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海外留学申请 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
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
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0.025mol/l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
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
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
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启动的,参和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口算题四年级上册 内。凝血因子?
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
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和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
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
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和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
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
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
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
50’’8’15’’2’15’’6’45’’不凝不凝试管10.2ml0.2ml0.2ml
2’15’’试管20.2ml0.2ml0.2ml3’45’’试管30.2ml0.2ml0.2
ml45’’
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静置杯中的血液,由于发生了上述的血液凝固过程,
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没有被破坏,所以杯中血液凝固。而搅拌过的杯内血液,虽也发生血液凝固
过程,但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却不断缠绕到毛刷上,当杯内血液的纤维蛋白原全部水解掉后,形成的纤维蛋白也全部缠绕在毛刷上,这时血纤维只能网罗毛刷附近的一些血细胞,在毛刷上见
有血凝块。经水漂洗后,血细胞被冲走,毛刷上剩下的是白色细丝状的纤维蛋白。搅拌后的杯
内血液因纤维蛋白原全部被耗尽,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则搅拌后的杯内血液不发生凝固。由
此可见,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任何一个步骤被破坏,就不会引起血
液凝固。
在血液凝固的两个过程中,它们是有所不同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如下表9-3所示:表
9-3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
区别点
启动的凝血因子
x因子的激活
参和凝血的凝血因子
凝血过程
凝血时间内源性凝血?需要?因子复合物数量多,且全部在血管中复杂慢、约数
分钟外源性凝血ⅲ需要ⅲ因子复合物数量少,ⅲ因子在血管外,其余在血管内简单
快、约几十秒钟
由上可知,外源性凝血比内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在实验结果表9-2中,第1、2试
管都是由血小板、生理盐水和cacl2溶液组成的,参和凝血的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故其凝
血过程为内源性凝血。而第3试管是由血小板、羊肺悬液和cacl2溶液组成。在第3试管中
含有羊肺悬液,其内含有丰富的第ⅲ凝血因子。显然第3试管发生的血液凝固过程主要是外
源性凝血途径。因此第3试管凝血时间最快。在第1、2试管中虽然所含成分相同,但血小板
含量不一样,第1试管血小板含量高于第2试管。血小板对血液凝固具有促进作用,表现
为:①血小板的质膜上吸附有许多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因子v、因子xi等。②其
颗粒中也含有许多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因子。③血小板因子为血液凝固过程提供磷脂表面,
其激活后能加速血凝;同时其能对一些血凝因子具有保护作用,免受抗凝血酶ⅲ和肝素的破
坏。可见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第1试管内因含有丰富的血小板,故其凝血时间比第2试管快。
血液凝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凝血因子的质和量、各种理化因素等。
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一个粗糙表面,容易使血小板发生粘着、聚集,然后发生解体,释
