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的策略

更新时间:2023-03-04 03:08:00 阅读: 评论:0

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的策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的策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的策略

摘要:

新课程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层面来思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文章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指导学生端正阅读的态度、掌握阅读的方法等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关键词:

阅读教学、态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材料的设置,每学期学生阅读甚至背诵的篇目就有几十篇,而高中三年累积就能达到近二百篇,如果学生能很好有效的进行阅读,就可以获得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所谓阅读,顾名思义就是:阅,无声的读;读,有声的阅。它通过人的眼睛这一有效平台,大量的吸收外界的有用语言信息,并储存在大脑中,久而久之,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等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那么,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到底如何培养阅读这一语文学习的最根本的能力呢?

一、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以阅读为始终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科目,和自然学科类的学科有本质的区别。看起来是广博的却又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语文学界就流传一则笑话,“语文就是不学,考试的时候也能考得高分”,虽是笑话,却能基本反馈出一个重要的信息:语文学习很多的时候是在不经意之间完成的,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的界限是模糊的。而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善于利用学生的潜意识思维模式与习惯,在不经意之间传达阅读的.指令,使学生在不是任务的模糊思维下完成阅读任务,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从本质上来说,语文学习无非就是“读”“思”“说”“用”“写”五字而已,而语文学习好坏的关键就在于“读”这一环节做的好不好,因为“读”是吸收,而后四个字则是反馈。没有吸收那有反馈。许多中外有名的作家都曾坦言,阅读乃至背诵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而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扎扎实实立足于文本阅读,注重材料积累,自然就会从各个方面得到提高,比如: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人情世故的把握等就会有自己深刻的见解。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舍得让出时间,让学生认认真真的投入阅读,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靠阅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熟练度,也靠阅读。而有些文章,它的好处,它的言外之意与韵外之味,只能通过反复的阅读才能有所体会,才能悠然所有意会。如苏东坡的《赤壁赋》,只有通过反复的阅读,才能彻底领悟东坡先生在受奸人所害之后的愁苦以及释怀的旷达。

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扎实的阅读、背诵训练。因为语言文字往往包含着很多耐人寻味的内容,离开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阅读,单凭老师在的讲解,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并不能获得什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绝对不能主导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把课堂交给学生才是新型课堂的标准之一。

二、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以兴趣为指向

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而要产生这种内驱力有两个前提,一是个体需要,二是精神满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指导性意见,引导学生在课堂或是课外阅读,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读什么、怎么读”等诸多问题。

比如在阅读鲁迅的作品《祝福》时,可以在阅读之前设计出思考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去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可以这样设置:

①祥林嫂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

②“我”在文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③祝福的真正深义是什么?

④祥林嫂反复回忆“阿毛”有何意味?

⑤大雪渲染了什么?上面的五个问题正好针对了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方面,从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去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多次练习,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就会有提高了。当阅读的兴趣成为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这时就不需要老师再提什么问题了。学生有了学习语言的兴趣,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言的自我要求,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去提高语文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就能阅读,就能提高分析文本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多举行一些课内外的阅读活动,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发现阅读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通过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与别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并且开展诗歌朗诵会、演讲会等多种活动,真正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最终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不待老师教的境界便自然而然的达到了。”

三、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以方法为导向

阅读方法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与创造性。要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一方面老师应该有整体阅读意识,知晓整体阅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整体阅读习惯。如在进入文本分析之前,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把握文本内容与形式。确定对文本的整体观念,让文本的“形象”有个整体性,让文本中的“事”有个整体链。而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指导中绝不能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手术刀”上,将每一篇意韵丰富的文本进行人为的解剖,变成了所谓的背景、作者、段落、中心、特色等,以至于我们把语言学习变成了机械的重组,把情感激荡的文本变成了冷冰冰的自然分析。这不仅让学生失去了阅读的欲望,也让学生失去了进一步深入的勇气。还谈什么让学生投入阅读当中去,让学生在阅读当中有所思、有所得呢?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避免这样的现象成为教学中的主流,成为遏止学生阅读的障碍,一定要理顺老师、学生、文本这三者的关系,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加强这三者的对话是必须的,强化学生的自主性是必须的。说到底,老师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只需要承担引导的功能就可以了,不需要凌加在学生之上,自以为权威地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想法与认识。要让学生与文本真正见面、真正贴心、真正融合,这才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导向。

与其同时,习惯即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良好的自觉学习的能力,也才能使学生自觉的投入课外阅读当中去,也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而没有时间的投入与保证,那么一切都是无从说起的。将学生的阅读从课堂上迁移到课外,从教材上迁移到原著中,不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做不到的,不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心理是做不到的。爱看书,多看书,好读书,读好书,理应成为高中学生的最根本的精神追求。

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与不断付出的过程,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只有对阅读有了足够的重视,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自然而然会在阅读中形成语言学习的系统,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最终实现高中语文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志宏.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M].海口:南方出版社.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C].

拓展:初中阅读教学现状

1.以“教”代“读”。

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是学一篇解析一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看重问题的探究、知识的拓展,轻视学生的当堂阅读,时常只是让学生粗略地“扫描”一下,便急匆匆地去提问、去分析、去归纳,最后给学生几条规律,让学生背背,老师“教”的太多,学生阅读时间太少,很少真正走进文本。

2.以“考”代“读”。

为应对各次考试,教师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把语文当做训练,让学生丧失思考,缺乏个性,为结论而教,学生语文感觉已经钝化,阅读已成为枯燥乏味的技艺,一种望而生畏、做而生厌的训练。这种阅读教学的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和文本对话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和审美情趣;不能让那些充满人性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阅读成为学生的渴求,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

3.重“义”轻“文”。

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大多数教师凭自己的教学经验,习惯于扎进文意的海洋里,看重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看重的是对文章内在含义、主旨的体会,忽视了对文章语言表达的体悟和认识,仅有的涉及更多的也只是停留在词句“好不好”、“为什么好”这个层面上。学生缺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难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03:0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190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