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31篇)

更新时间:2023-02-15 04:09:06 阅读: 评论:0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一篇

本学期,教科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自主发展”为宗旨,以课题研究、课程改革、教师培养为抓手,进一步落实教育科研的群众性、示范性和实验性,力求实现三个服务:即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服务,为学校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将本学期教科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圆满组织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立项课题以及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多方位加强普通中学美育的实验研究”的结题工作

组织“传是文集”第三辑的编撰、修改、统稿、定稿及印刷、出版工作。这是“多方位加强普通中学美育的实验研究”课题的成果总结和汇编,包括由陆琪、洪敏主编的课题研究论文集,由姜红珍、徐永琴、朱小英主编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由俞菊明、殷金方主编的“美苑撷英”,由徐俊良、郁杏春、黄梅玲主编的“昆中植物志”,由宗甄、鲁德俊主编的“昆山礼赞”,由徐俊良主编的“三贤诗文精编选读”,由王积庆、洪敏主编的“美苑漫步”(后三者属于校本读物,将在今后的使用中进一步修订)。

完成“多方位加强普通中学美育的实验研究”的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完成江苏省和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表”,完成江苏省和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成果鉴定书”。

收集、整理有关的课题研究资料,并承担成果鉴定会的筹备、组织工作。

XX年1月4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成专家鉴定组对课题进行了鉴定。鉴定组由国家督学、原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助理蔡守龙、昆山市教科室主任周强、副主任杨惠玉等。在成果鉴定会上,专家们听取了课题负责人陆琪、宗甄作的关于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查看了课题研究的资料和成果,与课题组主要成员进行了互动交流。

鉴定组认为,该课题在“八五”、“九五”两轮研究的基础上,“十五”期间,着重从人格心灵美、教学艺术美、教育环境美三个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课题研究的方案科学、思路清晰、过程扎实、方法有效,内容充实。通过五年的研究,该校师生的道德水准、精神风貌、心理素质日益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热情和能力不断增强,教师对教学艺术美的追求正在成为自觉的行为,校园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整体形象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通过提炼和总结,课题组还形成了论文集、案例集、校本读物、学生作品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总之,该校通过“美育”课题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师生素质、办学效益和办学品位的提高,并在美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成果。鉴定组一致同意该课题结题。同时希望课题组对美育的理论和实践作出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果。

成尚荣组长还对课题组提供的成果汇编材料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课题组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全面、材料丰富、精彩纷呈、美不胜收。昆山市电大、职业一中、进修学校、震川中学、一中、陆家中学、锦溪中学等兄弟学校的教科主任也对我校“美育”课题的研究及其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成功组织、主持了高一年级课程改革阶段性研讨活动

根据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教科处(教务处配合)认真筹划和组织了此次研讨:在书面通知中要求教师高度重视、积极准备并向他们提供了研讨议题,对高一全体任课教师和部分学生开展了有关的问卷调查。这有助于引导教师较为系统地思考课改的理论和实践,为研讨的顺利举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次研讨活动分文(语、英、政、历、地)、理(数、物、化、生)两组分别举行。11月20日下午,理科组老师放弃休息时间,参加了研讨。11月24日下午,文科组老师开展研讨,苏州市教育督导组专家到会,并给予了好评。

研讨活动由教科处主任洪敏主持,校领导陆琪、俞菊明、教务处主任周雪龙参加了研讨活动。研讨活动主要有两个议程:各备课组组长介绍本学科在课改中的做法、成效、问题、困难、要求以及建议;与会者围绕课程改革的理念、实施等发表各自的看法。

在研讨中,大家一致认为,此次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的,如能持之以恒,必将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而,尽管考试评价制度尚未根本改变、升学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但各备课组和老师们仍然做出了可贵的思考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们表示,即使生存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过去的考试评价制度的夹缝里,也要坚持戴着镣铐跳舞,学会“两条腿”走路,将着眼于学生眼前利益与着眼于学生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马前卒。同时,大家也直言不讳地谈到了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和困难,如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滞后,教材内容与课时安排存在着矛盾,课程资源开发不尽合理,教师和学生的某些素质难以适应课改要求等。

在总结这次研讨活动时,校领导希望老师们充分利用课改这一平台,进一步转变观念,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继续学习、思考和探索,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为学校也为自己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二篇

在会计学领域讨论环境问题的历史还不长。自80年代起环境会计(亦称绿色会计)作为一个新的会计分支而兴起并逐渐扩大影响。进入90年代以后,一些国际组织积极推动环境管理、环境会计及环境审计方面的研究,制订和发布有关规则或标准。伴随着国家、区域或国际的有关法令和法规的建立、颁布与实施,环境会计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理论建设上有了初步框架,在会计审计实务中也有所进展。本文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建立环境会计体系的若干基础问题谈一点看法。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会计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会计在环境与社会经济领域,有再次重要的国际会计具有里程碑性质:一次是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另一次是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两次由世界各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的会议之重要性在于,人们开始认真思考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成为政府议事日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各国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开始协调行动。

在近30年中,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各阶段都有若干主要标志:第一阶段,1968年罗马俱乐部发表著名的《增长的极限》一书;1972年联合国举行人类环境会议。第二阶段,1987年被确定为欧洲环境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三阶段,1992年联合国举行环境与发展大会;英国政府发布著名的《绿色经济计划》。第四阶段,英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环境管理制度的国家标准文件BS7750,欧共体颁布第一部有关环境管理和环境审计制度的国际性标准文件EMAS;国际标准组织开始起草全球性环境管理和环境审计的标准文件ISO1400系列。由上所述可见,国际上对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之关系问题的关注,正在日趋具体化和标准化。

在环境会计领域,首先进入实务的是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即披露公司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在8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的披露方式是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以后成为年度报告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并最终成为独立的年度环境报告。最近几年中,联合国关于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的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对跨国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作了连续的追踪调查和分析,并将其作为每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秘书处每年发布的国际会计与报告专题年度评论,在1996年就是以环境会计作为主题。

以斯堪的那维亚(北欧)航空集团公司(SASGroup,由瑞典、挪威、丹麦三个国家的若干航空公司组成,均为上市公司)为例看,1995年SAS单独编制并发布其第一份年度环境报告,该报告涵盖其航空运输业的机场、机上贸易业务的相关环境信息(旅馆业务的环境信息另外处理),与公司的年度报告同时发布。这份年度环境报告的内容非常详细,主要包括:(1)SAS的环境战略;(2)SAS在飞行,机上服务,地面服务的各种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平衡表,分为投入与产出两方);(3)总裁就环境事项的年度总结;(4)董事会就环境事项的年度总结;(5)分别各种业务的环境信息;(6)对大气影响的专题分析;(7)公司环境管理实务;(8)为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而进行的新技术开发工作;(9)各种有关的知识栏目;(10)公司环境管理机构及通讯联系,等等。

我们知道,公司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其年度报告,其中与财务会计有关的内容均需经过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书(审计报告)。由此,对于公司发布的环境信息(特别是与财务会计有关的环境信息),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环境会计法规及环境审计问题。

(二)环境会计与相关法规当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除了引伸出环境审计问题以外,也引伸出了对公司在环境治理、保护、预防、管理等方面费用支出的会计处理(包括确认、计量等)问题。环境会计问题较之环境报告要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如环境会计对象、环境会计基本原则、环境成本计量等,并且最终会落实到是否需要专门订立环境会计准则。可以说,环境会计问题是目前会计界面对着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其困难之处在于,既要适应不断增加、变化和完善着的环境法规(国际的、国家的、地方的),还要建立和健全有关的会计标准,同时还与环境核测和计量技术有关。

二、环境成本之界定及计量

对于环境成本,很难给予精确的定义(从国内外文献资料看,讨论环境成本时往往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可是在会计领域讨论成本项目,又不能不给出较为明确的界定。这里首先从不同的视角对环境成本概念加以阐释,进而讨论其确认与计量。

(一)不同空间范围的环境成本不论怎样界定环境成本的内容,从一个企业看,总是可以区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这种区分是基于当期(会计期间)是否由本企业承担可计量的环境成本。这里的“是否应当由本企业承担”,并不是一个会计问题,而是一个法规问题。内部环境成本指应当由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包括那些由于环境方面因素而引致发生,并且已经明确是由本企业承受和支付的费用,比如排污费、环境破坏罚金或赔偿费,环境治理或环境保护设备投资,等等。

内部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成本相比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其已经可以作出货币计量(尽管并非一定合理和精确),从而才可能作为内部成本。外部环境成本是指那些由本企业经济活动所引致但尚且不能精通计量,并由于各种原因而未由本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正是由于对这些不良环境后果尚未能作出货币计量,所以尽管已经被认识,却不能追加于始作俑者,因而还不能称之为会计意义上的“成本”。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环境质量确实已经受到了影响甚至破坏,即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的“内部”、“外部”之分,并不是绝对的,对此可以从下述几点理解:

第一,某些情况下内部和外部环境成本同时并存。譬如“排污费”是由于本企业向外部排放有害气体、污水中废弃物质而向环境管理机构交纳的费用,由本企业负担,因而属于内部环境成本。但是外部环境成本亦同时存在:从数量上说,计算交纳排污费是按照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的标准,在实务中,这种标准往往偏低,不足以弥补环境污染引致的各种损失。从性质上说,即使全部排污费都用于治理环境,也存在污染和恢复之间的一段滞后期。在这段时间内,环境污染的破坏作用已经漫延开来并导致新的更大的环境成本。

第二,某些情况下内部环境成本会早于或晚于外部环境成本而发生。譬如,本企业考虑到某经济事项对环境的潜在损害可能性而提取准备金,在会计处理中先发生了内部环境成本,而外部环境成本此时尚未发生。再譬如,对环境污染受害者的赔偿金,往往由于法律程度而耽延一段时间,而会计处理总是要等到实际赔偿时才作为内部环境成本,这时显然已经晚于外部环境成本。

第三,从会计配比原则讲,外部环境成本最终都应当转为内部环境成本。但是在会计实务中,两种环境成本之间既存在“转化时间差”,还存在“转化数量差”。而且象空气污染导致酸雨以及生态破坏等引发的社会环境成本,几乎不可能做到“会计配比”。因此,究竟外部环境成本在多长时间内和有多大比例可以转化为内部环境成本,取决于环境法规的完善程度及环境会计标准的可操作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法规的建设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二)不同时间范围的环境成本

着眼于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与其实际发生的时间吻合性,可以将环境成本作三种类别划分:过去环境成本,当期环境成本及未来环境成本。换句话说,在会计期间内作为环境成本而确认处理的有关费用支出项目,其所补偿的可能是以前的环境损失,也可能是当期环境损失,还可能是预见到的将来环境损失。

1.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清理以前造成的环境污染或补偿以前造成的环境损失。当具有追溯效力的新环境法规或会计法规生效时,这种会计事项就会增多(有时也可能是法律诉讼的结果)。也就是说,企业以前的经济活动在当时并未与环境法规不合,或者在当时的环境检测水准下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在今天的新条件下情况有了变化,企业不得不为过去的负面“产出”承担后果。在会计处理中,这就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会计盈亏是分期计算的,当期因为以前若干年的经济活动之不良环境影响而增加了了环境性费用,事实上的结果是当期的和以前的会计盈亏都不完全符合实际,那么怎样评价企业的财务业绩才为合理?第二,企业当期的经济活动及产品都可能与以前年份有所不同,如产品已升级换代,甚至已转产完全不相同的产品,这在实务中会有千差万别种情况,那么在实施会计配比原则时,当期的环境支出怎样与以前的活动及产品相对应?可见,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既引发了财务会计方面的经营业绩计量甚至税赋疑问,也引致了管理会计方面的业绩考评疑问。

2.对当期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清理当期环境污染或补偿当期环境损失。从一般意义上说,在会计实务中不会对此产生认识上的疑问,可能存在的难点是怎样在测定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合理地分配和归集环境性费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较好的的环境管理和会计计量基础。

3.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对将来环境污染和损失进行清理和补偿的经费准备。就会计处理特点而言,这使我们联想到了各种会计准备金(如坏账准备金),因而或许可以为了叙述的方便而暂且称其为环境成本准备金。

在会计处理中,设立环境成本准备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由于环境成本准备金是以对将来不良环境影响的估计为基础,当期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支出,而环境成本准备金列为费用成本项目,会影响当期盈亏进而影响纳税,所以需要有可操作的法规依据。如果企业是以纳税以后净利润中的一部分提取作为环境成本准备金,则需要以企业内部法规(如章程,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等)为依据。第二,当期环境成本准备金的数额提取之估计,与各种经济活动或产品的配比对应,既需要环境测量标准,也需要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可见,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并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还涉及到环境法规和企业规章,并且与如何判断将来的环境事务趋势有关。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

(三)不同功能的环境成本着眼于企业所发生的环境性支出的功能,可以将环境成本作三种类别划分: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维护环境现状、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利环境影响。这种功能分类也可以表达为基于环境支出动因的分类。

第一种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所引致的环境性支出,所弥补的可能是以前时期的环境破坏后果,也可能是当期的环境破坏后果。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环境损失已经发生。企业所支出的环境性费用,其目的仅在于或只能够用于弥补已经发生的损失(现实中往往不足以弥补!),而不可能形成任何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针对实物的支出只是对因污染而导致的物质耗损的弥补,针对人的支出则是对因污染而导致的健康耗损的补偿。可见其补动性支出的明显特点。

第二种用于维护环境现状的环境性支出,与不良环境影响是同步发生的,用以维持环境现状而不致于恶化。从会计处理看,应当认识到这样两点:其一,这类环境支出虽然不会形成企业的生产能力增量,但是会形成其他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用于环境保护设施或环境治理设备时增加了资产存量,用于环境保护人员的工薪支出则增加了人员收入。其二,当支出是针对环境保护或治理设施(备)时,本会计期间应当承担的应当只是其一部分,即会计处理中的费用化与资本化之区分问题。总起来看,这类环境支出仍然是被动性支出,但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

第三种用于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良环境后果的环境性支出,是发生在环境损失出现之前,并不是专门用于弥补性项目,所以属于主动性支出。会计处理中需要考虑到这样三点:其一,这类环境支出不但会形成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而且可能会增加或改善生产能力(比如购置了有助于改进产品环境属性的设施或设备)。其二,对于形成的物持资产增量之会计处理,显然会有分期摊销或折旧计提,这时会与环境法规及会计法规有关。其三,总起来看这类环境性支出更象是一种投资行为,只是其目标具有特殊性,既不属于生产能力投资,又不属于非生产性设施投资。

三、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追踪与分配

由前所述可以联想到,在现行的会计准则框架下,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会遇到许多疑问,不能不涉及到会计界以外的环境法规根据。毋庸置疑,环境成本的追踪与分配应当作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一个主题,从而对环境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考虑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目前需要着重讨论环境法规和会计法规两方面问题。

第一,所依据的环境法规。没有环境法规就不会有会计意义上的环境成本。在经济社会中,利润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导向作用力或内在基本动力,没有来自社会的环境法规压力,环境会计不可能在企业内部自然生成。回顾环境会计在欧美发达社会的产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即使是许多自觉计量环境影响后果和披露环境信息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是在其长远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而行事,绿色(环境保护)形象与企业长远经济利益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个国家的环境法规都会逐渐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会计部门主管人员必须对环境法规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关注其对本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影响,关注其对本企业远期及近期财务业绩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

从务实的角度看,立足于环境法规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可以作这样三种判断:其一,现行环境法规。这是指那些已经由立法机构或政府部门公布并生效的环境法规。当然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守;其二,可预见到的环境法规。这是指那些已经由立法机构或政府部门提出的草案文本(征求意见稿),其实施之日已经可以预见。企业对此应当做积极主动的准备;其三,潜在的环境法规,这是指那些虽然尚未有正式的草案文本,但是已经被人们广泛注意到,并且在专业部门,实务界及各种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刊物)成为讨论内容的环境法规题目。企业对此尚不需要在行动上有所准备,但是企业在制订长远战略中不能不予以考虑。

第二,会计法规及原则。从会计实务角度看,大多数环境法规对于会计事项处理并不具有可操作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界就可以因此而忽视环境法规,因为环境法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经济活动,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并且必然或迟或早会落实到会计实务中。在会计实务初始阶段,对各种环境事项的处理可能做法不一,久而久之,无论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会提出对会计法规及会计原则的需求。

从前面所述可以归纳,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在会计方法论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会计期间引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之划分;二是由配比性(可追踪性)引出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划分。

关于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一般而言比较清楚。企业用于环境有关项目的支出,从受益期间看总会有短期性与长期性之分,从而引出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之划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不同会计处理的后果,即对当前及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对企业持什么态度开展环境管理活动的影响。换句话说,环境成本的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之分,其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会计技术,而是在于后果判断和比较。对此,只要回顾一下研究与开发(R&D)支出在会计处理中的资本化与费用化之几十年争议,就不难理解了。

关于环境成本的追踪,在环境成本核算中,如何针对不同的环境费用起因去追踪环境成本,即针对不同的环境成本核算对象,对已发生的(会计)环境成本鉴别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并加以分配归集,这是一个会计技术问题,也是环境会计中的主要难题。

从设计思想看,立足于环境费用的可追溯性,可以对已经发生的环境费用作这样四种判断:其一,很确切属于直接费用,即费用发生动因很清楚,譬如在某种产品过程中排污量超标发生的环境费用,又譬如针对某种产品生产过程而增加的环境保护设备投资。其二,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直接费用,但不很确切,即若干种费用发生动因有所交错。譬如某种材料使用于若干种产品生产,在该种材料初加工阶段发生的环境费用,就具有这种特点。其三,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间接费用,但也与直接生产有关,譬如仓库等建筑物改建工程引致的环境费用。其四,很确切属于间接费用。对于上述四种情况,会计处理中对第一和第四很清楚,对第二和第三则比较复杂。特别在环境费用金额比较大时,怎样对之处理,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业绩和内部责任业绩评估。这时应当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费用?与哪些产品或设备有关?有没有相关的生产作业记录?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是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基础工作,特别是各种基本记录。有了完整详细的工作记录,对成本费用的追踪、计量及分配归集才会有根据。

四、环境成本管理

如同成本会计具有双重目标

生命周期评估(LifeCycleAsssment,LCA)是在环境经济问题研究中建立起来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是指这样一种环境分析体系:对一种产品,一种作业加工或一种作业活动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施加的负面影响作全面分析和评论,目标在于将其减小到最低取度。与LCA类似的一些概念也常在有关文献资料中看到,包括:LifeCycleAnalysis,GradletoGraveAnalysis/Asssment,Eco-balanceAsssment,EnvironmentalImpactAsssment,等等。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

作为一种环境影响评估体系,LCA包含四个组成部分:设立目标,存量分析,影响分析,改进分析。作为一种实施系统,LCA由三个阶段组成,即上述后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阶段存量分析涉及面很大,对某种产品或作业之生命过程全部环境性能源、资料以及排放物加以确认和计量。第二阶段影响分析,针对第一阶段的存量测定,测算和评估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第三阶段改进分析,对通过诸如产品和加工的重新设计等各种途径,减少、消除所测定环境影响的潜在可能性作出判断。

与LA

全部成本会计(Full-CostAccounting,FCA)将产品带给环境的未来成本(如废弃物的处理)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并追溯分配予各该产品,是一种全新的成本会计架构。就功能而言,FCA的作用在于:(1)从远期看,为公司发展战略提供完整的成本信息基础,让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现时成本和未来成本有清醒的了解和认识;(2)从近期看,为企业产品定价及生产经营调整,提供成本信息基础。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尽管已有企业接受全部成本概念(如英国石油公司年度报告),但是显然还看不到全面运用FCA的案例。因为企业在产品定价中以FCA信息为基础,显然不利于自身的竞争地位。所以FCA作为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中的一种信息工具可能更为现实。这时全部成本可以从几个角度分析: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现时成本和未来成本;生产成本与环境成本。

