1ta„„„„„„„„„„„(2)
2.4高温作业theworkintheenvironmentwithhightemperature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的作业。
2.5接触高温作业时间theworkingtimeexpodintheenvironment
withhightemperature作业人员在一个工作日(8h)内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
时间(min)。
2.6定向辐射热radiatheatoffixeddirection生产性热源向工作地
点的某一方向辐射的热量。
3高温作业分级
按照工作地点WBGT指数和接触高温作业的时间将高温作业分为四级,级别
越高表示热强度越大,见表1。
表1高温作业分级
4定向辐射热的修正系数
凡工作地点定向辐射热强度平均值等于或大于2kW/m2的高温作业,应在本标准
第3章的基础上相应提高一个等级,但最高不超过Ⅳ级。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WBGT指数测量与计算方法
A1测量时间
常年从事接触高温作业的工种,应以最热季节测量值为分级依据。季节性或
不定期接触高温作业的工种,应以季节内最热月测量值为分级依据。从事室外作
业的工种,应以夏季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时的测量值为分级依据。在生产正常
和工作地点热源稳定时,同一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应测量三次,即工作后:
9:00~10:00;13:00~14:00;和16:00~17:00,连测三天,取平均值。
如遇特殊生产工艺,工作地点热源不稳定时,可依据生产进程或具体情况,随时
测量,同一测点连测三次,取平均值。
A2测量地点及位置
选择作业人员经常操作、停留或临时休息处。一般测量高度立位作业为1.5m
高;坐位作业为1.1m高。如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应测踝部、腹和头部。
立位时测量点离地高度分别为0.1;1.1和1.7m处;坐位时测量点离地高度分别
0.1;0.6和1.1m。
A3WBGT指数的平均值计算公式
A4测量仪器与方法
A4.1测量仪器采用WBGT测量仪,或采用干球温度计、自然湿球温度计,
黑球温度计,在同一地点分别测量计算。
A4.2自然湿球温度计的感温部分应为圆柱体,外径为6mm1mm,长度为
30mm5mm,测量范围为5~40℃;精度为0.5℃。
A4.3黑球温度计的黑球直径为150mm,为无光泽黑球,平均辐射系数为
0.95,铜球壁越薄越好。测量范围为20~120℃,精度为1℃。
A4.4干球温度计测量范围为10~60℃;精度为0.5℃,测量时应注意防
止辐射热的影响。
A4.5干球、湿球和黑球温度测量时应采用三角支架将三个温度计悬挂起
来,以便使环境空气不受限制流经球体感温部。
A4.6在测量湿球温度时,要在湿球温度计的感温部分裹上一层湿纱布条,
纱布条要覆盖湿球温度计的整个感温球体。测量时由其自然蒸发(不能人为强迫
通风)每30min读记测量数值。应注意保持纱布条清洁、湿润,再次使用前要清
洗干净。
黑球温度计达到稳定状态时,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黑球温度一般每隔25min
读记测量数值。
A5时间加权WBGT指数计算公式
在生产环境热强度变化较大的工作场所,或者因生产需要作业人员在车间内
不同工作地点操作,且接触热强度大小不一致时,应采用时间加权平均公式计算
WBGT指数:
式中:WBGT1——第1个工作地点实测WBGT,℃;
WBGT2——第2个工作地点实测WBGT,℃;
WBGTn——第n个工作地点实测WBGT,℃;
t1,t2„„tn——作业人员在第1,2„„n个工作地点实际停留的时间,min。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接触高温作业时间测量与计算
B1接触高温作业时间是指因生产需要作业人员,在一个工作日(8h),实际
在热环境中操作、停留、短休的累计时间(min)。
B2测算方法是同一工种或生产岗位随机选择受测作业人员2~3名,在正
常生产状况下,跟班记录一个工作日作业人员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时间,连续记
录三天,取平均值。
B3如遇作业人员在一个工作日内需在不同岗位工作时,要分别测算在各岗
位的实际接触高温作业时间,同时测量其岗位工作地点WBGT指数,以便按附录
A中A5计算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
附录C
(标准的附录)
定向辐射热的测量与计算方法
C1定向辐射热的测算时间、地点及位置请参照本标准附录A中A1、A2和
A5等规定的方法原则。
C勇敢追梦 2测量仪器采用定向辐射热计对准被测方向测量。
体力搬运重量限值
GB
12330-90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04-23发布1991-01-01实施
1
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个体从事体力搬运的负重量。
本标准适用于成年人体力搬、扛、推或拉方式的劳动。
本标准不适用于高原地区、山区、泥泞路面及坡度大于10度的道路。
2
术语
2.1
体力搬动重量
人体搬动物体的重量,包括单次搬中国第一个皇帝 运重量与全日搬运重量。
2.2
单次搬运重量
人体每一次搬动的重量。
2.3
全日搬运重量
人体工作日单次搬动重量的总和。
3体力搬运重量限值
人体搬运重量最大限值应符合表中规定
━━━━┯━━━━━┯━━━━┯━━━━━━━━━━━━━
│
│
│
搬运方式
性
别
│
搬运类别
│单
位
├──┬────┬─────
│
│
│搬
│
扛
│
推或拉
────┼─────┼────┼──┼────┼─────
男
│
单次重量
│
KG
│15
│
50
│
300
│
全日重量
│
T
│18
│
20
│
30
│
*
│
TM
│90
│
300
│
3000
────┼─────┼────┼──┼────┼─────
女
│
单次重量
│
KG
│10
│
20
│
200
│
全日重量
│
T
│8
│
10
│
16
│
*
│
TM
│40
│
150
│
1600
━━━━┷━━━━━┷━━━━┷━━┷━━━━┷━━━━━
*
全日搬运重量和相应步行距离的乘积,以吨米表示。
GB12330限量标准(男)
性别
搬运类型
单次重量
(kg)
全日重量
(T)
全日搬运重量和
相应步行距离乘
积(™)
男搬
151890
男扛
5020300
男推拉
300303000
GB12330限量标准(女)
性别
搬运类型
单次重量
(kg)
全日重量
(T)
全日搬运重量和
相应步行距离乘
积(™)
女搬
10840
女扛
2010150
女推拉
20161600
GB/T14440—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低温作业分级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年6月10日批准1994年1月1日起实施)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低温作业环境冷强度大小及其对人体机能影响程度的级别。
