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送严士元》原文翻译及赏析
引导语:《送严士元》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作,通过描写送别友人严士元途中所见景色,来表达诗人对当下处境的感叹。
送严士元
【作者: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陰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释】
严士元:吴人,曾任员外郎。
倚棹(zhào):泊舟待发。
阖闾(hé lǘ)城:即今江苏苏州市。
水国:水乡
春寒:早春。
阴复晴:忽阴忽晴。
闲花:树上留着的残花。
日斜:夕阳。
去:离开。
若:假如。
逢:碰到。
相:我。
识问:询问。
青袍:指唐朝九品官服。
误:耽误。
儒生:诗人的自称。
【白话译文】
春风之中你停船靠边,将要告别这苏州古城。江南的水乡春寒料峭,时阴时晴地变幻不定。目力难见的牛毛细雨,不知不觉湿润的衣襟。树上的残花飘然落地,轻轻漾漾地无一点声音。薄暮时分你解缆开船,夕阳之下剩下一片帆影。湖南无边的碧绿春草,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你去若碰到相识的朋友,向你把我的情况打听。你就这样地告诉他们,我官职卑微误了前程。
赏析
这首诗,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画水。然而,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是生动的,辞藻是美丽的,诗意也显得十分浓厚。
严士元是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写这首诗的年代和写诗的背景,现无可稽查。从诗的内容看,两人是在苏州偶然重遇,而一晤之后,严士元又要到湖南去,所以刘长卿写诗赠别。
阖闾城就是江苏的苏州城。从“倚棹”(把船桨搁起来)二字,可以知道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时值春初,南方水乡还未脱去寒意,天气乍阴乍晴,变幻不定。我们寻味开头两句,已经知道两位朋友正在岸上携手徘徊,在谈笑中也提到江南一带的天气了。
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句子。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话是说得很对。可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而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我们还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日斜江上孤帆影”这句也应该同样理解。一方面,它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最后,严士元还是起身告辞了,诗人亲自送到岸边,眼看着解缆起帆,船儿在夕阳之下渐渐远去。七个字同样构成景物、事态和情感的交错复迭。
以下,“草绿湖南万里情”,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诗人想象之中,但也掺杂着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
友人的远去,自然地激起了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因而他的临别赠言,听起来是那样令人心酸:你这回去湖南,如果有相识的人问起我的消息,你就这样回答他吧—“青袍今已误儒生”。这是一句牢骚话。唐代,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上元元年又规定,八品官员服深青,九品官员服浅青。刘长卿当时大概是八九品的`官员,穿的是青色袍服。他认为自己当这一员小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耽误自己的前程了。
诗中的“景语”,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国气候特征,又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还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几个层次中,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的这种手法,是很值得借鉴的。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背景和本事,已难以确切考证。从“春风倚棹阖闾城”句可知,此诗当作于今苏州城。从已考知的史料看,作者一生中曾有过两次离苏州,一次是被贬为南巴尉时,一次是赴淮西鄂岳转运史判官时。被贬南巴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初,诗中“春风”“春寒”句证明,作诗时是在冬末春初,时间与被贬南巴的时令相吻合。又诗末有“青袍今已误儒生”句,印证其作于遭贬之后,郁郁不得志之时。按唐朝的服饰制度,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每品又有正、从和上、中、下之别。南巴尉属从九品下,正好服青。由此推断,此诗大约作于至德三年(758)初,诗人第一次被贬,行将赴任之际。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5:0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292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