放许多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子;另外,棉花含许多带负电荷植物纤维,也能激活凝血因子?,
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因此放有棉花的试管内血液凝固加快。试管内壁涂上一层石蜡油时,由
于石蜡油表面光滑,不易引起血小板粘着,即不易使血小板发挥促进凝血的作用。另外石蜡油
为绝缘体,其把试管表面所带的负电荷覆盖,不利于凝血因子?的激活,因此血液凝固变慢。
血液凝固实际上是一系列蛋白酶的水解过程。参和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大多数是蛋白质
酶原,其水解后变成有活性的蛋白质酶,如因子ii、因子xi、因子xii等(因子vii是有
活性的)。这些蛋白质酶具有酶随温度升高催化活性加强的特性,也具有蛋白质受热变性的特
点。当温度低时,蛋白质酶的活性下降,而当温度升高到42~45℃以上时,由于蛋白质发生
变性,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使蛋白质功能受损,蛋白质酶的活性下降或失活。因
此,把血液放入37℃水浴时血液凝固的时间就比放入冰冻水浴时所需时间短。
体内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抗凝血酶ⅲ和凝血酶等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
中心------丝氨酸残基结合,使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受到抑制或失活,从而达到抗凝作用。
肝素则主要通过和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ⅲ结合,加强后者的抗凝作用。此
外,肝素还能使血管内壁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作用。因此在试管
内
放入肝素时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血凝过程中,ca是重要的凝血因子,其参和了血液凝固的许多环节,当血液中没有
ca2+时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在试管内放有草酸钾时,由于草酸钾和血液中的ca2+发生化学
2+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使血液中没有ca,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六)结论:
通过本实验可知:①血液凝固过程可分为三个互相联系的主要阶段,任何一个阶段被破
坏,凝血过程就终止,而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②根据凝血酶原激
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可把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所消
耗的时间比外源性凝血途径长。③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具有发挥促进作用。④血液凝固
除受凝血因子的质和量影响外,还受接触面、温度等理化因素的影响。血液接触面粗糙、适当
加温能加速血凝,而血中加肝素等抗凝剂、以及除去血中游离钙离子等可延缓血液凝固。2+
篇二:血凝血凝抑制试验总结
1、如果是马上要做实验,先把实验所需的抗原、标准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待检血清
取出
回温,如果待检血清已冷藏,可取出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回温,待血清析出后取出
(时间大约看具体情况而定)。
2、试验准备阶段:
a准备好清洗干净的血清离心管(要有刻度装血液)。
b采血:注射器内先加入一半体积的阿氏液(防止血液凝集,当所需红细胞较多时,加
入注射器量程一半的阿氏液,当所需红细胞较少时,加入1.5ml~2ml的阿氏液)。
c1%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采集至少3只spf(无特定病原体)公鸡或无禽流感和新城疫等抗体的健康公鸡的血液
和等体积的阿氏液混合,用ph7.2、0.01mol/lpbs液洗涤3次,每次去掉上层的清液
后加入少量pbs用注射器反复抽吸使之混匀,再加至所要刻度,放入离心。每次均以1000
r/min离心10min,洗涤后用pbs配成体积分数为1%的红细胞悬液,4℃保存备用(实际
pbs液用1%的生理盐水代替)。
d所需1%红细胞悬液的体积≥4hau+1ml(本例中为30ml+1ml=31ml),否
则配置的1%红细胞悬液不够用(理论计算为30.1ml,取31ml以防万一)。
e阿氏液(alvers)制备
葡萄糖2.05g
柠檬酸钠0.80g
柠檬酸0.055g
氯化钠0.胶体果胶铋胶囊说明书 42g
加蒸馏水至100ml,散热溶解后调ph值至6.1,69kpa高压灭菌15min,4℃
保存备用。
3、血凝试验
目的:检测试验所用的标准抗原的血凝滴度,如检测结果血凝滴度为210=1024,表
示标准抗原稀释1024倍仍能和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注意:
一瓶新的未使用的抗原(禽流感或新城疫为粉状),辰楠旧事 需要加入(用注射器)2ml的稀释
液(0.9%生理盐水,一般瓶身上有标注加入的体积2ml)
a反应板要同时做三排(每排12孔),原因:根据三排的多数结果来确定血凝滴度。例
如:
10999三个结果为:2、2、2,则本次试验标准抗原血凝滴度为2。
b加入1%的红细胞悬液后放到微量震荡器上震荡混合1min,室温20℃~25℃下静置
