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个寡妇读后感(通用13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第九个寡妇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葡萄十岁那年趴门缝往外看:腿都满了,到50岁那年趴门缝往外看:腿都满了。
我们中国这几十年的激情燃烧,打日本、解放战争、闹土改、上山下乡,***、改革开放、计划生育、下岗.........折腾得算是鸡飞狗跳,大戏连小戏,戏台都不用拆地连番上演。真是热热闹闹几家欢喜几家愁。
葡萄,只是这样一个普通女子,尽着自己本分要做自己的事,以善良本性坚持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那么多年。
在政治满天飞的年代,她不懂新政治名词,“觉悟”始终提不高不如一个孩子,一门心思只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敢爱敢恨,真疼她勤劳睿智却被打成恶霸的家公,她敬爱始终,心善面丑的冬喜她心爱,帅气却虚伪善恶不分的春喜她恼恨,少不更事要***六亲不认的少勇她憎恨,后来逐渐明理懂事的少勇她亲爱。她对谁都闭口不谈满腹的秘密,却对认识几天的外来陌生人推心置腹。
那样动荡不稳的岁月,一个无依无靠的寡妇。居然一身正气地全须全尾地活下来了,严歌苓就是严歌苓,她小说里的寡妇一改过去中国千百年来俱有的低眉顺眼逆来顺受受尽道德和唾沫摧残的苦哈哈形象,摇身一变,可以在那么长久险恶的岁月里顽强而热烈的生活下来。凭她只有7、8岁孩子瞪人的眼睛及聪明善良直率泼辣甚至浪荡的性子,保全了自己保全了如亲爹一样的家公还有邻居孤儿寡母。以女人的柔韧的肩膀扛起院墙高筑土窑的家。不得不佩服葡萄的看人之准确,做事看似大咧实谨慎。
二爷,一个地主恶霸成分的土财主,凭着自己勤劳聪明能干,挣得一份财产,各路部队官兵来过都能圆滑的保全,却在新中国里毫无意外的被*毙,阴差阳错在胆大心细的童养媳葡萄帮助下捡回一条几十年不见天日的贱命贵命。逆天地在葡萄保护下活成了神仙。以他宝贵生活经验教会葡萄做人做事,帮助葡萄逃过无数天灾人祸。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其实这么多年葡萄能保全下来,也是他们两个共同智慧的结果。
这是一个悲苦的故事,可读起来并没那么悲苦,因为女主在那样可怕的岁月从来没有“怕”,积极勇敢面对,没有退缩,每天都是充满希望的活着抗争着,所以读者也跟着没有那么害怕和悲怨。
严歌苓不仅从不同角度写寡妇,还从另一个角度看知青,估计这会让很多知青跳脚骂人。其实哪个圈子都有好人坏人。知青也一样,有本分干活的有油滑投机的有耍流氓无赖的。
最后计划生育工作的描写,有《七天》的影子。浩浩荡荡连哄带骗抓农村妇女去结扎,暴力冷血,也是无数血肉横飞的故事讲也讲不完。我个人是支持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只是地方农村具体操作上太多细节让人发指。严歌苓是不是已经不是中国国籍了,所以她敢如此大胆的说话呢?
人性之真:葡萄,她藏起公爹,却从未隐藏自己;从不戴虚假面具,活出个真我。她无知无畏,只忠于那颗与生俱来尘不染的菩提心,因而她能洞察人生的真谛是活着,并知行合,认真快活的活着。有人误判她疯,那是因为,真,于大多数人保鲜期只限于童年,而于葡萄却是贯穿生。
人性之善:葡萄,她善待每个她爱或爱她的生命。从至敬至亲的公爹到奄奄息的陌路人,从时爱时恨的男人们到憨态可掬的猪崽们,都曾从她那里获得慷慨到牺牲自我的恩惠。是她的,就是她的;该她的,就该她的;不该她的,她滴不贪。这,就是葡萄在自己的世界里所界定的规则,并默默地自行圆满着。葡萄似菩萨般仁慈、大海般宽厚地包容着人性的假恶丑,却在被俗世蒙蔽的眼里,易被解读成根筋,傻。天知道是谁傻,还有就是那群因避世而双眼未曾被完全蒙蔽的侏儒们,他们终究是看到了她的善。
人性之美:葡萄,人美,心美。人哪,缺啥就会渴望啥,啥稀少啥就是个宝,人人趋之若鹜。当你得到渴望已久的那啥,就会有种满足感由心而生,莫名的幸福。葡萄原本就生的美,在那洪荒战乱的年代,更显得水灵娇媚。自古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然也有非君子,边心里嘲笑不懈着葡萄,边却跃跃欲试要亲芳泽。亲到了,那叫个滋润,咋样?心里美吧,是葡萄让你幸福了。葡萄有颗菩提心,更美的是她竟然完全不知情,只在荡秋千时偶尔能听见心底最美丽的声音,享受着那刻的幸福。而这于被蒙蔽的世人是听不见也看不见的,只有那群侏儒们看见了,这样美丽的心灵,只看看都是种幸福!
