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04 14:16:00 阅读: 评论:0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季羡林《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以点带面,自学本单元其它几篇文章。

3.情感目标: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人与月”。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

1.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2.在本专题的文章中,家、故乡等概念有时是具体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时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着很复杂的人文指涉,研读时要仔细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赏读研习

(一)自读奠基

1.纠字音

大苇(wěi)坑

篝(gōu)火

嚼(jiáo)烂

粘(zhān)

清光四溢(yì)

萌(méng)动

晶莹澄(chéng)澈(chè)

风光旖(yǐ)旎(nǐ)

无垠(yín)

慨(kǎi)然

惆(chóu)怅(chàng)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极点。支:支撑,受得住。

茂林修竹:修:长。

顾而乐之:顾:转过头看。

2.聊作者

季羡林(1911.8-20xx.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二)速读抓要

通过写故乡的月亮,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读法指导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

“读出自己”欣赏

联想

(四)精读破难

赏读文中精彩语句,理顺作者写作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语言质朴,把故乡的一切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更见出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三、总结聚焦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乡和亲人。不过,人们赋予月亮的象征义远不止于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来抒发对月亮的吟咏和思考。

四、练习拓展

1.用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对本单元的其它几篇文章进行赏读,思考: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月亮的内涵有何不同。

2.充分利用*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l 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彩云追月》)

(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 ?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 ?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二、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 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课件)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3、 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学生课前准备)

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明月几时有》)

同学们,散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课件展示)

三、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 “朗润园四老”。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四、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投影)

浩渺 篝火 旖旎 绝伦 惆怅 耄耋

嚼烂 慨然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五、课文内容层次简析

1.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2.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3.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让我们想到什么呢?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季羡林,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练读,师正音。多音字“燕”:yān(燕园) yà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还有没有别的趣事?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时,作者多大年纪?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六、板书设计:

是 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故 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乡 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

明呼应前文,情感迸发

教学反思

1.借助读前提示,自主阅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学。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读自悟,老师相机指导,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文本,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把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领悟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训练学生写对比句,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

2.运用习得的学法,自主阅读。

通过质疑“故乡的月亮好在哪儿”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3.链接相关资料,自主阅读。

链接相关资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本文有些地方是教学时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光靠老师讲和学生读,是不能让学生完全明白的,我们可以链接一些相关资料辅助一下,这样对学生的自主阅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解“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晶莹澄澈、风光旖旎、平沙无垠、碧波万顷、巍峨、点缀”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抓住重点句探究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

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著名学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课件出示:季羡林(1911.8-2009.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随文理解下列词语。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篝火:泛指一般在郊外地方,通过累积木材或树枝搭好的木堆或高台,在活动里点燃的火堆。

旖旎(yǐ nǐ):柔美的样子。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指年纪很大的人。

2.自读课文,完成“设问导读”。

(1)本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什么为主线?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3)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2-4):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三部分(5-6):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

第四部分(7):月是故乡明。(呼应开头,突出主旨。)

三、自主学习,引导感悟。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作者回忆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哪些事?

2.交流。

(1)课件出示:(指名读)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数星星,捉知了)

(2)课件出示:(指名读)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看月亮,梦月亮)

3.默读课文(5-6自然段),思考:

(1)作者离开故乡后到过哪些地方?找出来。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

在北京度过四年,

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

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

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

(2)作者到过这些地方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①课件出示: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②学生在朗读当中感受故乡的月光下有我儿时的快乐,也感受到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③学生在配乐《思乡曲》中深情诵读。

课件出示《故乡的月亮》。

④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四、师生总结。

再读课文第一节与最后一节,想一想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样写能突出强调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拓展。

与月亮有关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给同学们说一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1) (总起全文)

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2-4)

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5-6)

月是故乡明(7) (前后照应)

思乡之情

教后反思

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集体交流汇报展示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始终以月亮作为线索,着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拓展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感悟抒发思乡之情的这类文章的写法。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14:1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235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案   故乡   季羡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