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春
建筑学C101 [作业一]
内 容:
1.前期报告:前两周(1)什么是城市设计、目标、对象、表达形式等。[了解和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及一般编制程序、内容和方法;]
(2)城市设计的成功案例研究至少两个,要求有分析及总结。
2.中期报告:第六周(1)针对所选对象的直接分析及间接的理论资料的引用
(2)构思过程的所有图解及思考
(3)初步方案完整表现[成果要求含dwg文件]
3.最终报告: 第十周(1)方案构思的关键性思路表达
(2)全套文件汇总的汇报稿
(3)作业要求提交的全套图纸
要 求:
1.以上过程文件可用doc、pdf、ppt格式,两张光盘提交[正版及备份]
2.图文并茂,适量的文字,尽量多用分析图阐释、图解问题。
3.所有成果色彩应简单明了,避免抄袭、重表现轻内容。
4.提交电子文件以及图面以自己的[学号+姓名]命名,不正确者影响成绩。成 绩:过程成果占期末成绩20%。
城市设计作业要求
城市设计调研思路范文 第二篇城市线性空间的城市设计实践
——以昆明彩云北路、广福路沿线城市设计为例
[摘要]本文立足城市设计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分析城市线性空间在城市活动起到的重要作用,结合城市干道沿线的城市设计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实施非法定规划的城市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并以昆明-苏黎世友城合作项目——彩云北路、广福路沿线城市设计为案例,对以城市道路为主的城市线性空间的城市设计的策略、设计框架、内容、方法和实施做出了相关探索。
[关键词] 城市设计;线性空间;城市道路;设计实施
1.城市设计的相关认识
.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虽然在1940年才被提出,但城市设计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总结城市设计概念的演化与发展情况,城市设计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城市设计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作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城市线性空间的城市设计
当设计者面对一个城市进行初期的城市设计的时候,通常都是以点状、面域空间为单位进行设计,一般只注重每个空间单位自身的功能要求和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却忽略了各个空间单位之间的联系。然而人的活动本身总是沿着线进行的,所以城市中线性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的主要空间形态,是城市中最富有活力的器官。但常规城市空间却忽视了连接区域地带的设计,也就是忽视了能够产生最多人流移动、产生最敏感美学区域的线性空间设计。
.城市干道的城市设计
城市干道沿线地区的城市设计是一种线性城市设计类型。它与常见的城市商业街或城市中心区等类型的城市设计不同的是它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这类地区在城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城市的重要界面,展现城市空间环境形象和城市活力的重要窗口;它也往往是城市的中心地区或城市重要的发展轴线,对于该地区的发展定位、功能整合、土地利用和主要节点及重要项目的设计实施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它还担负着城市重要的交通功能,必须满足高效、便捷、安全的交通组织要求。.城市设计实施
城市设计作为非法定规划,其可实施性较弱,为了避免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尴尬境地,城市设计必须走法制化的途径。把城市设计的管理工作渗透到相关城市规划编制、评价和审定到实施的整个运作过程中,通过全方位的运作过程赋予城市设计运作、组织、管理多方面的职能和角色。
以下笔者以昆明彩云北路、广福路沿线城市设计为例,分析该类地区城市设计的基本内容、编制方法、设计实施。
.背景
昆明2008新版城市总规确定了城市由“圈层拓展”向“轴向发展”转变,由“单核心”向“多组团”转变,城市空间向南的发展方向。作为主城南部片区重要城市主干道的彩云路和广福路在城市南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随着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城市生态控制的需要,彩云北路和广福路的主导功能出现分化,彩云路作为城市组团的通道作用日趋明显,而广福路生态隔离作用日趋强调(图1)。.现状
彩云北路位于昆明主城与呈贡新城之间,是联系主城与呈贡新城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昆明面向东南亚、南亚及滇南地区方向的重要对外通道。广福路位于昆明市二环路以南,局部路段为三环路,西起滇池度假区,东至昆玉高速公路,是联系昆明市南部片区的重要交通走廊。
从编制范围上来讲,本次规划摒弃了以往只关注道路两侧进深在50米~100米 范围内的“一层皮”的设计,而是将道路两侧各12个街坊的用地一并纳入城市设计的编制范围。广福路规划范围:广福路西起滇池路、东至昆玉高速,全长公里;规划
2.昆明彩云北路、广福路沿线城市设计
.概况:
范围约10平方公里沿线用地主要以2
行政、商贸、文化、体育、居住、绿地为主。彩云北路规划范围:南起规划南绕城公路、北至朱家村立交,全长约10公里;规划范围面积约9平方公里,沿线用地主要以行政、商贸、文化、体育、居住、绿地为主(图2)。.问题
纵观两条道路两侧用地几年的建设情况,可以看出,两条道路沿线的城市建设速度相当迅速,在缺乏总体控制的前提下,各开发商划地而建,并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和形体要求,沿线用地开发混乱,建筑之间协调性较差,城市公共空间缺乏等问题,总体呈现出无序发展的趋势。.规划定位
通过对城市发展背景及两路沿线现状问题分析,得出本次城市设计的核心目标在于塑造彩云北路、广福路区域的特色形象;构架出沿线的空间结构;并引导实现区域的有机生长。
彩云北路区域的定位:以现代恢弘的人文景观为主、联系主城与呈贡新城的城市门户通道区。
广福路区域的定位为:体现城市水系景观、宜居环境的特色景观文化走廊区(图3)。.策略
本项目作为昆明-苏黎世友城合作项目,瑞士方面专家在城市设计理论和策略上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撑。.城市意象塑造城市形象
凯文·林奇以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三个城市为例,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在彩云北路、广福路城市设计中,为给行人一个可读、完整、明晰、特色的城市意象,应用凯文·林奇提炼的城市设计五要素来塑造道路沿线的城市意象。.新概念轴线构架城市空间
新概念轴线:提炼东西方线性空间设计精髓,用新概念轴线来构架彩云北路、广福路沿线城市空间,首先强化沿线城市设计的整体性,其次同时结合沿线的各部分功能、开放空间等元素组织空间序列,从而构架出有序而强烈的城市空间(图4)。.触媒模型辐射城市有机生长
彩云北路广福路沿线的城市生长模型不同于传统的旧城改造、城市更新模型,也不同于城市新城的构建模式,对于已经快速城市化的彩云北路广福路城市区域,应构架一种新的城市生长模型来引导,以确保城市设计能有效实现。
