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稀缺》有感

更新时间:2023-03-05 03:01:00 阅读: 评论:0

读《稀缺》有感(精选17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读《稀缺》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稀缺》有感 篇1

一本书能改变一个人,以前我不大相信。但是《稀缺》它做到了,它打碎了我思维的藩篱,让我有了丝丝的洞见,能够看透隐藏在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稀缺。

我们总是想要的更多,而实际拥有的却很少,稀缺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

正如书的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稀缺主要体现在时间和金钱上(当然,还有社交稀缺、安全稀缺、尊重稀缺等)。不管是哪种稀缺,不管是否识别出哪种稀缺,人们越在意的时候,往往就陷入了稀缺。

购物时,很多人不自觉地会凑单免运费或参加满减活动。周围很多月入好几万的高级白领一样不能幸免,如果只花费很少的精力和时间倒也算了,但大多数时间会花费人们巨大的注意力带宽(带宽就是心智容量,包括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性价比实在太低。

记得,有次单位给每个人500元的买书额度,买完后凭发票报销,算是一种福利。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很高兴,于是纷纷抽空就在网上选起了书。都想充分利用福利,又不想随随便便买点书敷衍自己,于是搜索各类*书排行榜,读介绍看评论,就是想寻找自己喜欢的书。好不容易选好书,发现有些书不参加网站活动,不能吃亏的心态又引导继续找书。终于把书找的差不多了,还要兼顾不能突破总金额的限制,于是在接近500元附近进行各种组合,只求福利最大化。终于下完单了,很多人不知不觉忙乎了好几天,长时间盯着屏幕,都出现了腰酸背痛,两眼酸疼,反而手上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拖延了。

如果没有金钱稀缺的影响,凑单免运费或参加满减活动就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在乎是否有必要买。免运费或满减活动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产生了金钱稀缺,可以让人乐此不疲而不自知。

延伸出去看,很多人喜欢薅羊毛,什么打卡、什么签到等等。一般,羊毛的出现主要为了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和增强用户粘性,多半会设置累计多少多少天,奖励加倍什么的。受金钱稀缺的影响,一般喜欢薅羊毛的朋友多数薅不止一个羊毛,每天打开App或网站,即便是轻车熟路,一年下来累计的时间也是惊人的,即便一天不拉收益也就大几百元钱。其实,把这些时间用在提升自己等重要的事情上,相信长期收益是巨大的。

每天薅羊毛,势必会涉及注意力切换,有时一天要切换好几次。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人们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切换成本。因为人们心智容量就这些,前面一件事的势必还是会在刚开始的时候影响下一件事的开展,想想“自己生气后没法立马开展工作”就明白了所谓切换成本。所以,算上这些成本,受金钱稀缺影响下的各种薅羊毛,包括股票的快进快出(做T),成本何其大!

再比如,持有的电影票(或购物卡)快到期了,这件事会锚住人们的注意力,人们总会想尽办法,克服各种困难,安排时间去消费掉。我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在还没有消费前,电影票(或购物卡)这件事会时不时占用心智容量,我也会经常和老婆(她比较忙)商量哪天看电影(或购物),实在没法安排或没有喜欢看的电影,做好人也把票送出去。

如果没有时间稀缺的影响,电影票或购物卡就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甚至有可能会被丢弃在一旁,被人渐渐遗忘。截止日期(deadline)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产生了时间稀缺,可以让人集中精力去做事。

截至日期在工作中被运用的很多。如果约定了什么时间要交活或完工,一般人们都会在最后时间完成,即便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工,多数情况下,进度也会比没有截至日期快。在设置截至日期的基础上,再辅助定期提醒,营造的稀缺效果往往更佳。比如,在截至日期之前,定期上报周报表月报表,或者在截至日期前,定期召开周会月会,回报工作进度。

只要金钱有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满尽致。对稀缺的感觉会萦绕在我们的大脑中挥之不去,从而影响我们所关注的事物(往往会缩小我们的视野),影响我们对选择的平衡,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并最终影响或扭曲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本书将稀缺界定为一个心理问题,而不是资源问题。

正如本书两位作者所说,稀缺会获取一个人的大脑,使他过于关注稀缺的对象,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这恰恰会导致稀缺状态进一步恶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

处于稀缺中的人们,其心智容量和认知能力会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导致了其习惯于应付匮乏的行为模式。

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的同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只能通过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体,而无视管外的一切),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代价。

管窥心态让人们盯着眼下的燃眉之急,其他所有的重要目标都好像失去了意义一样。当下的做法所引发的问题,在当时看来并不重要,往往被人忽视,即便可能成本和后果都让我们难以接受。这并不是我们无视这些行为的成本,只不过是成本得不到我们的关注罢了。

这也就不难解释人们闯黄灯(而不顾撞人撞人的巨大风险),路怒症(而无暇顾及计由本能恐惧引发的愤怒情绪),亏损或刚解套就卖出(而忽视了可能的戴维诗双击)、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轻易给她贴上负面标签)、只看到祖辈的笨拙和教育观念落后(而忽视他们平时的默默付出),只关注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而粗暴的忽略另一半更需要关心理解)等现象了。

把东西装进行李箱,是对资源管理问题的最好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时间箱,要在里面装上工作、休闲和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我们也都有一个金钱箱,要在里面装上住房、服饰和其他所有支出。资源的稀缺和富足,会改变我们装箱的方式。如果没有余闲存在,我们在装箱时就不得不进行权衡。

可见,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原本30分钟就能赶到的地方,预留出40分钟;在每个月的家庭开支之外,留有余钱,以备不时之需。在股票投资中,余闲体现在仓位管理上就是留有现金,体现在估值上就是讲究安全边际。面对稀缺的威胁时,余闲是必需品,而我们却总是不能将其列入计划之内。

稀缺迫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俘获了我们的大脑,成了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

试想,当你刚收拾好一只大行李箱,但又想往里面放件东西,此时你完全可以直接打开箱子扔进去,而不需要拿东西出来。你不需要对行李箱里的物件进行重新整理,因为行李箱本来就有多出来的空间——余闲。但如果是只小行李箱,没放几件就差不多满了,要想往里面放件东西要么需要拿东西出来,要么就需要用超级整理术重新整理(如果你会的话),花费的时间精力都是呈几何状递增。

我们所谓的余闲不是刻意预留的空间,而是因为装箱时空间充裕而产生的“副产品°。在我们工作顺利、收入稳定时,并不会仔细到1元钱都计较的份上;买房买车这种大事,只要支出后能剩下供我们支配的充足资金,就没问题:我们大概会了解自己能以什么样的频率光顾什么档次的餐厅,这样就能基本保证不超支;我们选择的度假产品的价格只要在心理价位左右就行,而不需要考虑银行账户里还有多少钱,然后再选择一款与预算分毫不差的产品。

这些心态就是充裕的一个特点,而余闲便是其结果。现实生活中,面对免费硬盘容量,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足够大的,甚至不设限的,因为这样会赋予人们余闲,而不需要考虑权衡,甚至腾挪存放的东西。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稀缺呢?

