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后感400字作文(6篇)

更新时间:2023-02-12 22:36:54 阅读: 评论:0

红与黑后感400字作文 第一篇

我最近再次拿起了《红与黑》这本着作,研读起来。我看了一个上午,终于在每句话都力穷看懂的基础上读完了它。这本书不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病态爱情的悲剧,也为我们展示了在红道势力和黑道势力统治下的法国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就我以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自然这种歧途不是简单地采取了某种有背社会道德的手段,而是来自他心灵深处的本质所发挥出来的。

他的平民出身,较高的文化,工作是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情暴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这是对那个社会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年轻有为的青年于连表面上看是被毁于病态的爱情,实际上是被毁于当时病态的法国社会。这正是很好的揭露了当时法国旧社会的黑暗。

我认为红色象征于连的追求人生意义,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义的人们吧!

红与黑后感400字作文 第二篇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退避或是反抗。那些当着小职员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或许平庸得舒适却被社会的前进所淘汰。能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决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当然不欢迎虚伪的言行作为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这样,于连悲剧性的结局除了昭示“个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对当今社会更实际的意义。

红与黑后感400字作文 第三篇

书籍就像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人们在知识的圣殿里尽情地摄取营养来滋补自己的心田。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认识到孰是孰非,变得异常重要。有一本书里记载了光明被黑暗逐渐吞噬的过程,让人明白两个极端不过只在一念之差,那就是《红与黑》。

它是人类古老文化的瑰宝,它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它是引导人前进的明灯,它是挫折与失败的克星,它是我心中那一缕最灿烂最温暖的阳光……《红与黑》——当我打开你的那一刹那,我就被你那幽默灰谐的语言,妙趣盎然的情节所吸引,让人忍不住如饥似温饱地向下读,恨不能有三头六臂,一睹为快。

当可怜的于连被伤害到自尊心时,我为他感到悲伤;当好德•拉莫尔小姐一而三地侮辱别人时,我心头怒炎不可抑制地燃了起来;当德•瑞纳夫人为爱奋不顾身时,我热泪盈眶……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哭过,笑过,爱过,恨过。在爱与痛之中,我大彻大悟;在喜与哀之中,我逐步成长。

亲爱的朋友们,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你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小帮手,去爱吧!

红与黑后感400字作文 第四篇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

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

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红与黑后感400字作文 第五篇

相信最近很多读《红与黑》的读者,都是从人名的名义前来普及的。剧中提及到祁同伟是于连式的人物,甚是好奇,谁是于连,于连又与厅长大人有何联系。

没错,这位于连正是《红与黑》的主人公。书中写了于连的后半生,从年轻的落魄一直到为事业的奋斗,最终走向命运的终极审判。

1、当时法国相当混乱不堪,阶级分明,充斥着追名逐利,不给底层人民一丝反抗斗争的机会。贵族时刻保持贵族的气质,不容向下层人民低头,对自身荣誉尊严看得高于一切。

2、任何所谓的公平正义,都是相对的。即便是法律,也是统治阶级的武器,利益永恒不变的真理。

3、时势造英雄,特殊的时期才会孕育出特别的人。并不是有谋略,有勇气的人就会成为拿破仑,拿破仑只有一个。于连视拿破仑为自己的偶像,也幻想自己可以成为拿破仑一样的男人,当时处在的环境没给他这个机会,也不允许这种牛逼的人物存在。

4、很多人不喜欢于连这个人,认为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过我也在他身上看到了很多闪光点,谦虚,好学,隐忍,有脾气,有胆识,长得还帅。看不起贵族的高贵,划清界限。即便在生死抉择之际,不怕死,敢于面对,不接受任何人的馈赠,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性情。同时还有一个为救他不惜变卖所有家当的好友傅凯,难道不是于连的成功么,患难见真情。话说这样的于连谁人不爱?!在联想我们的厅长大人祁同伟,同样拥有帅气的外表,优秀的成绩,缉毒时的不怕牺牲,相似的爱情观。于连的瑞那夫人,祁同伟的高小琴,一生的挚爱。他们也可悲的,社会的大环境,无限的抱负无法施展,遇到捷径怎能不屈服。玛蒂尔特三番五次对于连的内心摧残,用半夜登梯考验于连的勇气。梁璐逼祁同伟当众跪地求爱。现实的残酷不是说说的,比虚构更恐怖的是真实。现实的生活永远比缔造的幻想复杂得多。

5、最后说说为什么只给了四星,书不太连贯,甚至有些跳跃,看着看着摸不到头脑,当然跟翻译不无关系。书中涉及的历史宗教神学太烦了,严重影响阅读的快感。

红与黑后感400字作文 第六篇

于连和玛蒂尔德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征服和反征服的关系,谁征服了对方,就会让对方受到情感上的折磨。玛蒂尔德出身豪门贵族,且追求理想,不甘平庸,才思敏捷。所有这些都吸引着于连。而玛蒂尔德对于于连的爱情更多地缘于于连在她骄傲面前不屈服,不屑一顾。这在于连接受科拉索夫亲王的建议这一段有趣的故事中表现得犹为突出。可以说是嫉妒和寂寞使玛蒂尔德疯狂地爱上了于连。

最终于连还是投入了德。莱纳夫人的怀抱而拒绝了玛蒂尔德。这多少让人要为后者鸣不平,毕竟她置自己的名誉而不顾,毕竟他不顾一切地为于连的获释而奔走。但这种爱却不是自然的流露。而于连对德。莱纳夫人的爱却是自然地。同她在一起,于连会感到自由平等和独立。这也是司汤达本人所说的“头脑的爱情”和“心灵的爱情”之别吧。于连的取舍正是司汤达本人的取舍。

同曹雪芹写《红楼梦》一样,司汤达在写完《红与黑》后认为在五十年后才会有读者。他盼望着读者能解其中味,并声称他的作品是献给少数幸福的人的。在写完了这点小体会后,回过头来,我不禁又问自己,我是那少数幸福的人吗?

本文发布于:2023-02-12 22:36: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7894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红与黑   后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