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企业管理层道德
管理层道德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内容,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设定了最高基调。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如何加强企业管理层道德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关于道德,夏伟东先生认为:“就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通过善恶、规范、准则、义务、良心等形式,来反映和概括人类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共同完善的客观秩序需要,并用人类自我觉醒、自我约束的实践精神方式,来实现人类对现有或实有世界的价值评估,来表现人类对未来或应有世界的价值追求,从而以人类自我需要的内驱力的方式,激励和推动人类上升到更高的文明境界。”
一、管理层道德在内部控制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运行的环境基础,它支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它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它决定了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
关于内部控制环境的构成要素,美国COSO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认为,控制环境要素包括主体员工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等等。我国***等五部委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认为,内部控制环境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职业道德修养与胜任能力、企业文化、法制意识等。2010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又认为内部控制环境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企业文化又包括管理层观念与治理层责任、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等。
可以看出,无论如何定义内部控制环境的构成要素,道德价值观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这足以说明道德价值观在内部控制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管理层作为企业的领导和决策中心,其道德价值观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更为重大。
管理层的道德价值观是形成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在内的企业行为规范的基础,它为组织设定了最高层的基调,直接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COSO(1994)认为,高级经营管理层的偏好、价值判断和管理风格上的差异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相差甚远。首席执行官确定了“最高层的基调”,它影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以及一个积极的控制环境的其他因素。
二、管理层道德水平低下对内部控制的危害
管理层的道德价值观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定下了基调,如果管理层本身的道德水平比较低下,自私自利、玩忽职守,不诚实守信、严于律己,起不到榜样作用,也难以引导全体职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良好的企业文化就难以形成,内部控制环境也将由此得到弱化。
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缺陷,其中包括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形下,企业管理层会超越内部控制制度赋予其的相关权限和其他相关规定而进行某些行为。尤其是在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时,如果管理层没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就会无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通过欺骗、共谋或授意他人等措施来实现自己或小团体的利益。
有人说道德是制度基石,虽然所起的是软约束作用,但却足以使健全的制度失效。如果道德这块基石不稳,那么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整个上层建筑大厦将会倾覆。所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来说,如果没有道德的约束,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终将成为一纸空文。
三、我国管理层道德水平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概念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向“纯经济人”的角色转变,为了自身或小团体的经济利益而将道德价值观抛之脑后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包括美国的安然、施乐、世界通信、*时代华纳、阿德尔菲亚等著名上市公司,以及我国的银广夏、科龙、银河电气、德隆等等,无独有偶的是众多财务舞弊案件都是因为高层管理人员有意践踏内部控制制度引起的,而非会计人员的主观意愿所为。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当前普遍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占88.8%的会计人员没有主观故意,如果没有遇到授意、指使、强令,他们自己不会主动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其中50.34%的会计人员是被迫操作,更显示了会计人员地位的从属性。这种情况虽表现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欠,但更表现出比会计人员握有更大权力的、具有弄虚作假主观故意的高管人员的道德良知的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我国的市场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市场缺乏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控制失衡、管理真空、监督漏洞等诸多弊端,可能造成国民经济的结构失衡、分配不公和秩序混乱的现象存在,市场主体行为规则和行为方式紊乱,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和道德约束的弱化。
(二)传统价值观扭曲。