一是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视野。

二是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当然,余闲也不能太多)。

三是将警醒型行为转变成一次性行动。

每个月支付账单时需要警醒意识,而设置自动还款只需一次;

坚持定投基金需要定时提醒,而设置每月自动扣缴只需一次;

开车上高速路时提前准备好零钱,需要警醒意识,而办理ETC速通卡仅需次;

坚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单纯凭借自身警醒意识效果一定不理想。但如果报名参加每周一次的活动,那么这种一次性行为就能确保父母每周至少能有一小段时间是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再说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每次午饭后,我都想散散步。如果在单位吃午饭,想要做出“饭后散步”的决定需要消耗我的自控力,而且每次散步多少距离又不断地消耗我的带宽,而“到另一个更远的食堂吃饭”就是一次性决定,饭后散步和散步的距离在执行决定那一刻已经完成了。

读《稀缺》有感 篇2

这本书讲的是人们缺少的东西是如何变本加厉的变得更加缺少的深层次原因,稀缺的东西会变得更加稀缺的内在逻辑。了解了这个逻辑,就了解了为什么有的人一直都很忙,有的人一直都很穷,这是因为稀缺思维导致新的稀缺。

当然,知道了不一定你就能改变你什么,只是多了一种可能性而已。要改变稀缺,要改变稀缺心态,要增加自己的带宽。有了足够的带宽,才能更高效的处理事情。所谓带宽,就是你的注意力的总量,你能操心的事情,总是有限的。所谓三心二意,到底是提高效率了,还是降低效率了呢?你解决的问题数量虽然多了,但是质量却会下降,很多问题需要返工,实际上花费的时间却更多了。

缺失时间的人,他总会处理最紧急的事情,会用加班的办法来解决时间缺少,但是这样做,会导致效率下降,这样会导致新的问题,还会导致他处理其他的事情的事情减少,比如说,你用晚上的时间用来加班,那你晚上陪孩子游戏的时间就被占用了,那么,这两个事情目前看来似乎是工作比较重要,但长远来看,哪个重要呢?这其实是得不偿失,你只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了眼前,以后的事情,顾不上考虑了。那么,就是意味着,你解决问题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你借用了将来的时间,你的时间会越来越稀缺。

贫穷也是一样的道理。你总有眼前的烦心事要处理,却忘了更重要的很久以后的事情。你眼前的看起来明智的判断,长远来看,正是你陷入贫穷陷阱的原因。

其实,我觉得,知道了这个道理也不会对我们有太大的影响,所谓规律,就是客观的现象,我们很难改变的,我们很难去改变我们的思维规律,这也许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吧,让我们保留着改变现状的希望,继续保留现状。

读《稀缺》有感 篇3

《稀缺》这本书可以说是行为经济学与心理学跨学科研究的经典。该书的主要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是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领域中的著名人物。在这本书中,塞德希尔不仅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稀缺”对于个人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的影响,同时也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为什么“稀缺心态”会导致个人众多的“低效、无能、非理性”的盲目视角和短视行为。

首先我们要知道,“稀缺”的概念其实是一种经济学的理解,代表客观资源相对由于主观欲望的有限性,归根结底是当今整个经济学所研究和破解的问题,而塞德西尔将它拓展到了心理学的层次即拥有的少于需要的一种主观感受。比如我们急着要完成的一件事却苦于时间不够;或者需要支付一笔必须的开销却手头紧张,都是所谓稀缺的表现。它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因拥有的太少而感到不高兴或者“压力山大”,而是因为它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我们很容易被“稀缺”心态干扰注意力和专注力以至于很难完成应该投入精力去解决的重要的事。

作者不止一次地提到了我们每个人心智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是稀缺会让我们的执行力减弱,从而导致心智的容量被占满,因此产生的借用行为又再次导致了更大的稀缺。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它产生的管窥负担,会让我们带着短视的眼光做人做事,也会让我们搁置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

这样一来,向前看的能力就有可能会因管窥负担而丧失。由此可见,管窥心态会限制一个人的视野,进而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理性行为。

这是管窥所引发的后果,它让我们只能局部地、暂时性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在当下尽己所能解决,但这样的做法会给未来带来新的问题。这些生活中种种的稀缺陷阱,都是源于我们将可预期事件当作突如其来的事件处理,从而不断加重了我们的负担。

所以,如何才能尽可能地摆脱稀缺并合理的享受稀缺带来的专注红利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要知道,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所谓余闲,最典型的就是那种“有钱有闲”的充裕感受,它能让我们轻松地避免选择负担、应对突发事件。

因此,避免落入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拥有余闲,尤其是要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良好的缓冲机制不仅能用来进行风险管理,还可以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再次跌落到稀缺陷阱之中。比如定期保险能缓冲意外事故对家庭经济的冲击、适当的休闲休假能让我们摆脱无穷无尽的工作焦虑等。我们为什么会陷入稀缺带来的贫穷的陷阱1,就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和心态里存在太多的稀缺,从而让我们走向无能,因为每天都被稀缺思想占据内心所以根本没有心思思考问题,金钱的稀缺最终导致了我们行为和思想的稀缺。所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稀缺的问题,就应该在思想层次上达成对自己的约束和目的。因为从归根结底上来说,为什么我们的心里会有稀缺的心态,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对未来的打算不足,用一句很通俗的话来讲,就是用明天的钱来解决今天的快乐,因为这样无限次的借用心态和完全没有打算的行为,导致了我们实质上的稀缺,从而也引起了我们内心的稀缺心态。在组织和时间上来说,做好充足的闲余时间的安排才是最好的计划,对于投资和消费来讲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在任何场景和任何情况下,对事情或解决方案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便我们能够及时的解决突发情况,从而从容的解决任何时间出现的任何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追求太多的闲余时间,太多的闲余时间会导致时间的浪费,并且会让我们的注意力过度分散,当然太多的咸鱼经济也会导致我们的经济无法流通运转从而完全沦为一滩死水。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可以通过设置外力改变我们的环境,把重要的事情拉入我们的视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稀缺的不良后果。因为当我们的时间或能力有限时,让疏忽等同于默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因为稀缺会产生负担,因此节约利用是对稀缺进行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归根结底应对稀缺最重要的方法是要在富足和充裕时开始行动,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

