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餐的宴请礼仪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3-03-05 08:26:00 阅读: 评论:0

用餐的宴请礼仪有哪些

宴请是公关交往中常见的交际活动形式之一,恰到好处的宴请。用餐的宴请礼仪有哪些的呢,我们来看看。

一、餐桌礼仪

餐桌上有许多应注意的礼仪,而这些礼仪常被忽视。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性,应等女性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性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性。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餐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6、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

7、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8、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9、送食物*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10、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11、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计,不能匆忙送*,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12、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13、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14、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5、如餐具坠地,可请侍者拾起。

16、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17、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18、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19、如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20、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21、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22、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帐,推拉争付,至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抢付帐。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

23、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24、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二、宴客礼仪

(一)座位的礼仪

一般的宴会,除自助餐、茶会及酒会外,主人必须安排客人的席次,不能以随便坐的方式,引起主客及其他客人的不满。尤其有外交使团的场合,大使及代表之间,前后有序,绝不相让。兹就桌次的顺序和每桌座位的尊卑,分述如次,以供读者参考。

(二)桌次的顺序

一般家庭的宴会,饭厅置圆桌一台,自无桌次顺序的区分,但如果宴会设在饭店或礼堂,圆桌两桌,或两桌以上时,则必须定其大小。其定位的原则,以背对饭厅或礼堂为正位,以右旁为大,左旁为小,如场地排有三桌,则以中间为大,右旁次之,左旁为小。

(三)席次的安排

宾客邀妥后,必须安排客人的席次。目前我国以中餐圆桌款宴,有中式及西式两种席次的安排。两种方式不一,但基本原则相同。一般而言,必须注意下列原则:

第1、以右为尊,前述桌席的安排,已述及尊右的原则,席次的安排、亦以右为尊,左为卑。故如男女主人并座,则男左女右,以右为大。如席设两桌,男女主人分开主持,则以右桌为大。宾客席次的'安排亦然,即以男女主人右侧为大,左侧为小。

第2、职位或地位高者为尊,高者座上席,依职位高低,即官阶高低定位,不能逾越。

第3、职位或地位相同,则必须依官职传统习惯定位。

第4、遵守外交惯例,依各国的惯例,当一国政府的首长,如总统或***款宴外宾时,则外交部长的排名在其他各部部长之前。

第5、女性以夫为贵,其排名的秩序,与其丈夫相同。即在众多宾客中,男主宾排第一位,其夫人排第二位。但如邀请对象是女宾,因她是某部长,而这位先生官位不显,譬如是某大公司的董事长,则必须排在所有部长之后,夫不见得与妻同贵。

第6、与宴宾客有政府官员、社会团体领袖及社会贤达参加的场合,则依政府官员、社会团体领袖、社会贤达为序。

第7、欧美人士视宴会为社交最佳场合,故席位采分座之原则,即男女分座,排位时男女互为间隔。夫妇、父女、母子、兄妹等必须分开。如有外宾在座,则华人与外宾杂坐。

第8、遵守社会伦理,长幼有序,师生有别,在非正式的宴会场合,尤应烙遵。如某君已为部长,而某教授为其恩师,在非正式场合,不能将某教授排在该部长之下。

第9、座位的末座,不能安排女宾。

第10、在男女主人出面款宴而对座的席次,不论圆桌或长桌,凡是八、十二、十六、二十、二十四人(余类推),座次的安排,必有两男两女并座的情形。此或然无法规避。故理想的席次安排,以六、十、十四、十八人(余类推)为宜。

第11、如男女主人的宴会,邀请了他的顶头上司,经理邀请了其董事长,则男女主人必须谦让其应坐的尊位,改坐次位。

拓展:商务宴请用餐礼仪

一、赴宴前的准备

1、赴宴是交际者经常性的活动之一,其中有许多值得注意的礼节。

2、赴宴前,应注意仪表整洁,穿戴大方,最好稍作打扮。忌穿工作服,满脸倦容或一身灰尘。为此,进行一番洗理一番化妆是很有必要的。男士要刮净胡须,如有时间还应理发。注意鞋子是否干净、光亮,袜子是否有臭味,以免临时尴尬。

