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背后的故事
导语:你也许已经读过很多遍刘禹锡的陋室铭,也许都可以流利地背下来了,那么你知道他写这篇陋室铭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记得我上中学时,老师对这篇千古绝唱分析得细致入微,说刘禹锡怎么安贫乐道,情操高尚,我却怎么也感受不到,甚至觉得这人太矫情,只是心里想想不敢表达出来罢了。现在的孩子就更直接一些,每次给学生讲习此文,他们读后的第一句话差不多都是“刘禹锡,也太自恋了吧!”刘禹锡真的是自恋狂吗?其实不然,在他这篇看似自恋的《陋室铭》背后,有着一段辛酸而有趣的故事呢。
刘禹锡博学多才,是唐代的大诗人、哲学家,还精通医术,他的诗词豪迈旷远,人称他为“诗豪”。刘禹锡18岁考取进士,后不断擢升,历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等职。他为人正直,气骨高遒,在朝内反对宦官的腐败和藩镇的割据势力,后因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被一贬再贬,逐出洛阳长达20余年之久,最后革职为安徽和州县刺史。
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看人下菜碟。面对刘禹锡这位下台干部,当然要给他点颜色看看喽,顺便讨好一下自己的主子,于是就不让刘禹锡住进县衙,而是安排到城南临江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聪明的刘禹锡当然是心知肚明,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地住了过去。他环视住地并顺手撰写对联一副贴于门上。上联为:“面对大江观白帆”下联是:“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见了对联,心中极其不爽,气就不打一处来。心说好小子,我不但没有制伏你,反倒为你办了个好事。于是,知县便心生一计,将刘禹锡从城南门搬到城北门,住房也由原来的三室减为一室半,看你怎么还“面对大江观白帆?”刘禹锡从城南门搬到城北门,慧眼独识,他发现此房虽小,也不临江,却位于德胜河边,岸边还有一排老柳树,风景十分秀丽。于是,他便又题作一联:“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注:和州秦代称历阳)
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不识时务,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能写出什么对联?室内无立足之地,刘禹锡的门前逐渐寂寥。绝处的努力,往往有逢生的回报,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铭文也充分显示出作者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知县本来怕他惹事,结果此文面世后,路人争相传抄吟诵,一时间小城沸沸扬扬,赞赏之声不绝于耳。有人说,假如刘禹锡不参与当年的革新,不得罪宦官,官运亨通,深居洛阳,恐怕也就写不出这篇传世之作了,更不会有后来的数百篇美文。
母亲每次来,总爱唠叨那句话:瞧这屋子小的,站没地方站,坐没地方坐的。我也只能笑笑应付:有什么办法呢?学校住房紧张,我们这就算好的了,最起码不用风餐露宿呀!
不过一有客人来,我们也难免尴尬不已,狼狈至极。不大的客厅里,什么都有:沙发上散放着小女儿大大小小的玩具、小人书、画画笔没有桌子板凳的地方,又放着女儿的自行车,一些装满杂物的纸箱子们。我们虽然热情,客人也总是不容易找到落座的地方,于是又赶紧拾掇沙发。我们的忙碌,有时反倒让客人有点不好意思,不停地安慰我们:你们住的真够紧张的。我们赶紧点头:理解万岁呀!
就在客人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的难熬关头,我家的两面墙总是不失时机地站出来缓解气氛,息事宁人。这两面墙总是令客人惊叹不已,赞不绝口。一面墙上贴满了大女儿的各类奖状:什么三好学生、学习标兵呀,优秀班干部、才艺明星啦,黄橙橙、金灿灿的一面墙,就像一大片预示着丰收希望的稻谷,这一切会让人忘记劳作的辛苦与烦忧,憧憬美好的明天与快乐。对面墙上,是小女儿一朵紧挨一朵的红花。红花是老师为了鼓励孩子用红纸剪得,每一朵都显得那么单薄,那么不起眼。但当它们都挨着挤着聚在一起的时候,竟是那么红红的一片,红的那么耀眼,那么势不可挡。红花从南贴到北,宛如一条涌动着红色浪花的河流,美丽而不失壮观。它带着红红的、热热的气浪,流淌着,流淌着,一直流向美好而幸福的远方。
东西两面墙遥相呼应,一红一黄,鲜艳喜庆,成了小屋中最亮丽的两道风景线。一红一黄,孕育着生机,流淌着希望。看着由红黄两色装点的小屋,面对客人,心中完全没有了尴尬和寒酸,有的只是甜甜的幸福滋味:“斯是陋室,何陋之有?”
幸福有之,陋亦无之。
一.朗读贯穿始终。
这篇短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代表朗读,学生边听边思,品味每一句话的意思,给文章划分层次,侧重整体把握。4、学生精心朗读,划出文中的有关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感悟作者的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几轮朗读之后,学生理解比较到位,已能当堂背诵。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走近文本。
《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了解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提问,感受文章的三美。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感受文章的魅力。整体把握中,我让学生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感受文章的结构美;合作探究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陋室不陋的语句,体验作者的情怀,感受文章的思想美;精读品析中,我让学生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感受语言美。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学生主动质疑,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文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解决问题。
但可惜的是由于课堂安排前面有点松,后面时间有点紧,未能将刘禹锡其它的诗文呈现出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刘禹锡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的情怀,让学生懂得人应该怎样面对挫折。
乐……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遥望历史长河名人墨客甚多,但是能淡薄名利,恪守情操的人又有几何?古人云:“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智者则淡薄名利,栖守道德。”我想又有谁不愿做智者呢?
好一个“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纵使房屋再破陋,只要我有一身浩然之气,就永远不会被世俗的浊流所吞没。这高尚的情操犹如大海中的灯塔,它照亮自己的同时也为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刘禹锡的“陋室”,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他们虽“陋”而不“穷”。穷的是心灵干涸,唯利是*,依阿权势,道德低下之人,而那些追求精神充实的人是富有的。也许高尚的情操会被庸俗所鄙视,就像披金戴银,衣冠楚楚者嘲笑你朴素、自然;整洁、得体的外套一样。但高尚的情操决不会为廉价的赞美而努力,他永远保持着冷静与清醒;他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所以他不断去吞食精神食粮,向智者学习。庸俗的人却狂傲自大,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刘禹锡的:“谈笑有鸿儒,”告诉我们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晋陶渊明任县令时,上任不到八十余天,即逢督邮来县。下属于是劝他衣衫穿戴整齐,备厚礼迎见。谁知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说罢便辞官回乡,隐居田园,读书种菊。这个世界有勇气的人不少,但能够摆脱世俗,为自己高尚情操挻直腰板的人却不多。不依山势而攀附,不畏权势而低头。挻起胸,向前走!即使在浊流里也要扬帆前进。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代青少年所应当追求的吗?
高尚的情操它似一杯美酒,具有一种醉人的芬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醇香;它又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让人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学先贤,做智者,不断勉励自己,为社会地进步、国家的繁荣、人民的安康多做贡献。就让这不灭的灯塔永远点亮在我们心里吧!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22:5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174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