作为FCA的一种替代,遗留物成本计算(LegacyCosting,LC)出现在了成本会计领域。LC是对企业产品及生产经营活动之环境影响(后果)的专门核算。遗留物成本包括:(1)为了将负面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而发生的预防性费用;(2)评估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估费用;(3)修复环境损失的费用。这里,第三种涉及到的环境损失,又可以分别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来可以通过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使用等环节的预防措施而避免的损失(但未能避免),另一种是由意外因素导致的损失。

五、环境审计及国际“六大”的实践

环境审计(EnvironmentalAudit)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并且目前对其存有许多争议(争议不在于应不应该进行环境审计,而是在于其内容、方法和实施)。一般而言,环境审计是对任何商业性生产经营活动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及后果的系统性考察和分析评估。环境审计当然应当有其基本的法规依据,但又不仅仅限于符合法规要求。

环境审计的提出有两个起因:一是作为社会审计延伸出来的一个新的分支,主题在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其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当就业压力较大时,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怎样对待维护环境标准和生产增长造成的环境破坏(污染)这对矛盾。由于社会审计涉及面非常广泛,社会审计方法又缺少其特性,所以环境审计位于其中也受到了一定局限。环境审计的另一个起因是越来越多的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由于缺少关于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技术标准,当越来越多的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纷纷加入到发布环境报告的行列中时,人们就不能不提出这样的疑问:怎样对不同公司的环境报告加以比较呢?如何看公司环境信息的可信程度呢?前一个疑问是针对环境会计(即环境会计标准或准则),后一个疑问是针对环境审计。由于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是经过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会计师行)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于是很自然地,会计师们也就对环境审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注册会计师能够担当环境审计职责吗?毕竟环境审计并不是只针对环境会计事项。第二,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的公司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书(审计报告)并签署后,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鉴于环境事项的复杂性和环境效应的长期性,以及环境标准的变动性,对公司环境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签名审计报告,也能承担其法律效应的责任吗?这是目前争议较大的两个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再展开讨论。,但是可以提出一些基本想法:(1)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当然地具有从事环境审计工作的资格和能力,但是对与环境相关的财务收支事项则具备审计能力。(2)环境审计涉及面很广泛(不象财务收支审计那样专门化),应当由一个审计团队集体负责(不同专业的人员)。(3)对环境审计的结果(审计报告)之法律责任要求,可以分别期限,比如在几年以内承担何种责任,几年以后承担何种责任,并辅之以比较清楚的条件界限(比如有重大的法律修改就应除外)。

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在会计和审计各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包括实务和研究两方面),在环境会计方面也是如此。近年来,“五大”会计公司都雇用了环境顾问,并积极开拓环境会计方面的业务和开展环境会计方面的问题研究。

ArthurAndern(AA)会计公司开发出了一种“生态会计”(Eco-Accounting,1994,Chicago)”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其功能在于,帮助企业对环境总成本及其主要组成部分进行确认、追踪、累积、估算及管理。该模型定义了一百多种环境活动,以成本矩阵形式组织和表达所有数据,并对所有各种主要环境活动的业绩加以计量。整个程序包含三个阶段:一是确认环境成本,二是计量环境业绩,三是分析评估并提出替代方案。各个阶段中都包含有一系列的实施步骤。AA生态会计模型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它并不试图取代现行的企业会计体系,而是一种补充和延伸。

DeloitteToucheTohmatsh(DTT)在1992年为一个全球性企业环境管理组织开发出一项“环境自我评估规划”,一方面帮助适应国际商会(ICC)的可持续发展战备,同时帮助公司优化环境改进措施。DTT还在1993年进行了一次公司环境报告实务及动机的调查(对70多家跨国公司),并发布了详细的分析报告。

KPMG在1992年进行的环境报告国际调查,包含十个国家的近七百家公司。据回答,有四百多家公司将环境话题融入了其年度报告,有一百多家公司编制单独的环境报告。调查表明,大多数公司都将环境信息置于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部分。

PriceWaterhou(PW),已经在1990、1992、1994作了数次连续性环境报告及环境会计问题调查,每次调查都发布详尽的调研报告,并且从调研报告之题目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其主题进展:“EnvironmentalCosts:AccountingandDisclosure(1992)”,“AccountingforEnvironmentalCompliance:CrossroadofGAAP,Engineering,andGovernmant(1993)”,

“ProgressontheEnvironmentalChallenge:ASurveyofCorporateAmerica’sEnvironmentalAccountingandManagement(1994)。”先是环境成本核算与披露,进而由环境会计实务延伸到会计准则及政府行为,再进一步将环境会计与环境管理相系。

综上所述,国际性大会计师公司对环境会计问题予以了相当大的重视,这对于推动环境会计实务和理论的发展非常重要。

六、借鉴和启示

如何考虑建立我国环境会计体

系这一课题呢?我们在前面曾经指出,环境会计实务及环境法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更要依据技术处理方面的专业标准。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发展,有赖于政府有关部门及职业团体的有组织的行为,即建立环境法律(法规),制订和实施专业标准。进入90年代以后,环境会计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社会团体(如绿色和平组织)和学术界所关注和探索领域,而是进展到了具有政府组织行为的行动领域。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

1.以英美为例看政府行为

先来看英国。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BS7750”作为一项国家标准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环境管理法规。BS7750对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维护都提出明确要求,督促公司实现其已确定的环境目标和政策。在环境报告方面,环境信息披露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90年代以后,官方和公众接受并强化“绿色化”意识,也对公司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所以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甚至单独编制环境报告。1996年7月11日《会计时代》介绍,根据KPMG的一项调查,披露环境信息的大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而最大的100家公司则全部编制和提供环境报告。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众多公司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并没有共同接受和依据的专业标准。正如《每日电讯》1996年12月19日一则短评所说,大公司的“绿色”报告中充满了晦涩的专业词汇表述。第二,目前环境报告中还缺少比较有效的财务信息,因而环境会计及环境审计都有待发展。有鉴于此,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一份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文件“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它虽然不是强制遵循的,但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份文件,自然是发挥其规范化的作用。

再来看美国。美国的环境会计法规建设分为联邦、州及地方政府三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法规可以大体上划归两类:一类是关于环境破坏之清理与复原的责任;另一类是关于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以及与标准有联系的个人或财产损失负债。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架构下,企业对环境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要依据1975年的第5号准则(SFAS5)或有负债会计,以及与之配套的财务会计准则指南FIN14。由于这两个文件都是针对一般性或有负债,所以在确认和计量(估计)环境负债方面并不具体。FASB从_年起,指定工作小组(EITF)专门研究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并很快提出了“EITF89-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按照这两份文件,环境污染的处理费用,一般都应作为当期费用支出处理(即费用化),只有在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才允许资本化处理:(1)延长了资产使用寿命,增大了资产的生产能力,或改进了其生产效率;(2)减少或防止以后的污染;(3)资产将被出售。以后,1993年提出的“EITE93-5环境负债会计”,要求将潜在的环境负债项目从一般的或有负债中单独列出并加以估计。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在环境会计方面也作了许多工作,特别是其组织编写的《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不但从概念上澄清了环境会计的三种含义,而且在环境成本计算、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针对上市公司发布规则,规定其环境事项的披露要求。

2.国际组织的努力

自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以后,许多国际组织都设立机构或工作组,研究环境问题。

先看联合国。联合国有一个关于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的政府间专家工作组(SIAR),每年开一次工作会议,环境会计是每届会议的主题之一,并且是1995年会议的核心议题。该工作组也组织专题调查,发布调查研究报告,内容一般集中在跨国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相关问题。SIAR的工作无疑大大推动了环境会计的推广,但其工作本身主要是讨论和调研,尚无有约束力的规则性文件产生。

再看欧共体。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于1993年3月达成共识(1990年第一次提出草案),通过并发布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并于当年7月生效。在此之前,1991年曾提出了两项重要的草案“生态审计(Eco-audit)”和“生态认证(ECO-labeling)”,鼓励成员国和成员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EMAS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府,并由外部独立审计师验证其执行结果,为合格的企业颁发“绿色证书”。EMAS被认为是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一份国际性标准。

最后看国际标准组织(ISO)。ISO于1993年5月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计划在5年内建立若干重要标准作为一般行动指南,这就是ISO-14000系列。其中包含六方面内容:(1)环境管理制度;(2)环境审计;(3)环境标志;(4)环境业绩评价;(5)生命周期分析;(6)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1995年,作为ISO-14000系列之一的“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和“ISO-14004”的修订稿完成,经过最后征询后正式生效(由于各国意见不尽一致,生效日期计划表一再推迟,正式颁布于1996年9月)。与此同时,三项审计标准草案“ISO-1410,ISO-14011,ISO-14012”也开始被审议。

以上所述,最重要的是欧共体EMAS和国际标准组织的ISO-14000系列。这两套国际性环境管理标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都比较接近,但也存在很多差别,以致于已经出现了专门比较ISO-14001和EMAS所谓“桥梁文件(bridgingdocument)”1997年在欧洲和美国举办了一系列的工作会议和学术会议专门讨论研究这两个标准系列,以及环境会计和环境管理的其他问题。由此可见,环境会计和审计法规(标准)的建立,的确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很容易完成的参考文献:

3.会计职业团体的努力

关于会计职业团体在建立和推行环境会计方面的努力,举几个例子:(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5年6月颁布了其环境会计工作组提出的“环境复原负债”之征求意见稿。文件涉及会计和审计两个方面,主题非常明确,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2)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1996年10月提出一份讨论文件“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详细述及环境成本核算,环境负债核算,或有环境负债,资产损害复原,信息披露等问题。(3)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6月颁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稿,“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主要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的内部控制。(4)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公众(SMAC)1998年颁布“管理会计指南--ISO14000理解为实施”,为企业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和环境保护认证提供指导。

经济迅猛发展与环境污染严重并存的矛盾态势,在我国表现得非常明显,但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也是不争事实,与本文相关的最新发展是,中国已经在1997年建立专门机构,着手落实国际环境管理标准.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三篇

20xx年1月8日,由xx省科学技术厅组织、长沙市科学技术局主持,在召开了花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xx市古港镇金盆引线厂共同研发的“安全自动化烟花引线生产成套设备”项目鉴定会。鉴定委员会专家实地考察了设备的示范运行,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所作的报告,审阅了鉴定文件资料,经质疑和认真讨论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1、提供的鉴定资料齐全规范,符合鉴定要求。

2、该项目技术采用湿法生产及智能光电控制,将安全引线传统的生产工序科学集成,实现了安全引线生产全过程的自动流水线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原材料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了厂房用地。

3、该项目技术把传统的机械绕纱改为机械织纱,避免了漏药造成的产品质量不稳定以及由于漏药造成的安全隐患。采用断纱自动停机技术,避免了残次产品的出现,确保了产品质量。

4、该项目实现了人机分离,采用机械自动药物混合,避免了人与药物的直接接触,采用湿药生产和自动化机械切引,提高了安全引线生产中的安全性。

5、该项目研制的样机的各项技术指标通过了国家授权机构的检测,符合标准。

综上所述,该项目技术属国内首创,在烟花安全引线生产技术方面居国际先进水平。

建议加快该项目的推广与应用。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四篇

摘要:文章对职称评审工作规范化进行论述,对职称评审的具体操作和发挥职称评审作用提出了要求、方法、建议。

关键词:职称评审 规范化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CP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236—02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是专业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是人才队伍建设开发的有力手段,在人才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如何科学公正的做好职称评审,发挥职称评审在人才通道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创新,完善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标准,规范评审程序,突出能力和业绩,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评价和激励作用。

一、夯实基础,确保职称评审工作规范化

1.强化评审组织建设。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评审组织体系,逐步实现评审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一是坚持分级管理建设。根据国家相关部门授予的评审范围和权限,企业组建相关工程和政工等系列高、中级评委会,授权企业二级单位组建工程系列中级或初级评委会。二是坚持优化结构,建立专家库,在企业人才库中,优选业务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公道正派、品行端正的人员组成职称评委专家库,担任评委会专业组成员,人数不少于评委会人数的2倍。同时,根据人员和岗位变动的实际,及时补充调整,实行动态管理。在召开专业组会议前,随机选派专家出席会议,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2.健全工作制度。围绕人才成长通道建设,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评审程序,用制度约束评审行为,用制度保障评审质量的长效机制。一是注重规范性。要定期修订完善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规定,使评审程序、方式方法、评审管理等符合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总体要求。二是注重实用性。制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中试行量化评价工作的办法》,主要选取学历、资历、发表的论文论著、成果奖励、荣誉称号、送审论文评阅结果、年度考核情况、专业组评议情况等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同时区分不同评价指标在评审工作中的重要性,以达到规定的高级或中级任职资格评审基本条件为基准点,并根据质量和数量级的变动情况,区分层级赋予不同的分值,按照量化评价总分及各评价指标的量化评分累加计算,具体计算公式为:H=∑Li(其中:H是量化评价总分,Li是各评价指标量化得分)将量化评分结果供评委会在评审工作中参考,提高评审质量和公信度。

二、创新模式,注重职称评审工作实效性

1.提高评审要求。在国家职称评审有关政策框架内,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调整完善,注重能力和业绩导向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主要是各环节把关严,晋升比例、业绩考评、论文质量及答辩等提高标准和要求。一是控制指标总量。根据岗位设置,优化职称晋升总量控制指标,实现评聘平衡。综合企业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专业人员状况,合理测算当年度晋升职数申报比例,尽可能使各层级职称人数比倒与岗位比例相近,为岗位聘任打好基础。同时企业下属单位要根据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现有岗位人员聘任情况,统筹考虑各专业工作需要、人员结构及近年绩效考核情况,择优确定推荐年度晋升申报人员。相关责任部门要认真把好资料审核、业绩审查和考核推荐意见关,授权下属单位推荐委员会要根据业绩、专业水平考评情况组织推荐,为企业总评委会把好第一道关。二是抓好答辩环节。答辩是职称评审工作很重要的环节,为专家与申报者之间交流和辅导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互动的平台。一方面检验了申报者的专业水平、能力和业绩,另一方面也为申报者提供了解惑答疑的机会。答辩包括论文答辩和业绩答辩。论文答辩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全面审报人员答辩或主要针对审报人员的送审论文有一个专家认为不具备或两个专家认为基本具备申报资格水平的情况,组织论文答辩。同时,要求每一位申报人员就近五年来的业绩情况进行答辩。业绩答辩过程既是评价环节,更是教与学的过程,不但检查论文是否抄袭,而且更重要的是考查申报人员专业技术功底,促进申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总结提炼能力的提升。

2.突出能力与业绩。注重能力与业绩导向,提升评价要求。为解决“说”与“干”两张皮,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履行职责,日常管理注重夯实基础。企业通过修订完善岗位说明书,对各层级专业技术人员制订任职条件要求。评审过程注重单位考核评审和推荐,在统筹强化岗位管理、聘任管理和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认真对申报者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工作实绩和潜力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对申报者的相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查核实,并如实出具考核推荐意见,择优推荐专业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日常表现好、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对在艰苦环境工作、新装置或重大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且符合破格条件的人员,准予破格申报,发挥职称评审对能力强、有本事、实干的人员激励的导向作用,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服务于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三、评聘结合,发挥职称评审作用

职称评审工作是人才队伍建设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要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就必须根据企业和员工的需要,做到评聘结合,发挥职称评审在实际工作和自身发展方面的作用。

1.评与聘相结合。职称评审要与自身实际工作相结合,防止职称与自身工作脱节,出现评到未能聘到。要充分根据专业人才的专业和工作实际做好引导,确保审报专业职称与自身工作相符合;对岗位变动要及时做好职称的转评,使职称评到都能及时聘到,以充分调动专业人才参与评审的积极性。

2.聘用与考核相结合。一是职称聘用后要有一定的薪酬激励,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岗位薪酬晋级或晋档政策,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聘用与考核结合。要根据聘用后签定的聘用协议,每年进行绩效考核,通过考核查找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实现素质的持续提升。

四、构建联动。促进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构建职称评审与其它工作有效对接、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创造条件,完善激励政策,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学技术、学业务,促进人才队伍素质上台阶。

1.评审与培训开发相结合。通过职称评审工作,强化两者间有机结合,一方面是准确把握企业人才队伍素质现状,了解培训需求;另一方面及时发现人才队伍素质薄弱环节,实时反馈信息,调整培训方式内容。依托“以带促学”平台,将职称评审工作与“导师带徒”有机融合,开展专家与专业人才间的“一问一答”、“经验传授”、“学习督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共享互学”平台,倡导“人人当老师、人人当学生”的理念,按照“人人备课、人人授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要求,由专业骨干人才讲解职称论文中涉及的装置优化及技术改进措施,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成才的积极性。

2.评审与通道建设相结合。按照企业经营、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队伍建设工作的要求,如何搭建好人才成长通道,职称评审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在岗位竞聘中,将职称评审转变为对专业技术岗位任职资格的评价,以任职资格作为履行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职责的必要条件,结合能力素质与工作业绩,实现“总量控制、竞争择优、能上能下、动态调整”。

3.评审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在分析人才队伍的职称状况的基础上,帮助和指导各类专业人才制订个人“职称晋升计划”,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根据制定的目标组织培训,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和素质提升提供帮助。企业根据每年引进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职称工作前移,在毕业生入职教育时增加职称评审政策和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的相关宣讲,宣传因业绩突出而破格晋升的员工事迹,使他们丰富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的认识,增强通过职称评审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促进企业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五篇

令人震撼的“航天美”

雷泓霈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迈出中国人太空第一步。坐在电视机旁,凝神屏息观看太空行走的实况转播,有关专家评析说,整个动作完成非常完美。这真的是一种令人震撼、值得敬畏的“航天美”。

中国航天专家精英们创造出来的技术美。听说太空行走颇具风险,难度很大,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1965年的太空行走时“差点回不来”:“在完成12分钟的太空行走后;隹备回舱时,由于航天服在太空中膨胀变大,他怎么也不能钻进只有1米直径的闸门,无论他怎样弯曲身体都无济于事。最后,他来不及请示,冒着患减压病的风险,三次对航天服减压,才使航天服缩小了一点,终于挤进了闸门。这次他足足用了12分钟,等回到飞船时已大汗淋漓,航天服里全是汗水,一称体重,竟然少了6公斤”。在非人类的环境完成极限挑战,紧张和意想不到的危险总令人揪心。

可翟志刚却表现得非常镇静、从容(这可从他和地面指挥中心的通话来判断),有条不紊,不慌不忙,在舱口向观众和世界人民挥手致敬问好。整个动作看起来轻松流畅,没有一丝疏漏和笨重感觉。还没有看过瘾,太空行走就完成了。――中国人拥有的飞天技术可以说已达到了成熟纯熟状态,“胜券在握”。

虽然不在太空,全国观众也随着神七完成了一次精彩的“太空漫步”,得到了一次极大的精神享受,确立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航天人的潇洒风采,航天专家用万无一失的技术保障撑起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你说这心里能不美吗?

当然,“航天美”的意义不仅仅是停留在某个图片、个体感官的自豪感和愉悦中,而是此举对于民族精神和中华崛起的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和补给。中国人开发宇宙的目的不是为了垄断技术,更不是为了谋求太空霸权,而是通过这种尖端技术,给全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的幸福、快乐与和平。这就像奥运会主题歌唱到的:“你和我,一家人,同住地球村”。这才是“航天美”带来的精神美、和平美与和谐美!

