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整理的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摘要:
随着大学生社会化形式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大学生社会化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高等学校应如何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做好社会角色定位,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当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所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化 思考 对策
1 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所谓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生物个体的自然人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技能,形成社会观念,适应社会生活,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新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教育和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参与社会实践,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人与社会的平衡发展,成为能自觉履行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伴随着人的社会化的终生发展,大学生社会化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首先,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不断成熟时期,是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逐步养成时期,是人的社会化一个最重要的发展阶段;其次,大学生作为社会化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聪明才智,为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第三,大学生知识层面丰富,属于社会高知群体,本身具有的精英素质和文化使得他们能够在更高的起点和层次上完成社会化过程。
2 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问题
从大学生整体思想素质来看,当代大学生能够拥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能够理性地分析和看待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有较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体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修养和文化素质。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如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弱化,价值观念扭曲,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膨胀,价值取向功利化,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问题也很突出,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2.1 政治社会化不够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常被忽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多地承担着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任务,德育工作主要由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和辅导员承担。而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一名辅导员平均要带几百名学生,失衡的师生比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长久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存在着重理论、轻德育的倾向。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丧失了政治信仰,偏离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淡化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道德观念弱化。
2.2 生活社会化不足
首先,思想功利化。受西方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目的和职业选择的功利化倾向日趋明显,许多学生过分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逐,急功近利,缺少克服困难、积极进取、自立自强的精神。其次,生活散漫化。许多学生对人生和职业没有一个正确的选择和规划,生活中得过且过,随遇而安,浪费了大好的青春和光阴。第三,感情庸俗化。爱情本是圣洁而伟大的,可是有的学生却没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近年来,由于大学生错误的恋爱观而导致的犯罪案件不胜枚举。
2.3 技能社会化不强
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不够。许多学生在校期间把时间过多地用在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许多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同时由于高校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方面不够深入,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参(下转第99页)(上接第50页)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在创造就业创业实践的机会方面组织得不够,从而造成了大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业能力欠缺,岗位适应能力不强,以致无法适应工作岗位;其次,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出自于独生子女家庭,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缺乏自我决择的***意识,迈入大学校门后,面对新环境和新问题,有的同学不知所措,不懂得自我调适和自我解压,导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第三,人际关系淡薄。当代大学生个性化较为突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意识,许多学生把精力过分注重于学习,忽略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3 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途径
3.1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基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理想与信念;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心理咨询、服务和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手段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心理调解能力,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前提。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育人为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文明和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为此,必须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与社会文化相融合,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要注重加强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大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3.3 加强社会实践锻炼
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是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关键。认识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是指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社会各个行业,参与具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活动。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能够不断优化职业技能,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及社会各部门要努力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要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和内涵。大学生社会实践不能仅仅局限于社会调查和学习职业技能,还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投身社会、报效社会、服务社会的理想和信念,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净化心灵,升华认识,提高觉悟。
3.4 加强职业技能培养
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是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保障。职业技能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大学生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才能立足社会,为社会做贡献。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和社会技能的锻炼,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把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有效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闫卫锋.当前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社会化教育[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6).
[2]李辉.“现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其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32).
[3]陆飞霜.和谐校园文化探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
[4]汪凤炎等.中国文化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拓展:阻碍大学生社会化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挤占了大学生社会化的空间
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从小到大都习惯性围着书本考试打转,考的是标准答案式的应试能力,而非随机应变的反应能力。大学相对于中学,是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也是大学生塑造自己的社会意识与行为习惯的时候。到了大学还只注重学生考试,是教育无知与无能的典型表现,不但大大损害了年轻人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与社会职业理想,同时也损伤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竞争力。
(二)家长和老师的过度保护延迟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出于对孩子的爱护心理,父母对于孩子社交意识培养的普遍缺乏。即使已经长大成人,某些大学生依然脱不开父母的照顾,难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由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自然跨越,“主动啃老”、恐惧挫折、责任缺失也就成为必然结果。
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害怕学生在校期间过多地参与社会活动会出现意外,不敢放开学生走出校门,也就抹杀了他们去挖掘自己本来有的适应与驾驭社会的潜力。学生必须以自己亲身的经验教训与社会知识,来形成自己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向家长、老师、学校领域与社会上掌握资源的人去辩证自己、说服他人,形成自己的目标,从而走向成熟人生的道路。
(三)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公益组织等社会活动的参与还远远不够
学校能够开展的社会活动相对单一,形式和内容还不够丰富,没有完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现在太多的学生,功利性强,目光短浅,若没有师长很好的引导,就慢慢蜕化变成了大事情做不了,小事情不屑做的人。
同时,大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得到的专业性指导不够。具体表现在参与活动前没有大量搜集相关领域的信息、掌握一定的相关经验教训;在活动过程中没有给自己一个很明确的意志要求,遇到困难与情绪低落的时候就轻易退出,容易养成自己怯弱的习性;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懂得使用团队的力量;不会积极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面,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资源,等等。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05:0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198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