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传统的道德信仰发生动摇、价值观念产生转变。传统的价值体系倡导的是一种整体至上、贬低个体、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最直接目标。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直接的冲击,人们的是非善恶界限模糊、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观念发生激烈冲突与碰撞。不正当竞争和分配不公的扩大及蔓延,更加剧了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失衡,在这种心理的主导下,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望变得更加强烈,只要有利可*,则会不择手段,甚至无视法律的存在,于是尔虞我诈、欺骗造假甚至违法违规就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并不断侵吞着我们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反映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就是经营和管理行为紊乱、价值观裂变、道德约束力淡化。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外部制度环境,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企业角度而言,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辐射两方面内容:一是企业与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分配;二是企业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为履行对股东的承诺,承担自己应有职责所形成的责权利在内部各部门及有关人员之间的分配,即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 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诸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与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外部制度环境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如果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或有名无实,即使制定了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终将是一纸空文。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存在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激励机制薄弱、公司审计监督机制不健全等缺陷。虽然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设立完整,但由于上述各种缺陷的存在,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企业内外部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失效,管理层失去了有效地约束和监督,为其道德缺失提供了温床。
四、加强管理层道德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道德教育。
提高管理层道德水平的重中之重仍然是加强道德教育,重塑其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首先,政府监管部门可以成立***的机构对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管理,定期对管理层进行道德培训,培训对象应当包括大股东、董事长、董事、***董事、总经理、财务总监等高级管理人员,对其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和记录,建立道德资信水平资料库,专门记录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基本信息、再教育情况及各项不良记录,使社会公众充分了解这些管理人员的信息,将管理层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这对遏制管理人员不道德行为将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加快法制建设。
法律和规范等强制性措施是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当社会处于道德缺失状态时,法律便是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武器,而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各种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很多问题没有纳入到法律的范围,尤其是道德问题,一旦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关问题,则可能导致无法可依,所以在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和法律空白时,不道德行为及违法行为的出现则成为必然。
关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我国于2008年才开始重点关注,到目前为止颁布了“一规范,三指引”,虽说其对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意义深远,对防范企业风险、规范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问题仍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没有形成一部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来保障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有效实施。所以,加快内部控制的法律建设势在必行。完善法制是杜绝管理层舞弊、提升管理层道德水平的最低要求。
(三)完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外部制度环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的环境基础。完善公司治理,首先要设立完整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相关机构,各部门要各司其职、权责分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尤其要充分发挥***董事、审计委员会或内部审计的作用,切实做好自我监督工作,避免管理层串通与合谋,减少舞弊空间和机会,在大环境上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建立和实施。
(四)加强政府职能。
由上述分析我们知道,管理层道德水平低下现象的存在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有很大的联系,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不公平现象使人们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因此,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财富日益殷实的同时,重塑社会传统价值体系、发展传统社会道德已成为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采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综合措施解决更深层次的制度问题,但是无论怎样,在社会道德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都首先要创造一种重视和尊重道德的文化氛围,宣扬崇尚道德的伟大意义和价值,使社会的主流思想朝着奉献、诚信、正义的方向发展,而非现在的利益、财富和权力。
