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是哪个朝代的出现的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以下是整理小篆是哪个朝代的出现的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小篆是哪个朝代的出现的
战国时期
特点
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斜度的对称。
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特点1、2、3、4(5张)
制定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
另有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变原先那种弯弯曲曲的笔划线条,整理出一种笔画匀整,便于书写的新字体。
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
书体由来
秦创小篆说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秦统一前由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
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政策。《说文解字·叙》记“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园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琅玡刻石》
泰山记得石也称封泰山碑,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泰山而立,丞相李斯所书。石高4尺,四面环刻文字,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内容主要是“颂秦德”。字体小篆,原残石现存岱庙。其传世拓本较多,其特点是笔画圆润,挺遒流畅,笔笔如铁线;结体端庄严谨;字形稍长,造型健美;分行布白体势工整,为小篆之代表。唐李嗣真云:“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绝妙。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均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贵宝。”
峄山刻石俗称峄山碑,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登峄山(山东邹县)所立,传为丞相李斯所书,小篆。内容前为始皇诏,144字,自“皇帝曰”以下为二世诏,计79字,字略小。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其石久佚。现所见均为后摹写,虽多失秦篆古厚的笔势,但其笔画清劲,圆转宛通,对研究篆书艺术的演变有重要价值。秦诏版为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所作,记秦始皇的颁布诏内容。其笔画劲遒,书风随意自由,大小相同,随势生姿;字间行间,时疏时密,虽不齐整,前后成趣。
小篆为战国文字说
著名学者、书法篆刻家徐无闻先生认为,在一个极为短促的秦王朝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创造出一种文字来的,一种文字的形成要经过长期过程的,秦始皇只是对战国时期就已形成的小篆进行加工、整理和推广而已。
概论
邓石如小篆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
秦代刻石保存小篆书迹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诸石最为重要,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残存,石权始皇廿六年诏则最能见其真相。
发展
周朝自平王于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后,五百余年,经历了诸侯兼并的春秋时期和七国争霸的战国时期;在语言文字方面,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据史料记载,当时“宝”的写法,就有194种形态。“眉”字的写法有104种,“寿”字的写法,也有百种以上。有的字体柔婉流动、疏密夸张,有的体势纵长,有的结构狂怪。这虽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但对思想交流带来了不便。
拓展阅读:
汉字演变过程
甲骨文(商)--金文(周)--大篆(西周)--小篆(秦)--篆书(秦)--楷书(三国)--草书(汉)--行书(汉)
随着*案文字的`普及以及刻字的熟练程度提高,象形*形就由复杂*形逐渐演变成了简化*形,即使只用部分象形代表整体概念,人们也能在稍加琢磨中理解。在简单*形普及后,朝廷又授意进一步简化文字。
因此文字又由简化*形逐渐演变到有象形意义的符号文字,最后各种组成文字的符号又进一步归类为规范统一的笔画。
根据对碑刻文字的研究,汉字笔画萌芽于战国晚期,然后在东汉到魏晋期间,基本形成了横、竖、点、撇、捺、折六种笔画,在南北朝时代,正式形成了提和钩的笔画。之后的派生笔画都是在汉字八画的基础上组合出来的。
与此同时,这些文字也逐渐由单一意义引申到具有相似形态或者属性的多重意义。比如“张”,由弓和箭的象形组成的,表示展开,但也可以表示夸张,还能用作量词表示“一张纸”,因为翻页时也有那种从合页状态下张开的动作属性。张作为姓氏的由来也是和擅长制作弓箭的家族有关。
在整个汉字演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秦朝时期的隶变,即汉字从小篆到隶书的演变。隶变前的古代文字象形度高,笔画繁复;隶变以后的汉字通过解散篆体、改曲线为直线、合并、省略等各种方式,使汉字最终演变为由点、横、竖、撇、捺、提和钩等基本笔画构成的符号体系。
吴伯陶先生说: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那么有记载有系统的汉字一共有哪些呢?
古代文字阶段的汉字包括了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以及小篆;现代文字阶段又称隶楷阶段的汉字,包括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1965年我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1988年国家新闻出版社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5类基本笔画:横类、竖类、撇类、点类、折类。其他几十个笔画都归类在了这五个笔画之类。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很多学者总是把现今的汉字和甲骨文或者更早的象形文字去比较,想从中找到演化的足迹。但是,实际上现在很多汉字的笔画和甲骨文的象形符号已经大相径庭。
虽然汉字常被视为由“象形符号”组成,但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汉语字符里只有少于4%直接来源于象形符号,其他汉字字符都和实物象形没有了直接关系。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5:2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293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