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人民网消息: 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聚集了近十万人的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霎时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面对广场上的半旗向四川汶川地震遇难者致哀,静穆肃立。人群中,有人眼里泛着晶莹的泪花,有人胸前佩着洁白的花朵,有人手捧着簇簇淡黄的菊花,还有许多人握着鲜红的国旗。 广场旁,十里长安街上,鸣笛长啸不止,声声叩击着人们的心。 默哀毕,不知谁高喊了一声“中国万岁”,这从心底发出来的声音,得到所有人的共鸣,大家挥着手、流着泪热烈响应着。“中国万岁!中国加油!”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从国旗下向着四周荡去,一会儿就传遍整个广场,传向远方。 “汶川,挺住!”“四川,挺住!”“中国,加油!”人们用这些自发制作的小标语,表达着和远方灾区同胞血脉相连的心声。“这一刻我们和那些受灾的人们一起感到痛心,这些天一想到这事儿就忍不住流泪。”专程从家里来广场上参加默哀仪式的王景菊老人禁不住又热泪盈眶。旁边,他老伴杨明志接过话说:“ ,愿生者坚强。我们相信,经历了巨大的灾难及与灾难的抗争后,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定会凝聚起更强大的力量,去建设未来更美好的生活。”这一宣告通过电波传向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澳门和台湾,传向世界的四面八方。 1、请为这则新闻开头空白处加一句导语,以归纳其主要内容。 2、请根据上下文语境为文中第二条横线处填写一句恰当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文章内容和你所了解的知识,说说文中人们为什么持白花、菊花和国旗来参加这次追悼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今年年初,在一部电影里,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群爱国青年的一句台词“中国不能亡!”让我泪流满面,今天,在经历了5.12地震之后,我们更有理由说:“中国永远不会亡!”请结合下面的资料,写出你的发现,用来回答为什么“中国永远不会亡!” 材料一: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下午4时40分许,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专机就在北京起飞前往余震不断的四川,并在飞机上主持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工作,命令举全国之力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材料二: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10余万大军克服天气恶劣、路途艰险、余震不断等重重困难,空投、机降、徒步、涉水,多路突进,以最快速度奔赴救灾现场,解救受困群众,抢救转移灾民20多万人,紧急空运空投物资器材,抢修打通灾区道路,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重大作用。 材料三:灾难发生之后,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海内外华人华侨,不分民族,不分贫富,不分信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最大努力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问及原因,许多人回答:因为我们都是华夏儿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据报道,在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中,德阳市东汽中学快50岁的教师谭千秋,在地震到来时,果敢而坚毅地张开双臂着趴在课桌上,死死地护着身下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而他却永远地张开着双臂走了……(2008年5月14日新华网)有人提议,要为谭老师立雕塑,让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怎样设计这个雕塑?请描述一下你所设计的雕塑及意义。雕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十九日下午,首都十万群众在天安门集会表达对死难同胞的哀悼。(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参考:愿死者安息。3、持白花菊花是因为在我国丧葬习俗中有借白花的素淡、菊花的高洁来表达对死者的敬重和哀悼,持国旗是因为借此来表达最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4、(1)我们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 (2)有人民子弟兵做我们的坚强后盾; (3)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鼎力支持; (4)有许许多多在危急时刻坚守岗位的英雄儿女。 5、谭千秋老师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头是昂扬的,目光是仁慈的、两臂青筋暴绽、肌肉凸显,痛苦藏在他的内心。 张开双臂呵护的不止是四个学生,更是祖国的未来。昂扬的头表达的是面对死亡的不屈与不悔。用谭千秋老师的临终身姿做雕塑,必将长久地纯净着人们的心灵,鼓励着民众战胜多种困苦、走向光辉的未来! (答案意思对即可)
点击查看新闻阅读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人民网消息:2008年5月1.....”主要考查你对 [新闻阅读 ]考点的理解。
新闻阅读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新闻的结构: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①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②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③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④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⑤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即五个“ W ”和一个“H” 即Who(何人) 、What(何事) 、When(何时)、Where(何地) 、Why(何因)、How(如何)。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6个因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特点:及时性、真实性、简洁性、影响力。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新闻、消息、通讯比较:1.新闻:也叫消息。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新闻也分公众新闻和小道新闻等。2.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3.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 1、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2、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3、分析新闻思想内容。4、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5、评价新闻的社会功用。6、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类似作文审题;而“揣摩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迅。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本文发布于:2023-02-10 09:46: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7628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