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稠密区

更新时间:2023-04-15 02:08:39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15日发(作者:佳吉快运)

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1.1人口分布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

1.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特

运用资料,描

点。

布规律。

2.通过对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等特征的了解,分析

世界人口分布的成因。

3.理解思路:只要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首先

考虑到三个大的方面,然后从各个角度具体分析。

4.强调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决定

性作用。

5.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人

口分布特点。

述人口分布、

2.掌握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

迁移的特点

及其影响因

素。

3.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

因。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的分布

(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地带最为集中。原因是陆地主要集中在

北半球,且北半球的中低纬度适宜,面积广大,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

(2)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原因是从沿海到内

陆,由于降水量的差别而相继出现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北极圈和荒漠植被。不同植被带的农业布局完全不

同,一般来讲,降水少的地区人口,降水较多的地区人口。

(3)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原因是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

有利于农耕,人口稠密。高山、高原地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大,人口较稀疏。

2.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人口稠密区

东亚

地区

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中南部等地

特点

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

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

南亚

欧洲西部

北美东部

人口密度是一项表示地区人口稠密与稀疏平均状况的指矫枉过正 标,人口密度一般指。人口密度

大说明该地,人口密度小说明该地。它与人口数量没有直接的关系。

3.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亚洲、和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

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

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点拨]1.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2.世界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地区。

世界人口稀疏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以及地势高峻

的高原山区。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

英国、法唐朝李世民 国、德国、荷兰等国

美国东部、加拿大东南部

史悠久

经济发达,人口大多聚

居在城市

限时思考

读世界大洲距海岸

200

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人口占洲总面积及总人口的比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在距海岸

200

千米范围内,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

A

.大洋洲

B

.南美洲

C

.亚洲

D

.欧洲

2

.图示信息显示,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是(

A

.集中于地势低平地区

C

.集中于沿海地区

B

.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区

D

.集中于交通便利地区

【答案】

1

A2

C

【分析】

1

.读图可知,距海岸

200

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的比例最高的大洲是大洋洲,

A

正确,

BCD

错误,所以选

A

2

.根据图中信息,世界大洲距海岸

200

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的比例在

40%

左右或以下,但距

C

正确,海岸

200

千米范围内人口占洲总人口的比例都在

40%

以上,说明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沿海地区集中,

根据图中信息无法得出人口,集中于地势低平地区、低纬度地区、交通便利地区,

ABD

错误,所以选

C

知识点02

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1.气候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地区。

(2)过于的地区和过于湿热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高纬度地带,由于严寒在很大程度

上限制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人口稀少。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由于降水量极少,生存环境恶劣,往往

成为无人区或人口稀少区。

2.地形

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例如,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3.水源

水源进一步影响人口的具体分布。一般说来,河流、湖泊沿岸方便,具有、等

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例如,北美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在干旱地区,有

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例如,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限时思考

下图示意

70N~50S

范围内每隔

10

范围分布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气候

B

.地形

C

.水源

D

.经济

2

.全球人口集中分布的纬度范围及北半球人口分布远多于南半球的原因是(

A

20N~40N

北半球干旱区面积小

C

20N~40N

北半球陆地面积大

【答案】

1

A2

C

【分析】

1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需要结合图示信息,概括出其总体特点和细节特征。总体特点方面,读图可

知,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

70

度至南纬

50

度之间的地区,其他纬度分布很少,人口分布不均匀。同时,

即便在北纬

70

度至南纬

50

度之间的地区,人口分布也不均匀。细节特征方面,可从纬度位置、半球位置

等角度分析概括。根据图中不同纬度人口占全球人口比重可知,总体而言,北半球人口多于南半球、中低

20N~30N

以及

30N~40N

分别达到

23

2%

纬度地区较高纬度地区人口更多、人口在

20N~40N

比重最大,

22

4%

20N~40N

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气温适宜,降水适中,且该纬度范围陆地面积广阔,据此

可知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气候,

A

对。注意审题,地形、气候、水源、经济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但

图示只显示了纬度的影响,由于中低纬度气温降水适宜,气候条件好,因此人口众多,故

BCD

可排除。

2

.全球人口在

20N~40N

分布比重最大,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原因是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的海