深入分析沿线及周边有效积极的触媒元素,建立触媒模型,利用触媒项目形成的亚效应,辐射周边,带动整体城市区域的有机生长更新。.沿线城市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
本次城市设计涉及55个分区中的17个分区,原来各片区中主要存在着道路、河道退界不足,居住过多,公共配套不足,缺乏相关控制指标及建设形象引导,未能体现最新的交通、功能、景观要求。本次城市设计着手于增强公共配套设施比例,提高绿化面积,理顺交通系统,结合最新要求,提出相关控制指标及建设形象引导。通过从新组织沿线用地功能,彩云北路是以公共设施用地为主,居住用地为辅;而广福路是以公共设施用地为辅,居住用地为主。同时在生活、居住、交通、游憩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功能混合,共同营造城市活力(图5)。.结构功能分析
规划根据现状发展条件和自然山水景观控制为基础,形成“一脉一廊、三区六片、多节点”的结构布局(图6)。
.道路交通分析
城市设计调研思路范文 第三篇上高县新城区城市设计设计说明
前言:
现代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相关理论和实践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充实过程中。一般认为,从城市设计范围和尺度来划分,它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城市设计。宏观城市设计---即总体城市设计;中观城市设计---即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微观城市设计---即重点地段城市设计。重点地段或城市节点是泛指城市中功能、活动、视线汇聚的焦点、地点和场所,如城市街道、商业中心、重要建筑群、广场、滨水地段等。
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是城市形体环境,其基本要素为在设计中经常被用以构筑城市环境的主要成分与素材。基本要素一般可分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及社会要素等,从城市宏观、中观、微观层次上分析,其最基本的有城市用地、建筑实体、开放空间及使用活动等。
一、规划设计背景
《江西省上高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评审稿)将县城的性质定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等为主导的山水园林城市。提出“东进、北跨、南调、西抑”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其中“东进”指在镜山大道以东,镜山以南,锦江西北面,即在规划范围内的新城区,是上高未来的新城市中心区,是新上高、新经济、新形象集中发展的区域。关键是整合新老城区的发展优势,整体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的一体化
二、项目概况
本次规划设计的范围,西起镜山大道,北至镜山公园,东、南至锦江。面积约为平方公里公里。规划区位于上高县城的东部,镜山大道以东,锦江以北,规划320国道以西,镜山公园以南。
三、设计依据及指导思想
㈠、设计依据
1、《_城乡规划法》;
2、《上高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5)》
5、《上高县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6、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及相关地方规定;
7、规划区1/1000电子地形图及用地红线图。㈡、指导思想
针对外在的自然环境条件,通过调整和更新城市道路空间,将其纳入城市整体空间系统中,整合新老城区的发展优势,整体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一体化。
四、设计原则及目标
1、设计原则
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依据《江西省上高县总体规划》,确定该城市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
以市民大众要求为本源,时时刻刻考虑市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切实为公众造福。重视人对各类要素的体验和情感,更好地创造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2)、生态优先原则
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的,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寻求生态环境优化。通过道路建设,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同时对沿线的山体、水体进行控制与保护。
(3)、个性表现原则
充分挖掘与利用各类要素的特色资源,强化城市道路特色。(4)、整体协调原则
正确处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人与自然关系、建筑与建筑关系、建筑与空间关系、空间与环境关系等,促使其有机结合。
五、整体景观框架
整个规划空间以政府前面的中央地带的景观为景观中心,全县以一条穿城水系为景观轴线,在东面形成一个环城的水系景观轴,使水系渗透到城中的各个街道。另外,政府前面的中心广场,不仅能够满足城市的景观需求,还能提供给人们娱乐休闲场所,使政府前面的开敞空间使用率更高。景观流线更流畅。
六、整体空间设计
整体景观空间设计是将街道形象整体空间品质的要求相对具体地落实到街区风貌的各项景观组成要素之中,通过对各项景观组成要素的空间品质的概念性设计及其意境表达,来达到控制和引导城市建设的目的,从而实现对街道整体形象风貌和特色的塑造。
1、总体结构
上高县新城区的结构形式为节点----组团式结构,通过街道和滨水岸线将城区分为四个节点、三个组团。
2、总体布局
节点:自北向南分别为文娱节点、行政节点、绿地节点、商业节点。组团:自东向西分别为行政办公组团、商业娱乐组团、居住组团。
节点与组团之间联系密切,互相渗透,尤其是文娱与行政办公相互渗透,使得功能使用上更加和谐。东边的居住组团中包含着小部分商业,让商业服务于居住,使得每个组团能够形成各自的体系。
七、景观设计
上高县新城区是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布局合理的综合性城区,整个规划地块西边以行政办公为主,东边以居住区为主,北边以文化娱乐区为主,南边以商业为主,形成明显的体系。
1、形式与体量:建筑的形式与体量应与周边环境及其使用功能相协调。道路中央两则建筑由于其使用功能的不同而形成了建筑形式与体量的多样性。行政办公、商贸、等建筑体量较大,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体量较小,且与周边环境协调,设计强调显山露水,以体现街道景观与山水园林城风貌和谐统一。
2、街墙与天际景观:街墙景观设计强调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与连续性,建筑外墙的装饰要求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滨湖东路沿线重要交叉口或重点地段规划3~4幢高层建筑物,结合过渡地段的多层建筑群、低层休闲娱乐设施,辅以自然山体、水面,形成高低错落,变化丰富的天际轮廓线。
