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中的满族元素

更新时间:2023-03-05 03:36:00 阅读: 评论:0

老舍作品中的满族元素

作家,泛指以文化创作为业,以写作为主的文学创作工作者,也指文学领域有盛名成就的人。因此,一般能被称为“作家”者,其作品大都能够获得出版发行,历史悠久。下面是精心整理的老舍作品中的满族元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老舍生平及其创作

老舍,满族正红旗人,于1899年出生在北京护国寺附近的小羊圈胡同。他出生不久,其作为满族护军父亲便在与八国联军的巷战中阵亡。因此,母亲对他一生的影响深刻:“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他的母亲是正黄旗人,她从母亲那里继承了满族人所特有的性情和品质。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老舍作品中满族元素并不多。这是因为“他与许多年轻的满人一样,像替罪羊一般为那个并未给他带来过幸福,而现世已经***了的清政府担负着来自外族的排挤和打击。”尽管如此,读者仍能从其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等看出老舍对于满族文化的批判,如《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等。新中国成立之后,满族元素大量进入其作品,这在其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和戏剧《茶馆》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它们所展示的满族所特有的文化、风俗等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满族文学作品。其中,“他的民族自卑与民族自尊同时滋长着,对本民族的热爱与为本民族争气,渴望民族间平等的思想,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下面笔者就拟从两部作品的旗人形象塑造以及有关满族风俗礼仪的描写来具体分析他对本民族既眷恋又批判的矛盾之情。

二、老舍作品的满族元素

(一)旗人形象

所谓旗人,在清代是指被编入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这类兵民一体化组织中人们。在老舍的作品中,他通过对旗人形象的塑造鲜明地体现了一个优秀的民族作家对于本民族之间的问题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在旗人身上所寄托的忧思与希望。在他笔下,有些旗人是只知道挥霍和玩耍的,如《正红旗下》的大姐公公和大姐夫。大姐公公“虽是武职,四品顶戴的佐领,却不大爱谈怎么带兵与打仗”“他为官如何和会不会冲锋陷阵到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亲友仿佛一致地认为他应该食王禄,唱快书和养四只靛颏儿”。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大姐夫“情愿随时为一只鸽子而牺牲了自己”“不管去办多么要紧的公事或私事,他的眼睛总是看着天空”“万一有那么一只掉了队的鸽子,飞的很低”“见此光景,就是身带十万火急的军令,他也得飞跑回家,放起几只鸽子,把那只子天而降的‘元宝’裹了下来”。他们的挥霍与享受依靠的是“铁杆庄稼”,而究其根源则是八旗制度的变异与腐化。欧立德在《满洲之道:清朝的八旗制度与民族认同》中认为满族之所以能够统治中国达三百年之久,靠的就是八旗制度,然而到了清朝后期正是这种腐化了的八旗制度,造成这些旗人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在《茶馆》中茶客丁说:“叫旗兵不关钱粮,去自己谋生计吗?心眼多毒!”就是直接对“铁杆庄稼”制度的批判和讽刺,他们已经丧失了自己谋生的能力,何谈带兵打仗,保卫国家。老舍的夫人胡絮青曾经说过:老舍通过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要告诉读者,清朝是怎样由“心里儿”烂掉的。老舍用温情含蓄的语言对这些从“心里儿”烂掉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们不仅是满族更是国家的败类。

当然还有一部分旗人是作者极力赞美和颂扬的,他们踏实、勤劳,不再一味的依靠“铁杆庄稼”而是另谋生路。例如《正红旗下》的福海二哥和《茶馆》中的常四爷就是这类典型。福海二哥“是个熟透了的旗人,既没忘记二百多年来骑马射箭的锻炼,又吸收了汉族、蒙族和回族的文化”尽管当时的旗人学艺是被人耻笑的,可是他在看到了当时“铁杆庄稼”并不能使人富裕起来时便毅然去做了油漆匠,即使后来补上旗兵的后缺他也没有丢掉油漆匠工作。同样,常四爷也是一个冲破八旗制度束缚的人,他因说了句“大清国要完”而被抓去坐了一年的监狱,在别人都说“让我自己去谋生,非死不可”的时候,出狱之后的常四爷却自己卖菜另谋生路。对于他们“老舍以久存心底的激情赞美福海,赞美常四爷,赞美那些具体推进历史转折,使艰难历程轻松化,将人生无痕地融入时代的一代旗人……力*给你看到当历史的车轮子迎头驶来时,那些大踏步地迎向新生活去的旗人,他对于民族深藏着得骄傲”这一类的旗人正是看到了“铁杆庄稼”的腐败,才会挣扎着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同时在国家和人民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也毅然伸出了援助之手,福海放走了参加义和团的王十成,常四爷为危难之中的王利发雪中送炭。因此老舍对于这些旗人的赞美不仅仅限于自力更生的能力,更在颂扬他们的爱国心和正义感,他们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更是引导腐败的清王朝走向光明前景的使者。

