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张文燕
摘要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内容和特点,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及
测量工具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多种因素,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新的课题,
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影响因素
1.引言
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
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长期以来,传统的心理学以“消极”为主导的模
式,专注“治疗”和修复损伤,而对幸福感的研究是从消极心理学模式走向及极心理学模式
的一个标志,“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心理学理念的发展,研究人类的积极质量,关注人类
的生存与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宗教都曾将幸福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而
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前美国
心理学会主席Seligeman博士称其为心理学研究范式由“不幸模式或疾病模式向幸福模式或
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变
[1]
。Dier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
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中,
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幸福感早期研究假
设人口统计变量和社会结构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认为幸福感是人口统计变量的“副产
品”(by-products)。在第二阶段以Dierner(1984)撰写的《主观幸福感》为标志,研究重点是
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模型,研究幸福感的心理形成机制。第三阶段的研究重心侧重幸福
感测量技术完善与发展,在早期幸福感测量发展的基础上,现代幸福感测评显示出多方法、
综合化的态势。
幸福感基于快乐论和现实论又分为主观幸福感(SWB,subjiectivewell-being)和心理幸福
感(PWB,psychologywell-being)。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
标,是人本主义理念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延伸,也积极心理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心
理幸福感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且是人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显现。近
几十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积极心理学的崛起,“以
人为本”的新发展观逐渐渗透到心理科学,幸福感研究温度骤升。目前幸福感研究显现出深
入化、系统化、应用化的特点。
2.主观幸福感的内涵
2.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国外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大致经历了描述比较、理论建构和测量完
善3个发展阶段。但对于最基本的内涵问题,心理学家们并未达成一致意见。究竟什么是幸
福?它是一种感觉,一种状况,一种意向,还是一种态度?基于快乐论和实现论两大哲学传
统,幸福感的研究一直存在两种模式:主观幸福感(subiectivewell-being,SWB)和心理幸福感
(psychologicalwell-being,PWB)。主观幸福感是从主观论或快乐论发展而来的,认为主观幸
福感是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心理幸福感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
且是人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显现
[2]
。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性特点的构念。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
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并且共同负荷于一个高阶因子。这表明,人们对其主
观幸福感水平的判断,是综合考虑了他们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对生活满意度的
认知评价之后得出的
[3]
。从认知评价的角度界定主观幸福感,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
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价;而从情感体验角度界定主观幸福感,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当前正性情绪
和负性情绪平衡的结果,如果个体体验到较少的负性情绪和较多的正性情绪,感觉就是幸福
的
[2]
。
2.2主观幸福感的特征
许多心理学研究在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如吴明霞、何瑛、龚要
先等都认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①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反映整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针
之一,是一种综合评价,它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②主观性。指
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行动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因此,测量主要
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③相对稳定性。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到当时情绪状态与情境
的影响,但研究却证实主观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
3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
3.1期望值理论
个人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其实这一标准就是个人的期
2
望目标。若目标历险记凉雾 实现了,则照片墙 主观幸福感的值高,反之则值低。但事实上,过高的期望值对个
人生活的满意度是不利的。Wilson提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威胁
[23]
。然而,
在决定主观幸福感时,期望的内容比期望实现的可能性更重要。测量被试期望目标的信心时,
对实现内在期望(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达到外部期望(名誉、金
钱)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
[23]
,期望值并非最好的主观幸福感预测指标,而期
望值、现实条件与个人外在资源(权力地位、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和内在资源(气质、外貌
等)是否一致,可以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
3.2社会比较理论
早期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对比的结果,即个人与周围人比较,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则感到幸
福。在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人格特质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由
于优于别人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上也作向下比较,因而处于一种
比较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即中国人所讲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况;乐观者倾向于注
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以此评价自己在某一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知足常乐”,悲观
者则相反。现代生活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层次多样化,使得进行比较的信
息呈现出多样性,加之人们运用信息的方式存在差异,因此社会比较理论的内容日益丰富和
复杂化。
3.3目标理论
目标是情感系统重要的参照标准,它影响情绪,影响主观愿望和快乐,检验它可以很好
地了解人的行为。目标种类、结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和目标达成,都影响个人情感和生活
满意度。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我们用以达到目标的策略的成功与否,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
和生活的满意程度。尽管有目标并不能保证快乐,但有明确目标并努力工作从而成功地达到
目标的人,他们显示出的快乐超过了那些没有目标或达到目标时有困难的人。研究表明,当
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
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接受、助人、亲
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
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
4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多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追求客观、精确的结构化问卷测量是研究幸福的主流方法。
各种量表涉及的指标主要有三个:生活满意、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3