3、节点景观:节点空间是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交流、集散等多项服务功能的城市开敞空间。规划通过中心景观以及水域岸线的设计布置,以创造一种宜人的空间环境,结合街头绿地、广场、小游园、小品等设施,使街道的生活气息更浓,人气更旺。
4、绿化景观:该城区绿化景观遵循传统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街道两旁行道树为点,环湖绿带及道路隔离带为线,中心景观为面,通过植物的常绿与落叶搭配、高矮搭配、春夏开花与秋冬开花搭配,形成一个有声有色、生机盎然的绿化景观体系。
八、局部城市设计
局部城市设计是对分路段(节点)作重点设计并形成若干城市设计导则,指导建设实施和管理。具体的表达形式为城市设计图则,设计图则是城市设计的思想,要求以条文、图示相结合的综合表达。图则采用“一页纸”形式使表达简明、清晰,方便管理查阅使用。根据道路及两侧用地的结构特征,上高县新城区地区城市设计共作了4个分图图则。为了进一步指导实施,在图则中尝试对部分节点的环境做意向性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街头绿化、道路绿化、水面、小品、铺地等城市街道主要景观要素。希望通过实施城市设计,滨湖东路街区环境取得明显成效,吸引公众参与城市建设,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景观环境。
城市设计调研思路范文 第四篇城市设计空间分析
一、视觉景观秩序分析
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影响:自上而下成为特定整体寻求物质表现的载体(政治制度)
视觉艺术、形体秩序
二、认知意向分析
建立在居民对城市空间形态认识和认知图式综合的基础上
两个基本:易识别性---基础;可意向性----目标
城市设计意象五要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标志
三、基地环境分析
设计地段相关各种外部条件(社会、文化、自然、地理、形体、心理等)日照、通风、防风因素考虑建筑设计及布置
地形因素
旧城保护价值
四、心智地图分析——询问、书面调查、画图
通过心智地图可以识别出对于体验者来说重要的和明显的空间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从而为城市设计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出发点。
基本特征——“外形”、居民对城市设计和空间环境的理解
五、标志性节点空间影响——偏重局部空间环境分析
标志性建筑物对周边影响(视觉影响范围、空间视觉、空间视角、归纳总结)
历史文化特征(保护、强化、弱化)
六、空间序列视景分析
有意识地利用一组运动的视点和一些固定的视点,选择适当的路线对空间视觉特点和性质进行观察,并进行图纸标注,对空间艺术特点和构成方式进行分析
拍摄序列照片---草图透视分析----电脑模拟分析
城市景观——空间意识的连续系统
七、空间注记分析
综合基地、序列景观、环境行为等环境分析优点
将各种感受要素(视觉景观、建筑细部、人的活动等)用多种手段记录下来,进行系统表达与分析
方法:全景式的、带有强烈行为主义色彩的空间分析途径
城市设计调研思路范文 第五篇城市设计调研报告
调研提纲
1、查资料:a、调研地段历史状况
b、地段的发展过程
c、地段及附近建筑和居民生活现状
d、其他城市对老城区改造的成功案例
2、现场调研内容:a、建筑的现状、功能及风格特色(附表)
b、地段内居民的居住状况、生活状况
c、商业设施、开放空间的分布
d、交通状况、人车流量(附表)
3、寻找侧重点,确定主题
通过简单的分析讨论,我们决定在调研后,寻找低端的优点并发扬,改善地段的短处,将我们的设计主题围绕地段的特色展开。
调研报告
1、地段现状:a、建筑多为中华巴洛克风格,但是损坏严重
b、大多建筑一层用来作为店铺,二层以上很少有人居住,周围街
道脏乱差,生活环境恶劣
c、缺少公共绿地
d、交通混乱,人车混行
2、建筑及街区的保留价值:a、历史价值——道外区的店铺大多是老字号,并且
多数是在外国势力侵入下发展的民族资本,这可以看做是民族资本的发展史
b、文化价值——东西方交融下的市井文化,体现了
哈尔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c、建筑价值——中东铁路修建后,道里区大多为俄
国人居住,而道外是中国人聚居区,在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下,民族工匠吸收外国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目前为止,道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d、商业价值——文化资源引发人文意义,从而振兴
传统商市
e、旅游价值——哈尔滨本土的人文景观,不仅可以
吸引外地人,更可以让本地人流连,创造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3、保护方式:a、腾迁——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建筑特色,但老道外的真实生活
得不到保护
b、局部回迁——保留传统老店和部分老居民,复原老道外人的生
活方式
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总结出地段内现存的几点矛盾:
1、建筑老化与现代生活需求的矛盾
2、生活环境差、绿地较少与现在高水平的生活品质之间的矛盾
3、商业价值与过少的商业开发元素之间的矛盾
4、交通混乱,拥挤无序,与现今交通工具发展迅速之间的矛盾
5、居民生活水平与周围相差较大
解决方法
1、对破败建筑进行立面修复,保留外墙,对内部空间结构进行现代化的改造,是指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2、改变当地居民的居住模式,拆掉部分拥挤建筑,把原有建筑修缮成院落式,突出居住文化的特色,增加了绿地率。
3、在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引大量的新潮文化,比如,在原有的建筑文化、居住文化、饮食文化以外,吸引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进行展示,引进书店、演艺、娱乐、艺术品拍卖等文化产业。
4、保留外围道路通车,基于内部车流量较少的情况,把北头道街、北二道街、北三道街改为步行街,解决交通混乱的问题。
5、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把特色老店回迁,既能保留文化特色,又能解决当地居民的工作状况,借鉴乌镇的旅游模式,其他居民可以把特色院落改为民宿,复原老道外人的生活习惯。
上海新天地:继承与开发同步,传统与现代同步
保留建筑外皮,改造内部功能和结构,并引进新的生活内容 上海田子坊:在里弄民居基础上发展出来一个创意集市
城市设计调研思路范文 第六篇城市设计调研报告
浅谈现代城市公园的设计
---以石家庄市明珠公园为例
摘要: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本文根据在石家庄市明珠公园的实地观察、感受,结合上课所学,对明珠公园的设计特色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现代城市休闲公园 城市特色