也要消除“谈奶色变”心理

雷振岳

9月25日《健康报》报道,《因“问题奶粉”事件不敢喝奶大可不必》。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我国食品卫生安全总体状况是好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好。陈君石说,“问题奶粉”事件以后,我认为从安全的角度来看,喝什么奶都是可以的。理由是政府对所有生产奶制品企业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比如质检总局派专人进驻所有的奶粉生产加工企业,对原料及最终的产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农业部门也加强了对奶牛的管理和牛奶收购站、畜牧兽医方面的管理。有理由相信,在这次事件以后,我国市场上的奶制品会比以前更安全。

这几天,不仅两岁半的孩子停用了国产奶粉,改食进口奶粉。家人对喝奶都不积极了。那一个个倒下的奶业品牌不仅砸伤了企业自己的脚,绝大多数消费者也都杯弓蛇影,产生了本能的排斥和拒绝。

“问题牛奶”搅浑了民族奶业的清水,也将社会信任弄得凌乱不堪。整个社会形成了无形的默认,对问题奶业、无良企业就要厉声讨伐,谁不这样做,就不是责任公民:谁如果替“问题奶业”说话,谁就是大逆不道。所以,不少受害者、公民产生了“谈奶色变”心理。――这就需要从“谈奶色变”中走出来。

“问题奶”伤透了人心,可在整个中国奶业中,问题奶制品毕竟属于少数,“国家质检总局检查结果显示,市场上绝大部分液态奶是安全的”。虽然这些奶制品的市场份额不是太大,不是名牌产品,可在安全健康这个底线上,却是毋庸置疑的。再者,就是“问题牛奶”,也是个别批次的液态奶和奶粉有问题,而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有问题。人们万万不可将对“问题牛奶”的不信任情绪转嫁到无名奶制品头上,让无名奶制品和其他没有问题的产品承受不公平的精神伤害。

人们拒绝喝奶,还有对食品添加剂“不信任的提升”。

陈院士分析说,“很多人把三聚氰胺这样的事件称之为食品添加剂事件是不对的。三聚氰胺不是一种食品添加剂,而是化工原料”。也就是说,在这次“问题奶事件”中,非食品添加剂的三聚氰胺,严重污染、降低了食品添加剂的名誉和可信任度。

任何事故是损失,更是教训。我们不想得到这种血泪代价的损失,却可将这种沉痛记忆铭记在心,以此为契机,将食品安全提升到一个新台阶。数据显示,“15年以前,我国总的食品合格率只有50%~60%,而现在已经达到了90%左右”。所以,陈君石院士的提醒,对消费者无疑是一个科学的消费引导和观念教导。只要我们是不断进步的,是循序渐进的,社会期待的食品安全机制就能日渐成熟,日臻完善。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六篇

1、化学室废液处理不规范、废液处理程序应上墙,建立完善废液处臵记录。废液的处理存在严重问题,不能采用铁桶,采用耐腐蚀性的;化学试剂没有分类存放,相互影响严重;化学室未安装空调。

道路所负责编写化学室废液处理操作程序并上墙,修改完善废液处臵记录表,按酸液、碱液、重金属配臵不同耐腐蚀性的废液处臵桶。对化学试剂分类存放,加强化学试剂的管理。化学室安装空调。

2、交安室所用氧气瓶应固定,部分机电交安仪器设备箱不坚固,无防震效果,应订做;解决方案:固定氧气瓶,机电交安仪器设备定制坚固、防震的运输箱。

3、个别设备的摆放不符合实际工作要求;松弛机应将控制部分移至室外。调整设备摆放外臵,便于工作。水泥沸煮箱湿气较大,转移到通风较好的房间或加除湿设备。

4、养生室内部加热器存在安全隐患,传感器位臵偏低,应加防淋水措施。安装防护措施,消除加热器安全隐患,传感器位臵向上提,加防淋水措施(用可乐瓶做成小雨伞)。

5、外加剂检测无标准水泥,致使工作量增大

按要求购臵标准水泥,按标准物质管理办法管理,注意贮存。

6、天平室不应放臵加湿器;无除湿设备;撤除天平室加湿器,放臵干燥剂等除湿手段。

7、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工作台不符合要求;水泥试验样品无控温控湿记录;水泥比表面积仪防止环境条件不符合要求,水泥比表面积试验应采用全封闭操作环境,与操作人员隔离,防治汞毒害。

按规程要求,重新制作安装胶砂流动度测定仪工作台,基座混凝土四不靠并下垫橡胶;水泥应至少提前一天将样品放入试验室待检区,调整样品与环境条件一致,并留有记录;将水泥比表面积试验仪设臵隔断,与操作人员隔离,防治汞毒害,并放臵干燥剂,添加温湿度控制装臵。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七篇

摘要:近年来,国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行了新的探索和试点,已经在中小学教师、基层卫生技术等专业推出了新的职称制度和措施,其中最吸引眼球和引起争论的就是不在将教育论文发表作为副高级及以下职称评审条件。

为适应国家职称制度改革思路,满足集团公司战略发展对人才资源发展建设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改革进程的深化以及相关职称政策的变化势在必行。职称评审不仅关系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自身利益,更关系到钻(修)井队生产领域专业队伍的健康稳健发展。职称论文也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做好此项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职称评审;评审论文;专业技术人员

一、职称相关概念

塔里木工程公司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是指钻(修)井队负责钻井工程技术、电气技术和钻井液技术的岗位人员。

职称评审,是评价、衡量专业技术干部的手段。通过评审授予专业技术干部一定级别的职称,既是对他们工作业绩、专业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们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一种激励,还是对专业技术干部培养与使用工作的认可。

二、塔里木工程公司工程技术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量化评审标准及评分等级

基本指标(学历、资历、经历、外语、年度考核)和评价指标(获奖成果、论文(含技术报告)、工作业绩、业务能力),满分100分。其中学历权重占比9%,资历9%,本专业工作经历11%,外语7%,年度考核4%,获奖成果8%,论文8%,工作业绩24%,业务能力20%。

论文的评价标准为:

1.在省部级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一般刊物上(有国内统一刊号)发表过本专业论文一篇分值:9―10分。

2.在局级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本专业论文,或在处级内部刊物上发表过本专业论文两篇分值:7-8分。

3.在处级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6分。

4、撰写过技术报告、总结三篇分值4分。

三、工程中级职称论文得分情况

2014年塔里木工程公司工程中级评审中的职称论文为钻井井史和技术总结,平均得分(论文评价得分)×(论文权重占比)二=分。

2015年的职称论文都是钻井井史和技术总结,平均得分为(论文评价得分)×(论文权重占比)分。

通过近两年工程中级职称论文的得分情况,看出专业技术人员对于论文的重视程度在增加,论文的内容也由原来单一的钻井井史转变为有相对专业技术含量的论文。

四、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论文建议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八篇

注意以下几点:

填写的内容、提供材料一定要客观、真实、可靠地反映任现职以来的业务技术工作,业务述职中不能随意拔高自己,不能不适当地夸大自己在某项业务工作中的作用,更不能弄虚作假。但也不必过分谦虚,有意掩饰自己取得的成绩。客观、公正、真实、可靠地把自己任现职以来的情况反映到申报材料中才是正确的做法。 

2. 业务述职的重点是尽可能地叙述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充分展现自己任现职以来在业务技术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陈述的内容应与申报的专业相一致,不能过多地陈述非专业、非技术性的内容。 

3. 业务述职中应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措辞得当,切忌杂乱无章,词不达意。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九篇

1、对于低值设备属于资质中规定的强制、非强制设备,应建立设备档案;设备的档案相关信息不全;应补充该设备购臵申请和购臵合同,使用记录、维修/保养记录等。

对所有的固定资产、低值设备、租赁设备建立档案。对设备的购臵申请和购臵合同、发票,设备使用记录、维修保养记录,收集装入设备档案中。

2、中心现有的自校、检定体系不完善,存在较多问题,自校的记录中无仪器设备编号、校准周期、自校的参数和精度、校准依据方法(规范编号)、结果评价等信息;自校仪器太多,如平整度、弯沉、雷达自己无法自校,应送检;自校中有超标现象,但无处理结果。

建立仪器设备的校准体系,明确自校仪器范围、校准方法、校准参数、校准周期等。按照《试验检测设备校准规程及记录汇编》(ZJZX/QR-05)修订自校方法和记录,将自校记录中自校方法、依据标准、结果评价等信息补全;对无能力自校的设备应及时送检。

3、所有设备检定、校准周期不确定,随意性很大;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参数不全,检定/校准的参数不全或过少,设备检定证书中需包含该仪器各项技术参数的检定或校准结果,如500N万能试验机对油缸位移未检定,干燥箱等应一年一检;许多设备检定校准选择的服务提供商不符合要求,如逆反射校准单位无能力校准。机电设备和光学电子类设备有检定能力的单位国内只有两家:工信部通信测量检定中心、部交通工程监理检测中心。

重新修订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按照《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仪器设备检定/校准体系表》(初稿)中的设备的检定/校准参数,完善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表(ZJZX/QR-05-017-08),特别要对设备检定/校准和自校分类建立,关键在于每台设备各项要检定或校准的参数齐全。必须选有检定能力的检定机构。对测量类的、固定且使用频率低的、性能稳定的恶意2年检定一次,容积固定的玻璃器皿可以终身检定一次,强制检定及其它必须1年检定校准。

4、部分所用辅助设备如:连续式标点机等需要自校;玻璃器皿为标定,可以一次标定、长期使用。

对玻璃器皿进行检定,注意使用和保存。由设备经营管理部对取芯机、连续式标点机,波纹管柔韧性试验仪所用锤建立自校规程,并自校。

5、设备检定/校准确认表流于形式,确认工作是重中之重,是确保设备满足工作要求的最后关口;确认表中相关内容的补充,如万能试验机的检定参数需要每个使用组都确认。

完善每台设备检定、校准的每个参数的精度要求,对检定单位的结果进行认真校对确认,确保设备满足试验检测工作要求,检定校准的结果验证、确认按设备类型划分,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评估检定校准结果。

6、部分设备管理编号未更新,如水泥软练设备;部分设备绿色合格证(三色标识)粘贴位臵不正确,应该粘贴到仪器设备上,而不是外盒上,如部分交安机电检测设备;三色标签中的编号,有的填写设备管理编号,有的填写检定证书编号;个别为小型设备标识不清。

各所负责全面检查所有的仪器设备,全部按最新的设备管理编号填写;三色标识粘贴到仪器设备明显的、不易磨损的位臵;将三色标签中的编号统一填写设备管理编号,不是设备管理编号的全部更换。

7、部分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记录空白,填写内容不对,未分清维修保养和日常保洁概念;保养不及时。

以后的工作中,生产部门设备管理人员建立设备维修保养计划并实施,分清维修保养和日常保洁,认真填写设备维修保养记录,设备经营管理部配合并定期收集进档。

8、外业设备的出入库记录比较乱,一台设备一页或一个项目一页,查阅不方便;仪器设备进出库记录、使用记录和原始记录不对应,如桥梁检测设备;外业设备的使用记录应与室内设备有区别,使用记录中应包括使用地点、工程名称、具体部位、天气、气温、风力等必要信息,使用记录需要重新设计‘部分仪器设备使用记录中使用前、后信息填写不完善或不规范,如道路所部分设备的工作环境和样品编号未填写。

重新编制设备出入库台账,外业设备的领用登记以时间顺序来记录;各所应根据仪器设备的工作要求重新完善设备使用记录,室内的应包括工作环境和样品编号等,室外应包括使用地点、工程名称、具体部位、天气、气温、风力等信息。管理或使用人员认真填写仪器设备进出库记录、仪器使用记录和原始记录,能够做到以设备管理编号为准,一一对应。

9、压力机室所用老化箱和1500吨压力机不配套;土工材料试验缺少10KN电拉试验机,部分交通安全设施及机电设备不满足新规范的要求。管道冲击测试仪,应配臵低温调节设备,以便低温抗冲击试验。

仔细查阅该老化箱的参数,是否满足要求,如有可能请供应商负责更换;道路所负责交通安全设施及机电设备需要重新清查一遍,对环境要求不符、体积要求不够、精度不够、不满足新规定要求的设备要更换。如:标线逆反系数测量仪等光学测量设备、落锤冲击试验机(有二次冲击现象)、防尘试验箱至少要8m

3、视频测量仪、时基詉钟、突起路标测试仪(3换5个观测角)、涂料耐磨试验仪(砂轮不符要求)、小吨位电拉、低温箱等设备,需要时可申请增加,交安机电部分待新的交通工程专项机构标准出台后统一采购。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十篇

根据《上海市播音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定条例》(沪职改办〔2001〕8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经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同意,现将2012年本市播音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审定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对象

(一)本市各电台、电视台中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及科教影视片中解说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外省市在沪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须符合国家和本市相关申报条件,且在上海取得《上海市居住证》满一年以上)。

(二)事业单位申报人员应由本单位根据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情况,按岗位缺额进行推荐申报。

(三)下列人员不属于申报范围:

1、本年度已到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办理高级专家延长退休年限的除外,需提供延长退休手续审批表);

2、未取得《_播音员主持人证》的;

4、由于本人工作失误给国家或单位造成不良影响或重大损失的。

二、任职条件

(一)播音指导

1、政治条件。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十一篇

让你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在你心头萦绕许久的问题,请千万不要放弃,那一定是很有价值的新闻题材。这是我的几篇获奖作品的采写体会。

有一件事,让我头痛又内疚了好几年。我曾在家乡当过中学教师,便接连不断地有家乡的同事、老师托我帮着发表教学论文。因为,按照规定,中小学教师晋升职称,必须有一篇或几篇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否则,一票否决。于是,那些年,我的一项业余生活便是找熟人、托关系,帮着他们发表论文。但几年下来,也没能发表几篇,一再辜负他们的重托。

后来了解到,在省城工作的老乡、同事、同学中,有着同样烦恼的大有人在。因为,全省各地几乎都有这样的职称论文规定。我逐渐明白,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全省中小学教师多达70多万人,为了评职称都要发表论文;另一方面,全省省级教育刊物只有两三本,一年总共发表论文五六百篇。于是,便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现象,诸如请客送礼_文,高价买论文,论文造假,等等。一些教师的精力不是用在教书育人上,而是用在东抄西凑编造论文,请客送礼发表论文上。学生喜欢、大家公认的好教师不能晋升职称,靠歪门邪道发表论文的却评上了职称。

奇怪的是,这种不正常现象,“人人心中有,记者笔下无”,很多年来竟然没有记者报道和反映出来。2003年5月下旬,我等到了一个事件性由头,随即写成消息《中小学教师饱受论文之苦》,把这一现象报道出来。稿件见报后,全省各地中小学教师反响强烈,政府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密切关注。在接下来的连续报道中,教师、教育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建议。面对强大舆论压力,教育和人事部门不得不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作出调整,取消了一些不科学、不合理规定。

获奖作品《开会不需都要一把手》一稿的采写,也历经长时间的“发酵”过程。2005年3月,省级机关先进性教育活动进入民主评议阶段,山东省委常委召开座谈会,征求省直部门意见建议。省发改委主任倪永康心直口快,直言不讳地提出意见。他算了一下,2004年省里要求他这个“一把手”参见的会议有156个,再加上中央来人要陪同,他这一年全泡在会里了。他还讲到,据他了解,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的“一把手”也都整天忙于开会和事务性应酬,没有时间和精力到基层搞调研。

我当即意识到,这是个很有价值的信息,是个好题目。但严格的审稿制度,不容我把这一信息写进会议报道中。此后两个多月中,我时常记起倪永康的牢骚话,“156”这个数字一直在心里跳来跳去,挥之不去。经验告诉我,这个题材一定不能放弃。我开始考虑策略和技巧。如果只把牢骚话报道出来,也能引起反响,但态度太消极,效果不好。这时,我忽然想起了当时参加座谈会的省委书记张高丽的一句话。倪永康谈了自己的意见后,张高丽说,省委提出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就是管这种事的。于是,我来了个反面文章正面做,采访了省委有关部门,写成《三个体系明职责腾出精力搞调研――开会何需都要一把手》一稿。见报后,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不久便出台文件,要求精文简会,让领导干部从文山会海和应酬中解脱出来,深入基层搞调研、谋大局。

科技下乡已搞了多年,我也参加了很多次科技下乡报道活动。头几次,我饶有兴趣,一心想抓点好新闻。可我很快发现,几乎每一次都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农业部门或农科院所召集一些科技人员,带上几箱子科技明白纸和图书,由领导带队,大小车数十辆,浩浩荡荡开进乡镇大集或村里,先是上面领导讲话半小时,后是地方领导答谢讲话半小时,接下来是发放科技明白纸和图书10分钟,专家坐诊10分钟,转眼到了午饭时间,觥筹交错两个小时,最后酒足饭饱凯旋而回。效果怎么样,我问过农民。他们说,我们这里种棉花,可带来的明白纸和图书讲的是果树问题;他们那里是畜牧养殖基地,可带来的资料大多是种植业方面的。缺少针对性,明白纸成了无用纸,被农民扔得纷纷扬扬,四处飘飞。后来,农民朋友还告诉我,一些单位和人员竟然借科技下乡之名,卖起了假种子、假农药,坑农害农。

发现这一问题后,我再也不去参加科技下乡活动报道了。这事让我思考了很久。我想,简单地报道政府部门和科技人员怎么作秀,如何搞形式主义,意义不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怎样将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使科技人员与农民成为利益共同体,让科技知识真正进入农村,是我采访和思考的重点。经过长时间思考和多方采访之后写成的通讯《科技下乡莫作秀》,夹叙夹议,既反映了科技下乡存在形式主义作风问题,又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出路和办法,获奖自在情理之中。

另外,获奖作品《一些地方仍在搞两田制》、《北京管到了山东菜地头》、《重视农药残留问题――朱春泗写给省长的一封信》等,也都是积压心头良久、酝酿了好长时间写成的。

我常想,写作这类新闻作品,其心理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心理活动类似,是一种创作冲动,不吐不快。作为一个视野宏阔又有着良好职业精神的记者,让你关注和思考良久的问题必定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必定是重要的新闻题材。这时,要思考的是如何充分、完美地表现题材的技巧,包括发表时机、新闻由头、表现形式等等。有了上述两个条件,写出来的一定是一件有影响的作品。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十二篇

摘 要:高职院校应结合“访问工程师”项目,加强与企业合作和联系,利用校内资源服务企业,具有主动性、配合性、获利性和共赢性的内涵;表现为系统性、动态性、多样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应丰富和拓展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加强和创新产研结合、促进校企互动和交流,形成校企一体化,并配套相应政策、制度支持和保障,以企业为本,积极主动服务企业,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访问工程师;高职院校;服务企业;校企合作;途径

刘荣红(1979-),女,江苏海安人,大学本科,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音乐教育、高职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政府导向、校企合作、服务地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1SJD880075)、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企业导师”之“双师”模式实践与研究(登记号:GYE39)。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了“访问工程师”项目,制定了访问工程师实施办法。但高职院校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在项目获得的收益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导致企业参与“访问工程师”项目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因此,高职院校在“访问工程师”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如何依托项目服务企业的方式和途径,确保“访问工程师”项目的顺利实施。

一、基于访问工程师项目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内涵分析

(一)访问工程师的主动性服务

基于访问工程师项目高职院校开展为企业服务,访问工程师作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桥梁,并且在企业现场实践。因此,访问工程师应积极主动,结合生产实践和企业情况,利用学校资源和个人才智主动地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解决困难,创造效益,让企业欢迎和接受。这种服务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服务,高职院校的访问工程师是实现企业服务的重要主体。

(二)高职院校的配合性服务

访问工程师在企业开展企业服务,仅靠个人力量其服务能力极其有限。高职院校作为派出组织,要为服务提供硬件资源、财政资源及人力资源的支持和帮助。高职院校应积极配合在企业的访问工程师,开展有成效的企业服务,保证为企业服务的质量。