似疯非疯,她真;似傻非傻,她善;予人幸福,她美。至真至善至美之葡萄,尽在严歌苓小说『第九个寡妇』。从来不看小说的我,深深的爱上这位质朴淳厚,浑身散发着黄土地芬芳,简简单单,却能包容万物的王葡萄。
总之,如果有人被喧嚣的尘世闹心得浮躁到不能静,那就请翻开严歌苓小说第九个寡妇,书中自有真善美!或者,据闻电视剧即将开拍,如果能等,敬请期待荧屏里那颗玲珑剔透活灵活现的葡萄吧!
看这本书的过程,我想起了斯皮尔伯格。大学的时候,把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能找到的几乎都看了,发现这位导演的一个特点,他总是能把非常宏观的时代背景通过一个事件表达出来。因为我觉得,这本书也是透过一个人的故事把整个时代背景都表达了出来。
然后写到这儿的时候,我又想起了《阿甘正传》。这本书的表达手法可能跟《阿甘正传》更相似,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和Ta所经历的历史事件。无论外界的发生什么事儿,Ta都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同的是,葡萄始终是乐观的,真的不懂什么是“怕”。而阿甘在最后得知自己有个儿子的时候问孩儿他妈:他聪明吗?他心里有自卑和害怕,只是他处理的很好,没有让自卑和害怕影响自己。
那些年过来的人不容易。我其实我不甚喜欢看那些年的故事,因为我总认为,那个年代没有被客观对待,都是胜者为王之后做出的利己之说。但是有些故事,其实是可以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认识那个年代。
我想,无论什么年头儿,能够一直坚持自己选择的人是不多的。人总在这样那样的环境下,做出了跟自己原则违背的事情。心里真的够坦荡荡的人可能真的不太多。
大概大作家和小作家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大智慧一个是小聪明。读完此书,觉得应该献上膝盖,严歌苓真心是个高手高手高高手。最早反而是读她新作《妈阁是座城》,读完只觉写人性有点厉害的,非要说有印象,就是觉得题材很新颖而已。后来看电影《陆犯焉识》,小震撼,但电影终究没有文字那样的力量。前几个月读了《芳华》,大家都在那唏嘘感慨,我倒觉得感受到的还是美好,同时也是真正见识到她驾驭文字的超强功力,还有那充满了灵性的幽默感。直到现在看了《寡妇》,才知道她有多少智慧多少深沉的思考。我是个对历史很蒙昧无知的文科生,我从来并未正眼看过历史教科书,对很多基础性的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都属于只知道有那么个词的状态。
所以这本书对于无知的本人来说,就像把我丢进了那个年代,我终于知道了那些事件的真相和细节。所以才觉得如此稀奇和震撼。农村,农民,战争,政治,人性,生死。从来没有一本书像这本一样让我觉得每一页每一句都精彩无比,一个字也不能漏下,被故事死死地抓住融进了书里一样。看完之后,太多的感触,最后还是变成一声叹息,竟有那样的一段岁月!