一、城市公园在城市设计中的地位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其次,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开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园将不再单一的服务于市民,也将服务于旅游者;再次,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娱乐,而且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动,城市公园将会增加更多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主题的产品。城市公园不仅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还具有美化城市、调节城市小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维系城市生态平衡和防灾减灾等多种生态效应。高质量的公园,形象鲜明、功能多样,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标志。
二、城市公园的功能与特点
城市公园的传统功能主要就是在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
1、生态
城市公园也是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大批园林绿地的建设,使城市公园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的绿色生态斑块,是城市中植
物资源最为丰富之所在,不仅在视觉上给人
以美的享受,而且对局部小气候的改造有明
显效果,使粉尘、汽车尾气等得到有效抑制,被人们称为“城市的肺”、“城市的氧吧”。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城市公园在改善生态
和预防灾害方面的功能得到加强。城市公园
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和保护生
物多样性起着积极的、有效的作用。
2、空间景观
现代城市充斥着各种建筑物,过于拥挤,存在缺乏隔离空间、救援通道等问题,城市公园的建设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解决办法。城市土地的深度开发使城市景观趋向于破碎化,唐山市由工业化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城市景观严重破碎的问题。而城市公园在措施得当的前提下,可以重新组织构建城市的景观,组合文化、历史、休闲的要素,使城市重新焕发活力。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许多知名的大型综合公园以其独特的品位率先成为都市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城市公园也起到了城市旅游中心或标志物的功能。
在很多地震多发的地区,城市公园还担负着防灾避难功能,尤其是处于地震带上的城市,防灾避难的功能显得格外重要。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都让我们认识到防灾意识的提高以及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而城市公园在承担防灾、避难功能上显示了其强大作用。美育 从城市公园诞生开始,它就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各种流派,或多或少地都能在城市公园中找到它们的踪迹。城市公园融生态、文化、科学、艺术为一体,符合人对环境综合要求的生态准则,能更好的促进人类身心健康,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水平、社会行为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三、石家庄市明珠公园
下面根据在石家庄市明珠公园的实地观察、感受,结合上课所学,对明珠公园的设计特色做简要分析。明珠公园位于北二环西路,占地面积公顷,绿地率70%,园内共有乔木29种,灌木25种,绿篱2400平方米,月季2600平方米,草坪30000平方米,绿被植物300平方米,园内主要景观有音乐喷泉,抱月池,临风亭等。该园以河北历史文化为主题,构成游览空间。园内序列广场圆形图案,象征民心河一串串明珠;临风抱
月亭为全园制高点,亭下瀑布落
入湖面,形成“高处临风,水中
抱月”的自然景观。文化广场是
全园景观文化的聚焦点,河北的历史文化和植物造型在此得到
充分体现。
优点: 1 园内轴线突出,空间组织能力强;园内小路高低起伏,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公园紧临周边小区,居民使用起来很方便;休闲娱乐设施丰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园内入口的圆形广场为居民们丰富的健身操活动提供方便。
缺点:1 公园内可观赏的景观比较少;第三个圆形广场的可
使用面积比较少,因为绿树围合感比较
强,人们喜欢在那踢毽子,所以很多人
一起活动的时候,空间略显局促;有绿篱围合的圆形广
场的使用率非常低;树阵广场位置比较偏
僻,人流集中时段比较少,树下空间的利用率也比较低;有些地方的道路铺装
尺度不符合人体尺度,还有的砖与砖之
间的间隔太大,行人有崴脚的可能;公园的有些现有设施
需要修缮,比如坏了的桌椅,尤其入口的喷泉,水体不循环,影响整体美观。
方案改造
1、在方形广场的左右两边分别做两个不同的回廊空间,左边回廊趣味性强,而右边回廊空间使用性强,增强土地利用率;
2、在厕所空地前增设人流集散空间,是空间更加合理;
3、第三个广场的左半边部分设置凹形绿篱,内设椅子,提供休闲私密空间;
4、右边空地部分增设一个圆形广场,加强公园主题,同时提高空间利用率。
5、在树阵广场前同样增设方形广场,提供人流集散地,加强树阵广场的利用率。
四、结束语
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和现场调研实践,我们逐步认识到,在进行城市公园的设计时,必须从城市设计这个整体上去把握,城市公园属于城市公共空间,是整个城市生命体系统中的呼吸系统,它不仅为城市建设提供绿色有机的使用观赏空间,也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增强了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城市设计调研思路范文 第七篇海绵城市设计要求
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应以相关职能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作为责任主体,落实有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城市规划建设相关部门应在城市规划、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情况的审查。
适宜作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载体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在园林、道路交通、排水、建筑等各专业设计方案中明确体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内容,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设计程序
(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目标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并结合气候、土壤及土地利用等条件,合理选择单项或组合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技术及设施(详见本章第七节)。