目前用于SWB研究的自我报告问卷主要有Watsno,Calkr和Teellgen(1988)发展的《积
极、消极性情绪量表》,此表包括20个反映情绪的形容词,其中10个代表正性情绪,10个
代表负性情绪;Diener等编制的5个项目的《整体生活满意量表》;Neugarren,Havighrst
和Tobin,Neugarten(1961)等人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Wood等编制的《生活满意
度修订量表》;Bardburn(1969)编制的《情感量表》,该表把情感区分为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
两个成分,认为人们的幸福感状况取决于一定时期内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权衡;
Carmbell(1976)等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和《总体情感指数》;Andrews和Withey(1976)
编制的《生活量表》;Fazio(1977)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Kammann和Flett(1983)编制
的《情感量表2》;Albert和Kozrma(1976)编制的《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等
[24]
。
近年来,我国也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面做了研究,苗元江(2003)编制的《综合幸福
问卷》,万黎(2006)编制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等。
5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5.1主观幸福感与人格
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的研究起源于关于双生子的研究。Tellegn等人的研究表明气
质在儿童的情感体验中具有重要作用
[3]
。在后来人们研究了艾森克的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的关系,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则把这一研究方向推向了高潮。还有一部分关于大七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
研究者们考察了主观幸福感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发现,人格特质是主观幸福感最稳
定、最有力的预测指标
[5]
。其中,受人关注的就是外倾和神经质,它们能解释幸福感变异的
42%
[6]
。McCra和Costa进一步提出,外倾影响积极情感,而神经质影响消极情感
[7]
。但国
内研究者却发现,外倾和神经质都能预测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8][9]
。邱林、郑雪等通过对大
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考察发现,外倾和神经质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变量,而且外倾和
神经质是通过对情感平衡的影响而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为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跨文化的
重要影响提供了证据。该研究同时也还发现,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模式存在着文化
差异。神经质不仅能预测消极情感体验,而且能与外倾同样有效地预测积极情感体验
[3]
。
Costa和McCrae的研究表明,五个因素全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
[7][10]
。其中,
经验的开放性同时与正性情感和负性情绪存在正相关,宜人性和严谨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模式是一致的,与生活满意度与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绪存在显著负相关。但
DeNeve和Cooper所做的一项元分析表明
[5]:正性情感既可由外倾来预测,也同样可由宜人
4
性来预测,严谨性与生活满意度具有最强的正相关,开放性与主观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
相关。张兴贵、郑雪等研究发现
[9]
,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维度中的外倾性、神经质和严谨性
的相关模式是一致的,与正性情绪和生活满意度具有明显正相关,与负性情绪具有明显负相
关。神经质与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明显负相关,与负性情绪存在明显正相关。这种相
关具有跨年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宜人性和开放性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不够分明,因年级特
点而有差别。外倾性是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主要而稳定的预测关于父爱的作文 因素,能够提升主观幸福感;
神经质是负性情绪主要而稳定的预测因素,能降低主观幸福感。这一结论具有跨年级的一致
性,这与Costa和McCrae的研究的某些结论具有一致性。
成彦在对人格的七个维度的研究中发现
[13]
,除了处世态度外,其它六个维度(才干、行
事风格、人际关系、善良、外向性、情绪性)都与主观幸福感及其中的两个维度(总体情感和
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相关。行事风格、善良和外向性三个维度都是总体情感和主观幸福
感的有效预测因子。同时由于七个人格维度都不能对生活满意做出预测,所以人格对个体对
主观幸福感的有效解释不能在认知水平上体现出来。
5.2主观幸福感与抑郁、社会支持
有研究发现,抑郁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较高的负相关,不同抑郁水平的被试的主观幸福感
有特别显著的差异;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寻在显著影响且客观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高
于主观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进一步研究显示,抑郁水平低且客观支持高的大学生和抑
郁水平低且支持利用度高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高;抑郁水平高且客观支持低的大学生主观
幸福感较低[14]。另外,社会支持从功能或方式角度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情感性支持、工具
性支持、资讯性支持等。情感支持(emotionalsupport)是指向他人提供鼓励,表示关心与爱意,
面对困难时伴随左右,使人感到温暖;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support)指提供财力帮助、物质
资源或具体建议指导等,又称为具体社会支持(tangiblesupport);资讯社会支持
(informationalsupport)指向个体传达赞扬或肯定的讯息,从而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又被称为
信任支持(esteemsupport).其中,情感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为咨询支持和
工具支持。
5.3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教师,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情感。母亲的教养方
式较父亲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更具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具有显著影响。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能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则会降低大学生的主观
5
幸福感。
5.4主观幸福感与自尊、乐观及控制源
叶茂林等研究发现
[16]
,主观幸福感分数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城乡、婚姻状况
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内控性、机遇分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有势力的他人分量表
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主观幸福感与内控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均、
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控制源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此外,DeNeve和Cooper采用元分
析技术整合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137条人格特质的文章发现:自尊、乐观、控制源与主观幸
福感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幸福感与负性生活事件成负相关,劣质的社会支持
会降低主观幸福感
[17][18]
。
5.5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
应对是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评价为加重或超过其能力资源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的要求
而做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与行为努力。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均存在性别差异;主观幸福感
和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相关,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周恒彩、李焰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发展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20],在大
学生主观幸福感发展状况方面,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水平居中,而正性情感和负性
情绪都较高。这与郑雪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11]