40min,放4℃静置60min。当pbs食品安全小常识 对照孔红细胞呈明显纽扣状沉到孔底时判定结果。
4、4hau抗原
例如:标准抗原血凝滴度为210=1024,则4hau抗原=(1:210)/4=1:
256,稀释时,将1ml的抗原加入到255ml的pbs中即为4hau。
5、计算配置4hau所需稀释液体积v和标准抗原体积x
假设:待检血清100份每排12个孔(实际只需要11孔,但多计算一些,以防不
够)
每孔加入25ul4hau抗原体积=25ul12100=30000ul=30ml
设标准抗原体积为x
则有:1:256=x:30000
标准抗原体积x=3000/256=117.1875ul=0.117ml
稀释液体积v=30-0.117=29.883ml
但实际量取时稀释液体积直接用30ml计算,因为0.117ml数量很小,可以忽略不
计。
6、血凝抑制试验
a红细胞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摇匀。
b加入1%的红细胞悬液后放到微量震荡器上震荡混合1min,室温20℃~25℃下静置
40min,若环境温度过高,放4℃静置60min。当pbs对照孔红细胞呈明显纽扣状沉到孔
底时判定结果。
7、结果判定
血凝试验:将反应板倾斜,看是否呈泪滴状,不呈泪滴状的说明发生血凝
血凝抑制:将反应板倾斜,看是否呈泪滴状,呈泪滴状的说明未发生血凝或血凝不完全
即血凝抑制
8、篇三:血凝试验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血凝试验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键词】血凝试验
血凝试验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检测项目,血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是指导临床正确治疗的
保障。作为血凝功能异常的筛查试验,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抗凝治疗监测,术前检查中具有
重要作用,且使用广泛。由于凝血试验和一般的检验项目测定不同,其影响因素具有特殊性。
当其启动因子被某些因素激活后,就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检测结果的极大误差。因
此,对于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掌握和了解影响血凝试验相关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血凝试验的因
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血样的采集和处理
1.1.采血技术
1.1.1.患者应处于平静状态。因为情绪紧张,剧烈运动会激活或干扰血小板、凝血因
子和纤溶酶原等成分。
1.1.2.患者应空腹。进餐后,血中的乳糜微粒等将对血凝试验结果造成干扰。
1.1.3.采血前不应拍打采血部位,必须顺利“一针见血”,避免混入组织液或发生溶
血。因为组织液中会有丰富的因子ⅲ,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加速凝血酶源
的消耗,使试验结果偏低。
1.1.4.压脉带不应扎的太紧,压迫时间不应过长。压力大及束缚时间过长可影响局部
血液的浓缩和内皮细胞释放t-pa,后者可引起纤溶活动增强。
1.1.5.采血速度要适当,若太快易产生气泡,使纤溶蛋白原、因子v、因子ⅲ变性。
因此,建议使用定量真空采血管。
1.1.6.采血后要立即和抗凝剂混合,但不要用力震荡。nccls推荐使用带塞塑料或聚
乙烯试管采血,因不带盖,血浆ph值升高,影响试验结果。
1.1.7.采血顺序对试验结果也有影响。朱忠勇报道[1]:pt血样采集顺序第二管、
第三管和第一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aptt的差异则无显著性(p>
0.05)。这可能和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过长有关。因此,采多管血样时,血
凝试验标本应取第一管。
1.2.标本运输、保存和处理标本应随采随测,如需运输,标本应在室温下运送,因低
温会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使pt、aptt结果降低,血浆标本原则上应立即检测,
血液一旦离体后即开始变化,随离体的时间不同凝血因子逐渐消耗,从而检测出
的结果也不同。在原血浆管置室温2h测得的结果和立即测定的pt、aptt结果
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分离出血浆的试管置室温2h所测结果和立即测定
pt、aptt结果有明显差异(p<0.01)[2],因此,凝血试验应在室温保存4h
内完成,不能完成4℃冰箱保存,24h内完成。-20℃保存标本需1周内完成,
否则会对结果产生影响[3]。血液离心是凝血试验标本处理的关键步骤,离心
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除去血浆中的血小板,使标本成为乏血小板血浆,以便排除
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对试验的影响,有报道认为[4]标本离心的相对离心力
rcf≥2000g,离心时间不少于15min为宜。
1.3.抗凝剂的选择抗凝剂的选择对结果起着重要作用,根据icsh及icth推荐
0.019mol/l的枸橼酸钠,作为凝血因子检测的首选抗凝剂。因枸橼酸钠对ⅴ、
ⅷ因子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不受肝素影响还适用于接受肝素治疗的病人的监