(三)合作企业的获利性服务

访问工程师来到企业,主要是为了培养生产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访问工程师要让企业欢迎和接受,就要在项目实施期间让企业得到利益。因此,在访问工程师项目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的企业服务一定要让企业从中获利,促进企业生产和发展。这种服务要以企业的获利作为要求和目标。

(四)校企双方的共赢性服务

基于访问工程师项目高职院校开展为企业服务,不仅企业在服务过程中得到了利益,而且高职院校在服务的过程中,锻炼了访问工程师,提高了其生产实践、科研及专业服务能力,同时拓展了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加强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及校企合作深度。因此,高职院校的这种服务实现了校企双赢,是学校和企业的共赢性服务。

二、基于访问工程师项目高职院校背景下服务企业的途径

(一)丰富和扩展高职院校教育内涵,为企业进行专业相关教育和培训

高职院校基于访问工程师项目开展校企合作,应充分借助项目和企业的联系,为企业进行相关教育和培训,改革和创新教育内涵,拓展教学对象和内容。这样既实现了为企业服务,获得企业的认可和支持,又丰富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内涵,提升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力。

1.针对企业需求,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优先提供优秀毕业生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访问工程师实施期间,应调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计划,积极主动改革教学模式,和企业洽谈、联系,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为企业量身定“教”,并优先提供优秀毕业生。这样,高职院校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提供支持,成为企业优质员工培养基地,不仅为企业解决了招工和用工问题,而且拓展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校企双赢,共同发展。

2.协助企业进行新入职员工培训

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在企业访问实践期间,应主动融入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协助企业对新进员工进行岗前培训,收集资料,编制企业培训标准、教材,并参与培训。这样,一方面帮助企业进行新入职员工培训,另一方面通过培训,访问工程师和企业新进员工建立了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为访问工程师访问项目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人脉支持,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校企合作打下基础。

3.组织企业员工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学历教育培训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许多生产企业主管部门及生产企业对企业员工有职业资格资质要求,需要员工参与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而企业员工由于长期在生产实践第一线,没有充分的时间复习、看书和理解;同时执业资格考试涉及内容多、范围广,而生产一线的企业人员长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只是精通和熟悉某一方面知识,导致企业人员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较低,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另外,许多企业员工都有学历提升的需要,企业也有对雇用农民工基本职业技能的培训要求。因此,访问工程师可针对所在企业执业资格考试情况、企业工人学历提升教育需求及农民工职业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要求,帮助企业组织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学历教育培训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拓展高职教育服务内涵,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提升企业的内在实力,切切实实地为企业带来利益和好处。

4.指导企业员工职称论文撰写和发表

企业技术人员都有晋升职称的需要,而工程职称评审基本条件之一就是需要相关专业论文。由于企业人员长期在生产一线从事实践工作,相关知识理论及论文撰写方法和技巧相对欠缺。因此,企业人员尽管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经验,但往往难以总结、提高和升华,难以将工程的实践转化成理论成果,形成研究论文。我们的访问工程师在企业可以调研企业人员职称晋升和论文撰写、发表情况,开展论文撰写专题讲座,给他们讲解论文的选题方法、论文的格式、结构形式、文字的运用以及论文的撰写和发表技巧等方面,帮助和指导企业员工完成职称论文的撰写和发表,服务企业员工,让企业员工从内心里接受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的到来。

5.拓展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企业领域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十三篇

一、职称论文规定的反思

迄今为止,各职称系列(专业)仍沿袭传统的、滞后的职称论文规定,评价效果不甚理想;乃至评价机制本身的缺陷,所带来的导向偏差及其负面作用,已经直接影响到职称评审的质量和声誉,须予以认真反思。

职称论文规定,涵盖了所有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职务,界面过大,层面过宽,不切实际。

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卫生技术、各类教师、经济专业等计29个职称系列(专业)。目前为止,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卫生等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采取“以考代评”获得,论文条件被自然免除,其余的仍要求论文作为申报评审的必备条件之一。

评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确需执行同一性、普遍性的评审标准,方可起到综合平衡的作用。但是,切不可忽视不同职称系列(专业)之间、即使同一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异性、特殊性。

仅举科学研究人员与艺术专业人员为例。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作性质有较强的探索性、挑战性和创见性。其研究课题、水平能力、创新思维、应用价值、科研成果、业绩贡献等,通常以学术论文、论著等方式反映出来。对科研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尤其破格申报副研究员、研究员的对象,要求高水平、多篇数的专业论文,实不为过。但是,艺术专业职务(艺术等级)则不然。

它所囊括的编剧、作曲、导演、指挥、演员、演奏员、舞台美术设计、舞台技术、美术、文学创作、艺术管理、电影放映等,门类繁多,情形各异,问题复杂。岗位性质和特征,明显表现为实践性、经验性、创意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造诣、艺术风格、创作技巧等,主要靠实践历炼和长期积累,并得到社会、业内认可;更何况舞蹈演员等专业人才的峰值期,还受制于生理性等客观原因。艺术系列规定,凡申报评审艺术专业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须分别在省级以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3篇本专业论文;破格申报演员、演奏员专业高级职务,应有2篇本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有关文艺刊物发表等,这些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职称论文规定,助长了偏重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发表篇数、名次排序等攀高之风。

发表论文固然重要,但不能视同或等同科技成果本身。其道理很简单,如三峡水利工程、杂交水稻推广等都具有重大科学意义,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然而并非表现为大量的学术论文发表。

重论文数量、重文凭“产地”,极易趋同概念化。即把“两文”硬件简单相加,导致了评审标准和评审质量的降低。盲目追求论文篇数的做法,忽略不计论文质量的结果,直接影响了论文的价值性和贡献率;“以量界定”而不是“以质取胜”的潜规则,间接影响到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建功立业。据业内人士坦言:目前,毫无价值或价值甚微的论文,发表得太“乱”、太“滥”,约估高达80%左右;反之,高“含金量”的一篇论文,可谓“以一抵十”。

职称论文规定,诱发了利益驱动,导致抄袭剽窃论文的行为和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论文在职称评审的总“盘子”

里占有主要“份额”,且评聘与待遇挂钩,一些人为了评上职称,既长“面子”,又多“票子”,受功利驱动,托人情、拉关系、雇“枪手”;社会上甚至冒出专门炮制职称论文的“经销商”。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十四篇

**,男,汉族,xxxx年10月出生,本科学历,xxx7年参加工作,xxx9年调入市政府办公室至今,现任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该政治、工作表现如下:

一、思想进步,政治可靠。多年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_思想、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党新时期的理论武装头脑,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基础;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各项重大决定,政治上始终同_保持一致,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积极参加“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注意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维护党的形象,思想进步,具有牢固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二、工作扎实,业务过硬。多年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一是在工作中注重学习,虚心向新老请教,熟练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不断加强对环保、卫生、金融等多项分管工作政策及业务知识的学习,促进了工作方式向依法行政转变,达到了业务熟练,胜任本职工作。二是主动克服主管科室人员少、工作量大等困难,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经常性加班加点毫无怨言,仅今年上半年就带领科室人员起草各类讲话、文件、总结、报告等公文近10xxxx件,约xxxx字,起到了领导参谋助手作用,并多次受到领导的好评和表彰。尤其是在去年的.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作为主管卫生工作的副主任,加班加点,配合市防治办及时起草疫情通报、阶段总结、防治动态等各类文稿近10xxxx,下达各类通知5xxxx次,有力推动了市防治办的各项工作的落实,为全市抗击典工作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三是积极承担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具有一定的协调和组织能力。

三、廉洁奉公,群众基础扎实。多年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认真遵守组织纪律和干部廉政条例,自觉抵制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不吃、不拿、不贪、不占,做到了防微杜渐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与周围打成一片,和各科室关系融洽,具有较深厚扎实的群众基础。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十五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5-000-02

摘要在人们的眼里体育教师是最健康的教师群体,既无升学压力,又不用批改作业,即拿工资又锻炼身体,怎么会有心理问题。情况并不尽然,随着课程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要求提高,体育教师教学任务重、竞聘激烈、工作超负荷、地位得不到重视等等因素,导致体育教师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体育课程改革、影响到体育课堂教学、影响到教师的自我发展。分析、研究这些问题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教师心理健康就是教师对自我持肯定的态度,能自我认知,明确认识自己的潜能、长处和缺点,并发展自我;认知系统和环境适应系统能保持正常而有效率;在自我发展上与人际和谐方面均能兼顾;在本能、自我与超越自我之间能平衡发展,且能面对问题,积极调试,而不依赖消极的心理防卫。

它的标准有: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二、体育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体现

当前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有许多研究,对问题存在的程度和也有不同的说法。体育教师心理问题的出现,既有与其他学科教师群体的共同之处,也有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一般表现为:

(一)理想与现实落差。国家一直很重视体育教学,如_中央、_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但现实生活并不是那样,体育教学被视为学校的附带物,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这样就导致了体育教师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差距,心理落差大。所以出现了年轻教师刚参加工作时的雄心勃勃,不久没有激情,工作敷衍了事。

(二)职业认同的缺失。现在很多的体育教师当初就没有想过做体育教师,而是因为高中阶段的为了考个本科学校而参加训练考取的体育院校,也就是说在他们的潜思想意识中没有准备做名体育教师。再和其他高中同学的毕业的工作对比,他们不甘心做名体育教师。因此,他们不能正确对待体育教师这个职业,缺乏职业认同感。

(三)人际关系的紧张。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一直都是忙忙碌碌,体育教师缺乏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也找不到交流的共同话语,导致体育教师在学校教师群体中的孤立;再者体育工作得不到重视,对工作的抱怨,产生了对学校管理工作的不满情绪,时常发牢骚,进而导致不能和学校同事、领导融洽相处等,又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四)心理失衡。由于学校的奖励制度侧重于文化教师,同样的、甚至工作量要大,对体育教师在收入上与文化教师的差距;学校在职称晋升、先进评选等许多方面都没有体育教师的份。进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诱发不良情绪,形成灰暗情绪,自暴自弃等现象,导致评职称的危机感,逐渐产生焦虑、泄气等不良心理。

三、体育教师群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体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样和复杂的,只有分析体育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有些的矫正措施,才能提高体育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

(一)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评价。社会对体育教师的传统认识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对体育教师的真实生活认识甚少,导致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工作意义缺乏认识,很多的家长认为体育教师就是带着学生玩玩,“玩”成为体育教师的代名词,所以就导致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认识偏差,轻视体育学科,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不高。再者社会和学校对体育课中的安全事故的责任认定不清,导致教师在体育教学不敢安排学生练习,怕学生受伤,上到体育课就提心吊胆,这种担心已经影响到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体育教师的心理失落感。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不尽如人意”。在现在学校重视升学率今天,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收入直接受到很大的影响,面对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经济的压力,体育教师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失落感;随着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教师新的竞聘制度带来岗位竞争日益激烈,体育教师作为学校弱势群体尤感不适应,自我发展处于迷茫状态。

(三)对工作的现状不满。教师的收入与职称、聘任、成绩等有关,体育教师在这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弱势。现在各个地区对教师的职称评定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工作得不到重视,不能获得相对应的奖励或者评优,给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定造成较大的困难;学校管理体制的末位淘汰制、教师奖金与成绩直接挂钩等等,体育教师将面临着低收入,甚至丢掉工作。这些给体育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再者各种聘用制、职称评审,教师资格等。如:1-2%流动制、末位淘汰制;职称论文、计算机证书、普通话证书;以上容易使体育教师产生各种心理应激,进而出现烦躁、易怒、自卑、害怕、压抑等心理问题。

(四)角色变化大。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体育教师常常要充当体育教学活动以外的许多角色,如学校安全巡视员、巡逻员等许多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无形中挤占大量的时间。

四、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途径

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三方面通力配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建议采取如下对策改善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健全现有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督检查,促使基础学校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体育教学监督机制,保证各级学校对体育学科的重视。

(二)学校领导应多关心、多支持多理解体育教师的工作,从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去看体育教师的工作,不断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条件,正确评价体育教师的劳动,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在处理学生体育课中的伤害事故时,应该分析清楚,责任到人。

(三)体育教研组长应该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集体,并积极主动与学校领导沟通。教研组成员的和睦相处、教研组长的为人处事、和谐的工作氛围,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集体认同感,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

(四)体育教师应理性地分析自我的发展和地位问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优秀的成绩和发展去说服学校领导,争取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支持,争取自己应有的地位和收入。自己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自己的成绩取争取。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学校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要努力的工作,不断发展自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做出积极的贡献。要懂得有为才有位。

(五)体育教师应注意生活规律,加强心理调节和自我保健意识,正确面对现实,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工作。体育教师必要时可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以舒缓自己的心理压力。重视教师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状况,建立教师团体支持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心理教师的作用和职责,解决体育教师在学校身份和地位的问题,并让他们安心工作。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十六篇

摘要:随着当今工程设备制造服务业竞争的加剧,市场不断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深化,为更好的赢得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方面需求,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客户满意度管理。笔者通过近几年参加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结合当今世界形势,简要论述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今后的生存发展的需求,并就如何提高客户的满意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国外总包工程 客户满意度 职称论文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企业竞争的不断深化,现如今各行业产品的产异性越来越小,促销手段大同小异,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客户变得越来越挑剔。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多样化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也从最初的追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发展到追求卓越,追求客户满意的概念。产品的价格不再是企业获利的主要手段和竞争优势。企业的目标相应调整为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努力满足客户需求,加强客户关系管理,追求客户满意度,维护客户忠诚。企业就需要获取客户需求和喜好,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增加市场份额,提升客户满意度,使企业利于不败之地。

很多国家已经开始采用客户满意度指数来评价产品质量,如欧洲质量奖,在其九大指标中,仅客户满意分值就200分,占整个质量奖总分的20%;美国波多里奇奖,从了解客户需求到客户满意标杆比较等8个方面,分值达300分,占总分的30%;ISO9000,以客户为关注焦点被列入八项质量管理的第一条;中国的质量奖等,这些奖项不难看出都将客户满意做为评审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并在总体的评分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客户满意是当前管理领域,质量领域,经济领域的热门和前沿课题就不足为奇了。

为提高客户关系,企业就要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现阶段的客户关系管理既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套管理的软件和技术,是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模式的结合体。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分析和业务操作流程重组,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实现业务操作的高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以我所在的公司为例,SINOMA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以水泥建材行业为主业的,主要涵盖工程设计,设备供货,土建及设备安装,调试服务等方面的业务,其主营业务主要通过工程总承包形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以达到业主需求,来争取更多的市场。

而根据当今水泥市场的形势,国内水泥市场饱和,国家调控,更多的市场转移到海外,全球的市场份额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在这种机会面前赢得足够的市场,并能站稳市场,就需要公司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加强客户满意度管理。

首先要建立面向CRM的客户满意度理论体系,即使客户使用产品的反馈及意见能做为企业优化管理体系的一个输入条件,使企业找到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例如我们在干总承包项目时,很多时候是在现场安装时才发现设备的质量问题,不光业主对此意见很大,其风险对工程的进度影响很大。根据业主对此方面的意见,企业相应调整对设备质检方面工作的力度,有效减小设备生产验收环节出现的质量问题。极大的减小了设备因质量问题影响工程的进度。保证客户对工程提供设备产品的信赖度,从而提升对总包工程承包商的满意度。

其次要寻找客户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提升客户的忠诚度。这样可以知道业主对我方产品的哪方面更感兴趣,来突出提高此方面的设计及技术,客户可以获取到这方面真实可靠的产品服务质量信息,和高于最初期望的产品和服务,达到提升客户的兴趣及忠诚度。例如,我方在总包合同谈判时,通过调查,了解到业主对收尘及节能方面感兴趣,我方可以提供业主选择电收尘或袋收尘等多种方式的技术方案,并将两者优缺点加以说明,结合业主的客观实际情况,推荐适合业主的方案,这样不但为业主拓宽产品的选择范围,并且站在业主角度为业主提供选择方案及意见,最后达到超出业主初始期望的效果。

再次可以为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提高服务效率。一方面根据帕累图定律,即2/8定律,抓住企业的80%的利润来源于自20%的优质大客户,一方面拓宽客户范围,满足中小客户群的需求,同时也可为未来的潜在大客户发展成为忠诚客户创造更多合作机会,为增加公司的客户群范围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更增强了行业的竞争力。例如做为水泥方面的合作公司,我们公司与世界著名水泥生产商都有合作,针对不同的大客户,公司都会提供不同的服务,这些服务都是根据以往的合作经验积累而来。如跟法国拉法基合作,从设计图纸的模式,工程施工的规范,现场安全的管理等方面都是以拉法基的固有规范规定结合所在国的法律规范为标准来实施的。这样的话就可以将与拉法基公司合作的项目形成统一的固定模式,并结合项目的新特点和业主新要求来执行项目,必然会在提高服务的效率的同时增强客户的满意度。

为衡量客户的满意程度,就要建立行业标准的客户满意度模型。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感受及评价,供方企业努力的结果,是客户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其要求的程度,是客户满意的度量。如著名客户满意度模型有美国客户满意度指数ACSI(Americancustomersatisfactionindex),瑞典客户满意度指数,欧洲满意度指数,斯普林格模型等。

目前在客户满意度评价上还有很多不足。首先,客户满意度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研究较少,收集的信息不全面,可靠性低,并且投入费用较高;其次,通用的评测模型都假设各变量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而事实上满意度的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复杂性为非线性的组合,用线性方法来评价非线性的指标,这与真实情况可能存在偏差,从而使结果与实际情况产生偏离,导致客户满意度测评精度降低;再次,大多数的研究没有对客户满意度的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尤其在国内,关于客户满意度的评价还仅限于介绍国外的理论与方法,尚未推出符合中国客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心理的客户满意度评测理论和方法,仍然需要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案例的积累。

总之,为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上生存并持续,就需要以客户为上帝。通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以客户满意度做为衡量项目执行效果的一方面,对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竞争力有极大帮助,产品及服务做好了,不一定项目能做好,关键还要更了解我们的客户的需求,才能更好的服务客户,抓牢老客户,开发新客户也是企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客户满意度管理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十七篇

[摘要]农村师资超常量外流成为制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瓶颈。调查表明,农村中小学师资单向流动幅度很大,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出居多。守望岗位与心理落差的交织、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的缺失、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师发展的矛盾等是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失的主要原因。在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控流”对策的基础上。还必须建立农村教师服务期制度、城乡教师变流共享机制、农村学校校际协作教研制度和支教教师年度考核制度等。

[关键词]福建省;农村师资;教师流动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7-0009-03

师资合理流动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然而,农村师资超常量外流严重削弱了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瓶颈。理性审视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现象,采取相应对策,扭转农村中小学教师超常量外流局面,对办好农村中小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概况

2008年福建省小学在校生2471464人,其中农村小学在校生1311091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5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少了%,农村教师减少了417%。农村小学生师比从2007年的下降到2008年的。

2008年福建省初中在校生1512936人,其中农村初中在校生629789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初中在校生减少了%。2008年农村初中教师占初中教师总数的%,其中,调入1568人,调出2732人,净调出人数是1164人。2008年农村初中生师比是15:1,与2007年生师比17:1比较,生师比相对下降。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在校生748828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教师52531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占全省普通高中教师总数的%。农村普通高中生师比14:1,与2007年生师比16:1相比,有所下降。从农村高中教师的调入与调出来看,2008年农村高中教师净调出36人。高中学生增加%,教师反而流失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特点