(2)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应根据设计目标,经水文、水力计算得出,有条件的应通过模型模拟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优方案。
(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的各阶段均应体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平面布局、竖向、构造,及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衔接关系等内容。
(4)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与审查(规划总图审查、方案及施工图审查)应与园林绿化、道路交通、排水、建筑等专业相协调。
场地设计
(1)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等。
(2)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径流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
(3)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除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渗井等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外,还可结合集中绿地设计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等相对集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衔接整体场地竖向与排水设计。
(4)景观水体补水、循环冷却水补水及绿化灌溉、道路浇洒用水的非传统水源宜优先选择雨水。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的建筑与小区,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要求,其他建筑与小区宜参照该标准执行。
(5)有景观水体的小区,景观水体宜具备雨水调蓄功能,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据降雨规律、水面蒸发量、雨水回用量等,通过全年水量平衡分析确定(详见第四章第八节)。
(6)雨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应设置前置塘、植被缓冲带等预处理设施,同时可采用植草沟转输雨水,以降低径流污染负荷。景观水体宜采用非硬质池底及生态驳岸,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或生长条件,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土壤渗滤等辅助手段对水体进行循环净化。
(1)屋顶坡度较小的建筑可采用绿色屋顶,绿色屋顶的设计应符合《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规定。
(2)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
(3)建筑材料也是径流雨水水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优先选择对径流雨水水质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建筑屋面及外装饰材料。
(4)水资源紧缺地区可考虑优先将屋面雨水进行集蓄回用,净化工艺应根据回用水水质要求和径流雨水水质确定。雨水储存设施可结合现场情况选用雨水26
罐、地上或地下蓄水池等设施。当建筑层高不同时,可将雨水集蓄设施设置在较低楼层的屋面上,收集较高楼层建筑屋面的径流雨水,从而借助重力供水而节省能量。(5)应限制地下空间的过度开发,为雨水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
小区道路
(1)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径流雨水汇入绿地内低影响开发设施。
(2)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路面雨水首先汇入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设施内的溢流排放系统与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或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3)路面宜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路面设计应满足路基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
小区绿化
(1)绿地在满足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应结合绿地规模与竖向设计,在绿地内设计可消纳屋面、路面、广场及停车场径流雨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城市设计调研思路范文 第八篇《城市设计》讲义
目 录
第一讲、城市设计概念的发展—————(9)第二讲、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10)第三讲、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17)第四讲、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
(一)——(24)第五讲、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
(二)——(27)第六讲、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
(三)——(32)第七讲、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42)第八讲、城市设计导则的科学意义———(48)第九讲、城市设计实例分析——————(58)
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
第一讲、城市设计概念的发展
一.城市设计为何古已有之——传统城市的历史积淀 1.社会经济的缓慢发展 2.城市理想的不懈追求 3.地域特色的相对稳定
二.城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城市设计的发展背景 1.传统城市中的传统建筑学的主导作用-古代城市 2.近代城市中城市规划学科的逐渐形成-近代城市 3.现代城市中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分野-现代城市
4.从CIIC DESIGN 到URBAN DESIGN-现代城市设计思想的形成“建立城市设计概念并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的分离的领域,而是要恢复对一个基本的环境问题的重视。”-----《Towns and Cities》()
5.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 6.美国的城市创造
7.中国的城市形象工程
三.城市设计的丰富与发展-体形环境到公共策略