最初听说这本书在上高一,看到这个书名《第九个寡妇》就感觉应该不咋好,当时也不认识严歌苓,也不知道这本书是她写的,后来经同学推荐说她写的书好,有一本《无出路咖啡馆》借我看了,不太喜欢看书,大致粗略翻看了,现在留下印象不多,就知道有很多想不明白的,后来就觉得应该不会喜欢她的作品,(当时自己还是挺可笑的,不识大作,不过条件有限,不是想查什么都能办到),再后来就知道她很有名气,但作品也没看过,大二上问一个同学最近看什么书,他推荐了《芳华》,说这本书很好看,为了搞懂他所谓的文艺青年独特气质,我连夜把这本书看完,写的是不错,原谅我不能用概括性语言表达这本书了,看完还想和那位同学讲下读后感,后来也没细谈,毕竟我看的这类书不多,得知《芳华》要拍成电影,也很期待的,冯小刚严歌苓大作。
对当时社会情况从作者笔下进一步了解,了解当时社会风气,上下级人物关系,人性等,而今看完了这本书,更让我震撼,与三姨和妈妈口中叙述的相差无几,历史面具在心中撕下了,书中感情色彩刻画非常到位,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感动,塑造王葡萄这一伟大女性形象,还有聪明,勤劳,能干,明事理的孙二大,民间故事重现读者眼前,让人看着痛快,看清人性,供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不再赘述,强烈安利
写故事不容易,把故事写得真实且如史诗般凝重感人则更不容易。
写故事需要写作者对故事有深刻的了解,而严歌苓,显然是少数几个洞悉了故事本质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有很多美女作家,文字轻巧灵动的该是舞蹈演员出身的严歌苓了。严歌苓会舞蹈,会写作,爱过渣男,离过婚,上过战场,做过保姆,有美有才又努力,征服了各路大导演李安、张艺谋、高晓松、冯小刚。很多作品如:《扶桑》《天浴》《少女小渔》《梅兰芳》《金陵十三钗》《归来》《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芳华》等影视剧本,都出自严歌苓之手。
然而,严歌苓还有一部小说重要代表作,在被搬上荧屏时,故事的年代有了重大改变,几乎是面目全非了,完全背离了原创的初心。没错,我说的就是严歌苓的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
原著《第九个寡妇》是一部史诗般的小说,很让人动容。但是改成电视连续剧改成《野葡萄》之后,这个在原著里发生在1949年到1978年之间的故事,全都变成了截止于1949年民国期间的故事。电视剧追求高清唯美的画面,让人有种视觉享受,但时代背景变了之后,失去了原著的批判价值,主题就远不那么深刻,情节远不那么震撼人心了。
优秀的严肃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娱乐至上的影视肥皂剧。这是对严歌苓作品改编之中最最失败的一篇,实在是不堪与改编成功之作《芳华》相比。
最初听说这本书在上高一,看到这个书名《第九个寡妇》就感觉应该不咋好,当时也不认识严歌苓,也不知道这本书是她写的,后来经同学推荐说她写的书好,有一本《无出路咖啡馆》借我看了,不太喜欢看书,大致粗略翻看了,现在留下印象不多,就知道有很多想不明白的,后来就觉得应该不会喜欢她的`作品,(当时自己还是挺可笑的,不识大作,不过条件有限,不是想查什么都能办到),再后来就知道她很有名气,但作品也没看过,大二上问一个同学最近看什么书,他推荐了《芳华》,说这本书很好看,为了搞懂他所谓的文艺青年独特气质,我连夜把这本书看完,写的是不错,原谅我不能用概括性语言表达这本书了,看完还想和那位同学讲下读后感,后来也没细谈,毕竟我看的这类书不多,得知《芳华》要拍成电影,也很期待的,冯小刚严歌苓大作。
对当时社会情况从作者笔下进一步了解,了解当时社会风气,上下级人物关系,人性等,而今看完了这本书,更让我震撼,与三姨和妈妈口中叙述的相差无几,历史面具在心中撕下了,书中感情色彩刻画非常到位,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感动,塑造王葡萄这一伟大女性形象,还有聪明,勤劳,能干,明事理的孙二大,民间故事重现读者眼前,让人看着痛快,看清人性,供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不再赘述,强烈安利
读一本书,体会一次别人的人生,在无什波澜的日子,精神经历了一翻沧桑。
从鬼子的*把荡秋千的魏老婆儿打翻的时候开始,或者更早,老八做掉两个鬼子却未注意到顶上还有一个藏着的鬼子时,甚至更早,侵略者进入国土,保卫者与之开战之时,再追溯追溯,可能就要找到人类自我意识萌芽之时了……怎么这么多想法呢,怎么这么多欲望呢,怎么会想要爱呢,为什么会去恨呢?