洋面积大,因此北半球的人口分布多于南半球,

C

对;北半球和南半球都有大面积的干旱区域、酷寒区域、

山地,因此

ABD

排除。

B

70N~50N

南半球气候酷寒

D

0~20N

南半球山地多

知识点03

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因素

1.生产力水平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不同。

(1)农业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地区。

(2)工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企业集中在城镇,导致人口向城镇聚集。

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带。

2.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人口分布的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

东北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

3.历史因素

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4.其他因素

政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巴西迁都巴西利亚,改变了该国人口布局;

安史之乱之后,我国南方人口首次超过了北方。

限时思考

秦巴山区是指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该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下

图为秦巴山区沿

109E

经线的人口空间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人口密度最大值的分布区在(

A

.渭河平原

B

.秦岭

C

.汉水谷地

D

.大巴山

2

.影响秦巴山区

109E

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城镇分布

C

.海陆位置

D

.地形起伏

【答案】

1

A2

D

1

A

正确。【分析】读图可知,人口密度最大值约在

34N

,该区域位于秦岭以北,由此可判断为渭河平原,

人口密度次峰值约在

33N

,应为汉水谷地,

C

错误。海拔高的秦岭、大巴山山区人口密度较小,

BD

错误。

故选

A

2

.由图可知,人口密度大的区域海拔较低,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则为海拔较高的秦岭和大巴山。因此,影响

秦巴山区

109E

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起伏,

D

正确。与纬度位置、城镇分布、海陆

位置关系不大,

ABC

错误。故选

D

知识点04

中国的人口分布

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五多五少”,即、盆地人口多;、湖、海地区

人口多;、交通发达地区人口多;城镇密集、地区人口多;汉族地区人口多。、

高原人口少;人口少;经济、交通落后地区人口少;偏僻农、牧业区人口少;大部分少数民族

地区人口少。

限时思考

下表为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五还的组词 个行政区的面积、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数据统计。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上海市

湖北省

四川省

甘肃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面积(万

/

平方千米)

人口总量(万人)

0

63

18

59

48

5

45

5

166

2301

5723

8041

2557

2181

人口密度(人

/

平方千米)

3629

308

166

56

13

1

.表中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密度(

A

.南北差异大

B

.东西差异大

C

.与行政区面积呈正相关

D

.与行政区人口数呈正相关

2

.上海市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省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人口总量

B

.气候

C

.地形

D

.经济

【答案】

1

B2

D

【分析】

1

.表中没有明确的北方省区,没有反映出人口密度南北差异,

A

错;从表中所列省区中,上海位

于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最大。甘肃、新疆属于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并且与上海地区相比,人

口密度差异悬疏,说明我国人口密度东西差异大,

B

正确;表中的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人口

密度只有

13

/

平方千米,故与行政区面积呈正相关的说法是错误的,

C

错;表中的四川是人口数最多的省

级行政区,人口密度却小于湖北、上海,故人口密度与与行政区人口数呈正相关的说法是错误的,

D

错。

所以本题排除

ACD

,选

B

2

.上海市人口密度大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上海市经济发达,对人口的吸引力强,

D

项正确;上海

市人口总量低于湖北和四川省,故人口总量不是上海市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省区的主要影响因素,

A

错;

上海与湖北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故气候不是上海市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省区的主要影响因素,

B

错;上海

地形平坦,湖北省的江汉平原、四川成都平原也属于平坦的地形,所以地形不是上海市人口密度远高于其

他省区的主要影响因素,

C

错。所以本题排除

ABC

,选

D

探究:

热带高原山地成为人口集聚地的原因。

【分析】

(巴西人口集中分布在巴西高原;非洲的刚果盆地人口稀少,东非高原人口稠密):热带多雨的高原山地

地区,气温和降水适中,排水通畅,海拔高于疟蚊分布线,免受疟疾等疾病困扰;平原地区气候湿热,水

系纵横,蚊虫滋生。热带干旱地区的高原山地,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而平原干旱少雨,水源贫乏。