(二)满族的风俗礼仪

满族常见的礼节是请安、打千,过去的小辈对长辈,三天一请安,五天得打千。《正红旗下》的福海二哥请安请得最好看,以至于使每一个接受敬礼的老太太都哈腰儿还礼,并且暗中赞叹:“要是我的儿子能这样懂规矩多好啊!”作者借老太太之口由衷地表达出了自己对福海二哥的赞赏之情。类似于这样温情场面的描写还有我的“洗三”,所谓“洗三”就是在小孩子出生第三天时举行的出生典礼,届时方方面面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德高望众的老太太一边给洗澡一边说吉祥话,文中的白姥姥:“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最后还要用大葱打我三下,口中念念有词:“一打聪明,二打伶俐!”而据老舍说他后来也确实像大葱一样聪明。作者诙谐幽默的描写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新生儿的美好祝愿,在这样祥和的气氛中,不难看出老舍对于满族一些风俗礼仪的赞美之情和自豪之感。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本是一个礼仪之邦,而满族更是因其独特的生活习惯而形成一些特有的风俗,这些习俗不仅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祝福,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必备因素,所以在这里作者用一种温馨的笔调,表达着自己对于民族礼仪的认可与接受。

与此同时,作者也对一些本是值得夸耀的'风俗礼仪进行了批判:“自从姑母搬到我家来,虽各过各的日子,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义支使我的母亲给他沏茶倒水,擦桌子扫地,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她可是我们胡同里的“财主”,拿着好几份的钱粮,却在我家白吃白住白拿炭,而且他稍不顺心就会闹的天翻地覆,把“我”们全家包括大黄狗在内骂的狗血喷头,对此“我”们家是没有任何人敢反抗的。对于姑母的蛮横无理,为所欲为,尽管及其厌恶却又无可奈何,因为在满族的家庭中姑奶奶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样地还有满族人养花养鸟的爱好,这本是在八旗制度束缚下的八旗子弟为了消磨时间而培养的一些兴趣,既不违八旗制度的规定,又使自己的生活的得到了充实。然而到了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使每一个八旗子弟都应正视自己的身份,保卫国家而不是继续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因此,老舍对于一些风俗礼仪的描写。“在很多场合,更是由批判封建的文化传统这种总的意*出发的。”面对这些优雅的废物,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关于老舍及其作品,舒济曾经说过:“我们从满族的角度来看他,才能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他的文学作品,正是知人才能识文”因此对于老舍,很多时候我们由表及里。当我们看透他内心的骄傲与自尊的时候,才能真正的了解他的满族情怀以及他的满族文学作品。

试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对于这些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因此作为人民的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的老舍的作品便成了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研究。

一、老舍作品中的“幽默”

所谓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我们读读狄耿斯的,马克吐温的和果戈里的作品,便能够这个道理。听一段好的相声,也能明白这个道理。”“看透宇宙见得种种要素,而后用强烈的手段写画出来”①而能引人发笑者为幽默。因此,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②

要想得到幽默:首先要认真学习、博览群书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它是前提,是基础。其次善于观察,并且要思考的深刻。再次要多读,即要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些有关幽默语言的文学作品,并且作到能领悟他们的作品内容,而从中受益。最后要善于运用,古人说的好:学以致用。即把自己从学习中得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这样做不仅能加深理解,而且能是我们的大脑更加充实。老舍就是这样,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想得深,看得透,说得俏,因而形成了幽默的语言艺术风格。

老舍的青年时代也正是中国封建帝制的崩溃时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时代,老舍才能从小羊圈胡同走向泰晤士河畔。在20年代的初期英国是资本主义列强之首,工业经济高度发达,社会文化人情风俗与当时中国大不相同。老舍从一个保守的、愚昧落后的旧中国走