葡萄真实,有欲望就是有欲望,想要生存就努力生存,想做的事情就去做,怕什么呢?怕什么寡妇门前是非多,她爱了就爱了,一对眼珠从来不变色;想要老爹活着,就去救,看着似活不下来了,仍尽力去让他活。日子熬着熬着就过去了,老爹看见了过去村民朋友对他反叛也熬过了,看见了儿子的背叛也熬过了,看见了孙子被送走也熬过了,看见弹尽粮绝吃树皮的日子也熬过了,看见打来打去的日子也熬过了,熬着看到孙子长大生子了,熬着看见自己原谅了儿子,熬着看着两袋白面换来的葡萄一心一意的对他好,看着葡萄的爱与痛,看着人与人性。
怎么这么多想法呢,怎么这么多欲望呢,怎么还想要爱呢,为什么会去恨呢,为什么恨后会原谅呢,为什么背叛之后会想要弥补挽救呢,为什么幸灾乐祸之后会去同情帮助呢?人在过着必死的殊途,既然来了,就好好活下去,带着人性的善与恶,恶与善,活下去。
50~70年代的文学影视作品,我不大愿意看,太压抑,太阴暗,太沉重,太扭曲,看完一部作品,有时需要许多时间去消化和遗忘。老实说,看第九个寡妇之前我并不知道它写的就是这段历史,但等到明白已经入了坑,却又已是欲罢不能了。幸好,这部作品并不是特别特别的沉重,王葡萄惊世骇俗的举动无所畏惧的眼神,二大的豁达敞亮睿智,是冲破历史乌云的光,是温暖冰冷人心的火,是我们情感的蕴藉,是支撑我们读完小说的动力。
作者着力塑造的是王葡萄这一形象的“生”和“愣”,写她惊世骇俗,想常人不敢想,做常人所不敢做。可是,王葡萄所作所为,有哪条是真正的惊世骇俗离经叛道呢?从小日本眼皮底下领走自己的丈夫,而不是为了老八而牺牲自己的丈夫?将自己的公爹从刑场救回藏在地窖几十年而不是见死不救置之不理?与琴师冬喜少勇的真挚感情而非只是一具石化僵冷的躯壳?同情老虎帮助秀梅关心老朴而非如他人般墙倒更推墙做一株墙头草?
王葡萄,她只是在做她自己,做一个真真正正、堂堂正正的人而已。周围的人觉得她惊世骇俗,是否意味着他们已经背离人道太久了?!二大就不觉得葡萄惊世骇俗,二大懂葡萄,因为他们是一样的,真正的人。
如何在浊世乱世中坚持自我,保持善良?我想是勇气吧,如王葡萄那双无所畏惧的双眼。太多的人,要么败给了利益,要么屈从了强权。我要给葡萄的勇气高唱赞歌,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像她一般,永葆善良,无愧于心。
书的结尾,全村的人一同守护这个秘密,看得我热泪盈眶,这是人性的回归,是迷途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首先,我想说,有谁敢不敢把这拍出来,让大家看看,看看其中的朴实无华,领略故事背后的真实。
1、葡萄一辈子,多实干,少说话,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想干得每一件事,认认真真爱上自己想爱的每一个人,认认真真对待自己想帮的每一个人。表面糊涂,内心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一辈子,糊涂又清楚,痛苦也快乐。
2、很多人可能会说,银脑这辈人,最铜脑与春喜活的潇洒,光芒吧,葡萄最窝囊吧,有那么多男人跟她上了床,但没有一个愿陪她到老,但要我说,葡萄一辈子活的最随心吧,不因外界影响,不受过去牵连,珍惜当下,过好当下每一天。
3、人生实干很重要,命运更重要吧,瘸老虎就因那6跟玉米,永别人间,而别人都不知道偷了多少个6个了,那不叫公平,那叫命,某个时刻,某个地方,那件事就给你遇上。人际关系甚重要,你再努力,别人踩你一脚,用不翻身,但就算你再平淡,有贵人相助,路也能平平坦坦,所以请认认真真走好每一段路,请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人,没有任何一段路是白走的。
