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山水诗的现代意义
导语:李白一生创作诗歌一千余首,其中山水诗约一百三十首,在其诗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李白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不仅把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山水诗还具有关注生态的超前意识和注重古迹的人文品格,这就使他的山水诗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意义。
李白是盛唐诗歌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他一生创作诗歌一千余首,其中山水诗约一百三十首,在其诗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山水篇章激情澎湃,想象丰富,情景交融,有气势磅礴的形象,也有表现“清真”之美的描绘。李白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不仅把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山水诗还具有关注生态的超前意识和注重古迹的人文品格,这就使他的山水诗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意义。
(一)李白山水诗中的生态意识
在生态问题全球瞩目的今天,细读李白的山水诗,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其山水诗不但艺术成就颇高,而且在表现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崇尚、天人合一的情怀时,也使其不朽诗篇具有了关注生态的现代意义。
所谓“生态意识”,按照美国生态哲学家莱奥波尔德等人的具体界定就是:
第一,把大地上的山川河流、鱼虫鸟兽和花草树木视为一个有机体,人只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二,在这个大地有机体中,每个生物占据着各自的生态位,各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第三,除了满足生计的需要外,人类没有权力缩减生命形式的丰富多样性。[1]
在李白的山水诗中,我们可以读出他把自身与大自然融合为一种精妙语言,在其山水诗的创作实践中,展现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显示了人与自然山水的密切关系。李白的山水诗中折射出的生态意识概括起来主要有:
第一,对大自然的热爱欣赏之情。李白山水诗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他将自然山水赋予生命情感,将生命情感投向自然山水,把生命主体推向体验的高峰,描绘出一幅幅或柔和优美、或崇高壮美的山水画面。按照前文对生态意识的界定,这种对自然的欣赏、热爱与赞美本身就包含了生态的意识。
第二,对大自然的崇尚敬畏之情。《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篇都表现了以敬畏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大自然、将自然的力量看得高于人类的活动的态度。在中国古代艺术家和美学家的意识中,“决定一个对象是否具有审美价值,主要不是人的因素,而是超越于人之上的自然因素。自然不仅赋予天地万物以鲜活的生命力,而且使我们人类充满勃勃生机,使艺术家充满创造的活力,并因此使艺术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2]樊美筠的这段话虽然旨在论述古代艺术家关于美的基本原则的看法,但用于研究李白的自然审美观却同样奏效。的确,李白在其山水诗的创作实践中,庐山的“屏风九叠云锦张”,黄河的“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都使自然山水“鲜活的”、“永恒的”生命力跃然纸上,表现了自然生命力的不可超越性和对自然的`崇尚敬畏之情。
第三,人与自然同在的“合一”情怀。在李白的观念里,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尤为密切。他在《日出入行》中说,太阳的运行,“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木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同科”。人的生死荣衰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无须感恩,不必抱怨,因为都是由元气构成,同属大自然,同归大自然。李白的一些山水诗表达了拥抱大自然、与之化为一体的愿望,他的名篇《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句,《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句等,都是观念上把大自然与自我混同一体,视万物为同类,山水形象成为诗人的知心友人。
李白笔下的自然风景与他内在的精神情感,与他返璞归真的生命意向融合为一。他在山水诗中所传达的,无论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欣赏之情、崇尚敬畏之情,还是天人合一的情怀,都与前文界定的生态意识的三个方面不谋而合。在李白看来,世俗之外的大自然浩淼无穷,他追求个体与自然的冥合、生命与宇宙的合一,这是自然与人格、自然与心灵的神秘契合。李白的山水诗发人深醒:人生是短暂的而宇宙是无穷的,宇宙的浩大、永恒与人的渺小、短暂的对比激励着人们去寻求一种与天地自然合一的永恒。自然,“生态”的概念是由西方人首先提出来的。但西方人眼中的生态,对象仅限于自然景观。生态的概念传到东方,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比如中国,它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维使人们难以将自然与人、文化割裂开来思考问题,自然成了经历几千年文明熏染的自然,自然与人、文化也就融为一体。我们今天重读李白的山水诗,依然能读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永恒,给我们以善待自然、善待生命的生态启迪。
(二) 李白山水诗中的旅游审美价值
在山水景观的审美中,人们十分注重山水自然美中体现的人文品格,往往对于和历史人物有密切联系的山水景观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兴趣。中国有重古的传统,珍惜民族的历史,重视历史古迹和先贤遗迹,白居易的“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是很好的写照。不但与历史名人有关的景点成为旅游热点,即使是自然风景,只要有古代文人的题咏也会使自然风物更具魅力,使旅游者更加向往。旅游是一种个人行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种带有经济性质的文化活动。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旅游者被分为娱乐型旅游者、探索型旅游者、经历型旅游者、体验型旅游者和存在型旅游者。[3]其中娱乐型旅游者和体验型旅游者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这个人群有很强烈的寻求放松的愿望,但是不像其它冒险型等一样寻求刺激,他们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选择的目的地多是一些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并且有较高观赏体验价值的地方在放松的同时也注重自我对于旅游地生活品质和文化特性的感知,获取特殊的生活经历。旅游地的人文精神对现代旅游者越来越具吸引力。比如旅游者到庐山会想起有李白,游三清山会了解到葛洪的相关情况等等。
李白善于抓住自然山水的审美特征,描绘出自然山水的形象美。大自然的形象美一般来说,有“雄、壮、险、奇、秀、幽、奥、旷”等审美特征。李白特别善于描写雄、壮、险、奇、旷之美景。如他笔下的泰山:“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 (《游泰山》其三)对黄河的描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他笔下的长江是:“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横江词》)读李白的山水诗,往往给人心灵以极大冲击,能感觉到那些雄山奇峰、大江巨河所呈现的壮阔美、冲突美和崇高美。李白将自己的情感与气质融入山水诗的创作,他笔下的祖国山河不仅张扬着山水的自然天成之美,而且具有鲜明的人文品格。他的山水诗流传至今,便使自然山水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果今天的读者追踪着诗人当年的游迹,亲身领略诗人作品中充满艺术魅力的高山大川,体验诗人当年的经历和思想情感,将比单纯的登临、欣赏自然景观,更能获得美的享受。从这个角度看,李白山水诗的社会价值之一,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旅游审美价值。李白诗中的山水形象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有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作用。这样,李白的山水诗应用到当代旅游中,便实现了社会审美价值、自然审美价值、人文审美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的统一。品味他的诗歌,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活动将上升到较高的层次。同时,也将启发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艺术审美,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综上所述,李白一生徜徉于山水之间,热爱自然山水,他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融铸情辞。今天我们重读李白的山水诗,又惊喜地发现其中的生态意识、旅游审美价值等现代意义还有很大的研究与开掘空间。这样的发现不仅可以完善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而且可以启发人们关注自然、关注生态;在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的今天,还能启发旅游者的人文审美意识。总之,李白的山水诗魅力无穷,历久弥新。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1:1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277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