。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总体主
观幸福感上,女生高于男生且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但在负性情绪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与
很多研究结果相一致。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没有年级差异;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和总体幸福感
指数上有显著差异。文科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总体幸福感显著高于理科学生,但在情感维度
上差异不显著;城市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总体幸福感指数上均高于农村大学生
且差异显著。在负性情绪上,他们无显著差异。在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方面,
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显著相关,其中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增强主观
幸福感,而采用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等消极应对方式回降低主观幸福感。王极盛与丁
新华的研究也表明
[21]
,积极应对方式与高幸福感紧密相关,消极应对方式则对幸福感有消
极影响作用,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幸福朱砂玉 感提高。由于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问题的解
决,有利于个体克服挫折,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因而会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6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趋势
主观幸福感强调的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每个人对幸福的要求也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幸福观。乞丐因得到一个硬币而感到幸福无比,百万富翁虽然腰缠万贯,但他未必感到幸
6
福。因此,对主观幸福感的深人研究是了解个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依据,也是调节个人生活
的一个重要手段。今后的研究可以深人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l)进一步探讨影响主观幸福
感的其他因素,如人格特质、归因方式、人际关系、家庭文化背景、家庭结构等是如何影响
个人主观幸福感的,以及它们对个人主观幸福感影响作用的不同权重。(2)探讨不同人群(如
女性、不同职业者—尤其是一些特殊职业者,像飞行员、地质勘测者、明星、下岗职工、社
会高收人者等)的主观幸福感,进一步考察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有何异同。(3)加强跨文化研究,
东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城、
乡)、不同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加强其理论和实证研究。(4)研
究方法的创新,近年来国内外运用较多的研究方法是自我报告法,除此之外,国外一些学者
也在尝试着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幸福是一个亘古而又常新的话题,幸福是每个人生活和奋斗的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
展,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愈来愈强烈,该领域的研究前景更加广阔,其应用价值也愈显重要。
参考文献
1MyersDG,DienerE,WhoIsHappy?PsychologyScience,1995.6第10—19页
2解业达,段海军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展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第33卷第5期第121—124页
3邱林,郑雪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应用心理学2005年第11卷第4期第330—335页
4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版1999年第4期
5DeVeneKM,CopperHThehappypersonality:Ametaanalysisof137personalitytraitsand
subjectivewell-beingPsychologicalBulletin,1998.124(2)第197—229页
6BrebnerJ,DonaldsonJ,KirbyNRelationshipsbetweenhappinessandpersonality
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1995.19第251—258页
7McCraeRR,CostaPTAddingliebeundarbeit:Thefullfive-factormodelandwell-being
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91.17第227—232页
8郑雪,王玲,邱林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年第11卷第2期第105—107页
9张兴贵,郑雪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7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第2期第98—103页
10CostaPT,McCraeRRInfluenceofNeuroticismonsubjectivewell-being:Happyand
unhappypeopl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0.38第668—678页
11郑雪,王玲,邱林,严标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一人格特征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年第11卷第2期第105—107页
12程俊卫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4卷第2期第144—147页
13成彦中国人人格特征及其对幸福观念的影响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21—125页
14张连云抑郁、社会支持对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4卷第5期第595—597页
15李冬霞,林小荣,林春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5卷第8期第135—137页
16叶茂林,畲云阳,伍如昕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控制源及其关系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5卷第1期第63—65页
17吴丹伟,刘红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第94—96页
18凌宇关于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与探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0第26页
19杨邓红,王鑫强师范大学生志向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总第90期)第4—6页
20周恒彩,李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9期第123—125页
21王极盛,丁新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0)第1181—1182页
22杨慧芳大学生个人奋斗与人格特质、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23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
心理学动态2000.8(4)23—28页
24周涛从消极走向积极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8
25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年第六卷第三期191——194
26戴家隽,贲智勤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展
交通医学2008年第五卷第12期564——566
27万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初步编制西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28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学业改进计划书 论文
29姜永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其与气质关系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30周末,张连云,毛荆利,章建明,巢传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
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第34卷第20期
AReviewonStudyofSubjectiveWell-being
ZhangWen-Yan
Abstract
Thearticleintroducestheconception,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ofsubjectivewell-being.
Atthetime,thetheoryandthemeasurementtoolsofsubjectivewell-beingarere橘红丸 viewedandthe
,theauthormadeadiscuss
aboutthefuturedirectionandnewviewtoprovideanewperspectiveforfuture.
Keywords:subjectivewell-being,positiveemotion,negativeemotion,influentialfactors
9
本文发布于:2023-04-14 22:50: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11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