总之这本书中作者是尽力的想帮助我们理解和思考,关于忙碌贫穷和焦虑,并且在很多的篇幅上提醒我们,如何避免陷入这样的漩涡中,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和思考如何扩宽自己的视野,但是我们要知道一味的向前看并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我们应该更多的将目光放在当下的事情中,脚踏实地的解决问题,在我看来,解决当下已经发生的事件,是妥善处理稀缺心态的最好方法,如何把我们的有限变为无限,如何把我们的能力更高层次的拓展和进步,如何用更长远的目光和脚踏实地的态度,去避免我们陷入贫穷和忙碌,才是我们拜读这本书应该学到的内容。妥善的处理好未来和当下的关系,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摆脱忙乱无序的混沌状态,打开我们的视野,及时而迅速的解决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摆脱我们在生活和工作等各种情态下的疲劳的恶性循环,增强我们的执行力,赶走我们大脑中的稀缺心态,不要让太多的带宽负担削弱我们的能力,更不要让稀缺心态把我们变成无知无能的人,这才是我们学习这本书最重要的部分。

读《稀缺》有感 篇4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贫穷之人会一直穷困潦倒,忙碌之人会永远日理万机,孤独之人会终日形单影只,而节食之人也总是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这四类现象看似互不相关,却有着相同的心理学原因——稀缺心态。贫穷是因为金钱的稀缺,忙碌是因为时间的稀缺,孤独是因为社交的稀缺,节食失败是因为饱腹感的稀缺。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稀缺就是一种心态,当它俘虏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使我们坠入“稀缺陷阱”,疲于应对越来越严重的稀缺。稀缺的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稀缺造成的第一个问题是管窥。所谓管窥,是指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时,会忽略其他事情,就像从管中窥看这个世界。比如工作忙的人容易忽视家庭、穷人容易忽视自己的健康、落后的进度导致连续通宵、压力大的时候不愿意去健身或社交。眼前的稀缺问题总是会被放大,而与此无关的事物就会被忽略,当一次又一次经历稀缺时,被忽略的事物也就越积越多。

稀缺造成的第二个问题是带宽降低。所谓带宽,是指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认知能力主要是我们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集中表现为智力水平的高低;执行控制力是坚持计划、集中注意的能力、抑制冲动的能力,集中表现为自我管理水平的强弱。贫穷和忙碌都会降低我们的带宽,让我们变得更笨和更冲动。节食和孤独也会降低我们的心智带宽,无非是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不同罢了。

稀缺造成的第三个问题是借用和短视。借用就像稀缺的孪生兄弟:穷人容易欠债、忙人容易拖延。因为明天的稀缺无法像今天的稀缺一样俘获你的注意力,我们为了解决当下的稀缺,借用了未来的闲余。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时间管理里往往强调,最需要花精力解决的,往往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其实这种问题不仅存在于时间管理,还存在于金钱管理。所以穷人总是缺钱,又为了解决当前的困窘陷入债务陷阱,难以逃脱。贫穷是一种严重的资源短缺,更会带来多重短缺问题,让人变得更健忘、智力下降、自控减弱、缺少规划、因循守旧。陷入贫穷心态的人会觉得,每日的开销就足够烦心了,哪有精力去学习新技能、去控制体重、去耐心教育子女呢?遗憾的是,自古以来社会都是金字塔形分布,贫穷永远是大多数人的宿命。

稀缺带来的三个问题环环相扣,不易挣脱。为了避免陷入稀缺陷阱,我们需要增加闲余和提高带宽。闲余不能太多,多了会导致低效和浪费;闲余也不能太少,少了会导致管窥。要保证有闲余。比如休息日或者节食计划里的放纵日。梭罗说过,真正有效率的劳动者,不会整天马不停蹄地工作,而是闲庭信步般轻松愉悦地处理事务。

提高带宽有两种方式,增大箱子容量或者节约带宽。个人能够通过努力获得更多的财富,扩大财富的箱子,再利用财富换取时间、健康等稀缺资源,从而提高整体带宽水平。也可以节约带宽,也就是利用自动化,把警觉型行为转变成一次性行为:比如备忘录的自动提醒、信用卡自动还款、自动理财计划等等。生活中很多重复性高、可预测的事件,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尝试一次性地解决,并能避免之后无数次的繁忙。

怎么增加我们的闲余呢?每周至少彻底放松一天、预留足够的风险储备金、合理膳食、周末与朋友聚会等等。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所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我们忙忙碌碌,什么都不敢舍弃的时候,恰恰是我们心智脆弱的时候。人之所以需要闲余,是因为它会在不经意间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正如行李箱的大小会影响我们装箱时是否精打细算,时间箱的大小也会影响我们选择工作、休闲还是与家人共度,金钱箱的大小也会影响我们的消费、储蓄方式。简而言之,闲余会改变我们装箱的方式。虽然闲余导致低效和浪费,但是它减少了失误的成本,为我们的生活预留了失败空间,避免我们陷入管窥心态。

看完这本书后了解了稀缺背后的原理,但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却是知易行难。作者阐述稀缺的专业知识,对这一领域的深刻理解,确实改变了我的认知方式。有幸能看到这本书,了解了稀缺的`知识会影响我们对稀缺的处理方式。自身感触最大的是做任何事都要提前计划,不能盲目于眼前陷入管窥,给自己留有余闲去思考。计划制定好之后,工作的时候专心工作,不要想着读书和带孩子;同样带孩子的时候就好好享受亲子时光,经营好自己的家庭生活,充分利用专注红利。在所有欲望之中,我们往往被世俗的观念困扰,本能的把财富欲望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因此忽视健康、忽视内心充盈、忽视经营亲情友情。身体健康、生活富足固然重要,然而心灵充实、情感丰沛亦是我们向往并为之努力的目标。

读《稀缺》有感 篇5

读了《稀缺》这本书,终于知道我们为什么总是不停的忙眼前的事,没有时间来考虑别的。下面是读了以后的一点感受:

眼看开会的日子(或者交稿的日子)就要到了,没有时间了这时候——稀缺,会迫使我们做出选择,所有应该做的事都会变得具体。一旦时间不够用我们就会开始集中精力。不论各种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很紧迫),我们都会尽量将时间利用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稀缺俘获大脑产生的积极效果——“专注红利”。