(五)加强舆论监督。
当今,网络、电视新闻、报纸等各种舆论方式已相当普及,且具有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公开性强、成本低等特点。企业管理层作为市场活动中具有一定地位、权势和影响力的群体,更容易成为媒体所关注的对象,若其串通舞弊、欺骗造假等行为被媒体揭露,也更易激起广大公众的愤怒和谴责,一方面当事人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对其行为进行纠正,使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得到维护;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会对当事人进行严厉的处罚。所以,加强舆论监督亦是加强管理层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认识管理道德的实质、内涵,充分认识到管理道德对个人、企业乃至社会的重要性。
提高管理道德认识,包括管理者对其管理的地位、性质、作用、服务对象、服务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对管理道德价值的认识是培育管理者管理道德的前提,就是要认识管理道德的实质、内涵,充分认识到管理道德对个人、企业乃至社会的重要性。
培养管理道德情感,就是管理者在处理自己和职业的关系及评价管理行为过程中形成的荣辱好恶等情绪和态度。主要包括对所从事管理工作荣誉感、责任感,对服务对象的亲切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乐业等。
加强企业管理层道德的相关要求规定:
1、项目化管理注重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有效地补充了传统管理方式中对些许部门的遗漏。
2、将参加整个项目的员工整合到一个流程之内,有效的增加了企业内部员工的团队意识,形成企业的内部文化。不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都有参与这个项目的意识,都认为自己是某个项目中的一份子,不知不觉中就将员工都组织到了一起,有效的改善了企业管理水平。
3、通过整个项目的整合与细致化的管理,加强了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力,减少了相关部门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同一个工作项目中优化了工作流程,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实现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系统的学习管理学及相关理论知识,不断在实践中琢磨、感悟。因为对组织、市场、团队、人、权力、威信、制度等的认知,只有在实践的经历中才能体会的深切,感悟的真切。所以,在企业管理者素质中,企业领导的能力是生命磨出来的。学习、实践、磨砺是管理能力进步的法则。
在企业管理者素质中,管理者应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专精一个方面就可以了。管理者应有全才的素质,这全才的素质并不是光全是天生的,而是学习,并不是平淡的学习,而是不倦的学习。奋发努力的学习。才具备有一定管理素质。
一、管理者应具备高尚的品质
这是企业管理者的基础素质。其核心是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道德包括;既要对国家负责,在企业管理者素质中,也要对广大顾客负责;以物类价廉的优质产品为社会服务,而不能武虚作假,以次充好;信守合同,不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属尽职守,讲究效率;实事求是,具备科学精神,具备努力向上,超越它人的前进风尚。
二、管理者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的知识
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工作,需要广泛地知识作基础才能做好。
既要有文化知识,又要社会知识。
在企业管理者素质中,勤奋学习,刻苦自励,根据需要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十分性要的如果没有较高的知识,谈不上是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只有丰富的经验和一定水平的知识,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者。
三、丰富的管理经验
经验是形成管理能力的中介,经验越多,能力越强,它们是正比关系。
在企业管理者素质中,如果你知识在高在丰富,但没有实践的段练和经验的积累也不可能形成管理能力。所以管理能力是管理者经过一定管理实践的锻炼而形成特有的基本素质。
四、能力,包括基础能力与管理工作能力
基础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表现能力,交际能力等;管理工作能力则指预测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等。
在企业管理者素质中,缺乏知识的管理者,要多争取学习的机会;或多借助水平较高的助手的力量,缺乏经验的管理者,要加强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到市场上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加强自己的管理水平;周正业老师团队建设专家实战营销专家南京师大文学学士、法学硕士上海交大客座教授历任美资跨国公司高级经理欧洲最大培训公司合作讲师现任天下
伐谋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营销学院执行院长。对有发展前途的管理者,应在不同阶段给予交替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使其知识及时得到更新,能力不断提高,以承担重任。总之,在企业管理者素质中,管理者一定要坚持不断地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和完善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之,在企业管理者素质中,经营管理是一门极其综合复的学问,它需要每一个经营管理者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加深学***营管理的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把二者紧密的综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才能不断跟上今天经济飞跃不寻常的年代的步阀。
一、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的方式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也不是先天具有的,主要得依靠后天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在企业管理者人才梯队建设、接班人的培养上,企业均需高度关注企业管理者素质提高问题。目前,提升企业管理者素质的途径有:
1、工作中提升。企业为了提高管理者的能力,有意识、有计划地对管理者在工作安排方面进行特别处理。比如通过岗位轮流,了解其它部门的运作,拓宽视野;通过较高职务的代理方式,提高其处理问题的思维高度;安排特殊性的工作,考验和提高处理特殊事务的能力。在工作中提升是提高企业管理者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IBM公司就有一个“长板凳计划”,为管理者和重要岗位人员都设置后备人才。对这些人员都制定有详细的培训计划,特别是工作中的提升方面的内容。