3、赴宴要遵守约定的时间,既不要太早,显得急于进餐,也不能迟到。最好事先探询一下,可依据请柬注明的时间,稍微提前一点。如果你与主人关系密切,则不妨早点到达,以帮助主人招待宾客,或做些准备工作。

4、当你抵达宴请地点时,首先跟主人握手、问候致意。对其他客人,无论相识与否,都要笑脸相迎,点头致意,或握手寒暄,互相问好;对长辈老人,要主动让座请安;对小孩则应多加关照。万一迟到,在你坐下之前,应先向所有客人微笑打招呼,同时说声抱歉。

二、就坐

1、就座后,坐姿应端正,但不僵硬,上身轻靠椅背。

2、不要用手托腮或双臂肘放在桌上。

3、不要随意摆弄餐具和餐巾,要避免一些不合礼仪的举止体态,随意脱下上衣,摘掉领带,卷起衣袖;说话时比比划划,频频离席,或挪动座椅;头枕椅背打哈欠,伸懒腰,揉眼睛,搔头发等。

三、用餐

1、进餐时的注意事项:

1)请别人帮你传递东西时,一定要记住经常说“请”和“谢谢”。

2)调味之前要先品尝。为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而劳累了许久的厨师看到你甚至没有品尝就把食物上撒满了番茄酱或盐一定会感到很伤心。

3)不要一边进食一边用另一支手臂环住盘子。如果嘴里已有食物就不要再喝饮料或酒。当你喝咖啡时你可以吃一点吐司面包,但面包一定要小到不会让别人发现。最好的习惯是不吃任何东西。

4)不要在饭店里擦拭餐桌上的器皿。如果你发现桌上的餐具不干净,招呼来侍者并要求他们换干净的餐具。

5)一次把食物切下一块或几块。只有小孩才有满盘子切碎的食物以至于他们能顺利地吃掉。切一块吃一块,之后再切另一块。

6)如果你是一位女士,出于对主人餐巾的考虑,不要在用餐之前涂上太多的口红,而且在杯子或银器的边缘沾上口红也很不雅观。

7)在拿起杯子时不要翘起手指。

8)不要把勺子留在杯子里。不仅因为那样看上去不雅观,而且也可能导致意外。

9)尽可能安静地吃。不要啜食,咂嘴,或在吞咽和咀嚼时弄出其他的噪音。

10)不要在谈话过程中挥舞着盛有食物的勺子或叉子。

11)不要过多地向嘴里塞食物。

2、吃相要文雅

1)用餐要文雅,吃的时候应闭嘴细嚼慢咽,不要发出咀嚼声和舐咂嘴的声音,或在吞咽和咀嚼时弄出其他的噪音。

2)进餐过程中吃到鱼刺肉骨之类,可用餐巾或手掩口,用筷取出放在盘碟里,不可直接外吐。

3)鱼刺、肉骨、果核、用过的牙签和餐巾纸等物,不能直接堆置桌上,应搁在放残渣的盘碟内。

4)剔牙时,要以手遮口。不能用筷子代替牙签剔齿缝。

四、筷子的使用

1)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进餐用具。

2)握筷姿势应规范,进餐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时,应先将筷子放下。

3)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不可放在杯子或盘子上,否则容易碰掉。

4)若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可请服务员换一双。

5)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

6)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进嘴里,或用舌头舔食筷子上的附着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动碗、盘和杯子。

7)有事暂时离席,不能把筷子抵在碗里,应将其轻搁在筷架上。

8)在席间说话时,切忌把筷子当道具,随意乱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点他人。

9)每次用完筷子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8:2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04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礼仪   有哪些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