2术语
2.1低温作业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
2.2低温作业时间率
一个劳动日在低温环境中净劳动时间占工作日总时间的百分率。
3低温作业分级
按工作地点的温度和低温作业时间率,将低温作业(按表1)分为四级,
级别高者冷强度大。
表1低温作业分级
低温作业
时间率%
≤5~0<0~-5
<-5~<-10~<-15~<-20
-10
Ⅰ
Ⅰ
Ⅰ
Ⅱ
Ⅰ
Ⅰ
Ⅱ
Ⅱ
Ⅰ
Ⅱ
Ⅱ
Ⅲ
-15
Ⅱ
Ⅱ
Ⅲ
Ⅲ
-20
Ⅱ
Ⅲ
Ⅲ
Ⅳ
Ⅲ
Ⅲ
Ⅳ
Ⅳ
温度范围,℃
≤25
>25~50
>50~75
>75
注:凡低温作业地点空气相对湿度平均等于或大于80%的工种应在本标
准基础上提高一级。
附录A
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计算方法
(补充件)
A1气温(Ta)测定采用通风温湿度计进行测定,每测定点一日测定三
次(9∶00~10∶00,13∶00~14∶00,18∶00~19∶0
0),连续测定三天,取其平均值。
A2相对湿度测定采用通风温湿度计进行测定,测算方法同气温。
附录B
低温作业时间率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补充件)
B1低温作业时间率的计算方法
同一工种随机选择受测工人三名,并跟班记录一个劳动日实际低温作业时
间,连续记软件测试面试题 录三天,取其平均值计算低温作业时间率。
低温作业时间率(%)=(低温作业时间(min)/工作日总时间(mi
n))100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
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起草。
GB5817-1986
生
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本标准适用于区分工人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的大小,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本标准不适用于放射性粉尘及引起化学中毒的危害性粉尘。
1基本定义
1.1生产性粉尘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1.2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
工人在有生产性粉尘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劳动的作业。
1.3工作地点
工人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1.4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生产性粉尘中含有结晶型游离二氧化硅的质量百分比。
1.5接尘时间
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尘作业时间。
1.6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
系指工人在一个工作日的接尘时间内吸入含有生产性粉尘的空气总体积。
1.7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
系指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表4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值。
1.8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在工作地点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每个采样
点的样品数不得少于五份,取其超标倍数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2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2.1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共分为五级:
0级Ⅲ级危害
Ⅰ级危害Ⅳ级危害
Ⅱ级危害
2.2本标准将属于具有人体致癌性粉尘的石棉尘,列入本标准中游离二氧化硅大于70%
一类。
2.3根据产生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以及生产性粉尘浓度
超标倍数三项指标,按下表划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表
附录A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法
(补充件)
A.1测定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采样方法
应采集工人经常工作地点呼吸带附近的浮游尘或沉积尘样品。工厂应连续收集三天的粉
尘样品,混匀后进行测定。矿山应选择在开采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采样,同一种性质的
粉尘样品不少于3份。
A.2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分析法
A.2.1分析步骤
准确称取0.1~0.2g生产性粉尘样品,放入锥形烧瓶中(如为炭素类或有机类粉尘样品,
应在800~900℃下完全灰化后进行分析。如为硫化矿物,应先加数毫克结晶硝酸铵于锥形
瓶中),然后加入焦磷酸15mL,迅速加热到245~250℃,保持15min后,冷却到40~50℃,
在冷却过程中,加50~80℃蒸馏水稀释到40~50mL。稀释时,一面加水,一面用力搅拌混
匀,然后,加水稀释至150~200mL。用无灰滤纸过滤,并用0.1N盐酸洗涤沉渣,再用热
蒸馏水洗至无酸性反应为止。最后,将带有沉渣的滤纸,放入恒重的瓷坩埚中,在80℃的
烘箱中烘干,低温炭化后,再放入800~900℃高温炉中灼烧30min,然后,放入干燥器中
冷却1h,称至恒重。
A.2.2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气化硅含量的计算法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按式(1)计算:
式中:SiO
2
(F)——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M
1
——坩埚质量,g;
M
2
——坩埚加沉渣质量,g;
G——生产性粉尘样品质量,g。
A.2.3粉尘中含有难溶杂质的处理
A.2.3.1当生产性粉尘样品中有难以被焦磷酸溶解的杂质时(如碳化硅、绿柱石等),需
将焦磷酸处理后的样品沉渣放入铂坩埚中,加入1∶1硫酸数滴,使沉渣湿润,然后加入40%