1.体形环境思想---城市设计对传统建筑学和形态艺术的继承 2.文脉、形态、机能、感知…---城市设计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四.城市设计的再认识-传统的积淀、纷繁的理论、多样的设计、管理的政策、工程的实践、发展的观念
第二讲、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城市与城市设计 1.“城”与“市”----城市的历史特征
“一部城市建设史,也可以从城市设计角度来写,即写成一部城市设计史。”----吴良镛
“城”—是防御性的概念,为社会的、军事目的而兴建,边界鲜明,形态封闭、内向。
“市”---是贸易、交易的概念,为生产活动、商品交换的目的而形成,边界模糊、形态开放、外向。
2.“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自下而上”的城市一般是以聚落为基础,从不自觉得自然村落逐渐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城市;城市没有一个预先构想的目标与形态,依实际发展需要,在自然环境、客观规律做用下长期积累而成,因此也被称为“自然城市”。特点:城市形态自由灵活、有机多变;体现出一种“约定俗成”的群体控制规律、“渐进的城市设计”思想;其自由发展的程度也是相对而言的。3.“自上而下”----城市设计的发展
“自上而下”的城市是指主要按人的主观作用、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或某一统治阶层的理想模式建设的城市。它通常以一种法定的设计准则,在严格的控制和要求之下进行建设实施。因此也被称为“人造城市”,它是一种控制机制下的建设方式,一般在集权统治的社会制度下“自上而下”而形成的城市较多。
特点:城市形态表现着规则的用地、严谨的构图、鲜明的等级和全面的计划,几何形式很强。
4.“交替发展”----城市设计的规律
虽然城市大体上有这两大分类,但大多数城市是两者兼有之,不是能够完全分得开的。由聚落式的村屯“自下而上”逐渐发展,经过了一定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和秩序。以后,这类城市的发展、规划与设计是以其固有的体系和秩序为前提,再发挥人为的作用,“自上而下”使之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城市。
这类城市一般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者兼容并蓄,是符合特定条件下城市发展需要的。
“自上而下”的城市在设计上的控制较严格,必须遵循特定的法则和模式;而“自下而上”的城市在设计上就显得灵活、自由,因地制宜和随机应变。
城市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城市环境是能够被设计的,特别是现代城市尤其需要设计。无论哪类城市,只要经过良好的设计和再设计,其环境就具有“适居性”,反之不然。可见城市需要设计,也能够被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设计。城市设计学科也因此必然将得到发展和完善,因此,这门学科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二.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含义、内容、层次、类型 1.城市设计的含义----相关定义
(1)“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中国大百科全书》(2)“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作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3)“城市设计是当建筑进一步城市化、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化时对人类新的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都市问题事典》
(4)“城市是有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设施等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市镇设计》(F。吉伯特)
(5)“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论城市---它的产生、成长与衰败》(E。沙里宁)2.城市设计的内容----两种形式
(1)工程设计性----Conceptual plan, Project design 特点:规模较小、微观具体
(2)政策过程性----Policy control,Guide-line 特点:规模较大、宏观抽象 3.城市设计的层次----三个层次(1)整体环境城市设计
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构造城市景观体系;
布置城市公共发展空间;
设计城市竖向轮廓。(2)重点片区城市设计
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是以总体城市设计为依据,对城市的重点地区在整体空间形态、景观环境特色以及人的活动所进行的综合设计。
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重点对片区内的土地利用、街区空间形态、景观环境、道路交通以及绿化系统等方面作出专项性设计,对建筑小品、市政设施、标识系统以及照明设计等方面进行整体安排。
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应与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紧密协调,构成规划管理的依据。(3)城市重点地段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是对城市重点地段或重要节点的环境空间形态,包括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建筑界面、容积率、公共开敞空间、建筑风格和色彩、绿化配置、树种选择,及人文活动等城市设计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具体组织,为引导场地设计、建筑设计和环境整治,提出相应的开发与保护的控制要求和意象性方案及管理细则。
其主要类型包括:街道空间、城市广场、城市滨水空间、重要节点地块。4.城市设计的类型----三种类型
(1)开发型城市设计(Urban Deelopment Design)
(2)保护型城市设计(Urban Conration)和 城市更新(UrbanReitalization)(3)社区设计(community Design)----唐纳德.爱坡雅()(美)
三.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目标、对象、元素、评价 1.城市设计的目标----四个目标(1)理想目标与基本目标
理想目标----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改进人的空间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品质。
基本目标----城市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强调创造最好的空间环境,而是强调必须防止最坏的 空间环境出现。(2)四个具体目标
----功能的目标---功能的确定与不定----变化的问题---环境的变化与不变----为他人设计---设计的主观与客观----美学的目标---景观的保护与创造 2.城市设计的对象----三种空间
