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更新时间:2023-02-10 09:59:59 阅读: 评论:0

考高分网整理了关于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单元概述】 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开展了第 一次国共合作。在国民革命运动浪潮中,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各地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然而,随着 形势的变化,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先后发动政变,国民革命骤然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南京国 民政府建立后,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毛泽东将革命的重心 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大规模军事 “围剿”,但未能打破第五次“围剿”,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 胜利完成了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知识要点】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2)黄埔军校:1924年5月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黄埔成立。 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意义: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2.北伐战争(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推动) (1)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初期主战场:湖南、湖北;重要战役:汀泗桥战役和贺胜桥战役 。 (4)胜利进军:叶挺独立团的英勇善战为其所在的第四军获得“铁军”的称号。消灭吴佩孚主力→消灭 孙传芳主力→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5)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地工农运动支持北伐军。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4月,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继续北伐,1928南京政府名义上 统一全国。 4.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 (1)领导者:周恩来 、贺龙、朱德 等。 (2)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5.井冈山会师 (1)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井冈山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的部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 毛泽东 领导的 工农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 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工农 武装割据”局面。 (3)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 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6.红军长征(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从 瑞金 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 湘江 ,人员损失过半→强渡 乌江 ,改道贵州, 夺取遵义→ 遵义 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 金沙江 ,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 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 ,过草地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与陕北红军在 吴起镇 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 甘肃会宁 会师,宣告红军长征 胜利结束。 (3)长征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4)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 7.遵义会议(1935年1月) (1)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2)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 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本文发布于:2023-02-10 09:59: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7636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国共合作   国共   对立   年中   历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