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春节的节日起源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接下来就跟着一起探寻春节的节日起源吧。
春节的节日起源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意思就是春天的开始,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即为岁首。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九结束,有些地方甚至持续至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蕴味无穷。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春节的由来
“年”的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春节俗称“过年”。
春节习俗
年画
年画是我国民间绘画艺术中,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是伴随着我国农历春节送旧迎新的活动而产生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中画、屏条、挂签、斗方、窗顶、桌围、灶画、喜幅等数十种形式。题材十分广泛:有山水花鸟、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等广泛的内容。
倒贴“福”
“福”字是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气已到”。
围炉团圆
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叫做“围炉”。围炉时桌上的每个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圆、肉圆。鱼圆是取意“三元”,象征阖家团圆;经过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运兴旺”。参加围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样菜都要吃一点。另外还都要喝上一点酒,以讨吉利。
守岁
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叙旧话新,互相鼓励,祝贺来年有个良好的习惯,这叫守岁。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
放鞭炮
放爆竹庆贺春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古至今,由于人们不断加工、改进,爆竹的品种、样式越来越多,色彩也跳出了单一的火红色。除了传统的百子鞭炮、单响、双响的花炮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花炮,并取了一个个文雅、富于诗意的名称。
吃饺子
在中国北方,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活动。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的时候起,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张彩灯、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过个团圆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把所有的思念与祝福,都包进那薄薄的饺子皮。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水,越煮越觉得有滋味,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盛上饺子,也盛出了对来年美好的期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拜年
民间拜年习俗十分热闹,也极为讲究。拜年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向诸神、祖先拜年;二是向长辈、亲友拜年。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按家卑幼以次序互拜,并遵循先家内后家外,先族亲后姻亲的规矩。
拜亲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现代多行团拜,岁末邮寄贺年片和贺年信等。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
祭灶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开展一次卫生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春,以祈新岁之安。民谚云:“二四扫房屋,二七、二八贴花花。”就是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年终,均为“扫年”时间。“扫年”之风俗,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
春联
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的做法。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古时有“桃符”、“门帖”之称。近年来,人们创作了许许多多富有生气的春联,衬托出喜庆与吉祥。值此春回大地之际,愿我们彼此怀揣美好的祝福,耕耘内心的福田,让亲切的笑容与温婉的话语,给人如沐春风的温暖,春风化雨的温柔。若能心存善意,面带春风,久久必获吉庆,福气自会盈门。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23:1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175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