2、集中式教学。将管理者送入较长期的教育培训机构,接受比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样方式比较常见的有:企业的内部大学、培训中心;外部培训机构;以及大学的MBA、EMBA教育等。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在于系统化、规范化。特别适合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理论修养。
3、短期培训。由企业组织的较短期的、专题性的培训,要求企业管理者参加,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技巧。比如营销培训、财务培训、决策能力培训、具体管理工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等。短期培训针对性非常强,是及时“充电”的有效方法。
4、教育后的支持、巩固。管理者进行培训和教育后,回到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缺乏相应环境、缺乏管理上的其它支持,管理者不能将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不知不觉又回到了教育前的状况,管理水平无法真正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企业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企业管理者的培训教育必须有的放矢,与企业的发展规划有机结合;二是企业管理者施展管理才能提供空间。
5、企业管理者自我修养。企业的培训教育不是万能。基本素质、基本业务等方面的学习和提升大都得依靠自己。古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首先就得从修身开始,最后才能平天下。企业管理者提高个人素质方面,也必须从修身开始,从做人开始,不断加强道德方面、业务方面的修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的关键点
企业是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提升的重要主体,但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培养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做好这些工作,企业必须把握以下关键点:
1、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有效教育的前提是因材施教,首先,必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价,知道企业管理者素质的现有情况、明确企业现在及未来对企业管理者素质的要求,就可以对企业管理者的教育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人力资源的评价中心,也是一种评价方法的探索。
2、企业培训机构的建立。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的长处在于对企业的熟悉和了解,有利于提高企业培训的有效性,在这一点上,麦当劳、IBM、海尔等企业的企业大学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因企业的力量有限,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的建立一定要整合外部资源,与相应的大学、培训机构进行合作。
3、训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企业在管理者培训前不仅对每个管理者个人有针对性,同样应与企业的管理需求相结合。企业必须将管理体系建设、人员培养相关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让培训后的实效能体现在工作中。
4、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形成长效机制。人类跨入信息社会后,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技巧。对一个组织而言。必须有效地建立成学习型的组织,让组织能够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学习,提升组织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企业管理素质的长效方式。
一、企业管理者具有优秀的人文素质的意义与作用
企业是创造价值的地方,乃社会之本,财富之源。所以,搞好企业建设,提高企业效益(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与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确立,企业管理者的作用愈显重要。况且,同国外企业相比,由于我国开始市场经济的时间很短,大多数企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研发能力不足,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而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不仅体现在纯操作层面的硬性管理的缺陷,比如企业的规章制度的不够完善,而月特别表现在以企业文化建设为特征的柔性管理的不足。
企业管理者的目标单一化、刚性化,单纯追求企业的质量、利润,毫不顾及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员工身心的损害,并使员工也异化成了“单面人”、“经济人”,人本身已不成为目的,而成为达到目的的工具,企业员工的价值也就谈不上全面合理地体现。因而,适合时代需要满足经济发展的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刁‘成了真正的稀缺性资源,特别是面对当前某些管理者贪污腐化堕落的现实,面对他们不思长进因循守旧的现实,不能不让人想到管理者的素质问题,所以我们当前迫切要做的就是切实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相对于业务素质而言,首先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由各级员工来完成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紧要的作用,如果企业管理者人文素质很高,就必然具备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能够处理好自己与各级员上之间的关系以及员工内部的关系,从而大大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其次,如果企业管理者人文素质很高,就必定能处理好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企业的现在与未来等各种关系,从而促进企业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以“仁”为本是企业管理者人文素质的核心
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价值关怀应成为企业管理者开展任何一项_L作的前提,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根本原则。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伦理本位国家,一贯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所谓“仁者爱人”,如果我们把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核心“仁”,由人类推及到自然和社会,就是对价值关怀简单明了而又深刻的概括。“仁”的字面意义就是两个人合二为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合作,爱自己也一样爱别人,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管理者在经济活动中为什么还要以“仁义”待人呢?这里不仅有“仁”本身作为道德约束的自律作用,也有不仁可能导致法律惩戒的威慑作用,也还有最根本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作用,因为“仁”能带来利益。我们要注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文精神同利益是紧密相联的,回避利益的任何道德说教都是空洞无力的,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尤其如此。这里且来分析“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对于企业管理者的正向激励作用。