空间环境---骨架空间(Framework space)
象征空间(Symbolic space)
目的空间(Objectie space)
控制内容-质的控制:城市功能(Function)
-量的控制:发展强度(Idensity)3.城市设计的元素----几种归纳(1)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分析:
路径(Path)
区域(District)
边缘(Edge)
节点(Node)地标(Landmark)(2)城市设计的20个主题
标志、眺望、广场、中心公园、水边、历史文物、艺术品、趣味、水体、林荫道、花园道、商业街、散步道、街景、街角、立面、小品、路标、广告、照明
4.城市设计的评价----几种阐述(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2)美国城市系统研究和工程公司(USR&E)与环境相适应(Fit with tting)
可识别性的表达(Expreion of identity)可达性与方位(Acce and Orientation)对活动的支持(Actiity support)视景(iews)
自然要素(Natural elements)保护观众的视野
维护与管理(Maintenance and Care)(3)英国“城市设计小组”的总结 创造“场所”(palce)多样性(ariety)多样的形式(form)多样的类型(type)传承性(contextual)渐进性(incremental)人的尺度(human scale)通达性(acceibility)易识别性(legibility)适应性(adaptability)
(4)林奇的五项“执行尺度”(Performance Dimension)(1981)活力、感觉、适合、可达性和控制 两个衍生原则
效率、公正(Efficiency & Justice)
第三讲、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
在城市设计领域中,“城市中一切看到的东西,都是要素”。建筑、地段、广场、公园、环境设施、公共艺术、街道小品、植物配置等都是具体的考虑对象。作为城市设计的研究,其基本要素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使用(LAND USE)
1、概念
土地使用是城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土地使用功能布局的是否合理,对空间环境品质、交通流线组织、城市景观环境、城市运行效率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应注意加强城市土地的综合利用研究,同时注意对自然形体要素的积极保护,提倡 “设计结合自然”。
2、四个主要考虑因素
---开发强度和土地使用的经济性---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
---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与人口密度
3、其它因素
---环境行为、空间感受---混用开发、保持活力
二.建筑形态及其组合(FORM AND BULK)1、概念
建筑群体环境是城市空间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城市中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造型、材料、色彩等都对城市空间环境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城市设计的研究虽然不直接设计建筑物,但在一定程度上将建筑形态及其组合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广义上讲,建筑群体还应包括城市环境中的重要构筑物,如:电视塔、水塔、桥梁、堤坝等。
建筑群体只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时才能对城市环境的建设作出贡献。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城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新的设计,设计者不仅要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它物体之间的关系”。2、建筑体量
高低、大小、形状。3、建筑形式
风格、色彩、材料、质感。4、管理依据
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空地率)、建筑高度、体量、沿街后退、质感、色彩以及环境影响等。
5、设计思想 “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Design City Without Design Building)” 6、控制原则
--保证城市绿化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保护历史建筑的景观条件与周围建筑的协调关系
--保证城市街道、广场等人流聚集和停留的场所有合理的日照和良好的视觉感受
--保护建筑物之间的文脉关系及空间比例--保护城市天际线的美观与特色 三.开放空间(OPEN SPACE)1、概念
开放空间是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公园、休闲空间等。它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和功能性。开放空间的评价并不在于其是否具有细致完备的设计,有时未经修饰的开放空间,更加具有特殊的场所情景和开拓人们城市生活体验的潜能。
城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开放空间的基本功能特征: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提高生活环境的品质;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组织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体现文化、教育、游憩的职能;改善交通,提高城市的防灾功能。
2、开放空间体系--“城市生活的客厅”--街道(步行街、景 观大道...)--广场--公共绿地--滨河地区--建筑物之间的公共外部空间等
3、室内公共开放空间--室内步行街--中庭--建筑灰空间 4、设计原则--边界明确形成积极空间--注重重点空间的步行 化和设施建设--强调公共空间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情味
四.步行街区(PEDESTRIAN WAYS)1、概念
步行区在美国的区划法中被称为:“Traffic Free Zone”,即人车分离、没有机动车辆行走的区域。严格意义上说,步行街区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个特殊分支。把步行区当作城市设计的元素,是在五六十年代城市设计学科发展的高潮期,它作为城市历史保护的策略和与郊区购物中心的竞争手段受到人们的关心。
步行系统包括:商业步行街、林荫道、空中和地下步行街,其中步行商业街是步行系统中最典型的内容。
步行是市民最普遍的行为活动方式,步行系统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很好地组织步行系统,能够减少市中心人们对汽车的依赖,改善城市的人文和物理环境,保障市民的安全感,促进城市商业活力的提高。
2、步行区的交通组成步行街、步行广场、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和室内步行空间形成完整的步行系统,创造有活力的城市环境。3、居住环境中的步行区
