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原文译文注解阅读答案赏析
1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
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
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
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
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
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
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
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
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
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
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
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
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
转反侧。
二、《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桃花茶的功效与作用 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
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
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
─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
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
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
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
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
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
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
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寂寞先生吉他谱 种苍凉幽渺的氛围
和色调。
三、《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
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
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
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
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
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
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
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
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是写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
“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B)
A、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
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
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
四首古诗词原文译文注解阅读答案赏析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原文译文
注解阅读答案赏析。
4、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
抱负。
四、《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返回自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他把这一理想落实在“人境”,于朴素的田园
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完满,宅心玄虚却不轻忽人事,精神高迈而不废人生。“车
马喧”意谓奔走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这里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系自赋
身处人境,不废衣食,犹能免于世俗的困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以“君”自指,自问自答,言语之间自豪
而自足。“尔”,作如此、如是解,概指前面二句。“心远”谓心境高远,有此一
心境遂能免于“车马喧”,其地得以自偏。陶渊明身居田园,一面亲就自然,一面
又能在人文陶冶中,成就了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涵养了一个自由、高迈、充沛的心
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
写实,陶家庭院东边有一道篱笆,篱下种着菊花。因为陶动漫美女污污 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
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连带
着“东篱”这个词也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南
山”即庐山。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之。
又《归园田居》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山气日夕佳”紧承上句“悠然
见南山”而来,是南山的暮景。傍晚,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
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陶诗的自然意趣常常寄托在对于飞鸟的吟咏之中。
飞鸟翩然来归,既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艺术的化身,又是诗人
感兴悟会的物态天趣。人应当返回自然,摆脱礼教的各种约束和世俗的各种机巧与
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陶渊明从飞鸟悟出返朴归真的人生真
谛,不胜欣慰。他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
谓“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
1、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也是全诗的诗眼。
3、“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
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4、“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自然情趣。
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
A、“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B、“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
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
B、诗中的采菊、山气、夕阳、飞鸟,包含了无限诗情画意,它既不能用言语形
容,又无须用言语形容,体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C、诗的语言婉曲含蓄,虽说“此中有真意”,又说“欲辩已忘言”,其实,“真
意”就在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追求的“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中。
D、这首诗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哲理兼具的意境,既表达了作者的清高思想
和恬静愉快的心情,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C答案中的“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悟到了自然之趣。)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原文译文注解阅读
答案赏析文章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原文译文注解阅读答案赏析出自
/article/,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
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
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
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
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
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
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
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
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
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
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
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
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成长中的故事 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
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
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
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
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
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
深情慰勉。
2、“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不要、无须,诗句
表达了诗人豪迈旷达(爽朗乐观)的思想感情。
3、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六、《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
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
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
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
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
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大奈 联
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
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
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
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
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
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
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
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
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
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
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
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
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
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七、《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
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
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
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
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初中语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诗词原文
译文注解阅读答案赏析阅读答案。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
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
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
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
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
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
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
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
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
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
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
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
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
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
风光如在目前。
对“烟”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
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奇异景象,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748)。第
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
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
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
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
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
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
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
纸背。
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
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减肥网名 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
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教研组工作总结 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
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
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
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本文发布于:2023-04-14 22:0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11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