1、商业往来。人们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交易,而交易的目的是取得自己希望获得的利益,取得自己所没有的效用。交易的自山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人们有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交易对象,即可以选择同某个对象交易,也可以选择不同其交易,交易对象的选择标准在于能否为其带来利益,满足其所稀缺的效用。如果作为交易者之一的企业管理者是一位“仁”者,心存与人为善之好意,那么就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需求,还会考虑到交易对象的利益需求,因而交易双方就可能以合意的契约完成交易达到自己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目的。如果企业管理者心怀恶意,没有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去参与市场活动,用欺骗实现损人利己的不良目的,由于交易对象与企业管理者是同样的自由平等,他会“吃一堑,长一智”,不会再次上当,企业管理者虽得一时不仁之利,却断绝了长远利益之来源,而且由于欺诈这种反市场行为,极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那将更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2、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企业管理者的仁、诚、信不仅在商业交往中体现着原则性的作用,而且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也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从表而上看,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但从本质上看,员工之成为被管理者也是交易的结果,他们通过与企业管理者的谈判达成双方都认可的条件而参加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来,形式上表现为一个单纯的“经济人”,一个赚取工资的人。如何把这样一个单纯的“经济人”变成企业紧密的一分子,把一个消极的员工变成一个勤奋的忠实于企业的积极的生产者?从大的方面来说,管理者必须清楚,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这场现代化运动正经历着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层面的逐层深人,现代化的实现是由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社会整体结构的现代化和人的素质、行为及其观念的现代化有机交织而成的变迁过程,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的努力和创造,其目的也是为了人类全面自由而持续地发展;从小的方面来说,要贯彻“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就必须把员工的痛苦安乐放在心上,关心员工的物质利益和文化生活,关心与他们生活紧密相联的实际问题,当员工的尊严、人格、利益、需求在企业中得到维护与满足,他们勤奋工作的成就又与自身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的时候,员工就会象爱家那样爱厂,用主人翁的眼光关注企业的命运,自觉把个人前途与企业兴衰联系起来,并为企业的兴旺发达而倾注全部心血。
所以,管理者就一定不能把员工看成只是一名被管理者,一名赚取工资的经济动物,而是把员工看成与自己的人格是一样平等的人,有着多层次需求的“社会人”,他们也需要获得尊重,也需要体现人生的价值。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不注重人的问题,是很难使企业管理者的各项方针、政策、计划、措施、意*等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所以,管理者要意识到领导是在承认员工个体价值的前提下激励部下的过程,要帮助员工扫清达到目标的道路,用体贴精神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帮助员工通向自己的目标,伺时这也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以“仁”带动竞争促进创新是企业管理者的又一孟要人文素质
“仁”的企业管理者必然善于营造企业友好、团结、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增进员工之间的理解与交流,能够大大减少企业的内耗,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为把企业工作推进到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境地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企业管理者首先应该成为竞争的楷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理所当然地存在于各个方面,就连管理者自身职位甚至也要通过竞争取得.这就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类似于官员的任命传统,避免了长官意志的主观性随意性,减少了溜须拍马之徒通过单纯迎合上级需要获取职位的机会,因为以任命方式获得职位的企业管理者上任后的目标必然是多重的,他们的首要目标就很可能不顾及企业的长远发展及员工的利益,而是首先迎合上级需要保住职位,进而满足个人私欲。
市场经济就其本质而言自然是竞争,那么通过经理市场的竞争来获得企业管理者就是其题中应有之义,那些不愿或不敢通过竞争获得管理岗位的人不言自明其素质低下,缺乏在经理岗位上积极的开拓进取精神,缺乏勇于承担责任义务的信心和胆略,也缺乏市场经济最需求的竞争能力。企业管理者即使通过竞争获得管理岗位也不光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和企业所有者签订实实在在的契约,因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企业管理者必须完成签约的目标,否则就要承担违约的责任,给自己带来经济名誉的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其次,管理者自己不但要有很强的竞争能力,而且还要促进企业形成一个能者上庸者下的公平竞争的风气,充分调动员工生产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让每位员工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潜能,通过竞争推动企业生产全面进步。