人车分离的规划思想
4、步行区规划设计的原则--规划:可达性(交通组织、人车关系、容量适宜、往来方便),多样性(购物、娱乐、休闲、办公)--设计:整体布局、环境设施
五.交通与停车(PARKING AND TRANSPORTATION)1、概念
交通与停车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构成,当他们与城市公交系统、步行系统、以及轨道交通系统组织在一起时,对城市布局形态有很大的影响。2、意义
现代城市中,机动车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重视对交通与停车要素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可以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良性发展,宜人的道路景观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有效的停车组织更是对城市商业中心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六.保护与改造(PRESERATION AND CONSERATION)1、概念
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优美的城市景观需要时间的积淀,城市的风貌特色需要历史文化的内涵来体现,对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是城市设计学科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断发展的城市环境中,保护与改造已经成为永恒的主题。今天的保护与改造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仅仅对文物建筑的保护,而是涉及到更广义的传统建筑、空间场所、历史地段乃至整个城镇。“非但必须要保护并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迹和古迹,而且还要把一般的文化传统继承下来。”------《马丘比丘宪章》在我国对传统街区历史环境的保护与改造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南京夫子庙、天津古文化街的实践重新唤起了市民心中对往日的回忆和地方文化的认同,同时也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2、城市环境保护的几个层次---历史性文物古迹---历史地段---景观特色区域---城市传统格局等
七.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ENIRONMENTAL FURNITURE)环境设施是指城市外部空间环境中供人们使用,为人的活动服务的一些设施。建筑小品在功能上可以给人们提供休息、交往的方便。因此,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虽非城市空间的决定要素,但在空间实际使用中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小小的点缀依然要体现足够的舒适性和艺术性,才会给城市空间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八.城市标志系统(SIGNAGE)
标志与标牌是城市指认系统的重要元素,清晰的城市标志系统会给城市带来明确的指向性。
中国传统城市中的招幌、牌匾、灯笼、旗杆等是富有东方色彩的标志;在欧洲传统的装饰图案与简单明了的文字招牌受到广泛的运用。城市环境中无序的标志牌、广告栏、霓虹灯会给人带来混乱的信息,而标识系统的简单统一又会使城市环境变得单调无味,因此,现代城市设计中常常将城市标志系统的设计原则加以强调,丰富而不混乱、有序而不单调。九.使用活动(ACTIITY)
1、概念
城市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方面,城市空间形式、功能布局和形象特征对人的活动应该有积极的支持作用,而另一方面,人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行为活动参与也一直是城市设计关注的重要问题。
因此,城市设计空间和人的行为的相互依存构成了城市设计的重要要素之一。“舞台”与“演员”,使用活动和活动支持(Actiity and Actiity Support)
2、活动类型--必要活动--选择活动--社交活动
3、空间领域活动性质
--100米,可辨认人体的距离,是“社交区域”--70—100米,可辨认认得性别、年龄和动作--30米,可人出熟人,面部表情、头形、年龄--20---25米,进入干扰距离。
_《模式语言》的“四层以下”模式 浙江临海城市新区城市设计
第四讲、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
(一)一.田园城市理论—重新认识霍华德
1、“田园城市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垄断过渡。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农民涌向城市、社会矛盾加剧。
大城市“在任何地方,一方面是不近人情的冷漠和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另一方面是无法形容的贫穷;在任何地方都是社会战争,都是每一个家庭处于被围困的状态。”
----_《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2)思想的起源
---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8---社会改良而不是社会变革---示范试验与实现社会公正
2、“田园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1)对城市症结问题的认识---城市人口的高度聚集---城市地价的飞速增涨---城市财富的分配失衡(2)田园城市的构想
---用地规模:24平方公里(城市4平方公里、农业2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万人(城市3万人、农业万人)
---土地来源:政府贷款获得廉价土地、使用者缴纳“税租”---发展目标:示范、影响、改善
---社会城市—旧城不断改造,最终全面实现田园城市的目标。---社会改革的万能钥匙(THE MASTER KEY)---《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898年)关键:
--土地公有、自由结合、自然之爱、社会之爱--行政办法、过分集权、侵犯既得利益、妨碍自由
3、田园城市的试验(1)两座新城的试验:
---莱奇沃斯(Letchworth)(1903年)---韦林(Welwyn)(1919年)
(2)从对理论的宣传到对实验的经营
4、被淡化的社会改革理想
---1902年再版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社会改革思想的淡化。---“灵魂被抛弃、躯壳受歌颂”:一个有创见思想家的悲哀。
5、战后新城发展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新城运动”
1944年大伦敦规划中的伦敦周围8座新城的规划构想,开场了延续20多年的“新城运动”。
(2)“社会城市”与城市增长的正确原则
本文发布于:2023-02-14 22:13: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023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