专注红利能够让我们抓紧时间完成工作,如放下手机、不刷微信、不再想晚餐吃什么……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让我们凭一己之力完成很难做的事情。

这不是很好吗?回答是不一定哦。专注一件事情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形成“管窥(也叫隧道视野)”。让我们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事情,不会通过得失利弊的谨慎思考来进行权衡。

“我上了速读课,用20分钟读完了《战争与和平》,然后知道这本书与俄国有关。——伍迪˙艾伦”

想一想也挺有趣的,用速读的方式来读《战争与和平》虽然用的时间很短但是只是知道了和俄国有关。如果用普通读书方法20分钟,至少是可以读完前面的序言、作者的介绍或目录,甚至第一章也读完了。记住的远远要超过速读所获得的东西(至少会了解一些背景资料吧,本人也没看过纯粹猜的)。

引用书中的原话;“稀缺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让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这种现象会让我们变得更有成效;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为此付出代价:这种‘专心致志’会令我们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

稀缺会导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削弱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还会导致执行力下降,削弱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的能力。

故事:一位最重要的大客户通知你,他要将业务转移到其他公司去。你请求他最后听一次你的推介,他答应了但只有第二天有时间。于是,你推掉了所有的应酬,暂缓了其他工作。将所有时间都用于推介的准备上,但有一件事没有办法推掉:女儿当天晚上要参加城市冠军杯垒球赛。不去看比赛的念头划过脑海,但一番挣扎后,“好爸爸”的一面还是战胜了这个念头:对于女儿来说,她的这场比赛就像第二天的推介会一样重要。在赶往比赛的路上,女儿突然想起自己的幸运符落在家里了。还没掉头回家取幸运符,你就开始冲女儿大发雷霆。等你的情绪稳定下来时,已经太晚了。女儿对当天晚上的比赛感到惴惴不安,现在你的脾气让她更害怕了。本来很有乐趣的一件事情,现在却让你们之间充满了紧张气氛。看比赛时,你一点也不享受。脑子里一直想着第二天要做的PPT。你也知道,现在根本没有办法做PPT,可就是不能集中精神观看比赛——你很是心不在焉。女儿在比赛间歇偷瞄了你一眼,她看出了你的心不在焉。但你很走运,女儿的球队获得了胜利,庆祝的欢乐掩盖了你犯下的错误。但不可否认,当晚得你,肯定不是一位合格的家长。

稀缺会减少带宽——减少其当下用得上的容量。就像故事中说的,你总想着做PPT这件事,它占用了你大脑思考的带宽,你的愤怒、心不在焉把整个晚上的都搞糟了。

稀缺的本质——没有余闲。

试想一下,如果是下星期做推介的话还会发生这些事情吗?

稀缺来自资源相对宽裕阶段所犯下的错误。要控制好余闲不能太多,多了会产生拖延和分心;少了会管窥和带宽不够。通过外力将环境进行小小的改变,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窥”视野,就能缓解稀缺带来的不良后果。当带宽有限时,让“疏忽”等同于“默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对应稀缺,要在富足和宽裕时开始行动。重要的是,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追着事情做比被事情追着做要好很多)。

书里还说了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还有大量有趣的心理学案例和作者做的心理实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看看。

读《稀缺》有感 篇6

本书阐述了我们忙碌和缺乏的根源即稀缺心态,稀缺心态(感觉)与稀缺有本质区别。紧迫的时间会迫使我们将积累转化为成果,也就是说时间稀缺能够提高效率,使我们更为专注。这是因为截止日期让我们更集中紧急的事情而减少做其他事情的时间。然而这样却存在“管窥之失”,例如写一些白色的东西,先举个例子:牛奶。于是,你的思维就会收到牛奶的限制,你专注于牛奶,而很难想到其他词汇(其他词汇收到限制)。这叫做目标限制。因此,稀缺实际上创造了你需要专注的事情,由此,你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投入的其他事物。例如缺钱就只想省钱,而忽略了投资和自我投资,缺时间就想着省时间,而忽略了那些事半功倍的方式(健康,效率,方法)。甚至会和情侣,家人产生矛盾,实际上,越省,就越不省。并且,因为要节省时间,我们经常仓促的做决定,同时考虑多项任务的决定,造成危险。所以,稀缺的危险在于,让我们变得更笨,削弱了我们的分析能力,并且造成我们毛躁冲动的习惯。所以,穷人并非能力不如富人,比富人笨,而是他们的大脑被稀缺捕获,因为其更专注,所以不够专注。

本书认为,稀缺的本质在于有没有“余闲”。如果没有余闲,就像旅行时只有一个很小的箱子,这样你带什么不带什么,就会进行权衡。事情就会发展成这样,往往你总是挂念着你未带的东西。而余闲就相当于更大的箱子,我们就不会纠结于带与未带的东西,而能够更享受旅游的乐趣。没有余闲,也就不能够很好的规划未来,因此会造成短视,就形成恶性循环。但如果我们一天的工作有很多,我们以为来不及做时,可以进行很好的规划和取舍,进而就能精简任务,实际上也是因为我们对任务更加了解了,对任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就会觉得繁重的工作也不过如此。因此,“余闲”相当重要。但余闲并非是刻意放松和留下空间,而是某种副产品,是我们考虑清整体之后所做的规划之后的剩余物,例如我们的经济条件只能去沙县,那我们就不要去更高档的餐厅,除非有足够的有剩余。所以,余闲应当是我们首先考虑过我们的生活能力和状况,所结余下来的时间。换言之,闲余来自我们的理性。一味的去做有时会浪费更多时间。

那么,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呢?