四、以“仁”和竞争为核心创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者人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企业管理者以“仁”构筑了企业的合作精神,以竞争开拓了员工的创新精神,进而就可创立涵盖合作与创新精神的具有高度向心力的企业文化。业整体效率的一项工作。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它渗透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员工的责任心和创造性,培育企业的团队精神,提高企着眼点就在加强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培养人才,造就优秀的职工队伍,建立企业的现代经营理念。不过,应该看到企业制度毕竟是以硬手段为特征的刚性管理,从经典的制度管理“泰罗制”可以看出其较为明显的缺陷,人被单纯定义为“经济人”,片面强调金钱的刺激作用,忽视人作为“社会人”的需求,忽视管理中的社会因素和人臼身的心理因素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忽视了人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的其它更高层次的需要,忽视了人是由一定的价值观道德观支配的“文化人”。对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不仅要有物质利益作动力,有规章制度去保证和约束,还要有适应社会需要被职工认同的文化氛围,使企业管理活动具有文化意义。
任何企业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形态,一切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是文化的表现,而文化的发展水平又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所以,仅有制度是不够的。如果企业管理者具有很高的人文素质,充分地理解人信任人,以身作则,创立以“仁”和创新为出发点的高层次的企业文化,能够造就职工对企业的忠诚,使企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新能力.那么,这样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需要的管理型文化,是服务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文化。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管理者必然善于塑造企业文化,不仅仅把效率看作企业的最高价值,以为只有用胡萝卜(高工资)加大棒(惩罚、解雇)的方法才能制服工人,因为当生产力与职工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就自然要引起具有多层次复杂需要的工人的不满,以消极怠工形式进行反抗。企业的希望在于通过某种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把分散的个人团聚起来,形成合力。
这种力量来源于充满人文精神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相对于以往的管理理论,更多地注人了民主、正义、社会责任感、道德良心等精神,它不忽视理性与科学,但更强调人的情感作用,纠正了工具理性与数学化的弊端。在此意义上,也可说“仁”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创新是企业文化的内在动力机制,成熟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达到了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而这一切都有赖于企业管理者的优秀的人文素质。综上所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首先就一定是具有很高的人文素质的企业管理者,也只有以人为目的的企业文化,才是最具生命力感召力的企业文化;也只有包容这种人文精神的企业文化才是中国企业所应追求的目标,因为这样的企业文化具备了广泛的社会道德墓础,凝聚了绝大多数人类的希望,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因而使得企业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1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企业的目的是赢利,但赢利不等于惟利是*,不等于置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于不顾,甚至为了小团体的利益而损害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论素养的修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去武装自己的头脑。
道德是为了社会建立良好的伦理秩序而形成的行为规范。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领袖人物,是企业“上行下效”的对象,我们很难想象,一个道德败坏的管理者能在企业管理中施展才华。
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部分,但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职业上的要求。企业管理者是企业者的中坚,也是社会的重要阶层。如果,没有职业道德和信誉,将是对企业管理基石的最大侵蚀,对企业管理者个体来说,也将是一条自我毁灭之路。
2心理人格素质
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领袖作用中,必须有宽广的胸怀。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将面临着内外环境方面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甚至是批评。企业管理者在面对来自于行业、其他组织的批评与指责,一定要以正常心态处理。对来自内部不同的观点,企业管理者一定要能有海纳百川的气魄,营造一个广进贤言的局面。
企业管理者必须对风险有清醒的认识,在遭遇风险时,必须有坚韧的毅力去对待,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企业管理者在经营实践中必须锤炼出坚忍不拔的精神,去体会“笑到最后才是胜利者”境界。
在工作中,生活中,企业管理者都会遇见各种不正常、不正当甚至是违反道德、法律的诱惑。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钱色交易,黑幕交易、幕后操作等都是近些年来沉渣泛起的体现。企业管理者在面对诱惑时一定要正确对待,必须有良好的自制力。
3基础知识素质
基础知识是指对社会、对世界的基本认识方面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两个方面。目前,社会上仍认为自然科学才能直接地促进社会进步,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实,我们纵观成功的人物都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作为一个企业中,承担着重大决策、协调、管理的企业管理者,更应该高度重视包括人文社科知识在内的基础知识。
知识结构是指个人拥有的各种知识的组成情况。当然,完善的知识结构不是对管理者求全责备,必须成为大学问家。完善的知识结构是要求管理者在知识方面应相对均衡,不能有重大的知识缺陷。
除了以上方面外,作为企业管理者还应具有健康的体魄。目前,国内企业管理人员亚健康现象十分普遍,不少管理人员还患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疾病,企业管理者虽然每天都在高压下前行,但决不能丢了身体这个本钱。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04:2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195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