到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后,就像从发着霉味的“铁屋子”(鲁迅语)里走上了视野开阔的一望无垠的绿野中一样。他此时此刻深深的感觉到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和社会的进步。当他再度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故土的时候,心中总是感觉到不舒服,觉得许多事情是乖戾的、不合理的、违背自然的、可悲的、可笑的,但是,老舍从没有把自己从炎黄子孙中除去,自己也仍然是这个古老民族中的一个小小分子,也应该在这一可笑的行列当中,但是他深刻的认识到要批判这些不合情理的、落后的、愚昧的东西,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呢?采用何种方法来批判社会,这便由每个作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来决定的。老舍,北京人,旗人,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西城一个贫民的家庭。他们兄弟姐妹八人,但是只活下来了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是老小。父亲是一个皇城的护卒,在老舍出生的第二年,他在与八国联军的作战时阵亡。母亲不识字,仅靠做杂工缝缝洗洗的活路来维持生计。老舍从小身子骨弱,性情也不开朗。在这贫穷的家境中靠一位慈善的刘大叔的帮助才读上书。1913年小学毕业考入北京市立三中,但由于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半年后又转入膳宿免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夏毕业后,老舍便在教育界连续多年供职,没有直接参加“五四”运动,但“五四”成为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饱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触到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对帝国主义维护祖国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做洋奴”。③这种成为老舍创作基本指导思想。1922年,他受洗加入基督教,秋到天津南开学校任教。自此,开始发表作品《小铃儿》等。他在母亲的影响下,他穷而有志,性格刚强,自尊自重。也就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他对社会的腐败的落后的现象深恶痛绝,可是又因为他穷有同情心,因此常常是“半恨半笑”的看待当时世界。他作为一个温和的民主主义者登上文坛,他没有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深刻,也没有郭沫若式的诗人激情,更不似茅盾一开始就擅长理论思维“笑骂”却又赶尽杀绝。而老舍也是“笑骂”却步赶尽杀绝。他说:“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④正因为有着这样性格素养和接纳的思想的影响决定了在他的批判的武器中,老舍选择了幽默。在英国五年创作的作品《老张的哲学》等三篇及三十年代回国后创作的作品《猫城记》等五篇可看到这把搔痒的耙子,企*用笑声来掩埋旧世界。老舍的笑声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成分,在这些成分中有疾恶如仇的愤感,有对愚昧落后的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遗恨,这便与鲁迅相通了。这便是一个时代的特征:观世音在云头看到芸芸众生的平庸从而产生出悲怜之情,无可奈何的自嘲,个人的酸楚的感受,这一切都用了哈哈的笑声倾倒出来。譬如:“说起‘胡涂’来,我近几日非常的高兴,因为在某画报上看见一段文字——题目是老舍,里面有这么两句:‘听说他的性情非常胡涂,抽经抽得很厉害。从他的作品看来,说他性情胡涂,也许是很对的。’‘抽经’的‘经’字或者是个错字,我不记得曾抽过《书经》或《易经》。至于‘性格非常胡涂’在这个年月,是很不易得的夸赞。”⑥这就是老舍式的幽默。“他主张幽默须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幽默的作家也必须有极强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有极强的正义感”,“决不偏袒自己”⑦凡知音者都能从老舍的笑声中品读出酸楚的味道来。老舍用笑声来治病态的旧社会,治病态的社会中的了病的人们,让这些病态的人们向善向真向光明,但是老舍对自己的同胞并未失掉信心。他的格言是:“光明永在,潜力无穷。”所以他不把病态的人们一下打倒深渊中去,而是让他们来改邪归正,换一翻头脑重新生活。在这种意义上说老舍是笑的哲人。为仕么称他是笑的哲人呢?哲者聪明,老舍清醒的看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的一面,同时也清醒的看到了几千积淀的传统的负面,对人们精神的残害与毒害。老舍讥笑的就是这文化传统的负面。例如:爱面子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世故巧滑、虚荣浮夸沽名刁誉、委过于人把麻烦别人,不当作一会事儿,自私自利表里不一。