恰当规划,制造适量余闲。(计划不要太满);若有可能,应当先思考,首先寻找一次性解决的方案;集中注意时,不忘被忽略的;根据时间的宽紧,安排任务的顺序;将一次性截止日期改成阶段性截止时间。(把我们的任务分段)

读《稀缺》有感 篇7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定义了稀缺并描述了陷入贫穷和忙碌的原因,书的最后几章还给出我们解决的方法。穷人总是陷入贫穷,忙碌的人总是没有时间,都是因为金钱或者时间的稀缺,而稀缺会导致人们进入“管窥”心态,带宽占用增多,认知和执行能力下降,这样会使穷人越来越穷,忙碌的人越来越忙,形成恶性循环。

稀缺会带来带宽负担,而带宽负担会导致认知和执行能力下降。作者举了几个例子,其中有些例子我也有亲身体验。在我们做需要动脑子的工作时,需要带宽资源,当肚子饿了时也会占用部分带宽,有时候思考的时候正好肚子饿了,就很难进行专心的思考,即使硬着头皮思考,也会比不饿的时候持续的思考时间短。当我们缺钱或者缺时间的时候,会占用我们的带宽资源,总的带宽资源不变,因而可使用的带宽就会减少,进而影响我们的认知和执行能力。

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作者用一个医院住院病床举例的。一个床位紧张的医院,平时急诊数也很多,急诊总是占用计划中的床位,医院总是处于床位不够用的状态。而提出空出一个床位的方案后,留出余闲,可以专门应对急诊的情况,这样大大提高了医院的住院效率。

稀缺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后,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利用我们的理性思维去应对稀缺。作者提出的方案中有几个印象深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第一,留一些余闲。如果把时间排的太近,一个事情紧接着另一个事情,中间没有空余时间,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将会使整体的计划打乱。比如路上堵车,第一个会议不能按时参加,延长会议时间,而第一个和第二个会议中间又没有余闲时间,导致第二个会议也受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平时做计划或者工作的时候要留有一些空余时间,不需要把事情安排的太紧,人也需要放松下,有松有驰,任何事情都不要要求太“满”,这样才能有个好的状态。

第二,少占用带宽资源。平时会有体会,在心里有什么事情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做其他的事情会心不在焉,不能全力以赴,专心致志,这就是因为我们部分带宽资源被没有解决的事情占用了。如果事情可以解决,则要尽早的解决,不让它占用我们的带宽,如果事情不容易解决,暂且放下,以后有了条件再解决。还有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可以在一开始设置一个自动提醒之类的,如健身,有时候我们会忘记或者偷懒,如果设置提醒,会增大我们坚持健身的概率。同样的,信用卡还款可能会忘记,也设置提醒,这样就不用每到还款日自己主动去想这件事情,节省我们的带宽。

第三,化整为零。我们在接近截止日期的时候,效率会更高,而在有截止日期前的很长时间,会浪费时间,没有什么效率。如果我们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几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一个截止日期,分阶段完成,这样会大大提高效率。

读《稀缺》有感 篇8

这本书主要讨论了稀缺对于大脑造成的影响,有些部分读来还是颇有些震撼——“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心理账户等。

回想起来具体都看过什么总是很难,这个读后感就不知道从何写起,作者说的很多东西都很有道理,很有启发,对于个人来讲,最难的不是看不懂道理,而是认清自己的现状。在别人看来也许一个人被生活所累,大脑带宽被严重占据,那么在他自己看来是否是这样呢,根据我的经验来看怕是未必如此。

从概念来说,我的理解是人的精力,脑力是有限的,被一些东西占据了你的大脑,那么势必会错过另外一些东西。从贫富来说,显然穷人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富人则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分配到更远大,效益更高的事情上面去。从销售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销售把心思都花在如何处理客户抱怨上,那么他是没什么精力去开发新客户,满足新的业绩增长了。

想要改变稀缺,重要的工作是留出余闲,余闲的金钱,余闲的时间,余闲的精力等等。但这一切谈何容易,书中救助印度贫民的实验也证明了要改变这一切并不容易。给了启动资金的贫民在经过一年后并没有如同学者所设想的改变生活面貌,走向富足生活,而是绝大多数重新回到了举债做买卖的日子。并且在那个阶段稳定下来。

究其原因就会发现,被救助者对于改变自己生活的难度并没有清醒的认识,救助金短暂的改善了他们借债做生意的窘境,赢得更大利润,可也让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加放松,亲友送礼出手变得阔绰,不懂得储蓄,保险,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和其他意外情况很快会让他们重新坠入贫穷。

话说到这里其实很明白了,对生活的认识不发生改变,认知水平不提高,生活永远不会有大的改善,哪怕有意外之财,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还是会很快跌落到相对应的认知水平上面去。同样,通过贫民救助实验,也可以看清楚要改变自身的处境到底有多困难,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清晰计划,不能抵御外界声音对自己的困扰,还要加上一些运气,才可能完成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阶层的跨越,真想要有彻底改变,可能需要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

回到身边的例子,出身于内地贫困县农村的出身,让我看到了很多活生生的例子,真正能够改变自己家庭处境的人,都经历了远超一般家庭的困难。农村要供养一个大学生太不容易,眼看着跟自己情况差不多的家庭,盖房子,添新家电,新家具,买摩托车等等,可供养大学生的家庭基本上把所有的收入都用在了孩子的学业上。自己家里多少年的家具,家电没有更新,也没有新添。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抵挡这种诱惑,而且读了大学之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未来,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无异于一场赌博,仅靠朴素的理念支撑着这一切。所幸,从我周围的少量样本来看,生活水平都还是得到了明显改善。

对于个人来说,最难的不是明白稀缺,余闲等这些概念,而是彻底认清自己的现状和和想要改善的目标。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幸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确是这么个道理,李笑来在自己的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我的看法是,不管处在什么的环境,人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稀缺,这是人生路上永远存在的东西,对于大家来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想要的,认真想清楚,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取舍了,至于达到目标消灭稀缺这种事情,那是想都不要想了,总会有各种稀缺在前方等着你。加油!

读后感写的很是苍白,主要是记得的内容实在有限,对于我这种脑子不太清楚的人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通过这本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读《稀缺》有感 篇9

看完赛德希尔·穆莱纳森的《稀缺》一书,让我有种如梦初醒、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生活中常常陷入的困境找到了根源性的原因,也对应着相应的解决方法。我觉得有必要对书中几个关键词定义进行摘抄,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全书。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稀缺心态,是稀缺的一种心态,当稀缺俘获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决策和行为方式;带宽,即心智的容量,包括认知能力、执行控制力。

穷人之所以越穷、忙碌之人之所以越忙碌,是因为他们被稀缺捕获了大脑,增加了带宽负担,从而影响认知能力以及执行控制能力。

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刻:要完成一件事,如果距离截止日期很久的话,那么在截止日期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我们都不会开始着手这件事,而当意识到时间来不及时,就会抓紧时间,虽然这段时间专注力、执行力都大大提升,但很多时候由于时间不够,完成的不尽如意;此时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不早点开始,早点开始的话我肯定能将这件事做到更好,下次一定要早点开始;然而下一次,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拖到最后时刻才着手。

让我们不断陷入“充裕——稀缺”陷阱的原因是:当我们在时间充裕做出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的走向,按理说,在时间充裕时,我们更应该提前安排,在不慌不忙中完成一件事;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很多人都不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