归纳提升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总体特征

分布特征

东亚、南亚

人口

密集

人口

稀疏

纬度

分布

地海陆

带位置

性分布

垂直

分布

[特别提醒]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及差异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

西欧

美国东北部(五大湖)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

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

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湿热地带

南极洲大陆区

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自然

条件优越

自然条件恶劣

原因

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

悠久;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②商业贸易活

动频繁;③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

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

课堂速记

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北纬20—60地带最为集中。

2.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3.从距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沿海地区。

4.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5.各大洲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人口最多,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6.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

7.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明显,其中气候、地形、水源等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尤为要。

8.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来体现的。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

度地区。

9.人口分布多趋向于低平地区,平原地区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10.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利于生产和生活,人口密集。

11.干旱地区,有水源的绿洲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12.人口分布还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开发历史等人文因素的制约。

13.农业社会,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城镇聚集。

14.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比较稠密。

随堂测试

读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A.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C.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2.可以解释以上人口集中分布特点的原因有()

①陆地面积较大②地形全部为平原③气温较为适中

④降水量全球最多

A.①②

C.②④

【答案】1.A2.B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不同纬度人口数量的多少,可判断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

地区。第2题,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气候适宜,人口分布集中。因此①③正确。

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B.①③

D.③④

3.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A方式的英文 .温带沿海

C.高山高原

4.以下地区人口稠密的是()

A.撒哈拉沙漠

C.南极半岛

【答案】3.A4.D

【解析】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世界人口50%以上分布在海拔200m以下的平原地区,50%以上的

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温带地区,由此判断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的沿海地区,气温适宜,降水适中,

适合人类居住,故答案选A。第4题,撒哈拉沙漠属于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亚马孙平原属于湿热的

热带雨林气候,南极半岛属于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区,都不适合人类居住;湄公河三角洲属于温暖湿润的

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稠密,D正确。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回答5-6题。

5.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A.气候炎热

C.矿产资源贫乏

B.降水少

D.地势起伏大

B.亚马孙平原

D.湄公河三角洲

B.热带平原

D.寒带内陆

6.一般高山、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有()

①土壤贫瘠

②交通不便

③气候寒冷、风力大④干旱缺水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5.B6.C

【解析】第5题,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气候干旱,降水少,沙漠广布,人口稀少。第6题一般的高山、

高原地区因海拔高,气温低,往往气候寒冷,土壤发育不充分,因地表崎岖往往交通不便,但因海拔高,蒸发弱,大

多不干旱缺水。

7

.我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早在

1935

年就发现并提出

:

从黑龙江瑗珲(今黑河)到云南腾冲之间连

接的直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此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

东多西少

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

地理学界称其为

胡焕庸线

。回答下列问题。

1

胡焕庸线

东部和西部的人口分布有何差异

?

2

)该线东南部的山东省人口密度大的原因是什么

?

3

)新疆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哪里

?

该省级行政区域地广人稀的原因是什么

?

【答案】(

1

)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2

)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暖湿润,开发历史较早。

3

)新疆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水资源丰富的绿洲地区。该省地广人稀的原因是气候干旱,多荒漠,交通不便。

【分析】

1

)读

胡焕庸线

图,结合材料可知此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

东多西少

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结合左侧图

例可以可知

胡焕庸线

东部人口密度大、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2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山东省人口密度大的原因有:山东省主要的地形为

平原和丘陵,地形相对平坦;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水陆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早,

经济较为发达。

3)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自然环境最大的特点为干旱,因此该省地广人稀的原因是气候干旱,多

荒漠,交通不便。限制新疆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水源,人们往往逐水而居,因此新疆的人口

主要分布在水资源丰富的绿洲地区。

8.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各题。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分布的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

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世界上共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

欧洲、北美东部。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的一部分。

(1)写出图中人类大陆的名称:A______,B______。

(2)分析图中B、C两个人类大陆形成的共同原因。

(3)D处被A、B、C三个人类大陆包围,但其只形成一个孤岛而没有形成人类大陆,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欧洲南亚