测。而草酸盐能和钙离子形成不溶性沉淀物,影响血凝仪的光电终点。肝素可和
at-ⅲ作用抑制凝血因子的反应,edta能抑制或干涉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纤维蛋白
原单体聚合,且对ⅴ因子保护性差。
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必须相当准确,应按9∶1比例混合,9份血液准确地讲是指9份
红细胞压积正常血液中血浆的量而言,抗凝剂只对血浆起作用,如抗凝剂加入不准确和由于贫
血或红细胞增多症血浆量的变化而引起抗凝剂在血浆中绝对含量改变,进而影响试验结果。因
此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当hct超出或低于正常范围时,使用计算公式随
时调整抗凝剂的用量,以保证抗凝剂有血浆中的绝对含量不变[5]。公式:抗凝剂用量
(ml)=0.00185全血量(ml)(1-hct%)
2.试剂
2.1.试剂的选择试剂的质量是确保结果可靠性的先决条件,试剂的选择一方面要根据
所用检测仪器的类型,另一方面要根据试验检测目的选择对其敏感的试剂。如
aptt试验时所用的活化剂不同,对血内肝素狼疮抗凝物质及因子ⅷ、ⅸ缺乏症
的敏感性也不同,所以要根据检测项目来选择不同活化剂的aptt试剂,为了试
验结果便于比较和估计抗凝剂疗效或指导用药,最好选择inr报告方式,因此,
选择试剂应标有isi值,理论上isi值越接近1.0越好,isi值的高低决定
inr的精度,也决定了试剂的质量[6]。
2.2.试剂的使用及保存
2.2.1.试剂在使用时应严格按说明书操作。试剂复溶剂一般为蒸馏水,注射用水及ph
6.0~7.0去离子水,如复溶剂ph值增高会使凝固时间延长,若水质混浊表
明有污染或钙离子存在,含有保护剂抗生素抗体或其他添加剂的水,不能用于
试剂的复溶剂。复溶剂后的试剂不能反复冻融,不用时应加盖并保存在2℃~
8℃;所有试剂均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2.2.2.试剂使用中要注意污染的问题,避免如试剂瓶盖错盖,造成交叉污染,用同一
吸管或移液头造成试剂标本的交叉污染等。
3操作的因素
试验操作技术对检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即使很微小的变化也会造成试验结果的明显的
变化。
3.1首先要检查仪器电源、光源是否稳定,预热时间或温度设置是否正确。
3.2检查所有试剂、缓冲液、标本是否合格,如有问题及时更换。
3.3每次检测之前,应先检测参比血浆或质控血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4加试剂时要防止气泡产生,无论是透射光还是散射光测定,防止气泡产生是保证结
果准确性的前提,有气泡时凝血时间会假性延长。
3.5在加样过程中除保证样品量的准确外,还应保持加样器和反应杯垂直,加样动作要
稳、准、快,既要让感应器充分接触,又不能停顿时间过长。测定过程中应保持反应杯的清
洁,防止外异物掉入比色杯。
4药物和疾病因素
某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影响凝血机制的功能或是有协同抗凝作用,如水合氯醛、阿司匹
林、保泰松、氯贝丁酯、吲哚美辛等可使口服抗凝药物在血液中浓度明显增高。有资料表明
[7],大剂量使用青霉素,当血浆青霉素浓度达5000u/ml时pt、aptt明显延长,且随
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时间延长;头孢哌酮具有甲硫甲唑环的侧链和前凝血酶原相仿;羧酶可错误
地和抗生素结合而导致凝血酶原的形成减少,干扰肝脏中vk的代谢,导致低凝血酶血症
[8]。肝素、华法林、双香豆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可抑制凝血酶,从而妨碍纤维蛋白原变
为纤维蛋白,阻止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使血浆中抗凝物质含量增多,影响凝血试验,使凝固
时间延长。
除药物对凝血试验结果的影响之外,很多疾病的因素也对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如dic
时,由于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和产生的fdp拮抗凝血酶的作用,使pt延长。但在dic早
期,病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pt缩短。此时分析血凝结果一定要结合患者病情进展程度。各
种疾病导致溶血、黄疸脂血、红细胞含有磷脂,能缩短aptt的值。当hct>50%时血浆中抗
凝剂浓度增高,aptt假性延长;相反,htc<20%时aptt假性缩短,应适当调整凝剂用量
可减少影响。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倾向,不能仅依靠血凝分析判断作为诊断指标,因为血凝分
析受的影响因素太多太杂,应结合血小板计数、3p试验等共同作为诊断指标。
高血压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时,血管因缺氧和硬化发生,肿胀损伤,激活内外
凝血途径,导致凝血功能显著增强,继而引起一系列敏感指标的改变[9,10]。
除上述分析的影响因素外,季节变化以及饮食因素等都对凝血实验有影响,如茶叶中的
茶多酚,桔汁中的枸橼酸盐,海带中的藻酸双酯钠等都有抗凝作用。
由此可见,血凝试验的结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掌握和了解这些,才能尽可能避
免不利因素的干扰和错误的解释,才能真正给临床以帮助。
【参考文献】
1.肖秀林,陈红宇,王昌富,等.pt和aptt样本采集顺序和保存温度的探讨.上海医
学检验杂志,2001,16(2):104.