(一)师资呈单向性流动为主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三年内调出790人,占10%,辞职138人,占%。根据对参加2010年1月第一期农村校长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工程的76位校长的问卷调查,有教师调动的学校66所,占87%,近三年内共调出教师637人,占教师总数的11%,辞职33人。从流向上看,教师调动是从农村流向县城,从靠近城市的农村流向发达城市,从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办学条件差、待遇差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和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学校。流动情况在农村各地区的分布不均衡,比较偏僻的贫困地区流失的情况反而较少;而距离城镇较近的地区流失情况反而严重。

(二)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出居多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有高级教师727人。仅占教师总数的9%;而农村师资外流,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以本科为主。根据对参加校长培训班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的问卷调查,农村小学调出教师的职称绝大多数是小学高级或者一级,年龄绝大部分在35岁以下,学校领导班子和热门学科教师流失率偏高。三明市清流县某农村中学,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9岁,近十年没有分配一位新教师来,而两年内优秀教师调动或者借用达到13人。近两年三明市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论文评审遭淘汰论文比例达到10%,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教师。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农村教师流失之后,剩余教师素养不高的问题。

(三)优秀教师外流引发生源外流

师资外流的直接后果就是引发优秀生源流失。城市、县城高(完)中与农村高(完)中形成鲜明的反差。龙岩某县城一所独立高中,目前已经扩展到90个教学班,每个年段20~28个班,一个年段有1500名左右的学生。福州某校也有类似情况,为了应对不断膨胀的学生数,一年新招聘青年教师就达到30多人。城区高中教育的绝对优势,对农村普通中学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龙海某农村中学2008年高一只招了279人,临近的某农村中学只招了150人左右。泉州某农村中学,每届学生都有辍学的,最多的曾出现一届辍学100多人。

(四)师资外流的负面影响较大

外流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主要接收地区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都大大高过流出地,造成教师队伍的严重振荡,人心浮动。特别是年轻教师感到十分困惑和茫然,既看不到学校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有的教师一边保留着教师岗位,一边干起了“副业”;还有一些教师干脆不打招呼就辞职走人,使学校领导措手不及。学科骨干流失,使得留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三、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问题分析

(一)守望岗位与心理落差的交织

农村年轻教师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从本质上说,他们接受过高层次的教育,深受父辈的影响,还是能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但他们讲究更多的是付出与回报的效率比。影响农村教师稳定的因素主要是农村学校提供给农村教师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其实农村教师并不怕苦,他们害怕的是没有希望,得不到认可。故而要解决农村师资均衡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如何让教师留得住和好教师愿意来的问题。

(二)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的缺失

目前农村教师分为三类:一是通过招考进来的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二是中青年的中师毕业生,后已进修大专或者本科,这部分人很多已在学校中层以上岗位;三是老年教师,从民办转正,这部分教师已经不多了。福建省农村普通中学教师占全省中学教师总数的32%,35岁以下的农村中学教师占农村中学教师总数的65%;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小学教师总数的60%,35岁以下的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农村小学教师的43%。这些35岁以下的教师大部分是招考来的,由于他们是外来人,缺乏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无论是个人价值观还是个人生活都无法真正融入农村,总是希望早日离开农村,迅速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三)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师发展的矛盾

福建省中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149人,占校长总数的%。高(完)中校长中特级教师占全省担任校长职务的特级教师总数的54%,其中正职校长占了64%,而初中校长中仅有7位是特级教师。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56人,占小学校长总数的%。普通初中校长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仅8人。

具有专科学历的初中校长占总数的26%。调查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仅4人。小学校长中,中专(中师)及以下学历的占小学校长总数的34%。由于学校管理水平问题,部分中老年教师不求进取,一些年轻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甚感担忧,对学校管理现状不满,这也是造成教师流动频繁的原因之一。

四、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的措施及建议

(一)现有的“控流”措施

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2008年底,福建省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学校水平,城市、县镇、农村初中学校统一按员生比1:13:5配备教师;小学在校生200人以上的学校按员生比1:配备教师;在校生31~200人的学校按班师比1:配备教师;在校生10~30人的至少配备2名教师;在校生10人以下的配备1名教师。全省增加6500个编制,优先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到2011年底前为农村小学足额配备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教师,使所有农村小学都能开齐开足国家和省规定课程。

二是实行“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2009年底,福建省政府颁发《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福建省逐步实现县(市、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促进校长、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原则上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都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学校任(支)教一年或在薄弱学校任教三年以上的经历,其中城镇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任(支)教两年以上的经历。

三是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2008年,福建省财政支出中1/4用于教育,教育财政支出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县C市、区)域内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待遇;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在农村从教、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含教学点)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在农村地区学校建设教师周转房;实施农村紧缺教师代偿学费计划,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及以下中小学任教的,可直接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一级。

四是实施农村教师(校长)培训工程,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强化福建教育学院培训、教研功能以及在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启动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到2012年底前将全省农村教师(校长)轮训一遍。2009年福建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达10546人次,共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29个,培训校长3385人次;共举办教师培训班91个,培训中小学教师7161多人次。其中,举办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省级培训班55个班次,培训3760名农村教师;独立举办农村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工程3个培训班,培训239名农村中小学校长。

(二)进一步“控流”建议

一是建立农村教师服务期制度。在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前提下,对新补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和靠农村优惠政策评上高一级职称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制定服务期制度,在聘用中给予明确规定。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可以率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试行城乡教师双向、定期流动制度,所有教师无条件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以便彻底杜绝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乡镇领导都要关心农村学校工作,共心农村教师生活,并对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行年度评估。

二是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共享机制。福建省三明市12县市区几乎都实行教师“上挂”与“下派”制度。“上挂”就是把农村学校的教师送到城市学校学习培训,通过“上挂”学到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达到参考式培训的目的。“下派”就是把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派到农村学校支教,让“下派”的教师到农村学校做示范,把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传授给农村学校的教师,通过教师的相互交流,达到城乡师资统筹和教师培训的目的。对于能到农村任教三年,且成绩突出的,应予以特别嘉奖。

三是建立农村学校校际协作教研制度。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相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都处于劣势。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积极参与课改,进行教研。各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因为学校背景条件、师资、生源类似,有很多共同点,教师有共同语言,容易形成教研氛围,具有“相携性”的特点,可以形成横向跨片区学校的协作,围绕共同的教学问题、学生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当然,也有必要定期邀请城区优秀教师对农村校际协作教研进行指导,避免低水平的协作,不断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四是建立支教教师年度考核制度。根据141位农村初中校长的问卷统计,有支教教师的学校91所,占了65%。根据对76位农村小学骨干校长的问卷统计,有支教教师的学校38所,占50%。农村初中校长认为支教流于形式的占了57%,没有太大效果的占了33%。农村小学校长认为支教流于形式的占26%,没有太大效果的占24%。农村初中校长认为,师资城乡双向流动效果一般的占40%,没效果的占20%。农村小学校长认为师资城乡双向流动效果一般的占45%,没效果的占3%。校长们认为,应该选派优秀的教师来,并延长支教时间,对来支教的教师要有年度考核制度。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十八篇

时间不知不觉,我们后知后觉,辛苦职称评审工作建议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这是一段珍贵的工作时光,我们收获良多,该好好写一份工作总结,分析一下过去这段时间的工作了。为了让您在写工作总结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整理的有关职称评定工作总结(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职称评定工作总结1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我的本职工作,以“当一名优秀的老师”作为自己追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帮助下,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思想认识。

始终高举_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_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教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作为重点。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能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

二、教学工作。

认真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出满勤。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和理论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认真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取得的成绩

20xx年度三河市政府嘉奖奖励20xx年度三河市政府嘉奖奖励

20xx年12月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市级骨干教师培训20xx年度三河市政府嘉奖奖励

20xx年5月参加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操作员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考试

20xx年6月:廊坊市第五届职成教优秀论文评选中,《让政治课变得丰富多彩》获得二等奖

20xx年10月:《政治课改革现状与趋势的思考》在全国教育教研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性教科成果”一等奖20xx年11月:三河市政府嘉奖奖励20xx年12月:保育员(四级)

20xx年1月:课题研究成果“案例教学在政治课中的应用”荣获阶段性成果三等奖

20xx年1月:荣获三河市班主任优秀工作案例创新奖《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对待中等生》

20xx年3月《故意杀人罪》在中小学“百节优质德育渗透课”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20xx年5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原则》荣获“20xx中国教育系统优质课、课件论文评选活动”三等奖20xx年6月《加强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对策和建议》在河北省首届课堂教学艺术创新大赛活动评选中荣获三等奖20xx年7月参加了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省级骨干班主任培训20xx年7月《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化对促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荣获三河市教育教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结题成果奖

20xx年7月《职高升学班优中“差”生心里问题及转化策略》荣获三河市教育教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结题成果奖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在课程改革推进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纲,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领导、师生的支持,创造性地搞好政治课的教学,使我们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

职称评定工作总结2

第一、明确内外形势,领导层密切团结

这次职称评定工作,我院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第一是三年没有评,积累了许多矛盾。历史遗留问题一个也不能忽视,有几位教师精神压力之大。象李景华有5篇权威刊物论文和自然科学基金,连副教授也没有解决。邓达为学校工作10年以上,三年前一票之差落选,经过三年努力,有了博士学位和权威刊物论文职称评审工作建议;郭武文因为转副高职称不顺利,已耽误多年,自己准备放弃了。有的教师45岁还没有评上副教授,50多岁还没有评上正教授,精神压力非常大。有些中年教师是专门为了职称来我校的,得到了承诺,志在必得,对于可能的失败缺乏思想准备。我劝一些老师主动退出,他们根本就听不进去,都觉得非自己莫属。许多人认为这是“最后一班车”,以后怕是越来越严,自己就没有希望了。

近年来进了许多博士和博士后,课题和成果都很突出。我是一贯反对集中进人的,这是一种短视的领导行为,必定造成以后集中评职称的矛盾,旧的矛盾长期不能解决,又产生新的矛盾。

更加严峻的是,学校因为一系列事件,面临非常大的信誉危机。商学院内部矛盾非常严重,某些问题爆发,影响扩散到全社会。矛盾仍在延续。学校和院都不能再承受新的风波,在这种背景下启动职称评定,是有很大风险的。

是石书记主张不再拖延,并且非常关注我院情况。他严令孙选中院长与我密切合作,不得排斥,不能出任何问题。决心大,态度明确,严格要求。孙选中院长和我进行了沟通。以后一直保持密切配合,态度一致,是此次评审成功的关键。

第二、以正确原则统一思想,做好前期工作准备 在领导层一致的基础上,召开了全院动员大会。

1.向大家公开说明评职称工作的意义,困难和艰巨性,明确我们是处于“危机管理”时期,要求大家理解校领导的关心,理解学校的困难,树立全局观念,以个人利益服从总体利益。

2.鉴于积累矛盾很多,竞争激烈,需要某些能够统一大家思想的原则。长期以来所流行的极端个人主义,不择手段进行竞争,鼓励两极分化的所谓“市场经济原则”,已经形成了大家的世界观和社会风气,必须坚决消除。

于是,我在讲话中重提传统政治经济学,单位内部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人与人的合作关系”,赋予其现代含义是:大学不是企业,我们也不是劳动力。人员流动性低,大家要准备长期共事,讲究长期共存的道德,有竞争也有合作,好处不可能由一小部分人独占,不可只讲竞争不讲合作,更不可采用不正规的手段拉拢评委,依靠搞小团体排斥同事,抬高自己。

我向大家坦言,由于竞争激烈,即使评委完全公正,也会有半数以上的人落选,这对于失败者是全输,打击很大。我们没有办法在每一次评选中作到完全公平,但可争取在一定时期内比如三年,保证基本公平。这就需要大家有谦虚和谦让的品德,受到挫折时要冷静。我们提倡互相谦让,提倡党员让非党员,年轻人让老。

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长期的公平性,每次评审一定考虑历史遗留问题。这样的方针受到大家一致欢迎,其拥护程度超出我的想象,基本稳定了人心。孙忠群这样的老说,即使自己评不上也感到了安慰。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十九篇

1、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的宣贯覆盖率太低,个人学习不足,不能做到人人知道、人人理解,导致质量保证体系不能有效运行,甚至于反复要求的也不能做到。

质量保证体系涉及到生产的各个环节,是质量得到保证的有力手段,各生产部门应该根据人员工作情况,针对性的安排时间进行宣贯,请专家讲解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目的和要求,各部门平时要求人员严格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的规定执行,所有人员应认真学习质量保证体系,特别是部门负责人应全面掌握,使质量保证体系贯穿到每个工作环节中,有机会应参加技术监督局内审员培训。

2、工作痕迹缺失,相关的记录不填写或填写不及时,如原始记录中缺设备编号,使用记录中缺样品编号、温湿度等。

负责人应该提高意识,加强各环节的监督,复核人应核查设备使用、环境状况的几率,意识督促填写使用记录、原始记录,二是核查试验检测过程有无过错。

3、能力验证与比对试验未能得到重视,对于比对试验出现偏离和可疑结果无分析评价、整改记录和报告,也无结果。能力验证与比对试验应加强主动与外部检测机构的比对试验,常态化开展,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和准确性。

生产部门负责修订年初比对计划,选定比对项目,邀请三家以上具备能力的检测机构(可邀请省外)参与试验室间比对,并完成评价工作;建立试验检测比对和能力验证完成登记表,并添加到《程序文件》中。

4、作业指导书不完善,如:无结构检测、监控量测等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桥梁所负责编写结构检测等现场程序,岩土所负责编写监控量测等现场检测程序,对其他操作不明确的规范规程也应建立相应的作业指导书,编制现场检测记录用表,交检测中心添加到《作业指导书》中,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

5、应加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建立健全操作性、实用性强的文件体系。

相关部门严格执行质量体系文件中的规定,对不适合的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讨论后由检测中心负责修订质量体系文件中的相关部分,以便提高实用性。

6、标准物质的标识信息不全,管理不到位,如锚具试验所用标准钢绞线等。各部门应定期清点标准物质,按照标准物质管理程序对现有的标准物质建立标定记录、标识信息,完善管理程序,严格管理。

7、工地试验室授权负责人非中心注册人员,如武罐中心试验室负责人。因人员变更频繁,尤其是工地试验室人员流动性太大,不利于信息更新和管理。对相关人员建立动态管理体系,相关部门应及时上报人员变动情况以便更新。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二十篇

1、标准、规范、规程的更新不及时,查新纪录不全,查新时对无更新情况未作记录。购买申请应由中心技术负责人签发批准。

购买国家标准发行机构查新系统,以便及时掌握信息变更。检测中心负责修订查新登记表,编制购买申请批准表,情报档案室负责查新,由中心技术负责人批准购买。

2、所使用的标准、规范、规程(含仪器操作规程)及其复印件等文件部分为受控或无受控编号,一个受控编号对应多本统一标准、规范、规程,管理性不强,领用人不详,发放不规范,文件发放缺乏唯一性,废旧标准、规范、规程的回收无记录或不齐全;标准、规范、规程清单分类不准确,查阅不方便。

检测中心修订完善标准、规范、规程的购入、领用、回收记录表,建立借阅记录表。情报档案室负责新购标准、规范、规程及其复印件进行唯一性编号登记,明确每本的领用人,以便回收。对标准、规范、规程按专业分类,建立查询清单。建立完善的查新——申请入库——学习——宜贯培训——发放——回收体系。各生产部门应对所用的标准、规范、规程、仪器使用说明书、作业指导书等及复印件,核查是否现行有效后,由情报档案室统一登记编号,并加盖受控章。

3、申请书、报告中出现过期标准、规范、规程,对新标准、规范、规程宣贯不足,现有培训学习的记录不全,并且无培训后的考核等记录,未实实在在起到培训作用,宜贯培训流于形式,应对规范理解到位情况作评价。此事应引起管理层高度重视。

相关部门负责按照《程序文件》中人员培训程序(ZZX/QP-05-011)要求,修订培训计划表(ZZX/QP-05-011-02),制定宣贯培训计划并实施,邀请省内外专家,有针对性的对新标准、规范、规程中主要变化内容认真学习,确认环境、设备等是否满足要求,对人员进行实际操作培训,认真填写培训申请表(ZZX/QP-05-011-01)、培训签到表(ZZX/QP-05-011-06)、考核登记表(ZZX/QP-05-011-03)、培训计划完成情况登记表(ZZX/QP-05-011-05),并附主要培训内容的学习记录。对外开展业务之前还应按《新试验项目开展程序》之要求进行考核。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二十一篇

委托书信息过于简单,无自我保护信息、不利于保护机构。委托单与任务单编号有同一性,不满足盲样管理,委托书中样品的相关信息填写不全,任务单、记录、报告样品信息不准确、不严谨,例如“完好、良好”等词语等于无任何信息;样品编号不具体,无法体现样品标识的唯一性,要细化,对所有成品样品逐一编号;

全面改进委托单,相关信息填写全面,增加样品接收时的状态描述,对样品描述准确、内容详细。不同类别委托书采用不同表格,信息填写全面,将委托书视为委托合同。对同组样品,在样品标号的基础上,增加小号,例:一组钢筋样品编号:037-1,其三根应编为:037-1-1,037-1-2,037-1-3。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二十二篇

在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工作建议的人事工作当中,职称评审工作是重要的内容,也是关系到高职教师切身利益的工作。职称评定工作和高职院校的长期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建立起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每个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高职院校只有建立起专门的教师评审机制,才能对教师进行职称评审,才能保证院校教师的素质。以下是职称评审工作建议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几点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几点思考全文如下:

[摘要]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存在与普通本科院校一致性的问题:过分重视科研成果、轻视教学业绩考核,重数量、轻质量,科学性与公平性缺失等。同时,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没有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与考评机制体制(制度)。探讨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重在业内评价认可,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特点需要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体制与机制”,是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考核评价体系;体制机制

当今中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是由前些年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主要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理论知识老化、创新意识与能力差”等问题。近几年通过在教师进修与提高,引进人才与吸收毕业大学生(研究生)等方面的努力,上述现状有职称评审工作建议了一些改观。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对于调动广大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稳定起到很大作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与普通本科院校存在一致性的问题:过分重视科研成果、轻视教学业绩考核,重数量、轻质量,科学性与公平性缺失等,关键是高院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没有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与考评机制体制(制度)。探讨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重在业内评价认可,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特点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体制与机制(制度)”,是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师工作指标的质量评价条件中,高校教师职称申报条件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资格、学历及任职年限、身体状况、外语水平和年度考核情况。评审条件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工作精力能力、科研业绩等。职称评审的专家组评委主要侧重于4大类14项指标的评议。第一类是职业道德,侧重于政治思想、团结协作、师德师风和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考察。第二类是基本素质,侧重于学历、外语水平、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方向的稳定性、指导青年教师或硕士研究生的能力等方面的考察。第三类是科研能力,侧重于论文、课题、著作和奖励的数量和质量的考察。第四类是教学能力,侧重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考察…。毫无疑问,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是教师专业技术能力高低的依据,评职称就是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认定,它既关系到每一名高校教师的成长,也关系到高校的进步与发展。

(一)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评聘不分,职称评审功利化、行政化。在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体制下,教师的职称等级直接与工作待遇挂钩,评上高一级职称,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被聘用,兑现实际利益。教师的工资待遇随着职称等级提高后,没有完善的配套考评措施进行监督,能上不能下。这种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容易助长教师的短期功利行为。即在评职称之前努力钻研,有的一年发表论文数篇,一旦达到目的后,就可以“船到码头车到站”,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几年难以发表一篇论文。有些科学研究项目往往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取得一定进展,这种功利性极强的短期行为容易助长学术腐败,弄虚作假,不利于教师的长期成长发展。目前教育行政机关和高校在职称评审问题上,既是评定者又是聘用者,由于职称等级直接与工资待遇挂钩,因此,教育行政机关和高校必须同时完成专业水平鉴定和利益分配两项任务。高校在教师职称评聘权力和利益分配上行政化倾向明显也就在所难免。