稀缺会让我们形成管窥之见,只能看见当下对于我们很重要的事,而把那些需要花长时间才能看到收益的事放在管子之外,让我们忽视这些事情,也就是对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我们总是觉得还有很多时间,应该先完成眼下最紧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等有时间后再去做。当然,我们也很清楚,很大概率这些事情都是没有做的,因为每一个当下都会有你认为紧急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做一件事只是因为时间不够才导致做不好或者完不成既定的目标,但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带宽。稀缺会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从而让我们做一件事情时不能全神贯注。

那么,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稀缺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凡事不要安排太满,要留有余闲。我们时常会因为一个突发情况而打乱一整天的计划,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把时间安排得太满,当有突发情况发生时,我们就会手忙脚乱。如果凡事留有余闲,即使有什么突发情况,我们也能从容的面对。

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拉入“管子”之内。想想对于我们来说哪些事是重要但不紧急,比如阅读、写作、健身、存钱等等,这些事情,如果不在外力的“干扰”下,我们很难将其纳入我们的”管子“视野内;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定期发送短信、借助助理等“外力”提醒自己,将这些事拉入管子视野内。

人们很容易忽视长远利益而只看到眼前利益,但是人的一生恰恰是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由于长期的积累而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可以试着从现在起,找到属于自己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持之以恒的去做,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要合理的利用自己的带宽。认识到做一件事除了时间,带宽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我们要合理安排,将需要带宽的事安排在带宽比较富裕时去做;而当我们意识到带宽不足时,要采取动作减轻带宽负担。

书中讲到很多的知识点都没法在这里概括,以上只是我看完后能记住的几个点。现在能明白为什么有些书值得重复看,因为每一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只能get到其中的几个知识点。

读《稀缺》有感 篇10

近来,看了一本比较深奥的书,名叫《稀缺》,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且文字枯燥乏味,我利用断断续续的片段时间粗略地读完了这本书。当时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是不解,但是静下心来一想,发现这本书中讲的都是我现在所面临的困境,一下子感触良多。

我常常会处在这本书中所说的困境中,尤其是最近。感觉自己非常的忙,很多事情需要完成:课堂作业、考试、毕设实验,但是又拖延,又偏不急着做,事情越积越多,到最后期限时,熬个夜,敷衍敷衍一下就当完成了,完成的质量还不高,最后总结困境时总能发现问题的所在,但是确又不知道如何解决,到了下个任务阶段,依旧如此行事,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事情完成的不好,被批评了后还不知悔改,心里还想着下次搞点事情,搞得完美一些,没想到做的时候还是老毛病,还是拖延症造成的后果,但是没有好的解决方法。我看完这本书后,发现这本书通过各个学科的研究案例,将这种感觉、现象具体化了,形成一种理论,我就是在平时时间充裕的时候浪费时间,放纵自我而导致了后期工作的稀缺,而这种稀缺导致了我的认知能力、控制力、注意力大幅度下降,所做的事情的质量也一直在下降,一直恶性循环下去。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盼望着能够早点读到解决稀缺问题的方法,不过很可惜的是作者没有给出实际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这样看,稀缺是存在我们的骨子里的,我们只有常常提醒自己,避免陷入稀缺,在自己浪费时间的时候提醒自己,让自己忙起来,我个人认为,稀缺的解决办法就是每当任务下达的时候,我们马上做,尽快完成,这样不仅有很多时间去完善自己做的事,也不会害怕其他任务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这样淡定从容的做事情才是一个可能成功的成熟的人的做事方式,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这本书虽然篇幅较长,但是富含哲理,有的时候,意识会影响我们的做事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抵消影响。

用书中的最后一段做结,“沿着稀缺的线索向上追溯,我们就能看到充裕:萧条,是由我们在繁荣阶段的行为所导致的;最后一刻的拼搏,是由我们之前几周的不作为所造成的”,规划和管理好“带宽”,稀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去接受稀缺,因为稀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稀缺心态!

读《稀缺》有感 篇11

首先,不知道这是不是一本畅销书,整体看下来,不是特别推荐,仅个人感觉

第一,整本书的逻辑基础,都建立在第一章的概念定义,为何稀缺,余闲,带宽等等新颖的概念,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但是这真的很奇怪,如果读者对于他的所谓的基础界定和逻辑不认同,那么整本书都不认同,因为所有都是围绕一个点展开的

第二,为了验证所谓的理论的真实性,举了大量的例子(有很多,个人认为是编造的,而且无法说明问题),抛出了很多实验,但是看起来,不是那么可信,而且,整本书充斥太多的所谓的举例和实验了

第三,刨除掉他的理论框架,就填充的内容来了,很多人会非常有认同感,但是这个是有迷惑性的,这个可能和整本书的机理没有任何关系,你跳出来也发现确实是这样的,而且这些东西就和星座解析一样,你会发现,哇哦,这个就是说的我,非常贴切,其实是总结和统计了大多数的特征,少部分不一样的就被你自然的忽略了

第四,灌输了心理和行为知识,但是把经济,心理,行为经济学杂糅在一起,也没有阐释清晰,反而绕来绕去,误导性比较强

第五,读完对自我认知有一定帮助,因为这本书的解决方案是,调整自己都心态,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资源(金钱或时间),这对任何人来说,可能都是适用的,但是实际上,你是穷人,你做好了这一切,你还是还个穷人,你终将陷入死循环,调整好心态就是默默的接受这一切

读《稀缺》有感 篇12

“阶级固化”这个词第一次在大脑中挥之不去是从大二时看了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开始,当时就一直在想这个社会莫非真如其中所描述的那样,每个阶级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维度空间,而生活于高维度空间的人永远掌控着低维度空间的人的生存命运,除非敢于打破固化的阶级屏障一步步向更高的阶级爬升,否则只能固守自身所处阶级,而甘当他人获取财富与自由的垫脚石。每每思之,总觉得残酷至极!心想我辈命运自当由自己掌控,岂能由他人操纵,虽满腔义愤,但随着对社会的体会加深,又往往生出许多无力之感。终究身处其中,且如今自身的能力尚且超脱不了自己的野心,思想仍未能摆脱所处环境的束缚,又怎么不静下心来细思解决之道呢?

“贫穷和忙碌并不是简单地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乏。”

开篇的这一句话直击我的心窝,这不禁让我思考我们常常说自己很穷很忙碌,或许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我们的心智的匮乏呢?