在老舍的作品里,有一部分是写儒林外史的、有一部分是写文人教书的办刊物、写文章、写小说的等,将他们的品行漫画出来,有些夸大但很真实,这类幽默写的是儒林,知内情文字有褒有贬,是一种最恰当的夸张。他的散文都不长,短但很饱满。是什么原因呢?言之有物。读老舍的文章,不仅能是你轻松脑子,同时也可以是你的眼睛一亮,因为他每一篇都有闪光点,有益智开窍的功效。在每一篇幽默文章中都可以听到智者—老舍的笑声,这笑声有温和的笑、有酸楚的笑、有友好的笑、有无奈的笑,这笑笑的是傻人傻风俗传统,而不是傻笑。因为他是站在崇高上看鄙俗的,他的笑声带有很强的批判力。

读老舍的幽默作品,不仅觉得老舍在笑,而且你自己也会禁不住而笑。比如《相片》中:“还是先说家庭吧,比如你的屋中挂著名家字画,还有些玩,雅是雅了。可是,第一你就得防贼,门上加双锁、窗上加铁栅,就连这样,夜间有个风吹草动,你还得咳几声,设若是明火进来十几位蒙面大汉,大概你连咳都不敢了这何苦呢?相片就没有这种危险,谁也不会把你父亲的相片偷去当他爸爸,这不是吗?”的确,我在读了上面的文字后,也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

老舍作为幽默大师他即没有林语堂的“牛油面包气”,也没有周作人的辣入骨髓地老姜味,更不似梁实秋的贵族气,而是处处表现出俏皮、泼辣和精辟,有时几近油滑的个性。老舍认为:“语言要能让人喜悦、愉快。”“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他的《骆驼祥子》就蕴含着色彩鲜明的幽默。虽然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一再说:“我就决定抛开幽默。如写杨家的仆人—张妈的敢骂,“以杨先生的海式咒骂的毒辣,以杨太太的无津口的雄壮,以二太太苏州调的流利,他们是素来所向无敌的;及至遇到张妈的蛮悍,他们感到一种礼尚往来,英雄遇上了好汉的意味,所以颇能赏识他,把她收作了亲军。”

这是幽默的讽刺;还有虎妞诱骗祥子喝酒的描写:“他把酒蛊接过来,喝干。一股辣气慢慢的,准确的,有力的,往下去,他伸长了脖子,挺直了胸。打了两个不十分例利的隔儿。他好容易把这口酒调动下去。”这是溢满辛酸的幽默。

老舍的幽默是轻松的、俏皮的,也是智慧的,称得上是中国文人幽默中的一个典范。

二、简练亲切,“京味”十足

简练亲切的语言往往会是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产生愉悦的兴致,时刻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读,却从不会产生厌读的情绪。

老舍便是如此,“辛田(罗常培)是我自幼的同学,我俩曾对掀小辫打,也一同逃学去听《施公案》”这是孩提时代的真实的故事,自自然然丝毫不会减弱我们对语言大师学问的佩服。简练的语言我们读起来不是觉得十分有趣吗?

简练的语言,据计算机统计,《骆驼祥子》全作近十一万字,只用了二千四百个汉字,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些常用字,认识六百二十一个字,相当小学高年级水平的读者就可以读通,这部杰出的文学名著。他还善于有选择的使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比如写祥子的身体“挺脱”、“硬棒”,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的为人家做丧事时,“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曹先生家的女佣称赞祥子是“老实巴焦”,都是取此北平人的口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教养。如写虎妞为了勾引祥子,强迫他喝酒时骂他“窝窝头脑袋”,说如果不喝就“揪耳朵灌你”,不让祥子拉车就说“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他个贱骨头!”这些个性化的口语,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虎妞这个老处女,这个车厂主女儿的泼辣、粗俗又工于心计的性格跃然纸上。如《给茅盾兄祝寿》一文中:“他永远要说出他以为值得说的话。勇敢使他永远年轻,而时间增高了他的智慧。他创作、他翻译、他研究、他编辑,他的勤劳与成绩,从五四到今天,老跑在我们前面。他使我们敬爱他,甚至嫉妒他。”这简练、亲切的语言,不仅到出了老舍对茅盾的尊敬,而且也深刻地体现出老舍本人也有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为时代、为民族、为人民英勇献身的思想,像“他使我们敬爱他,甚至嫉妒他。”前面说我们敬爱他,然而后半句突然笔锋一转说嫉妒他。难道真的嫉妒他吗?不,这样不仅增加了生动感而且加大了亲切感。也恰切点明了老舍的语言风格:简练、亲切!