2.重科研、轻教学。在目前全国各高校的职称评审标准中,虽然也有对教师德、能、勤、绩等各方面的要求,但是真正落实的只有业绩考核,而在业绩考核中,由于教学质量很难像科研成果那样具体表现为一定的数据,职称评审实际上就演变成了对科研成果的考核。有些老师为了达到评审的要求,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忽视,很难调动其上课积极性。而一些在教学上取得突出成就的老师,则因未达到科研要求,长期被拒于高级职称之外。

3.重数量、轻质量。如前所述,目前职称评审主要看科研成果,而即使是科研成果的评定也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端。由于缺乏专业的评价机构或者是评价力量不足,高校和教育行政机关把对教师科研质量的评定权限交给了学术刊物,以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尤其是以在高级别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评定教师科研成果的标准。无庸置疑的一个事实是,近些年有些学术刊物为了自身的生存,以收取所谓“版面费”的方式为发表论文的前提条件,这不可能不降低论文的学术质量水准。这些不合理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各种学术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有些老师为了达到目的不挥手段,剽窃、花钱请人代写现象屡见不鲜。

4.科学性和公平性缺失。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科学性缺失,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尚未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评审标准。高校早些年职称评审实行的是评委投票产生结果的方式,这种方式随意性较强,容易产生不公正。后来为了体现公正性原则,实行量化加分的评审方式,而这又容易使评审简单化、庸俗化,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和蔓延。教师职称评审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层面,学校之间竞争机会不均等。教育行政机构分配不同的名额给各个学校,因为名额分配的不平等,有些学校因为名额多,即使水平一般也可能晋级;而有些学校即使老师水平很高,因为名额有限也可能被淘汰。另一个是微观方面,学校内部竞争机会不均等。表现为行_力对职称评审权力的侵蚀和渗透,优势学科评定团队的本位主义,人际关系优越者的晋升机会大;弄虚作假者学校往往隐瞒使其得不到应有惩戒等。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存在的特殊性问题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或多或少存在上述高校中的普遍性问题。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和历史原因及教师条件要求等不同,高职院校还存在以下一些更加突出的特殊性问题。

1.“一刀切、一把尺子”的评审机制体制。将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置于一个平台上,所有副高以上职称申报条件和评审标准一视同仁,没有设置单独的高职院校教师评审标准体系。毫无疑问,这不符合高职院校教师标准要求。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能力及其业绩要求,特别是教师的技能型实际操作要求。目前的这种评审机制体制,事实上不利于符合高职院校要求的优秀教师的成长发展。例如体育老师,不但要求其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还要求其有良好的运动技术技能,这在其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的一些“示范操作”(实习指导)课老师,更加强调其具备过硬的动手能力和示范操作指导能力。千篇一律地按照“一刀切”、“一个模式”的

评价机制和评审体制,毫无疑问不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构建不科学。在学校教育管理中,一般都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职称评审中有些项目可以量化,例如教师的教学工作数量、科研成果数量。而有些项目则适合定性评价,例如教学工作质量、科研成果质量、思想道德状况。如果不从评审项目的不同特点出发,一律采取定量(量化打分)评价方式,不但不能准确反映教师工作质量的真实情况,还会使职称评审简单化、庸俗化。将评审项目给予不同权重相加作和,构建一个数学模型。这种做法看似公平,但其科学性却很难经得起推敲和论证。反映教师工作质量的各个项目之间是否是加法关系?将不同项目赋予不同权重,分配权重的科学依据又何在?一个教师对社会的贡献能不能简单的用数量去表示?一个事实是曹雪芹一生只写了半部红楼梦,却名垂千史;有些作家著述等身,仍默默无闻。

3.教学考核存在问题。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报酬通常只考虑到教学工作量,较少考虑到职称评审工作建议他们课堂的教学水平、效果与质量。教师职称评审中没有充分考虑教学考核的因素,很少将日常的教学检查(试卷评阅与分析检查、备课检查、监考巡视所获得的相关信息、作业批改情况、学校有关人员听课情况等)和教学督导(听、看、查、评等方法)及教学评估(学期总结、年度考核、学生评教等)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教学考核体系,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一方面学校及时全面掌控教师教学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教师职称评审时作为其原始材料发挥评价作用。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原则

(一)评聘分离原则

所谓评聘分离,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把教师职称评审作为聘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第二是评审者和聘用者分离,评审工作由专门的评审机构负责,聘用工作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负责。

1.废除职称职务终身制,建立定期审核制度。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是通过学术评价对教师是否获得晋升和任用作出评判的制度,这种评判制度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行为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作用。高校教师职称评聘过程实质上起着规范、引导、监督、协调教师“教什么”、“研究什么”以及“怎样教”、“怎样研究”的学术活动。为获取制度所供给的各种收益,教师必然会回应制度所传达的期望和价值。为了激励教师健康成长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可以在不断完善现有职称评审制度的基础上,废除职称职务终身制,由“一站式”管理改为“动态管理”,加强职称评审的后续管理。制定各级职务审核标准,对教师履行职务情况进行定期审核,可结合教师的年度考核进行。如果教师晋级以后,工作业绩未达到审核标准,可根据相关标准给予“高职低聘”处理。当然,表现优秀突出者也可“低职高聘”。

2.实行评聘分离,建立专业化的职称评审体系。实行评聘分离,主要是将教师职称评审权和教师职务聘用权分离。聘用工作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根据评审结果,学校实际需要等具体组织实施。评审工作可仿效西方国家由教育部组成专门的专业评审机构组织实施,建立以专业评审机构为主,以高职院校和教育主管行政机关为辅的评审体系。在具体分工上,可以考虑由专业评审机构负责教师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的考核;高职院校主要负责对教学工作业绩的考核;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评审政策以及对教师思想品行表现的考核。

(二)全面评审和重点评审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全面评审和重点评审相结合,就是在评审内容方面,既要注重教师在德、能、勤、绩等各方面的全面考评,又要结合高职院校教师在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同时注意其从事学科、科目的特点,对某个方面要有所侧重。

1.职称评审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全面考评。以往职称评审只注重科研数量是完全错误的。必须将教师的德、能、勤、绩各方面的平时考评与职称评审结合起来,由本人申报,学校根据掌握情况签署推荐意见,由教育主管部门和专业评审机构对不同方面进行考核评审。评审委员会最后组织申报者进行专业(论文)答辩,最大可能避免学术造假。

2.根据高职院校及学科特点和教师职业阶段特点,确定考评重点。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应有所侧重。对强调技能型、操作示范指导型学科要对其专业技能方面有所侧重。从教育学研究成果反映,一个人在专业发展不同的阶段,表现出的特点也不一样。例如,一个教师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处于学习、探索阶段,应更加强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在晋升中级职称时,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应注重专业能力(技能)考核;而在职业生涯的中后期,该教师理论基础日渐丰厚,学术观点日趋成熟,晋升高级职称时,则应注重对学术成果的考核。

(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适合定性评价的评定项目(例如教师的教学质量),根据工作质量直接进行定性评价;适合定量评价的评定项目(例如教师的教学工作数量),在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价;根据竞争的激烈程度,确定评定等级分类的粗细程度。

2.建立科学与公平兼顾的选拔评审方式。在对职称评审教师德、能、勤、绩等各个项目进行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可以建立逐个项目层层选拔,组合优势晋级方式。例如:在某级职称评审中,只要教学、科研在总体样本中有一项居于优秀等级,其他项目达到合格以上即可晋级;而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只要教学、科研、专业素质考核三项中有一项在总体样本中居于优秀等级即可晋级;另外,教师如果在上述三项评审中取得两项次高等级(良好),也可以通过组合优势晋级。在能、绩考评居于同等水平教师中,也可以考虑通过德、勤考评的等级决定晋级的先后顺序。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应遵循以上原则外,还应遵循“科学与公平兼顾原则,经常性考评与定期考评相结合原则,内部考评与外部考评相结合原则”等。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改革的主要思路

在我国目前缺失合理的法律保障制度和科学的教师职称评审体制机制现实状况下,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对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进行改革,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重在业内评价认可,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特点与需要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体制与机制”,是目前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以能力、业绩为导向

目前,我国深化事业单位(包括高职院校)职称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改进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真正做到职务能上能下,工资收入能高能低。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是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机制。包括完善教师职务聘任机制,健全相关制度与政策;完善教师职称评审运行机制,规范评审标准与办法;完善教师调节机制,实施聘期内管理

和分类分级管理体制。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体系必须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真正体现竞争与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与教师实力和贡献大小挂钩,给教师清晰明确的导向信息。

(二)重在业内评价认可

在我国目前处理经济、社会与政治等公共事务时主要以政策供给为主(政策治国)而不是借助制度供给和法律供给(法律治国)为主要施政手段的现实环境中,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改革应以法治理念为指引,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与学术三种力量的不同作用,特别是学术性组织的作用,给予教师合乎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学术规律的科学合理的评价。

学校内部学科组的同行评议(无记名)是教师职称评审的基础。申报教师德、能、勤、绩的各方面情况最了解的莫过于其同事,将平时考评与定期考评的材料结合起来。同时将申报教师的材料交校外(省内外)同行专家进行评议,由教育主管部门委托学术组织承担,发挥学科学术组织的作用。改变目前由临时专家组专家评委短时间集中对职称申报教师进行评议的做法。毫无疑问,每个专家评委不可能短时间内比较全面细致阅读参评对象的材料,只能粗略大概把握。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严谨、不合理的。

(三)符合高职院校特点与需要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一方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更要具有过硬的教学能力(技能)。教师职称评审必须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特点与需要,构建合理科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体制(制度)。

1.加大教学环节在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份量(权重)。在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中,不仅应把教学环节看成一个重要条件,包括对课时量的规定,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对开设课程门数的要求等,还应作为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中应加强对教学态度、教育思想、教学效果、教书育人、教学研究成果的要求,使教师重视教学、潜心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学生。

2.保留副高职称的高级讲师、高级实验师、高级工程师的职称序列。要获得这些副高职称的教师不侧重于考察其理论研究成果,而主要侧重于评价其从事相应岗位工作的能力(技能)、业绩,这是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特点与需要的。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二十三篇

1、报告用词应规范化、书面化。报告中有的信息,在记录中却无。报告质量应提高,试验检测参数不全。报告中对未检测的主要参数,需要说明,不能随意下合格的结论。报告和结果不严谨,如:_组织的橡胶支座比对试验报告中环境记录24℃,报告中又成了23℃,如此重要的报告出现低级错误,平常的质量控制,需要花大力气提高。

完善检测方案,明确检测参数;规范报告内容、用语和结论描述,对应该说明的应说明。严格复核、审核程序,提高人员责任心,杜绝错误。

2、隧道环境监测报告中照度计算不准确,照度的检测方法有问题;地质物探方面描述记录信息缺少,地质超前预报针对性不强,对围岩状态的描述,定级是存在问题的,不利于自我保护;隧道结构检测中该观察的为观察,初支二支之间信息缺少,结构检测报告的结论需要按照业主的要求出。

岩土所与道路所组织学习照度的检测依据及检测方法,提交学习记录。对物探和结构检测中,明确检测参数、外观描述等内容,规范报告中的结论和用语。

3、试验记录中个别计算过程缺乏判定条件,大部分记录中无样品状态描述,个别还无样品名称。所有记录及报告格式(模板)均应改善;

生产部门按照标准、规范要求,修改完善本部门原始记录表,室内试验原始记录表中添加样品状态描述等,现场检测原始记录表中增加温度、风力等项目,确定本部门试验检测报告模板,交检测中心汇总,重新修订《试验检测原始记录汇编》(ZJZX/QR-04),编制《试验检测报告模板汇编》。

4、无侧线报告中击实试验未做平行试验;

5、环刚度试验方法,径向抗压夹具长度不够,应有300cm长。

6、对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不强(亚甲蓝试验),溶液的配制无统一的原始记录,随意记在工作本上;报告和结果出现错误,以后计算与复核需要严格一点。

7、水泥实验报告中的增加样品描述及试验环境(即湿度),报告结论中增加实验结果符合**级技术要求。

8、钢筋冷弯报告应单独出,并在报告中增加代表数量。

9、交通安全设施

评定问题:应按评定要求计算得分,明确合格不合格;标线逆反系数等测试要注明测试角/观测角;部分参数判定应采用最新标准;标准依据不够明确;反光膜检测应该不同颜色分开,以施工用膜的等级做评定;标志板颜色每板应检测5-10个点,其他检测按最新标准进行;玻璃珠试验报告:成圆率太笼统,要按不同目数分别说明;

10、平行试验需判断是否符合重复性试验的容许差后再求取平均值。

11、原始记录中应记录样品状态描述及其他实验所需信息。

12、沥青延度试验记录应写实测值。

以上几条统一表现为人员培训学习不足,对标准、规范理解不透彻,实际操作太少造成,各所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和学习制度,加大宜贯、培训、学习和操作力度,提高理解程度,真正提高人员的业务能能力。编制化学溶液配制等原始记录表,完善作业指导书,明确判定条件。加强学习,提高责任心是重中之重。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二十四篇

笔者有幸评为教授级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建议,也是省特级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建议,在职称评定当中,有深刻的体会,但那只是个例。

我认为,对目前职称评定满意度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待。

当前,我国职称评定的基本原则是,在德能勤绩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可以根据职称评定的条款晋升上一级职称岗位。这样从大的方面,确定了职称评定的前提,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在岗位上努力奉献,努力拼搏,努力创新,努力成功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职称评定的宗旨是明确的。

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种外部条件的变化,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培养学生身上,置身于业务的耕耘之中,一线教育岗位主要是教书型的教师为主,所以他们拿不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教育科研,包括论文撰写、课题研究、专著写作。对于这类教师,在评定职称的时候,应该考察他们的教学实绩,而非以论文专著课题为前提的职称晋升。就是说他们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就应当有资格晋升职称。

第三,在广大普教领域,教师有三种类型存在:一是教书水平高,二是科研水平高,三是教书水平高、科研水平也高。笔者认为,对这三类教师在评定职称方面不能有所偏颇,就是说,一线教师只要在这几种情况中有一种和两种情况表现突出,可以给她们晋升职称的机会。教学业绩突出而没有什么科研成果的,要适当倾斜;教学业绩突出又有科研成果的,要优先晋升;对于在普教领域,科研成果突出,而教学业绩一般的,应提高要求,严格把关,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教学效益,可以优先推荐上报。这三种情况,如数落实,当前职称评定的矛盾可以得到缓解,不断减少。

诚然,职称评定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关系到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国家培人才的重要国策,所以对当前职称评定中,对一线广大教师有失公平的条款,必须废除;而有利于广大教师发挥聪明才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的一些有效措施,必须得到真正落实。

我想,照此思路开展职称评定工作,或许就会让多数教师对职称评定感到满意,从而把我国教书育人的工作不断推向前进,教育振兴,教育强国的中国梦就会如期实现!

职称和岗位评定的实际运行效果,已与其设立的激励实干出业绩初衷背道而驰了。

年轻老师工作要挑重担,职称和岗位却上不来。最苦最累的工资最低,实际上不进课堂、指手划脚的领导,及其关照的人,最轻松又拿最高工资,这样怎不涣散人心呢?!

刻板的指标限制,以及一评定终身,让定规则的领导占尽先机,以权谋私。哪有领导该有的公信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职称和岗位设置改革,事关教育兴衰,正本清源,刻不容缓!

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现实中年轻人的从教状况却并不乐观 。首当其冲的便是生活压力。本来当老师,相比从事其他行业的同学,本身就不占优势。工 资没有别人高,待遇没有别人好,就连上升空间都被堵得结实。

尤其是 当你进入一个暮气沉沉的学校,所有的荣誉都是论资排辈,甚至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人受到重用,反倒是踏踏实实做事,不懂迎合领导的被抛弃 。在中学里,校领导几乎就是一言堂,尽管说职称评比是国家定的,但是具体到某个学校,又是个别人的喜好决定。美其名曰“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即便是学校公正,选拔得当,现行制度下的职称评比,依然困难重重。 因为职称名额有限,几乎类似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填鸭式分配 。 没有更高职称的年长老师退休,就不会空出名额,我们就只能排队等候,具体要等多久,那就看运气了。 然而,年轻老师的朝气和拼搏尽头,也就在等待中逐渐消磨殆尽。

大环境下要改变职称评比的现状相对较难,但是每个地区或学校可以因时因地做出调整,如 出台一些激励性的措施 ,尤其是针对年轻人更要形式多样,方法得当。 在职称的评比项目上,能否多些弹性指标,少些硬性规定。

如今中学教育评比中,教师的论文已经不是唯一圭臬,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多些评比的类别,在优质课、优秀班主任、优秀社团之外,我们可以设置更多适合年轻人的指标。

不唯资历论,不拘泥于传统模式,把过程管理记入评比,让老师的每一次付出都能看到回报。 年轻人渴望得到认可,在教学和管理中也会注入更多心血,往往走了弯路,受了教训,才能得到一个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经历过就是收获, 把年轻教师的成长经历作为动态的评比指标,会在不经意间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当然, 我们自身也要有所改变。教学中,除了职称,应该还要有更多追求 。不是高级职称,生活也要快乐,职业也要有追求。 职称的事,有了更好,没有也不去心神不定,该来的时候总会来的,不要纠结太多 。要不然,你会过的很累的。

作为一名教师对职称和岗位评定不满意。首先我们这里评中级都很难,所以很多快退休了还评不上中级,年轻的更看不到希望,有的老师就说:“干脆不想了。”我们这里即使你评上中级九年了,才有资格从十级进入九级,也并不是自然进级,也得看你的各种荣誉,谁的分高谁晋升到九级。很多老师都很无奈,中级评上都很难,而且还得再过九年,才有资格进九级,所以更别指望评高级了。所以我认为对当前的职称和岗位没置不满意。我希望有以下几点:第一,希望老师教学达到一定的年限能够自然晋级,希望与公务员一样职级并行,排除广大一线教师的后顾之忧。第二,达到中级和高级以后,希望能够自动晋级。第三,希望以后职称按年限能够自动晋级。这样老师就有干劲,就有希望。

以上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

职称设定初衷是好的,但操作过程变成权力 游戏 ,只有行政背景才有利,完全变了味。

关于教师职称问题,个人认为不是取消而是完善。目前教师的工资按职称发放,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少低职称教师教学效果比高称职的还要好,这样低职称教师就产生不良情绪;另外有的教师进入高职称后工作不主动,要求减少工作量的也不少,更加剧了低称职教师的不满,还需要补充一点,评职称中校领导处于主动位置,并非完全科学公平公正,因此建议降低职称带来的工资差,这样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接受。当工资差别不大时,激发教师工作动力又是一问题,这时可发挥绩效工资的作用,根据工作续效可适当拉开距离!