氢氟酸5~10mL,稍加热使沉渣中游离二氧化硅溶解,继续加热蒸发至不冒白烟为止。于
900℃高温下烧灼,称至恒重。
A.2.3.2处理杂质后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计算法
处理杂质后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按式(2)计算:
式中:M
2
——坩埚加沉渣质量,g;
M
3
——经氢氟酸处理后坩埚加残渣质量,g;
SiO
2
(F)——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A.3本法为基本方法。如采用X线衍射测定法或红外光谱测定法等须与本法进行核对。
附录B
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的测定法
(补充件)
B.1工人接尘时间的确定
在生产任务正常情况下,每一接尘工种选择不少于2名有代表性的工人,按表B1的格
式记录自上班开始至下班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工间休息的时间,并分别注明接
尘情况。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分别表示该工种的工人在一个工作
日内的总接尘累计时间、各种劳动的接尘累计时间及休息的接尘累计时间。
表B1接尘工时记录
B.2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测定
根据表B1的记录,将各种接尘劳动时间与接尘休息时间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
类),然后,分别采集工人在接尘休息时和从事各种接尘劳动状态时的呼出气,测量该气体
体积求出接尘休息和各种接尘劳动时的呼气量值,并换算成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体积值。然
后按表B2再换算成每分钟呼气量[标准状态呼气量,L/采气时间,min],最后将各种接尘劳
动时及接尘休息时的每分钟呼吸气量分别乘以相应的各接尘劳动的累计时间和接尘休息的
累计时间,其总和即为一个工作日内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L/日人)。
表B2一个工作日内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的测定记录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程玉海,符绍昌,邹昌琪,朱惠兰,王肇滇,薛家耀。
发布单位:国家标准局
提出单位: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局
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
批准单位:国家标准局1986-1-21
有毒作业分级
有毒作业系指职工在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作业。
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是对在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职
工,根据接触性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空气中毒物浓度超标倍数三项指标
综合评价,而确定有毒作业危害程度的技术标准,是劳动条件分级系列标准之一。通过劳动
条件分级结果可以掌握企业现阶段的职业危害水平。根据职业危害程度的高低及各等级中受
害职工人数,分出轻重缓急,从而明确监察重点和工作方向。开展劳动条件分级是我国劳动
卫生工作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找到的一种能够直观和较科学地反映企业职工劳动条件状况的
方法。
分级指标权数的确定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是有
毒作业分级的三项指标,其相应的权数用D、L、B表示。各权数值的确定如下:
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的确定(表1)。
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L的确定(表2)。
3.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
表1
表2
注:有毒作业劳动时间系指在一个工作日内,职工在工作地点实际接触生产性毒物的作业时间。
以工作地点实际测定空气中毒物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毒物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作为依
据。超标倍数月的计算公式如下:
B
-
Mc
1
Ms
-
式中
M
c
——测定的毒物浓度均值,mg/m
3
;
Ms——该毒物的车间空气最高容许浓度,mg/m
3
。
有毒作业危害级别的确定
1.分级指数C的计算公式
C=DLB
2.分级级别(表3)
表3
3.根据有毒作业的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三项指
标综合评价,并实行简化,制定出《有毒作业分级》级别表,按表4进行分级。
表4有毒作业分级表
4.当有毒作业工作地点空气中存在多种毒物时,应分别进行毒物作业分级,以最严重
的级别定级,同时注明其他生产性毒物作业的级别。
有毒作业分级程序有毒作业分级通常分为准备工作、现场测定、数据处理三个阶段。
注:跨两级区方格的级别;从左到右,有毒作业劳动时间<2h,依次分别为一、二、三
级;>2h,依次分别为二、三、四级。
1.准备工作阶段:首先进行现场调密集 查,了解生产工艺、接毒岗位和接毒人数、毒物种
类及其存在状态、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空气净化装置;确定分级对象、制定采样计划(确定
采样点、采样时机、采集的样品数);准备好采样设备及记录用品。
2.现场测定:测定有毒作业劳动时间和采集有毒物质的空气样品,并进行分析(现场分
析或实验室分析)。
3.数据处理阶段:首先对现场测试数据进行审核,确定数据的有效性。然后根据测定
的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求出权数L;根据被测毒物种类,从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表中
查出其毒物级别,从而确定其权数D;由现场测得的毒物浓度平均值求其浓度超标倍数B。
将D、L、B值代入公式求得分级指数C,确定有毒作业分级的级别,填写分级报告表格。
本文发布于:2023-04-15 18:40: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21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