老舍作品经常采用京味十足的北京口语,老舍作品的“京味”重点儿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了帝辇之下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迥异于有更浓厚的商业气息的“上海文化”。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生活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

彩的北京画卷。这画卷所充溢着的北京味儿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安,廉和,温厚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老舍作品处处写到礼仪,礼仪既是北京人的风习,亦是北京人的气质,“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北京人多礼,《二马》中老马赔本送礼;《离婚》中老李的家眷从乡下来,同事们要送礼,张大哥儿子从监狱中放出来也要送礼;《骆驼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讨好刘四爷更需送礼;《四世同堂》则直接详尽描写祁老人“自幼长在北京,耳濡目染跟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了一种“文化性格”。《四世同堂》第一章就这样写到: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就连大字不识一、二的车夫小崔也熏染了这种北京“礼节”:他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可是女流氓大赤包打了他一记耳光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跟女斗”的“礼”!

这种“北京文化”甚至影响到中国市民知识分子,《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就是这样一个衰老的北京文化在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性格。小说写了一个细节,当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他十分振奋,但他没有“高呼狂喊”;“即使有机会,他也不会高呼狂喊,他是北平人。他的声音似乎是专当吟咏用的,北平的庄严肃穆不允许狂喊乱闹,所以他的声音必须温柔和善,好去配合北平的静穆与雍容。”祁瑞宣因此而感叹自己缺乏那种新兴民族的英武好动,说打就打,说笑就笑,敢为一件事,不论是为保护国家,还是为试验飞机或汽车的速度去牺牲了生命。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了他的全部复杂情感的:这里及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及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以致若有所失的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衰败而惋叹不已。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老舍猫赏析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笔下的一篇状物散文。作者以观察精细独道、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把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淘气的特点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品味《猫》一课,语言明快洗炼、生动传神而又细腻实在、饶有风趣,令人百读不厌。

一.谈猫——“平”中露真情

首先,作者是用用平实的语言、亲切交谈的口吻向读者述说他眼中的猫。品读文章,我们仿佛置身于作者家中,听他津津有味地向“你”介绍猫的脾气禀性,品评种种惹人喜爱的举止情态,而那“古怪”、“淘气”的猫似乎如在眼前,时嗔时喜,活灵活现,于是不知不觉中让“你”受到了作者情绪的感染,为之动心,与之共鸣。与这样的语境氛围相一致,文章语言呈现出通俗明快的口语化特点。老舍先生选用生动活泼的口语语汇言事述感,描摹物态,使语言上口入耳,亲切有味,富有表现力。比如,说“暖和”不说“温暖”;说“成天”不说“整天”;说“钟头”不说“小时”??如果我们仔细辨味,还会发现这些词语不仅有浓烈的口语色彩,而且用得极为妥当,读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别有一番韵味。

二.怜猫—— 语气显真情

此文口语多、短句多,常常带着语气词。在这位艺术大师笔下,即使是那些貌似平常的语气词,也获得了丰富的表意功效,韵味十足,耐人寻味儿。“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一个“吧”字把作者

那种对猫的性格捉摸不透的语气情态维妙维肖地传达出来了,又与“古怪”之说暗相吻合。“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里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实实在在地突现了作者对猫的关切怜爱之情:担心、翘望、心疼、着急,种种情态尽在其中。

三.爱猫——妙用人称“你”

课文第二自然节还写道:“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在这一长句中,连续用了三个“你”字。“你”是人称代词,通常都是称呼对方用的。而这里的“你”并非是确指,而是泛指;是“你”中有“我”,意思是“不管是谁”,包含不仅“我”喜欢猫,任何人见了都会感到可爱,更使我们感到作者爱猫的真实感情。

四.赞猫--- 巧用拟人法

其次,作者在对猫的描写中成功地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猫的一举一动在作者笔下都具有人格化的意味,读后倍感风趣幽默。如文中写它“成天睡大觉”,说它“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过问”一词精当微妙,仿佛猫成了家庭的重要一员,它本就应该参与家庭事物、家政大计的,而此时却置责任于不顾,只管自个儿*舒适求安逸去了。细细想来,真叫人耳目一新、忍俊不禁。再如“·决·定要出去玩玩”、“撞疼了也·不·哭”、“抱着花枝·打·秋·千”、“·踩·印几·朵·小梅·花”等处用语,简直把猫写活了,而作者爱猫之心、赞赏之情也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这种拟人化的描写切合儿童

心理特点,能激发儿童的欣赏趣味和学习乐趣。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3:3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286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老舍   满族   元素   作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