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的当代文化意义
老舍的巨著《四世同堂》,选择日常生活的视角来描写北京沦陷期间的平民百姓,从中表现出老舍对国民性问题和东亚问题的与众不同的思索。这部小说取得的现实主义成就是巨大的,具有深刻的当代文化意义。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四世同堂》的当代文化意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代表作,其中由《惶惑》、《偷生》、《饥荒》组成,小说描写了抗日战争背景下北平的小胡同里,揭露出了日寇和***的丑恶行径,这部小说取得的现实主义成就是巨大的,具有深刻的当代文化意义。
一、《四世同堂》中对于国民性的批判
《四世同堂》之所以选择北京沦陷期作为描述北京,是由于作者是从文化视觉来分析问题,并非从政治视觉出发,早描述抗战文学作品时,大部分的作家都会将重点描述在武装斗争的描述上。但是,老舍并不同于这些作家,他时时刻刻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在他看来,他自己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百姓,对于武装斗争,他并没有显著的立场,而是模糊的感到,如果没有武装斗争的话,中国可能是不会灭亡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舍对于国民性也持批判性态度,但是他的态度与“五四”时期的作家又有不同,他并非想改造旧中国,在《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的愿望并没有错,但是日本人却不会管,在千百年之间,日本与我国的规矩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后来却将英美的坏处发挥到了极致。在老舍的眼中,国民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对此他不是绝对的批判,而是带有情感的描述,他仅仅提出了问题,并未提出解决方法。
二、老舍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自觉
《四世同堂》中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可以在平和的状态中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正面能量,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四世同堂》的评价都不高,之所以这样,是由于其中没有描述武装斗争,不符合***标准,且其中有因果报应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不符。实际上,在老舍描述的小羊圈胡同中,充满着正面的力量,他们干正事、有正气,这可以从中看到老舍的“反时髦”个性,他尊重俗理,刻画的人物也非常接地气,可以将自己的人生观察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吸收了欧洲现实主义的表达技巧,文笔细腻,可以将微笑的细节与历史结合起来。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为广大的读者指明的真理,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四世同堂”的愿景是美好的,这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家族亲情要求,也是一个家庭是否幸福的标志。老舍之所以在《四世同堂》中设置“祁家”,一方面按时他们是“旗人”,也代表了作者的民族情感,蕴含着儒家思想中的“齐家”。
三、中华民族抵御外敌侵略的勇气
老舍是贫苦家庭出身,既接受过西方文化的洗礼,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老舍认为,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他生活的时代,中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四世同堂》描写的也是当时东亚文化的问题,这部小说用苍凉的结尾结束,正是由于外敌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太多的伤害,在《四世同堂》中,老舍为我们塑造出了丁约翰这个人物形象,他曾经在“英国府”内做事,可以时常带点洋点心和洋酒,因此,他觉得自己身份高人一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日本成了敌人,丁约翰也丢了差事,祁瑞宣给他讲天下大事,中国和英国同为反***的同盟国,要一起打败德意日。丁约翰为自己以后还可能回到英国府当仆人,而感到了生活的希望。抗战胜利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快跑向英国府,丁约翰颇能代表一部分中国人,他们心里已经被打伤,看不起自己了,认为主子是外国人。他们并不是坏人,内心却完全被殖民了,丁约翰不是***,也不是二鬼子他是一个骨子里受伤的中国人。
好的世界应该承认有强弱的不同,再公平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类文明,有别于丛林法则,讲究平衡。像四世同堂小羊圈胡同的文化生态,虽然各家过日子方式不同,有雅俗强弱之别,但是应当和谐共处,是暴力把和谐局面打破了。时至今日,中国人尤其应该明白,人间正道不是残酷竞争。好好过日子才是人间正道,这才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力量,而真正的仁义道德,与有无文凭或识字与否无关。小崔和长顺这样不识字的人,身上都有儒家文化,知道应该怎么做人。而冠晓荷这样,不好好过日子、总想不劳而获、总搞歪门邪道的人,虽然起初没有当***,但时间长了就可能不由自主地沦为***。
四、结语
总之,老舍的《四世同堂》以救亡为主题,全释了使民族处于危难之际的社会根源,作者把“启蒙”与“救亡”中国最杰出现代思想协调起来,及大的推动了中国***现实主义发展,同时更深远的揭示了文化的保守与精神的落后桎弱,更是一个民族处于弱势的根源。
创作背景
《四世同堂》的创作开始于1944年。老舍对于小说的创作准备则开始于1941年,此时正是北平沦陷的第五个年头,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文学在全民抗敌、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步调和普遍高昂的爱国情绪,老舍在这样的环境下萌发了创作一篇关于抗战题材的小说的想法,但是苦于缺乏合适的题材故而一度搁置。直到1944年,抗战进入***阶段,老舍从夫人的经历中想到了一个完整的小说框架,于是开始在陪都重庆书写这部小说。小说的写作延续了4年,其间经历了抗战胜利以及作者被邀出国讲学,直至1948年,老舍才在美国完成了这部达百万言的长篇巨制。
文学手法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文化批判的高手,在《四世同堂》这部不朽的文学作品中,作者透过小人物看抗日战争,透过战争思考民族文化,从而对民族文化作出理性的批判和继承。在表现“宏大主题”---战争的残酷、战争对人类文明和生活的摧残、民族命运的颠沛沉浮、民族精神时老舍对叙事内容作了微观化的处理,收到了艺术化的效果。
在《四世同堂》中,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北平市民生活的凸显。《四世同堂》画面广阔,表现的时代是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反映的主题是战争对民族文化的考验和扬弃,描写的内容是小羊圈胡同市民生活的颠跛沉浮,市民生活在题材上得到了凸显。
《四世同堂》的描写对象涉及的主要家庭有七八个,主要人物有几十个,囊括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洋派市民和城市贫民等各类形象,涉及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众多角色。在作品中,凸显的是每个人的成长历史、情感历史和生活历史,这一个个历史正式被“支离”的民族历史。这一个个小人物的历史,还包括瑞宣由彷徨到奋斗的历史,城市贫民刘棚匠、孙七、小崔们的人生历史等。透过一个个小人物的生活和生存来展现历史事件是作品表现战争的独到之处,收到了用微观化、艺术化的手法展现战争这个宏大主题的效果。
《四世同堂》对“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的另一个方面是对历史和战争的虚化处理。在《四世同堂》中,战争只是表现主题的背景和底色。文章以时间为序,以“七七事变”为开端时间,以抗战胜利为结尾时间,记述了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如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大捷、汪政府建立、偷袭珍珠港事件、日本投降等等。但作者在表现这些历史事件时,不是直接描写事件的发生、发展、曲折和高潮,而是透过人物的眼睛、活动、所见所闻和思想来描写,将人性放置在战争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加以观照,从而使《四世同堂》达到了一种超越历史眼光和政治意义的审美力量和人性力量。在这里战争不是按照编年、纪传等方式的客观描述,也不是为了给统治阶级的政治生活有所裨益,而是从文学、文化的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和剖析,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反思战争。将战争作为背景和底色是《四世同堂》消解历史这个宏大主题的重要方式,在反映历史事件时,作者避开了惨烈的战争场面、正面战场的描写,而是营造一种战争带来的凝重、窒闷的氛围和背景。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1:0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277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