2.康志荣.不同存放条件对血浆凝血试验结果的影响.临床检验杂志,1998,16(1):
52.
3.李立青.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凝血三项测定结果的影响.大理学院学报,2004,
3(5):47.
4.张金莲.标本离心条件和放置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影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9(4):675.
5.丛玉隆,王淑娟.今日临床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6程峰,
朱忠勇.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标准化及在抗凝治疗中使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
18(2):111.
7常剑峰.大剂量-内酰胺类抗生素凝血实验的干扰.临床检验杂志,2000,18(4):211.
8徐淑云.临床用药指南.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7,58.
9门剑龙.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定凝血抗凝等指标的临床意义.临床检验杂志,2000,
18(4):250.
10门剑龙.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抗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状态改变的观察.临床检验
杂志,2000,18(6):372.
作者单位:1130062吉林长春,长春市第二医院
6.130062吉林长春,长春市朝阳区人民医院篇四: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
报告模板
一.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静置烧杯内的血液发生凝固。搅
拌杯内的血液不发生凝固,但毛刷上可见红色的血凝块,将毛刷冲洗干净后可见毛刷上
缠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
实验条件凝血时间
1.棉花少许
2’00’’
2.石蜡油润滑整个试管表面
30’16’’
3.37摄氏度水浴中
3’30’’
4.浸在盛有碎冰块的烧杯中
>20’
5.加肝素10个单位(加血后摇匀)
>20’
6.加草酸钾2mg
>20’
从表9-1可以看出:棉花和石蜡油是观察血液接触粗糙程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血
液中加有棉花时血液凝固速度比石蜡油明显快很多;水浴是观察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
放于冰水低温环境中的血液凝固速度比置于37摄氏度温水环境中的明显要慢;当血液中加了
肝素、草酸钾等抗凝剂,在20分钟内均不发生凝血,往该两管各加0.025mol/lcacl2溶
液2~3滴后,肝素管仍旧没有发生血液凝固,草酸钾管整体没有发生血液凝固,但出现血凝
块悬浮于试管中。
7.观察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
1、富血小板血浆0.2ml
2、少血小板血浆0.2ml0.2ml
3、生理盐水0.2ml0.2ml
4、羊肺悬液0.2ml
5、0.025mol/lcacl20.2ml0.2ml0.2ml
血浆凝固时间2’9’’4’42’’
15’’
从表9-2可以看出:第三号试管凝血速度最快,第一号试管凝血速度次之,第二号试管
凝血速度最慢。
(一)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过程分为三个主
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的形成;②凝血酶的的激活;③纤维蛋白的生成。在凝血酶
原激活复合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
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ⅶ启动的,参和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ⅶ可被各
种带负电荷的物质所激活,如血管内膜破损后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
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组织因子)所启动的,其余参和血凝的凝血因子
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ⅲ在脑、肺等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它们最后都是由于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
液发生凝固的。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和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
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
激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