职称设置是国家为了调动中小学教师教学积极性而设置的,职称的设置是防止教师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教学骨干,能手国家不会亏待,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小教超高(副教授级)比高级(讲师级)每月多挣一千元左右。超高名额太少,每年占全体教师的百分之一到五十分之一之间,可能有的地方实行补差名额,退休一个补一个。工资的级差如此之大令人向往。每年附合条件的不只一个,大一点的学校可能有几十个,可想而知竞争程度如何了。附合条件的教师之间差距不是很大,彼此彼此,谁评上都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到公平了,人为的因素增大了,不正当的竞争在不断滋生,评上的高高兴兴,一劳永逸,功成名就。评不上的,怨声载道,情绪低落,消极怠工。评上真的那么优秀吗?不见得,你一个班级,我一个班级,你是班主任我也是班主任,你什么也没比我多干,你有各种证书,我也不比少,有的是半辈子没教课的专干好活的教师也能评上,有的一辈子班主任,教了一辈子课连边都没粘着,这能是公平吗?能不让人心寒吗?这种评职会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相反教师的积怨越来越深,亏了那些实实在在的老实人。

我认为中小学教师不是以著书立说为主,而是依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和育人为主,当然不否认那些特殊人才,应该享受_特殊津贴。就目前教育形看,不允许班级和学生排名次,拿不出能够服众的标准,国家还要坚持职称评定,合理与否还要继续下去,找到合理公平不太可能。我认为职称的工资差不要那么悬殊,要增加班主任和教龄津贴,附合条件的教师彼此之间差不了许多,这样教师的心态还能平衡些,职称评定风气能好些。我丝毫不嫉妒那些己评上超高以上职称的教师,说白了谁多挣点都好,我只是就事论事写了这篇文章,欢迎批评指正。

很不满意。职称产生的浮夸、腐败很严重。现在看来没有解决职称问题的方法,只有继续保持下去。

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设置,初衷是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让教书育人有一种使命感,工作有目标,生活有奔头。实行30余年来,积极作用不容否定,副面凸显,在一些方面表现出短板。国家层面在设计上应作调整,顺应民意,创造和谐 社会 发展。

目前来看,教师职称评定和岗位设置的主要问题是职称评定改革前的后遗证带来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改革后,时间短、情况还不太明朗,不太好评价,我对于改革前造成的后遗证问题是非常不满意的,这也是一直以来教师职称深受广大教师诟病的原因。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改革前的现状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二十五篇

文章《单位考核鉴定意见》正文开始>> 工作以来,在单位领导的精心培育和教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无论是思想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收获,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思想上,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各项法规。

工作上,本人自xx-xx年工作以来,先后在某某部门、某某科室、会计科等科室工作过,不管走到哪里,都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争当行家里手。就是凭着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我已熟练掌握储蓄、会计、计划、信用卡、个贷等业务,成为XX行业务的行家里手。

记得,刚进XX行,为了尽快掌握XX行业务,我每天都提前一个多小时到岗,练习点钞、打算盘、储蓄业务,虽然那时住处离工作单位要坐车1个多小时,但我每天都风雨无阻,特别是冬天,冰天雪地,怕挤不上车,我常常要提前两、三个小时上班,就是那时起我养成了早到单位的.习惯,现在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行里,先打扫卫生,再看看业务书或准备准备一天的工作,也是这个习惯,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学习到更多的业务知识,为我几年来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我工作过的岗位大部分在前台,为了 能更好的服务客户,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客户,我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服务,记得有一位第一次到我行客户,当我了解到他要贷款买二手房时,由于他不知该怎么办,只是有个想法,我便详细地向他介绍了个贷的所有手续。除了在服务客户上我尽心尽力,在行里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我也积极响应,经常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竞赛,展示自我,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单位的嘉奖。

学习上,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从没有放弃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由于我毕业财校属于中专,刚工作我就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大专,并于xx年毕业,但我没有满足于现状,又于xx年自修东北大学金融本科,由于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良,学习中受到老师充分肯定,目前正在积极准备论文答辩。不但掌握和提高了金融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理论水平,完全达到了本科生所具有的水准。学习理论的同时,更加钻研业务,把学到的金融知识融会到工作中去,使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并于xx年参加全国中级经济师资格考试,顺利通过同时被行里聘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二十六篇

2015年11月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可以不将职称外语成绩作为申报条件,在论文、科研要求方面也不做硬性规定,只作为评审的参考条件,引来业界一片欢呼之声。

论文这一硬杠杆多年来始终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门槛标签。而此次文件的发布无疑将基层医生从“临床和科研,二者难以兼顾”的水深火热中拯救了出来。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规则改变后,新的秩序该何时形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向《中国医院院长》表示,每名主任医师都应该是响当当的优秀医生,又何必需要降低要求。

为此,《中国医院院长》特邀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副局长徐毓才、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院长郭廷建、北京市延庆县医院院长张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呼吸科主任何权瀛分享真知灼见。

徐毓才:为外语、论文不做“硬性”规定点赞

长期以来,我国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都把外语、论文和科研能力作为硬性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能力的提升。实际上,一篇具有创新性的科技成果或学术论文确实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专业学术水平,而对于及时掌握国外的新技术进展,外语水平同样很有必要。

然而,“聪明”的中国人总是比较喜欢把好的政策引入“邪”道。在职称外语考试中,替考、枪手诞生了;在职称论文撰写、发表方面,也构建起了一整套代写、代发的产业链条。如此这般,愣是把一个好端端的制度糟蹋得面目全非。

在基层,除了这些怪现象之外,还有一件更加令人难堪的事情,就是对于基层医务人员,外语、论文等的实践意义不大。一方面指实际用处不大,另一方面则是指,相比能够体现实际工作能力、临床业务水平的工作数量、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来讲,这些能力确实就显得不太必要或重要。由此,这些硬性规定一直遭到基层医务人员的反感与抵触。同时,它们极大地制约了基层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也将基层医疗服务的重点导向不注重医疗服务而偏爱写论文、考外语的“邪路”上去。因此,_总理曾直言,医生职称晋升不要搞“花架子”。

如今,《意见》提出,基层医护人员的职称晋升不再将外语和论文、科研要求做硬性规定,很显然这是一个顺应“民”意的好政策,对于引导医生回归临床意义重大。更令人高兴的是,《意见》所讲的“基层”不但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等传统意义上的“基层”范围,还将县级医院、县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囊括在内,其中既包括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还圈入了民营医疗机构。

在普天欢呼雀跃的同时,《意见》也难免显露出几点遗憾。其一,也许是出于稳定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的考虑,提出“对取得基层卫生专业高级职称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应限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聘任,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上级医疗卫生机构流动时,应取得全省(区、市)统一的卫生高级职称”。其二,仍然没有放开倍受业内诟病的继续教育学分。

郭廷建: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

有关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的基层评审文件,业界是一片叫好之声。然而,从基层实际出发,此次文件的发布仍然是各有利弊。

诚然,随着医改的稳步推进,尤其是分级诊疗的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在未来将会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诊疗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将业务量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注重基层医生的实绩、让基层医生回归临床,有助于增强群众对于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感。

但是,无论是二级、三级医院还是县级医疗机构,只有医教研三方面并重共进,才能提升医院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从医院发展角度来看,科研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基层医院发展不平衡,此时放宽职称晋升门槛反而不利于基层医院的全面协调发展。就另一方面而言,此次政策的出台或显操之过急,应当设定一个过渡期,稳步推进。再者,基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业绩信息采集不全,难以保证通过合理的方式实现公正、透明评审。

在国家颁布《意见》的同时,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同步出台了《关于深化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将县(市、区)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下放至各设区市。评审权限下放后,实行“哪里评审哪里发证”的流程,这意味着卫生高级专业人员的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由单位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根据高级岗位空缺数,实行人员申报竞聘,经单位全面考核后按一定比例差额,择优推荐评审;对于通过评审并取得任职资格证书的人员,由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在空缺岗位内择优聘任,并享受相应待遇,实现评价与使用统一。如此一来,基层医疗机构的压力无疑就更重了。

而就在这一系列政策出台之前,为了打破实际存在的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和评聘不分的现象,苍南县人民医院已经采用了评聘分离的方式。简单地说,对于经过省或市级统一筛选后的人员,医院会再次在技术、科研等方面设置相应条件,按照岗位对照指标进行面试,并打出分数;在此之后,由有关专业委员会人员进行投票,其中约1/10人员会落选;对于这部分落选人员,医院会在下一年度根据工作改进情况对未聘人员实行重新考试、投票再聘任。当然,院内职称评定对于论文必然有着相应的要求。此次国家卫生计生委文件的出台,将会给院内职称评审带来怎样的变化,或许还有待考量。

张莉:探索基层评审“新路子”

《意见》提出,不再将职称外语作为申报的硬性指标;对论文、科研要求不做硬性规定,评审标准更侧重于基层医生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引导医生回归临床。它明确了基层卫生职称评审工作的方向并探索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新路子”,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职称评定对论文、外语要求的硬性规定,迫使不少基层医务人员忙着写论文、考外语,本欲以科研促进临床创新,实际情况却是产出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工作严重脱节,同时造成医务人员整体临床能力的停滞不前。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吴昌归就曾指出,根据多年参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经验,县级及县级以下医务人员的主要责任应在于临床服务,并非所有医生都要掌握外语,取消外语考试可以让基层医疗机构中许多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的医务人员有机会评上职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基层的卫生服务水平。《意见》一出,各地已经根据实际情况相应作出职称评审的改革方案,对于广大基层医务人员来说,可谓迎来了职称评审改革的曙光。

首先,《意见》与深化医改密切相关。《意见》强调,要为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和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提供人才支持。根据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国家分级诊疗的要求,三级医院主要承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疗;二级医院承担一般疑难、复杂疾病和常见多发病的诊疗;一级医院承担一般常见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诊疗和患者管理服务。《意见》强调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标准有所区别,重点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和康复等任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的考核评价,实现“干什么评什么”,避免职称评审与实际工作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这有利于明确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工作范围和主要职责,有利于深化分级诊疗。

其次,《意见》引导基层医生回归临床。事实上,很多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很高,论文却成了阻碍职称晋升的一项难题,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县级以下医院的医生手术没做好,患者的问题没解决,只是论文写得不错,职称便成了“花架子”。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能力水平的提高除了理论知识不断充实外,更多的是需要临床实践经验的多年积累。因此,取消英语、论文作为申报职称的硬杠杠,将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专题报告、病案分析资料、工作总结、医疗卫生新技术推广使用报告等作为评审标准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医德医风考核,引导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突出工作业绩上多下功夫,才能使基层医务人员真正回归临床,切实服务临床。

此外,考虑到地区差异,各地在落实《意见》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稳步推行,逐步完善评审标准,合理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保证评审结果的公平性、客观性。

何权瀛:尽快回归基层医生晋升本位

《意见》指出,不再将发表医学论文和外语考试成绩列为基层医生晋升的必备考核项目。应当说,这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深入了解国情和广大基层医生意愿后作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明智决策。

目前,我国约有100万基层医生。他们主要工作在农村县乡以及城市社区医疗单位,是我国医疗卫生保健领域的重要方面军。他们担负着光荣艰巨的医疗任务,具体包括以下几项:第一,身处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治疗工作。第二,作为各种疑难病、危重病诊治的初筛者和转诊者,绝大多数患者初诊都在基层医疗单位,基层医生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他们起着重要的初筛作用。第三,基层医生承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大量慢性病的康复、教育、管理工作。第四,基层医生身兼预防、保健工作重担,包括接种各种疫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普及医学科学知识等。第五,基层医生还肩负众多应急医疗工作,例如地震、水灾等灾难急救。因此,要求基层医生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甚至是优秀的全科医生。

大概从20年前开始,中国基层医生的晋级要求中除考核医疗工作外不仅增加了一些原本不应该被纳入的项目,包括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参与编写、出版医学专著,外语(英文)考试成绩等,并将它们作为必备的硬性指标纳入晋升考核项目,即不达标者不能晋升。上述规定在执行过程中不能说一无是处,但总体而言是“弊大于利”,起到了恶劣的负面作用。

具体说来,首先,在中国医生的晋升对于医生本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常被认为是人生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同时会影响到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家庭幸福等切身利益,因而深受普遍重视。为了能够按时晋升,基层医生往往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开展科研工作,即使本医疗机构不具有相应科研条件,也要硬着头皮搞科研,成文后再想方设法在学术期刊发表。这样势必会耗费医生的大量精力,无形中侵占大量的宝贵时间,从而影响日常医疗工作,甚至出现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培养出一批整天热衷于撰写论文而轻视临床的医生。众所周知,我国基层医生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做好各项医疗工作,如果这样不顾客观条件而硬性规定基层医生晋级必须发表论文,势必会冲击并干扰正常的医疗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单位并不具备正规的科研条件,基层医生通常也缺乏规范的专业科研训练,只是为了晋级而硬着头皮东抄西摘、拼凑文章,即使勉强完成了一些医学研究工作、发表了几篇论文,多半也属于重复性且毫无新意的工作。论文发表了,但无人问津,无疑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浪费。更为恶劣的是,少数人采取剽窃、抄袭、假造数据,严重败坏了医学研究的风气,毒害了基层医生的灵魂。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二十七篇

我就是做职称评定文字资料工作的,应这样:

1、职称评定中“所在部门考核鉴定意见”范例

该政治立场坚定,能够与_保持高度一致,认真钻研业务理论,立足工作实际,团结,勤奋工作,兢兢业业,能够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受到领导和们的一致好评,能够胜任本级职称所要求的条件,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2、单位给你出的公示应该写

***公司关于职称评定公示结果的证明

按照有关要求,我公司对***职称的评定结果自XX年11月20日至11月27日进行了公示,期间无异议,特此证明。

****

XX年11月28日

该政治立场坚定,与_保持高度一致,认真钻研业务理论,立足工作实际,团结,勤奋工作,兢兢业业,能够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受到领导和们的一致好评,胜任本级职称所要求的条件,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职称关系到教师的工资,也关系到教师的名声,所以大多看的相当重,因为看的重,许多教师总是感到痛。

一是撕下脸皮之痛。本来教师的关系是其乐融融的,可是每到职称评定季节,就人人自卫,人以群分了,为了几分之差,争论的脸红的有很多,昔日温情脉脉变成了冷嘲热讽,老师斯文的脸皮撕破了,这种痛许久也不能治愈成功。

二是折断脊梁之痛。求主任,找校长,好话说尽,笑脸陪光,关系用透,金钱到位,这种折断脊梁的疼痛,让老师本来纯洁健康的心态染上了污垢。

三是划破血管之痛,我向来把教师的工资当作教师生命的血脉,但在职称评定面前,教师不得不划破血管了,花钱买文章发表;花钱请枪手参加没用的考试;参加花大钱形式主义的培训,虽然隐隐做痛,但还是把血献给了人家。

职称评定应该是促进教师工作的一种举措,应该让教师心中高兴,但现在却成了教师的痛,每年有那么多教师承受职称评定之痛,是对教师队伍团结的破坏,是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阻碍,更是对教师心理的一种伤害。

说得不好听点评上高级的不一定比评不上中级的工作好,不一定比人家贡献大。评上的得不到尊重,评不上的不能增加工资。

如今提倡和-谐社会,有鉴于此慎重建议取消教师职称评定。

一、给中小学教师评定职称的制度,妨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各地普遍搞重点中小学。这些重点中小学都在城里,教师的中、高级职称有限额且大都向城市的重点中小学校倾斜。刚开始评定职称时,有的农村中学连一个高级教师名额都没有,有的学校有也仅一、二个而已,所占比例不过百分之二、三罢了,这使农村教师大失所望。在给教师评定职称以前,原本教师还不那么刻意追求进城,进重点学校。而评定职称以后,由于到城里,到重点学校容易评上高级职称,所以大家就一窝蜂地挖掘各种关系,采取各种正当的和不正当的手段,拼命往城里挤,往重点中小学钻。结果造成大量活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迅速集中到城里,城里的学校和重点中小学教师大量超编,偏远地方,乡镇学校严重缺编,只好请代课教师上课。结果荒废了农村教育,造成了城乡教育严重不公。现在各地又实行教师职称编制管理,根据各地编制管理的文件精神,不仅继续维持这种现状,而且更有所加剧。长此以往不仅城乡教育严重失衡,连城里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师,对教师都不公平了,教师的分布都不均衡了,还谈什么教育公平。如此发展下去,教育公平就会成为仅仅说说而已的空话,成为与时俱进的五颜六色的肥皂泡而已。

二、给中小学教师评定职称的制度,极大地妨碍了“教育合力”的形成,降低了教育的有效性。

职称分高、中、低,按照职称获得的物质待遇当然也有高、中、低之分了。教师也食人间烟火,当然也要讲求物质利益,人人都希望获得自己应得的物质利益,才会心甘情愿地为教育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应该而没有评上相应职称的教师,难免会大失所望、伤心、泄气,从而降低广大教师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之间经过了职称的不正当竞争,难免会离心离德,甚至相互嫉恨和拆台。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效果并不与职称成正比,能力低资历浅业绩差而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评上高级职称的并不是个别现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能力资历深业绩突出而没有评上高级职称的也不在少数。这种状况,广大教师非常清楚,我们的一些教育管理的官员其实也是心知肚明的,职称确实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光环。现在又来培训各级骨干教师,被培训的骨干也与职称、年龄等条件挂钩。有的被学校推荐上去的骨干原本既不是学那个专业,也没有教那门学科,仅仅是有必备条件的职称和年龄恰当,外加其自愿报名以及学校领导的青睐就获得了各级骨干教师的资格而参加培训,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那个学科的骨干教师了。如此一来,教师被职称和骨干分成了三、六、九等,哪里还能形成什么“教育合力”,哪里还会有什么教育效果呢?

三、给中小学教师评定职称的制度,成了地方政府节约支出,降低教师待遇的手段。

教师有了职称,当然也就按职称定工资。把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降低,当然就要少支出教师工资。不知道国家对于教师高、中、初级职称的编制比例有没有具体的规定。我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教师职称编制管理的相关文件。规定:高、中、初级职称的比例,很多条件符合的教师因名额的限制被挡在了高级教师的大门外,使他们的工资待遇比应得到的少了一大截。高级职称的比例少了,有关人员还说超了编,要在今后逐步消化,如此把教师的待遇要“化”到什么程度才甘心。

四、给教师评定职称,既扭曲了教师的心灵和人格,也成了有关政府部门敛财和部分基层领导腐-败的手段。

教师要评上职称,就必须参加各种考试,这些考试的考试报名费加买相关的资料和培训辅导的费用,是教师不小的支出,当然就是政府主管部门的可观收入了,职称考试也就成了有关政府部门创收敛财的渠道。由于教师中、高级职称名额有限,每年到了评定职称的时候,各位有条件上的教师,都使尽浑身解数,采取目前我们这个社会能采用的种.种手段(这些手段说来也简单,无非吃、喝、送、玩以致献身),争取把职称捞到手。这些一心想得到职称的教师的竞争手段成就了一些基层领导不大不小的腐-败。获得相应职称的教师因被-迫不正当付出,也内心不得安宁。因此而扭曲了心灵,玷污了人格。那还堪为人师表,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呢?