在中国近代政策下王葡萄与史屯的经历是文章的题材。
外地逃水患的幼年王葡萄被卖给了史屯当地地主做童养媳,不久嫁给地主小儿子,不久又成了寡妇。后来真正情感年龄上喜欢了琴夫,与地主二儿子孙隽永秘密生了个儿子挺,爱上了史冬喜,冬喜走后又与史春喜发生了关系。这是她的情感经历。
她看起来不谙世事不会怕,可是日子比谁都过得精。又看起来刻薄爱挣夺却实际上有情有义,冒着生命危险藏了对她像半个爹半个公公的地主孙怀清,即使是人吃人的饥荒时期,她也是能省则省的照顾他。她看起来糊涂却比谁都明白,不惧畏人言也不随大流,活的真活得洒脱。看似疯傻却是一个对待生活真正有主意有勇气的人。
结尾戛然而止,面临着二十多年不见天日的活死人的生活的结束孙怀清并没有把故事说完,给读者留下想象,孙怀清口中寻找的祖奶奶转世是否是葡萄,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小说以中国近代史的乡村为题材,时而讽刺露骨,时而幽默诙谐,带有一些封建传说,容易让读者投入感情。
怪不得老师说严歌苓的小说总被翻拍成影视作品,情节生动,感情丰富,余味萦绕。
看过的严歌苓作品里最喜欢这本。第二给《扶桑》。我在《老师好美》里对她丢失的好感从这本书里全找补回来了。葡萄的鲜活,生动,孙二大的大智慧,是朝夕变化的动荡时代里的不变。
严歌苓笔下的好些故事总像是带着点涩,像梅雨季节里墙角阴着、发酵着霉气的厚青苔,让人读着身冷心凉。《床畔》《陆犯焉识》皆是如此,萧瑟荒凉,偶有些魔幻现实主义之风,就像在你面前铺陈一出悲剧,从头至尾的压抑和刻意为之的荒诞,令你不愿且难以共情,看过便罢。
但是《第九个寡妇》,不同在她有着丰沛的人性,让你觉着自己成了葡萄院里的一把犁,一块砖,或者是她袄子上的一块补丁,耳垂上的那根银线,真真实实地听见了花狗的狂吠,人们的口号;看到了门缝外许许多多干劲十足有时松散拖沓的腿脚,孙二大悬而未下的铡刀闪着锋利的亮光;摸到了葡萄生下挺时淌下的汗珠,二大仍然明亮的眼睛遇到挺时歪歪斜斜的眼泪,俱是滚烫......
说不完了,我太喜欢这本书了,或者说太喜欢葡萄和二大了,我要把这本书加入每年重读名单。
一个村庄女人的一生就是大半部中国近代史。王葡萄从小到老隔着门缝看到的那些来来回回站满街的腿,就是世道变迁的最好物证。王葡萄不是个例,她是生活在风起云涌中许许多多底层小人物的化身:善良、愚昧、知恩*报、不问世事、关注于自身、赤裸欲望……不能说她有多伟大,也不能判定她有多优秀,她就是一个最符合现实生活状态的一个人,一辈子就活在鸡毛蒜皮中,用平生最质朴的行为去践行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当然葡萄是不懂“践行”的,她就是在做她认为对的事情,别的她也一概不管。多少人也像葡萄一样,从来不会走到台上去,但从来也不会被打倒。她就是那样普普通通的,想着填饱肚子、照顾二大、喂肥猪仔、满足欲望,谁升迁了、谁革职了、谁来了、谁走了,她也不关心,“反正谁也耽不长”,葡萄最明白这世道。葡萄这一辈子都没什么理想,相对于蔡琥珀,她实在是太渺小太普通。变革中的社会,小人物最悲惨,但小人物也最懂得活下去。王葡萄,一个没有觉悟的“愚钝”女人在这一场场“上台下台”的纷繁变革中活的最好。
这本书让我想起王朔的一段话:“再困难也要活下去,像今天依然能看到那样,最愚昧的人活得最好,是一批傻子支撑着人类,或者用阿谀人民的人爱说的话——是人类的脊梁。”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7:3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301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