由于“稀缺心态”的作怪,我们一方面对于当前所要完成的事情格外的关注,这给我们带来了“专注红利”;而另外一方面,由于太过于专注,我们容易陷入“管窥”,即关注一件事的同时又容易忽略其他事,这降低了我们的“带宽”,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因此变得低下,智商也随之拉低。

(这里对于认知能力要简单说一下,其本身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随着一个人经验的积累和专业能力的增强而逐渐提高,所以我们不能自我设限。要认识到思想水平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升的,也即IQ是可以提高的,并非完全由基因所决定,因此我们要敢于打破“宿命论”。)

因为“稀缺”,我们做事谨慎,不断的权衡利弊,用“权衡式思维”精打细算的生活。我们错误的以为自己精明能干,能将所具有的每一分资源用的恰到好处,殊不知却陷入了“短视”和“杂耍”的管窥心态中不能自拔。我们不停的“借用”,拆东墙以补西墙,没有长远的战略意识和眼光,总以未来的利益为牺牲代价,不断的透支着未来。我们忙碌而又幸苦的像一条狗,常常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却又收获甚少,也因此我们总愤世嫉俗,不断的埋怨社会不公!而对于“短视”背后的原因,我们又是否认真地去思考过呢?

“余闲”是和“稀缺”相对立的一个词,也是摆脱稀缺心理的唯一解决之道,只有拥有余闲,我们才能有足够的空间容忍我们犯错和周转,才不至于被生活中“最后一根稻草”压倒。至于如何拥有余闲,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生活的资本,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意外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可以从现在起就开始学会投资和理财,给自己购买保险,通过投资实现财产的增值。

余闲(slack) 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

书中对于穷人为什么穷的讨论尤其引人深思!我们身处其中渴望摆脱贫穷的困扰但又难以寻求解脱之道,我们以为只要自己不断的辛勤劳作也许就能摆脱其对我们的束缚,为此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但也许我们都该好好的问问自己是否深受“稀缺心态”的毒害?又是什么造成我们产生这样的心态的呢?我们又如何摆脱它对我们的影响呢?

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穷人的稀缺心态,是导致他们无能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穷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更弱。他们的大脑中装满了稀缺,就没那么多心思去想其他事了。穷人不仅缺钱,更缺带宽。反过来,带宽负担会致使他们的智力下降。穷人的无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贫穷本身。只要生存于贫困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变得无能。

读《稀缺》有感 篇13

虽然本书读起来有点辛苦,因为有很多新的名词,稀缺,管窥,借用等。但是本书一大好处在于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并不是自己的能力引起的,而是稀缺的心理造成的。而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让人从自责中走出来,结合书中的建议去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说类似“我就是一个没有意志力的人”这种话,自暴自弃。

比如,裸辞中的金钱焦虑。即使你在裸辞前根据理财书中的建议准备了六个月的准备金,但可能从第二个月开始,你就会下意识的觉得自己缺钱,买生活必需品时也会花很多之间去比价,纠结买不买。看到一些“快递赚钱”的文章,也会不自觉的想要点进去看一看,甚至还会去实践,想去碰运气似的赚一点点钱。大量的时间资源被浪费。

作者提出应对稀缺最有效的方式是有空闲。我认为六个月的准备金根本不足以让你去认真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或者下一份工作要找什么,至少要准备一年的生活准备金。两年当然更好。

你有了余闲之后,可以花时间去尝试,比如找一份短期实习等看看到底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一年时间,与六个月时间相比,你可以尝试(犯错)的次数都多了很多,你更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读《稀缺》有感 篇14

《稀缺》是我在读《反脆弱》读不下去的时候,拿起来看的书,《反脆弱》不好读,是因为翻译不够流畅,还有很多学术术语,而《稀缺》的问题,就在于浅薄和牵强附会了,这算是我读书生涯中少有的负面评价,虽然有一大堆大牛写了读书推荐,但我还是不得不实话实说。这本书的确畅销书排行榜上也盘桓了一段时间,大概是因为他的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

很显然,这是一本“一句话”类的书,作者自己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名为“稀缺”的概念,就是说当人们缺少某样东西,这样东西就会变为意识里的“稀缺”,人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稀缺”之上,比如穷人就会关心钱,胖子就换关心脂肪,对于样貌不自信的人就会关心美貌,由于注意力都被“稀缺”占据,所有大脑在思考其他事物的时候,就会出现目光短浅,缺乏长期规划,注意力不集中,简单来说就是智商下降,由于智商下降,以及“稀缺”带来的其他因素,所以穷人就会更穷。所以,导致贫困的是“稀缺”这种意识

“稀缺”会让人感到焦虑,让人分心,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因此就说自己发现了一个新的心理行为,而且这个名词可以用全新的角度完美解答解释人为什么无法脱贫,那么这本书的论述就缺乏力量和证据。里面很多例子和试验都类似于“人们在焦虑的情况下会忘记事情,回答错问题,所以,稀缺导致的焦虑让人能力下降,判断错误,恶性循环”我真的很想说,这些难道还要作者去试验和重复吗?难道焦虑症的人就没有赚钱的能力了吗?哪个大佬没点抑郁症什么的,他们都因此恶性循环了吗?“稀缺”这个概念用来调节个人心理问题是可以的,但是非要牵强附会到国际问题,就有点装大瓣儿蒜了。

说道作者提出的”稀缺“如果我们把它当做一个心理作用,并且成为一种潜意识来看,在人生选择的方向上,其实可以得出更有意思的解读。

读《稀缺》有感 篇15

《稀缺》,这是我无意间发现的一本书。记得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当时的状态是身心疲惫的,只想随便找本书助眠而已。但看了这本书之后,就像看到了希望,如果你现在深陷贫穷和忙碌的漩涡,建议你看看这本书,可能你会找寻到心中的答案与光芒。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极好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就这样陷入贫穷和忙碌之间呢。此书的作者有两位,分别是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他们试*了解贫穷和忙碌的本质,试*在贫穷和忙碌的人的行为中找到他们陷入贫穷和忙碌的原因。

作者认为巨多的事物做不完,是因为缺时间;钱总是不够花,是因为缺少金钱,这已成为我们的常态。换一种说法,就是说稀缺是普遍存在的,并且直接影响我们的心情和幸福感。那是什么造成了稀缺的普遍存在呢?稀缺一定不好吗?稀缺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想要幸福美满的人生,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稀缺呢?