五、给中小学教师评定职称,还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教师形象。

要评职称就要参加计算机、外语、普通话考试,这些考试表面严格,实际情况怎么样还用说吗?学校历来被人们视为净土,教师要求学生遵守各种纪律规则,而自己面临神圣考试就将一切规则纪律置诸脑后;教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而自己在竞争职称其实就是争取利益的时候,却扭曲了心灵,自贬了人格。还怎样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呢?如此一代一代传下去,难怪会使人哀叹:世风日下,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原来并不神圣。

六、在教师职称制度下,按劳分配变成了按职称分配。

劳而不得,不劳也得或者多得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个不须多说,有心人只要看看很多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就不上课去打杂或者少上课就明白了,真正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却是那些低职称、低工资的一线教师。

也许有人说,以上理由其实不是理由,即使是那样,也不具有普遍性,只是个别现象罢了。其实不然,你只要深入实际,看一看听一听就知道,找点数据分析分析就什么都清楚了,职称其实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光环,若不是为了几个钱,谁还在乎呢?有人说,现在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有三大功能:一、是摧生腐-败,为官员特别是学校领导谋福利,为出版社谋福利(职称论文给钱才出版,一般300-1500元左右一篇)。二是鼓励虚假,为投机钻营创造条件而且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三是泯灭人性,不管男女老少都去不要脸的争个你死我活,从而扭曲教师的心灵,贬低教师的人格。仔细推敲起来,这话其实一点也过分。

既然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已经妨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成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绊脚石,那就说明这个制度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不如像废除其他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一样,来个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早些废除之,代之以切合实际的,能够真正激励教师积极性的新办法,(现在事业单位都实行了绩效工资,教师的业绩应该体现在业绩上,在绩效的30%中来拉大差距,而不是体现在什么什么教师这种称谓上),还教育一片蓝天,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良性发展。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二十八篇

×××/同学,在我单位实习期间,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够很好的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人际关系方面能够很好的团结同事,受到了单位同事的一致好评。希望在今后努力学习,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该生在我单位实习/见习期间,能够严格遵守并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其他相邻工作同仁协调完成各种工作任务。认真学习工程及业务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工作的要点和技巧,并将其合理的运用到工作中去。能够积极主动的向老员工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工作积极主动,学习认真,尊敬他人,待人诚恳,能够做到服从指挥,团结同事,不怕苦,不怕累。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这期间,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见习期间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XX在我公司工作期间能够严格遵守并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其他相邻工作同仁协调完成各种工作任务。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工作的要点和技巧,并将其合理的运用到工作中去。能够积极主动的向老员工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工作积极主动,学习认真,尊敬他人,待人诚恳,能够做到服从指挥,团结同事,不怕苦,不怕累。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工作期间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考核鉴定意见

教学实习鉴定意见2022-06-04

大学毕业班组鉴定意见2022-06-07

毕业生导师鉴定意见2022-05-07

操行考核个人鉴定范文2022-05-02

教师考核个人鉴定范文2022-06-21

年终员工考核鉴定评语2022-08-06

考核鉴定表自我鉴定2022-09-06

初级职称评定2022-08-02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二十九篇

摘要: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始建于1986年,实践证明,此制度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出现评定标准不够科学、评定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本文就乡村中小学教师评定中凸显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乡村教师;职称评定;问题分析;解决措施

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在相对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仍坚守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上,理应得到社会尊重和公平待遇,尤其在职称评定方面更应得到与城镇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一样公平公正的评审标准。为弄清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产生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笔者深入到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某乡村中学和小学进行了细致调查研究。

1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概述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是通过对教师思想道德素养、教学工作能力等的一系列综合评价来确定教师职称等级的一种制度。教师的职称不仅关系到教师工资的高低,更是职业价值的标尺,对相对落后的乡村地区更是如此,既有精神层面的慰藉,也是物质生活的依托。我国于2009年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起试点范围扩大。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鼓励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进入中小学教育领域,2013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计划在2014年全面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正式施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等级设置上,中小学教师在职称等级上将分为正高级、高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等级,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此外还辅以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1]

2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乡村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与能力的欠佳,所在学校的相关管理不尽科学,地区经济落后等都使乡村教师发展得不到社会的有力支持和公平对待,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也就伴随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职称评定工作中指标不均衡、标准难度大以及评定方式不完善。

职称指标分配不均衡

乡村教师晋升机会少是其普遍反映的问题之一,像学校这种事业单位,尤其是乡村学校中高级职称指标普遍偏紧。在调查问卷中显示,该小学的初、中、高级教师职称的比例为7::,中学为:3:,两所学校的中高级职称教师都很少,因为指标分配是根据该校现有职工总人数和相应级别职称人数确定,也就是各级别的职称数是有固定数量限制的,如果已经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上级也就不再分配给学校名额。然而这些乡村中小学本身教师数量就少,所以具备中高级职称评定资格的教师迟迟得不到分配指标(见图表1)。同时依照惯例,指标是人事部门按照省市县乡逐级下放,往往是城镇学校多于农村学校,重点多于普通,这种方式容易产生对职称指标的截留与挪用。水平资质相当的教师能否更快的评上高一级职称,就要看自己处于什么水平的学校了,这种情况会使越来越多的现农村教师想办法转入条件和机会优于乡村的城镇学校,同时应届大学毕业生也都更青睐于工资高、发展机会多的城镇学校,从而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的年轻师资供应不稳,教学质量下降,加剧城乡间师资力量的不平衡。

职称评定标准难度大

在职称评定中,城乡中小学教师有着同样的评定标准,但由于地区经济和其他方面发展的落后,恰恰是这种“平等”带来了评比中的不平等。我们在调查咨询中发现,评定中高级教师职称标准的难度大使得这里的乡村教师面临着与其他地区乡村教师同样头疼的难题。第一,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难度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国家对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掌握水平要求也提高,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对于教师的应聘及职称评定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想要晋升中高级职称,计算机等级证书是晋升之路上的一道坎。而对于部分地区的乡村教师来讲,有的甚至连电脑都没摸过,别提参加更深难度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了。第二,发表论文难度大。论文是我国教师职称评定标准的重要一环,它反映教师在所处学科领域的科研水平及见解,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解掌握程度。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中,对于参评中高级职称的教师都要求在教育教学类CN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研论文,或正式出版教育教学著作,或参编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地方课程等。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反映很多大学教师涉嫌学术论文抄袭,那么本身水平就不高的乡村教师来说,要写一份如此高难度的论文很是为难。问卷显示,此中学的中学教师在职期间发表文章著作三篇以上的占9%,一篇到两篇的占15%,剩下的近70%没有文章发表经历。笔者在调研中还看到,乡村学校很少有一定规模的阅览室,更不必提图书馆了,很多教师都是资料无处查,图书无处找,写一篇具有学术性质的论文真是难上加难。而且写论文需要有大量时间。在农村,通常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往往“身兼数职”,在一些小学,一个老师往往要承担一整个年级甚至多年级的教学,除了超额完成教学工作外,部分本地教师还得在农事繁忙期间兼顾农活。

职称评定方式不完善

现在的教师职称评定一般以专家评审为主,评审组由本市重点中学优秀教师和教研室的教研员组成,评审现场会有多位评委打分,打分前各评委会互相交流。调查中有一多半的教师认为其评审方式不完善,由于职称评定是教师间激烈的竞争,它不光是教师社会地位的体现,更与利益相挂钩,所以经常会出现部分教师弄虚作假的现象,部分参评教师会在提前通过非正常手段达到为自己加分的目的,而评审组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教师的各项资料进行严谨的分析,自然会对找过“关系”的教师有较深的印象。同时,评定方式的不完善还体现在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在评定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无记名投票方式,难以对评审团队进行监督。

3解决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问题的主要措施

均衡分配职称评定指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2]职称数量和等级应向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一线教师队伍倾斜,落实《教师法》中关于教师职称“定期晋升”的规定。第一,提高乡村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对符合评比职称的乡村教师予以政策上倾斜,让符合一定标准的教师都能够在职称上有所收获,改善论资排辈、年轻教师评不上职称的现状。第二,对负责下发职称指标的各级部门进行严格规范和监督,对擅自截留职称指标的更要严肃处理,不能让那些符合标准的乡村教师无职称可评,要让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合理制定职称评定标准

国家对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近年来从未停歇。_北京2015年9月2日电,经_同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完善评价标准,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职称制度,具体评价标准条件要对农村教师适当倾斜。[3]笔者认为,对乡村教师评价标准的倾斜应体现以下三方面:第一,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与城镇教师的标准分离。乡村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应符合实际情况,降低论文、计算机、英语等证书级别要求,尤其在偏远地区应取消对一定等级刊物发表数量上的要求。人事部职称处郑富仕说,1986年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转发的原国家教委中小学教师职务实行条例中提出,论文并不是必要条件,现在这种“轻教学,重论文”的做法,是简单操作、照搬高校的做法,根本没有考虑到中小学的职业特点。[4]第二,取消“工龄论”“奖状论”。一些并不擅长科研的一线乡村教师,往往他们的教学方法更受学生欢迎,却在评定过程因为工龄或证书没能得到肯定,所以乡村教师的评定标准应淡化工龄以及所谓的“带头人”“优秀公开课”等奖项,而是根据工作态度以及取得的教学成绩综合评定。第三,“软硬”结合考察。学校教育工作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有精神知识的传播,担负着育人的任务。农村学生相比于城市学生更需要教师在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引导,所以对参评教师的考察要软硬兼备,注重个人能力的同时,应将个人素质的考核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规范职称评定方式及过程

2011年7月16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5]对于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这样的改革不仅需要落到实处,还需要根据乡村教师评定工作中暴露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来不断完善内容形式:第一,要规范专家评审制度。最大限度减少评审中的外部利益及人情因素的干扰,可以跨地区选聘专家及优秀教师入选评定队伍,不断更新队伍成员,对评审人员的身份进行保密。第二,完善评审监督机制。引入社会监督,向公众公开评审的程序,全面推行评审结果公示制度,有序操作,规范执行。第三,创新评价方法。在新的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创新评价机制,改革和创新评价办法,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方式[6],所以在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中我们不仅可以组织参评教师进行现场授课、答辩等,还应大胆创新,多听听学生的评价,将学生作为一个主体引入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中。总之,乡村教师的权益如果得不到保障,他们的努力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就会使城乡教育资源分配越来越不均衡。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保证评定中的公平性,做到客观实际透明。妥善解决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是促进教育资源城乡均衡的重要步骤。为了我国乡村基础教育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给那些默默坚守在乡村讲台第一线上的教师们以相关政策,去重视并支持他们。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三十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我国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为我们的教育装备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任务。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先实现教育装备的现代化。随着国家对薄弱学校建设项目的实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提高,国家用于教育装备的资金越来越多,所配备的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的品种、数量急剧增加,其数字化、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因此,对教育装备的管理和应用要求越来越高,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教育装备的高素质教育装备管理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一、教育装备管理队伍的尴尬现状

教育装备队伍由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组成。本文所述的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是指教育装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图书管理人员。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教育装备管理队伍不被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重视,形成当前的被动局面:

1.被边缘化的人群,缺乏归属感

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属于哪支队伍?归谁管理?全国、各省及各市、州情况各不相同。教育部没有条件装备司,由基础教育二司管理,也没有教育装备所(仅有教学仪器研究所),从1999年至今,国家也没有出台一个教育装备工作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基层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接收不到来自国家高层管理机关指挥的文件和声音。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各省及直辖市的情况也不相同,有的设立教育装备处,有的设立教育装备中心,有的与后勤产业处合并,有的与电教馆合并,其名称有的带有“装备”二字,有的不带“装备”二字。在四川省,虽然省内设有教育装备处指导装备业务工作,但各市、州大多与电教馆合并,只有少数几个市的教育装备机构没有与电教馆合并。在同一个地市内,同样的装备机构,其职能职责也不相同。在学校,有的管理人员由教务部门管理,有的由后勤部门管理。正是由于管理的混乱,造成装备队伍和管理职责的混乱,从客观上造成了基层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找不到自己组织的问题,从而缺乏归属感。

2.来去自由的人群,缺乏专业感

由于现在的教育装备管理机构大多是由过去的教学仪器设备供应机构翻牌而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其职能是教学仪器设备的收发运转,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术,工作责任也相对较小,工作任务也较轻松,并且由于掌握着物资大权,因此其便成了解决领导干部夫妻两地分居、子女就业和安置照顾对象的场所,没有从业资格要求,所进人员大多没有正规院校的学历文凭,也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进行上岗资格考核。相反,一些个人素质较好的人员,则常常被调出或安排去从事其他工作。因此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极不稳定,且整体素质较差,缺乏专业技术知识。

3.没有任职条件的人群,缺乏职业责任感

在四川省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文件中,没有教育装备管理序列,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只能评聘实验师系列职称(尽管他们中许多人并没有从事实验教学工作),但即使是参加评聘实验师职称,也没有专门的实验师的任职条件。在评聘实验师职称系列的实践过程中,对实验人员的要求极低,从而造成职称评聘也不能对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业务进修提高起任何促进作用,给人们的感觉是评实验师系列职称任职条件低,评不上教师职称的人员才评实验师职称,进而给人以实验师系列人员低人一等的感觉。

4.待遇低下的人群,缺乏荣誉感

在《教师法》第九章四十条中明确指出“其他教育机构,是指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机构等”,教研、电教等被明确为教育机构,而教育技术装备机构则没有被明确为教育机构,在其他文件中,也都找不到教育装备机构属教育机构的文字。在重庆等个别省市有关于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享受教师待遇的补充文件,但在四川等省市享受教师待遇的补充文件中,只有青少年宫、勤工俭学机构人员享受教师待遇的补充文件,从而造成装备管理机构人员虽然评的是实验师职称,但至今还有一些地方的装备管理人员不能享受教师的待遇。在大多数学校,装备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装备管理人员地位低下,在评先评优、奖金发放等方面往往被遗忘,不能被同等对待或享受同等待遇,从而造成许多人不愿评实验师职称,不愿从事装备管理工作。

二、建设高素质教育装备管理队伍的几点建议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装备管理队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严入口关和把紧出口关,让有一定文化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人进入到装备队伍来,使进入到装备队伍的人爱岗敬业。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教育装备管理机构的建设,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切实发挥教育装备管理机构的“规划、规范、协调、指导、供配、服务和监督”的职能

教育部应设立中央教育装备管理所或装备管理司,省教育装备处要突出管理职能,市、县都应设立独立的装备管理所或站,学校应设立专门的装备管理处。通过理顺管理机构,明确装备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强装备队伍的建设。

2.明确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任职条件,逐步实行资格证书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

首先对教育装备管理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在认定的基础上给予任职资格证书,同时对从事某项管理工作的人员实行全省统一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发给上岗证。不具备上岗证的人员不得从事装备管理工作,不得评聘实验师等专业技术职称。对评聘装备管理的专业技术职称,要制定明确具体的任职标准或条件,坚决制止把体弱多病或并无专业技术的人员照顾进装备队伍。也可对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实行计划单列,人事部门按专业技术岗位编制单独调配。对不适合从事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人员要调离装备工作岗位;学校要把懂技术、精应用的年轻人充实到装备队伍中来,促进教育装备队伍的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

3.建立职称评聘立交桥,享受平等的教师待遇

由于教育装备管理的复杂性,应允许装备管理人员评聘多种技术职称。如物理实验管理员可评实验师序列的职称,也可评物理教师的初中高级教师职称,图书管理人员可评图书馆序列的专业技术职称,也可评有关的教师职称,关键是把他们的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同等对待。在管理人员评了实验师等职称后,还可允许其在达到条件的基础上评聘相应的教师职称,消除一些条件较好人员担心从事装备管理工作后在评职上的顾虑,让其安心从事装备管理工作,保持队伍的稳定。

4.建立平等的管理机制,将教育装备研究成果纳入相应的职称评审认定范围

四川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四川省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成果)认定范围的试行意见》的通知(川教〔2007〕81号) ,列出了作为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论文成果评审参考范围的主要类型,其中在“省教科所、市(州)教科所、省电教馆、市(州)电教馆举办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论文(课件)评选中获奖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课件(成果)和在县(区)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电教部门举办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论文(课件)评选中获奖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课件(成果)”均列其中,但却没有包括教育装备部门组织的自制教具、装备论文等评选的成果,从而影响了教育装备部门的形象,打击了广大教师和装备管理人员从事实验教学研究和自制教具等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教育装备工作的开展。建议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将教育装备部门开展的有关活动成果列入教师及相关人员职称评审认定范围。

5.享受同等的教师待遇

目前,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与任课教师相比,其地位和待遇偏低,职称评定到中级后大多不能再评高级职称,其评先评优、外出培训、参观考察等机会也较少,导致装备管理人员不稳定,甚至产生埋怨情绪,一有机会便想方设法跳出装备管理岗位,难以提高一些能力较强且愿长期从事装备工作的的素质。要建设高素质的教育装备管理队伍,必须将高素质的人才吸引进和留在装备管理队伍,且让其享受与任课教师同等的待遇。所谓享受任课教师同等的待遇,就是在评聘职称、晋级、进修、评先及福利待遇等各方面要与其他教师一视同仁,机会均等。首先,要确定其教师名誉。只有承认其是教师,才能名正言顺享受教师待遇。其次,要制定一个完整的教育装备管理队伍工作的评价体系,定期对装备队伍的工作成绩、科研成果进行评估检查和认定,对成绩突出者及时给予表彰宣传,晋升提级,促进装备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第三,学校在评聘职称、晋级、进修、评先等方面要兼顾甚至照顾装备管理人员,使其机会均等。第四,要根据学校规模、当地教育规模和装备工作的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减轻其过重的工作量。第五,切实关心和改善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除了落实兑现现行的劳保待遇外,还应修订或制定更加科学和适应现时环境条件的劳保待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6.提供培训机会

职称初评意见建议范文 第三十一篇

总结一职称评审工作建议:职称评审工作总结范文

1、要提高教学质量职称评审工作建议,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职称评审工作建议,我做了下面职称评审工作建议的工作职称评审工作建议: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我现在带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而数学每个班中的后进生肯定存在,给我的课后辅导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在班级中设置“小组帮”的活动: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八个大组,一个大组长和一个小组长,这两个人齐心协力管理好六个组员的各方面,每个小组中分配一个后进生,进行重点帮助。一个学期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这其中还有许多待改进的细节,希望在学期这一方法能更完善,实现优生带后进生的好效果。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方面,虽然已经是第二年了,但和同事比起来还很不够,所以听课是我学习的一种很好的途径。个人在听课前先对开课教材进行研究,再自己在心里略微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在听课过程中就可以将开课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进行对比,从而汲取精华,及时进行反思别人设计的意图及效果。

4、珍惜开课机会,在磨课中成长

育。学生的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场所,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楷模。对学生耐心指导,给予适当机会进行鼓励。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学习以及生活,使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并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运用学校、家庭各种因素提高学生的成绩。当然,针对不同性格以及家庭环境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一点,我还必须不断的进行摸索。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几个班级几百个学生。在班级教学中,不仅有开课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是非常显著的,本学期我共展示了两节课:《平移和旋转》和《秒的认识》。通过这两节课的开出,我觉得重要的是在不断的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尤其在课堂细节方面的处理,让我明白了一堂好课背后隐藏着那么多的“秘密”,而我也体会了自己的教学细节方面做的如此欠缺,让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5、努力做好“教书”和“育人”,在教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互动,要使整个课堂的互动成为有效教学的积极因素,教师就需要进行有效的班级与课堂管理。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想胜任教学,还必须具备班级与班级组织管理方面的知识,不但要掌握班级中学生整体上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也要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在教学中选择最恰当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这也就需要更加努力的工作,更加积极参加素质教育的实践,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不断的提高自己,这样才能给予下一代更好的教育!

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二:职称评审工作总结范文

几年来,我在工作中,坚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新的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也提出新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知识面,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不断努力,现对近年来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提了的,要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在教学工作中,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所任班级成绩突出,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我会继续努力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努力奋斗。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本人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与党保持一致,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恪守职业道德,情操高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持在一切场合都为人师表,维护教师的良好形象

从99年至今,本人一直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兼任数学教研组组长。能积极配合学校教导处开展各项教研活动,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各种业务培训,潜心教研,锐意教改。本组教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数学科目一直成为我校的优势科目。在教学上,我切实抓好教学的每一个基本环节,深钻教材,认真备课,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合理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精讲精练,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反对题海战术。加强培优补差,对于数学方面的特长生,要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这些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强课外辅导,善于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也能学好数学。从而使整个班级数学成绩逐步上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所带的毕业班的数学成绩年年居全处前茅,特别是近三年都名列第一。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也笔耕不辍,撰写了多篇有创新意识的教研、教改论文在校内和处内交流,自觉地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多次参加处内的数学公开课、优质课、教研课比赛并获奖

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因此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求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远大的志向。对学生“严字当头,爱在其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将爱心洒向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学生。建立家访制度,使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受到了学生及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由于我的出色努力,班上工作井井有条,我班多次被评为文明,我本人也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本文发布于:2023-02-15 04:09: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043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初评   意见建议   职称   范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