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中“春”意象的赏析

更新时间:2023-03-04 23:01:00 阅读: 评论:0

《春江花月夜》中“春”意象的赏析

《春江花月夜》中“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写出了一个游子的惜春、思家之情。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春江花月夜》中“春”意象的赏析 ,希望能帮到大家。

“春”意象赏析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的确,时光荏苒,韶华易逝,谁也无法留下春天匆匆的脚步,但我们仍可以用特殊的方式让春在我们生命中留下印记,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若虚的脚步,走进他所描绘的那个令人心动的春。诗中开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两句便点了题,把春、江、月这三个意象提出来,而春更是为所有意象提供了合适的环境背景,正是有春回春去,才有潮起潮落,花开花谢,月盈月缺。春为诗人寄托情感划定了时空界限,极好地奠定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总之,春是一个温馨的季节,又有一种朦胧美,暗含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春之花繁,春之水满,春之风和,春之日暖…… 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亦成为从古至今众多文人墨客的笔下所言之物,今天我们就由“春”扩撒开去,仅选部分常见的与“春”有关的诗句,进行一次小小的发散,看看,人们写春更多写了什么?

首先来看一首与《春江花月夜》有非常相似处的诗:

于良史《春江夜月》 “春山多圣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我们看看这首诗,题目已经包含概括了春、江、月、夜四个意象,而实际上“花”这个意象也在诗中“花香”、“芳菲”等词语中有所表现。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是春天的夜色里,山中树木繁茂、花香香远益清,江水朦胧映月的这么一种惬意、唯美的画面,与《春江花月夜》一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纵观全诗,我们可以看见一种积极、快乐,且心情愉悦的情感。朱自清笔下脍炙人口的经典文章《春》中,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一种对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的描写,与《春江夜月》一样亦是表达正面的情感。春,在这里是美好事物的写照。

在写春的美丽、恬静的同时,却也有人用笔下的春投射心意烦乱,愁重难遣之情……

贾至《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嫩绿”“鹅黄”把春草丛生,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下句桃、李两花的色彩与香气更使春意显得喧闹。可是,“愁”与“恨”两字,却让这生机盎然的春景带上了丝丝缕缕幽怨的感情,让人感到伤怀。春景愈美,强烈对照下,诗人的愁恨就更加浓重了,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样,在这首以“春”为背景大舞台的诗作中,也表露了较为消极的哀婉惆怅的心情。这可以称之为一首以乐景写哀情的经典诗作。

《春江花月夜》中“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正引出一个游子的惜春、思家之情。花落深潭,随水而逝,正如游子对远方的思念细腻而源源不断地涌出。“江水流春去欲尽”到结尾“落月摇情满江树”再营造了一个清幽而凄美的环境,月与树搭配出的春景*让人觉得诗尽而意无穷,如笛声般悠扬而连绵不绝。总的来说,这几句关于惜春的诗句是哀婉,再加之淡淡的愁绪,交织于情与景之间。这种惜春、怀春的情怀在古典诗歌中有很多。又比如:崔涂《春夕旅怀》“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首诗首联渲染了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春光消逝,明显地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惜春情怀。颔联先写自己在梦中随蝴蝶回到远方的家乡,醒后只听闻月下树枝间传来的子规啼。梦中的美好与梦醒的哀伤,虚与实,构成了冷清、惨淡的气氛。颈联故园中的笔墨多年未被动过,而如今华发只有在春天才会长出。故园可追忆,春天在诗人眼中再次焕发生机,让人为之一振。尾联笔锋一转,直抒胸臆,只要回到家乡便可赏尽五湖烟景,有谁来跟我争呢!那种塞于胸膛的苦闷从这一句宣泄出来,“争”更体现了诗人对回家积极的期待和昂扬的自信。与《春江花月夜》相比,这首诗的感情变化幅度更大,从首、颔联惜春的伤感,递进至颈联由春而发的活力,最后再咆哮而出,自信而充满力量,让我们感受到随诗人心境变化的春天是如此的多彩。

春天或欢愉或哀怨,诗人以春或表达思念之情,或感概人生。有句话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春天里的景色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样的,要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我们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下面,我们将走进一个流露着铮铮爱国情的春天。

先来看看这首唐代诗人周朴写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春天的郊外,荒凉萧瑟,看不见春草,只有弯弯曲曲的河流静静流淌。被遗弃的耕地上,仅存一块古碑,依稀还可以感受到秦国曾经的繁荣。春已到,寒意依在,在云的映衬下,山显得更苍凉。暮日中,绿树更加深沉昏暗。凄凉败落的春景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国力日益衰落的悲叹。

再来看看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山河依旧在而国破人已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城中的树木茂密阴森。繁花在眼前,在杜甫眼中却成了泪人儿,连鸟儿也感到心惊,满目凄然。诗歌描绘了一幅荒凉凄败的春景*,表达了诗人杜甫的忧国伤时之情。

赏析完这几首诗后,我们不难发现,春,它是不可以被孤立起来的一个意象。我们可以想一想,春天到来之际,我们是凭借什么感受到春天的呢?春这个季节,它是一个大的意象,它与江、花、月、夜、东风、杜鹃、青草、桃花、杏花等等一切春天中的景物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可以给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述,我们认为春天它就像一个大舞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星辰……在这个舞台上粉墨登场,诗人则是编导,他们的情感是贯穿于整个舞台的灵魂。整出戏所展现的正是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这些观众产生共鸣。总而言之,春以及春中之景,都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今天我们在此总结的诗歌中的春的意象与意境只是冰山一角,其实不仅仅在古诗词中,现代散文、小说、歌词中都有很多人喜欢描写春,人们不同的心情就会有不同的春之意境。其实无论是春夏秋冬,抑或其它的景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领略其中的意蕴。因为,这不仅能让我们徜徉在作者营造的各种多样的意境中,也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感悟与思考。

拓展:《春江花月夜》整体赏析

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遥相呼应。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 ”、“月”二字为中心。“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极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鱼龙、、碣石等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 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日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看不见。”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象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缔。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是思妇感情波涛澎湃激荡到极点的升华,而决不是概念化的'的产物。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的一个“孤 ”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是写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两句是写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相望却不能互通音讯。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最后一段,天已将晓:“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四句是写离愁夜曲结束,新的一天的思恋情歌开始。“摇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妇那摇人心旌的如梦似幻的真挚相思之情,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总之,这首诗运用多角度写景的手法,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辅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等特定场景衬托,由九个形象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离妇的离愁。诗人紧扣这一离愁至重、意境浓郁的中心来谋篇布局,做到情景交融,景随情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见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的声韵之美,对《春江花月夜》诗情也同样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韵脚平仄交错,音节和谐,每韵都构成了一幅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的形象画面。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顶针句的运用,使诗歌错落有致。其中对春江明月诗人能把诗歌声韵节奏的外在律与诗人感情的内在律有机融合,以声韵来透露思妇情绪变化的升级,显示出自然美景无人共赏青春虚度的凄楚,使思妇的离愁与景自然和谐,表现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功力。这首诗虽然带有许多感伤和凄凉的韵味,但由于诗人善于严格把握声韵,因此给人总的印象却是凄婉而不颓废,缠绵而不消沉。

此外,《春江花月夜》的许多诗句还富于哲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等诗句情理结合,抒发了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永无穷尽的哲理性感叹。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23:0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269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春江花月夜   意象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