这种稀缺感就如在面临考试期的我们。高考、期末考等各种考试即将来临时,如果我们现在拼命的复习复习,时间几乎被学习填满,必然会有种缺时间的感觉。我们的注意力有意无意都会被复习这件事所俘获。这样的短时间全神贯注于复习这件事,从短期来看是不错的,考试考过了,无需重修,但是从长远看,却是致命的。这不仅使我们的基础不牢固,而且,我们似乎只专注于这“通过考试”,而忽略掉了其他更为重要的事,比如说正确的学习,思考方法的培养,身体健康等。细想一下,拼命节食减肥不也是稀缺的一个例子吗?

脑袋有意无意被减肥这事给俘获,只想着怎样快速地灭了这可恶的肥肉。这就是作者在第一章所说的,稀缺带来的短期好处和长期坏处。

这里需要引入带宽这个概念。我认为作者所说的带宽是指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在一定程度来说是我们的能量总和。当我们的大脑被我们所缺的东西粘着的时候,读书笔记带宽就被占去了一部分,能量就被莫名其妙的浪费了。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呢,注意力下降,变傻,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去解决稀缺问题。稀缺问题将会更加严重,脑袋更加不够用,造成恶性循环。我们大概知道了稀缺的影响了。想要破稀缺困境,唯余闲而已。

想要摆脱“缺”这个困境,只能从“有余”这方面入手。在我们时间还很充裕的时候(就是余闲状态),大脑还比较清醒的时候,是否可以有正确的计划和安排。如果无法正确计划安排,无法坚持,那就索性出门一直左拐),是否有非常好的能量管理习惯?是否可以预料到日后的困境?从而现在开始准备,可以不让自己掉坑里?那已经在坑里又怎样出来呢?我推荐冥想这样的方法,让大脑清醒,及时清空带宽。从而更好地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吧,在我们还没有完全陷入贫穷和忙碌的可怕漩涡之中前,趁着这美好的空闲时光,认真想想怎样去面对日后的暴风雨吧。知易行难啊。好好修炼吧。与你共勉。

读《稀缺》有感 篇16

这本感觉挺普通,没什么特别之处,整本书我归纳成三句话的话就是:调整稀缺心态、不要有管窥之见,规划和管理好“带宽”。老外的书就是这样,论点的提出会有非常多的论据和例子佐证,所以用掉了大量的篇幅,说句大言不惭的话,我拎出来的笔记已经对观点进行了归纳汇总,如果你认可书内的这些观点并理解的话,就没必要看这本书了,重点还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如何实践、如何更好地指导工作和生活,我准备采用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书里的一个方式,就是除了记录每天做的事情之外还要对所做事情消耗的时间做一个记录,通过记录及归纳帮助我们调整稀缺心态。前段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个赢家路径依赖的问题,他说赢家最可怕的就是路径依赖,会导致盲目自信,其实我觉得不光是赢家的路径依赖可怕,普通人的路径依赖更可怕,因为我们会陷入忙碌且浪费时间的陷阱而不自知,周而复始地重复而不打破,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要陷入自己营造的陷阱。

1、稀缺是一种心态。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如何以最有成效的方式去利用自身资源上,从而会经历一个短期获益,长远看会付出代价的过程。

2、认知具有高度的相对性。虽然相对性认知是大脑处理信息时的固有特征,但经验与专业技能还是能让我们摆脱这一限制。专业技能,也就是对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理解,能够对认知形成改变。

3、如果你不清楚自己为了获得某件东西而需要放弃什么,那么就很难想清楚这件东西的成本和价值。余闲以及权衡的缺失意味着我们无法拥有对物品进行价值判定的简单、直接的方法。(机会成本的概念)

4、当今天的资源,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能在当下为你带来比未来更大的利益时,借用就是行得通的做法。而当我们有了管窥之见时,借用就会超越得失均衡的限度。当面临稀缺状况时,我们的借用,从长期来看通常是不合理的。管窥心态会限制每一个人的视野。当有了管窥心态时,我们就只能局部地、暂时性地解决问题。

5、数十年的研究显示,在资源最为充裕的时期,而且特别是在这样的时期,我们尤其容易犯下拖延的毛病。(从大时代到小个体都要引以为戒)

6、许多系统的正常运转,都以余闲的存在为前提。真正有效率的劳动者,不会整天马不停蹄地工作,而是闲庭信步般轻松愉悦地处理事务。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将有效的带宽最大化,而非将工作的小时数最大化。

7、你以为保持灵活度是在帮自己,但却让自己产生了拖延和分心。(小聪明难敌大智慧)

8、逃离稀缺陷阱需要的不是偶尔表现出来的警醒,而是持续、永恒的警醒——一种在任何时间里都能抵御所有诱惑的能力。(最喜欢的一句压轴)

读《稀缺》有感 篇17

这本书适合粗读,实际上,一些带有很多调查性质的书,都应是如此。

稀缺本身是《影响力》一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他五个因素还有:互惠,社会认同,承诺一致,喜好和权威。

我们稀缺的除了时间还有金钱,这都属于心智资源。当然,对于家境富裕的人来说,后者显然没有那么重要,而前者,时间的稀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尽管每个人的工作略有不同。

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皆不同,所以能同时处理的事情也各不一样,就像计算机一样,你一台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方式是串联计算,而多台计算机可以实现并联计算,当然处理数据的能力成倍增加,这就是AI的作用;同理,5G也是高带宽,低时延。“带宽”一词好比你的心智资源,它像一条有一定宽度(你的认知和执行力)的高度公路,而你要处理的事情就像是通过的汽车,这条路上通过的车越多,你的满足感越强,而当这条路的宽度容纳不下过往的车队的时候,车队的无序就会使得这条路“瘫痪”,这条路的带宽就会被“挤爆”。

稀缺,一指时间,二指资源(当然时间也是一种资源,除此之外,还有你的心智,注意力等)。稀缺一书,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人生有限,你的资源有限,唯有认清自己所能承载资源的能力(“带宽”),才能有效的掌握资源,资源配置和运用最大化,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这也同时意味着,我们要聚焦目标,明确方向,不必要耗费过多心智,时间,注意力在不必要的人和事情上。

人一辈子能掌握的时间有限,能交的朋友有限,能实现的目标有限。很多人,一辈子回过头来看,才发现自己浪费了很多大好光阴,交了很多没有必要的朋友,没有全身心来做几件成功的事情(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全是因为没有聚焦;而少部分人,他们专注于自己的阶段目标和人生目标,一生可能只做好一件事,两件事,交几个真正的朋友,把时间留给真正关心自己和爱自己的人,他们的人生过的很精彩、很辉煌。

后者便是聚焦有效带宽的稀缺真理。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3:0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284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