(2)地处中低纬度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在此聚居历史悠久。

(3)D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地形阻挡,降水少,沙漠广布,只能在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

丰富的地方发展农业。

【解析】第(1)题,根据位置和轮廓可以判断出A是欧洲,B是南亚。第(2)题,B和C两个人类大陆形

成的共同原因,需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分析。从图中看,B、C两个人类大陆纬度大致相当,自然条件相

似,历史悠久。第(3)题,D位于亚洲中部,距离海洋远,气候干旱,环境条件较差,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

密集区。

9

.读下图回答下列要求。

左图为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密度对比(

1990

年)。右图为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密度对比(

2000

年)。

1

)我国人口分布有何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随历史发展是否一成不变?为什么?

【答案】(

1)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西

部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交通闭塞。

2

)不是。

原因: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原始采集渔猎时期主要为自然因素,现代工业

文明时期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

【分析】

1

)由左图、右图东、中、西部地带的人口密度的数值大小可知,我国东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

稀疏,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东、中、西部地带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造成的。东部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气候湿润,自然条件优越;制约西部人口分布最大的因素是气候干旱,水源不足。东部经济发

达,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所以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

2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在原始采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利用和改造自然

的能力低下,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的影响逐渐降低,

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强,现代工业文明时期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社会经济因素。

10

.读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

表: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生命障碍

49℃

不利高温

29℃

高温

24℃

舒适

213

低温

18℃

不利低温

10℃

冷金属粘皮

<-

20℃

1

)分析图

1

、图

2

和表中信息可知,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分别是

____

____

____

2

)由表中信息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

____

3

)图

2

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为

0

200m

地区的原因是:①

____

;②

___抗美援朝精神 _

;③

____

4

)上述自然因素往往通过对人口

____

的影响来控制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又通过人口分布来影响

____

形成和发展。

【答案】水源

地形

气候

温带和亚热带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交通便利

增长

城市

【分析】

1

)读图

1

、图

2

和表中信息分析可知,人口主要集中在河流沿岸、地势平坦以及气温适宜的地区,因此

水资源、地形、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

2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舒适区温度在

213℃,

是最适宜人口生存的温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主要分布

在气候适宜的地区,因此世界人口主要分布最集中的温度带是温带和亚热带。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0-200

米的范围内属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生产和生活的开展、

交通便利等。

4

)上述自然因素主要为地形、水源、气候等,主要通过对人口增长来影响人口数量

;

自然条件好的地区人

口密集,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分为四大地形区,自西向东依次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

山地。俄罗斯地跨温带、亚寒带和寒带,年平均气温

-5

5℃

,西部降水较多,东部降水较少,差异显著。

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气候酷寒。下图示意俄罗斯人口分布。

1

)据图描述俄罗斯人口分布的特点。

2

)简述自然环境对俄罗斯人口分布的影响。

【答案】(

1

)人口分布不均衡。西部稠密,东部稀疏;(西)南部稠密,(东)北部稀疏。

2

)西部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气候温和,人口稠密;东部地区多山地高原,气候严寒,人口稀疏。南

部纬度相对较低,气候温暖,人口稠密。

【分析】

(1)

本题主要考查俄罗斯人口分布特点、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结合图示与所学知识可知

,

俄罗斯人口

分布极不均衡,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面积小,但人口数量庞大,而东部面积广大,人口稀少,

因此俄罗斯人口西部稠密,东部系数

,

南部人口相对较多,北部人口较少,因此呈现出西部、南部人口稠密,

东部、北部人口稀疏的状况。

(2)

本题要求分析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从地形、气候、纬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西部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而东部地势较高

;

西部受海洋影响大,气候温和,而东部气候大陆性强,气

候严寒干燥,因此西部人口稠密,东部人口稀疏,俄罗斯南部相北部,纬度较低,气候温暖,人口较为稠

密,而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疏。


本文发布于:2023-04-15 02:08: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13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