白原激活成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得所有血细胞网罗其
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静置杯中的血液,由于发生了上述的血液凝固过程,所形成的纤维
蛋白没有被破坏,所以杯中的血液凝固。而搅拌过的杯内的血液,虽也发生了血液
凝固摩羯座女生真正的性格 过程,但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却不断缠绕到毛刷上,当杯内血液的纤维蛋白原全部激
活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也全部缠绕在毛刷上,这时纤维蛋白只能网罗毛刷附近的一些血细
胞,所以在毛刷上见有血块。经水漂洗后血细胞被冲走,毛刷上剩下的是白色细丝状的纤维蛋
白。搅拌后的杯内的纤维蛋白原全部被耗尽,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则搅拌后的杯内血液不发
生凝固。人体内已知的凝血因子,除凝血因子ⅳ是ca2+外,其余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蛋白质对温度敏感,过低温度会使之失活但不变性,过高温度会使之变性而失活。人体内本质
为蛋白质的凝血因子、凝血酶等在37摄氏度(即人体正常体温)时活性最高,凝血因子的作
用是将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凝血酶进而将纤维蛋白原水解成纤维蛋白,最终发生凝血;在
冰水浴中血液的凝血因子失活或活性很低,不能有效形成纤维蛋白,故不发生凝血或凝血速度
很慢,因此放于冰水低温环境中的血液凝固速度比置于37摄氏度温水环境中的明显要慢。肝
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在肺、心、肝、肌肉等组织中含量丰富,在抗凝血酶存在的条件下,肝
素具有强的抗凝作用,故表9-1中第5号试管血液不凝固,而且此中血液里的ca+2未受影
响,所以即使后来加入0.025mol/lcacl2溶液2~3滴后也不发生凝血。血液凝固的多个
环节中都需要ca2+参加,草酸钾是一种体外抗凝剂,它可和ca2+结合而去除血浆中得
ca2+,从而起抗凝作用,故表9-1中第6号管血液不凝结。此后加入了0.025mol/l
cacl2溶液2~3滴,如果加入的量不足,则仍然不发生凝血或只出现几个小的血凝块,若足
量,则可发生凝血。由此可见,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任何一个步骤
被破坏,就不会引起血液凝固。
表9-3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区别点
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
启动的凝血因子f?fⅲ
凝血因子ⅹ的激活需要f?因子复合物需要fⅲ因子复
合物
参和凝血的凝血因子数量多,且全部在血管中数量少,fⅲ因子在
血管外,其余
在血管内
凝血过程复杂简单
凝血时间慢,约数分钟快,约几十秒
钟
由上表可知,外源性凝血比内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在实验结果表9-2中,第1、2
试管都是由血小板、生理盐水和cacl2溶液组成的,参和凝血的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故其
凝血过程为内源性凝血。而第3试管是由血小板、羊肺悬液和cacl2溶液组成。在第3试管
中含有羊肺悬液,其内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ⅲ,凝血因子ⅲ暴露于血液中能启动外源性凝
血,显然第3试管发生的血液凝固过程主要是外源性凝血过程,因此第3试管凝血速度最
快。在第1、2试管中虽然所含成分相同,但血小板含量不一样,第1试管中血小板含量高于
第2试管。血小板对血液凝固具有促进作用,表现为:①血小板的质膜上吸附有许多凝血因
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等。②其-颗粒中也含有许多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因
子。③血小板因子为血液凝固过程提供磷脂表面,其激活后能加速血凝;同时其能对一些血
凝因子具有保护作用,免受抗凝血酶ⅲ和肝素的破坏。可见,第1试管内因含有丰富的血小
板,故其凝血时间比第2试管快。
(二)结论:
通过本实验可知:①血液凝固过程可分为三个互相联系的主要阶段,任何一个阶段被破
坏,凝血过程就终止,而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②血液凝固除受
凝血因子的质和量影响外,还受接触面、温度等理化因素的影响。血液接触面粗糙、适当加温
能加速血凝,而血中加肝素等抗凝剂以及除去血中游离钙离子等可延缓血液凝固。③根据凝
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可把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
途径所消耗的时间比外源性凝血途径长。④血小板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4-15 07:11: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16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